砚台收藏指南(套装共4册)

砚台收藏指南(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源 著
图书标签:
  • 砚台
  • 文房四宝
  • 收藏
  • 艺术
  • 鉴赏
  • 文化
  • 历史
  • 工艺
  • 书房
  • 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10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51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68
套装数量:4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之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学爱好者的关注。《砚台收藏指南(套装共4册)》从砚台的历史、工艺、收藏方法、砚材特征、历代著作、铭文、赏析等方面介绍了砚台的相关知识,汇集了陈国源老师三十年来藏砚、学砚的经验和体会。可谓是一部砚学大观,为砚台爱好者提供了全面了解砚文化的捷径。

作者简介

  陈国源,1939年10月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师职研究员。藏砚30年,共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资深收藏家”称号。系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砚研究会终身顾问、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顾问。
  镇斋藏品“星湖春晓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的代表作,驰名砚界。著名古典文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其命笔“砚林集胜”,并题写“星湖春晓砚斋”斋名。
  陈国源对砚的理论研究造诣很深,在全国专业性刊物上发表学术性文章50余篇,并出版专著《砚林集胜——星湖春晓砚斋珍藏当今中华名砚录》,被藏友誉为学者型的收藏家。

精彩书评

  

  ★为弘扬砚文化,陈国源先生一生追求。他痴迷砚文化艺术及砚文化内涵,视树人品、求精品、藏名人珍品为成功的收藏人生;他不贪贵、不贪大、不贪古,用平和的心境藏砚,为广大砚友树立了德行和榜样。陈先生历时两年编著此书,将数十年的藏砚心得及砚文化研究成果融汇其中,实为大成。

  ——张淑芬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首席专家)


  ★陈国源,砚界公认京城收藏现代砚第1人,闻名遐迩,收藏丰富,品类齐全,研究资深,多次举办展览,著书立说。此次他把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收藏心得,辑成巨帙,对砚学是一大贡献,特此祝贺。

  ——蔡鸿茹

  (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博物馆研究员)

前言/序言

  笔墨纸砚,世称文房四宝;中华名砚,更是宝中之宝。何谓宝中之魁?一云,中华名砚,集历史、文化、艺术、使用、欣赏、收藏、研究、投资等诸价值于一身,魅力四射,无愧为华夏优秀文化殿堂中一朵绚丽夺目之艺术奇葩。二云,中华名砚,历来都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最宠爱之物,它或高置于龙桌御案,或秘藏于华堂深苑,或珍玩于丽轩书斋。皇帝用它发号施令,管理国家;文人靠它攀登高位,光宗耀族;雅士执它挥毫泼墨,展志抒怀。人磨砚,砚磨人,人砚和谐,亦师亦友,相依相伴。三云,中华名砚,与笔墨纸共同在中国古代所创造的历史功绩,是其他任何实用、观赏之艺术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直接为中华民族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服务,其价值在于它们推动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华砚台,不负众望,壮哉,美哉!永葆其数千年来生命之辉煌!
  本书就是笔者在卅年的藏砚生涯中,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藏到的、悟到的,与中华砚有关的人和事,由砚里到砚外,从微观到宏观,写成砚史篇、砚艺篇、砚藏篇、砚石篇、砚著篇、砚铭篇、砚赏篇等内容,以呈读者,诚求赐教。


《文房瑰宝:砚台鉴赏与收藏》 第一册:溯源千年——中国古代砚台发展史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追溯中国古代砚台的起源与演变。从新石器时代的朴素石器,到历代王朝的精美绝伦,细致梳理不同时期砚台的材质、形制、工艺特点及其与社会文化、文人雅士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将深入探讨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砚台类型,如唐代的澄泥砚、宋代的端溪龙尾砚、明清的歙砚等,分析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书中还将穿插讲述与砚台相关的历史典故、文人轶事,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二册:材韵天成——中国名砚材质深度解析 砚台的灵魂在于其材质,本册将聚焦中国名砚的常用材质,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析。我们将重点介绍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等几种最负盛名的砚石,详细阐述它们的地理分布、矿藏特点、石质变化(如眼、纹、晕、色等)以及由此带来的雕刻难度与使用性能。书中将通过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结合文字描述,教导读者如何辨别不同材质的优劣,了解其天然的纹理之美与独特性。同时,还会触及一些较为少见但同样珍贵的砚台材质,拓宽读者的认知视野。 第三册:艺海无涯——中国古代砚台雕刻艺术赏析 砚台不仅是实用的文房用具,更是承载着高超雕刻技艺的艺术品。本册将集中展示中国古代砚台丰富多彩的雕刻艺术。我们将从题材、风格、技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赏析,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山水、花鸟、瑞兽、几何纹样等经典题材,以及工整细腻、浑朴古拙、写实传神等不同风格。本书将深入介绍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多种雕刻技法,分析不同技法在表现砚台主题与意境上的独特魅力。精选历代精品砚台,配以高清图片和专业解读,带领读者领略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 第四册:慧眼识宝——中国古代砚台收藏入门与进阶 对于广大砚台爱好者而言,如何收藏、鉴赏和判断砚台的价值是关键。本册将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收藏指南。从入门级的收藏常识,如如何保养砚台、如何辨别真伪、如何进行初步的价值评估,到进阶级的收藏策略,如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如何建立个人收藏体系、如何参与拍卖与交流等,都将一一讲解。书中将包含大量实用的鉴赏要点,例如对砚台的铭刻、款识、墨色、水色、声音、手感等方面的细致考察。同时,还会提供一些市场动态分析和成功收藏案例,帮助读者在收藏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收获乐趣与价值。 《文房瑰宝:砚台鉴赏与收藏》,这是一套集学术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砚台百科全书。它不仅适合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书法绘画艺术家、文史研究者,更是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感兴趣的收藏家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翻开此书,您将走进一个充满历史韵味、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的砚台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册则将重点放在了砚台的工艺与鉴赏上,这对我这样的收藏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书中详细讲解了雕刻技法、抛光工艺、器形演变等,从最基础的“如何辨别真伪”到“如何评估价值”,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学会了从砚台的包浆、磨损程度,到铭款的字体、风格,再到器形的比例、线条的流畅度,去判断一枚砚台的年代和品质。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把玩”砚台的乐趣,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砚台的性能,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摆设。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举重若轻,让我原本觉得高深莫测的鉴赏门槛,变得平易近人。

评分

总而言之,《砚台收藏指南》是一套值得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收藏感兴趣的朋友阅读的佳作。它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入门知识,也为有一定基础的收藏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料。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想要了解、欣赏、甚至收藏中国传统砚台的朋友,相信我,一旦你打开这套书,你一定会像我一样,被这小小的方寸之间所蕴含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吸引。

评分

通过这套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每一方砚台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玩物尚志”,我深以为然。收藏砚台,让我有机会去学习、去思考,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这远远比单纯地购买一件昂贵的物品更有意义。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出色,作为一本收藏类的书籍,这样的呈现方式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方砚台都附上了详细的尺寸、材质、年代等信息,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或者未来进行收藏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网络上的文章,但信息碎片化且缺乏系统性,远不如这套书来得专业和全面。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身边是否有类似的砚台,或者在网络上搜索书中所提及的砚台,并且会根据书中的描述去观察它们的细节。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加深刻。例如,书中提到端砚的“青花”,一开始我并不理解它的具体形态,但当书中配以高清图片,并详细解释了“青花”的形成原因和不同形态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在端砚表面闪烁着青绿色光芒的细小颗粒,竟然如此富有美感和艺术价值。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踏入收藏领域的新人,对各种古董、艺术品都充满了好奇。这套《砚台收藏指南》就像是我手中握着的一张藏宝图,它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不再感到茫然。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砚台的兴趣与日俱增,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不同砚台的“性格”,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去感受它们的历史沉淀和艺术魅力。书中对一些冷门砚台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除了端砚、歙砚,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砚台品种,这无疑拓宽了我的收藏视野。

评分

第四册,也就是最后一册,更是将收藏的实操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家名作,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砚台修复、保养的知识。对于我这样想要开始收藏,但又担心“踩坑”的爱好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尤为宝贵。我了解到,一些看似微小的瑕疵,可能对砚台的价值产生巨大影响,也学到了一些简单的日常保养方法,能够延长砚台的寿命,保持其最佳状态。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收藏的经验和心得,包括如何与藏友交流、如何参加拍卖会,甚至是如何从古玩市场淘到宝贝,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第二册关于砚台材质的讲解更是赞不绝口。以前只知道砚台是用石头做的,但书中却详细介绍了各种名贵砚材的来龙去脉,比如端砚的石眼、鱼脑冻,歙砚的罗纹、金星,还有澄泥砚的独特工艺,以及宋坑、水坑、老坑等端砚的细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材质的形成过程、物理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砚台的研墨效果和艺术价值。读到关于“石品”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砚台会有“眼睛”,或者呈现出特殊的纹理,原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文人的慧眼和巧匠的雕琢,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将文字描述具象化,让我即使身在家中,也能“亲眼”看到这些珍贵的砚台。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最近偶然间接触到了这套《砚台收藏指南》,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中国传统砚台世界的新大门。在此之前,我对砚台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文房四宝之一”的模糊概念,最多也就知道端砚、歙砚这些名字,但具体有什么区别、收藏价值在哪里、又该如何鉴赏,我是一窍不通。这套书,说是“指南”,一点也不为过。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论文那样枯燥晦涩,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走进了一个精妙绝伦的艺术世界。 从第一册开始,我就被书中对于砚台起源、发展历史的梳理深深吸引。原来,一枚小小的砚台,竟然承载了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文人的风雅,甚至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砚台特色,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文人墨客与砚台的故事,比如欧阳修爱砚如命,苏轼也曾为了一方好砚挥毫泼墨。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冰冷的史料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书中对各种名砚的详细描述,从材质、工艺到纹饰、铭款,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即使是像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文字,对不同砚台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卖货”指南,而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砚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致敬。作者对每一方砚台都充满了敬意,仿佛在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商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器以载道”的探讨,它让我明白,砚台不仅仅是文房工具,更是承载着文人情怀、审美追求的艺术载体。当我翻阅到那些精美的图片,看到那些巧夺天工的工艺,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研墨时的宁静与专注,他们的智慧和匠心,透过一方方砚台,跨越时空,与我产生了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