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首先介紹瞭在人體區域通信的各個可用頻段上,人體的基本電磁特性以及對這些特性建模的方法,接下來介紹瞭用於人體信道建模的典型分析方法。基於這些基礎知識,本書重點對3個主要領域的內容進行瞭介紹:人體信道建模、調製/解調性能分析和電磁兼容問題。全書沿著從理論到實踐的脈絡,從最基本的物理規律介紹開始,再到對有用的數學模型的介紹,最後是對實際應用問題的考慮和分析。
譯者序
前言
第1部分移動雲的簡介與背景知識
第1章認識人體區域通信1
1.1定義1
1.2應用前景2
1.2.1醫療與保健應用2
1.2.2殘疾人輔助6
1.2.3消費電子産品與用戶識彆6
1.3可用頻段7
1.3.1UWB頻段7
1.3.2MICS頻段8
1.3.3ISM頻段9
1.3.4HBC頻段9
1.4標準化工作(IEEE 802.15.6-2012標準)10
1.4.1窄帶PHY規範11
1.4.2UWB頻段PHY規範12
1.4.3HBC頻段PHY規範14
參考文獻16
第2章人體電磁特性18
2.1人體的組成18
2.2與頻率相關的介電特性19
2.3人體組織特性建模20
2.4與年齡相關的人體組織特性27
2.5透入深度與頻率的關係31
2.6體內吸收特性34
2.7體錶傳播機理37
2.8繞射特性42
參考文獻45
第3章電磁分析方法46
3.1時域有限差分方法46
3.1.1公式錶述46
3.1.2吸收邊界條件49
3.1.3場的激勵52
3.1.4FDTD方法流程圖及代碼53
3.1.5頻率相關的FDTD方法56
3.2MoM-FDTD混閤方法58
3.2.1矩量法的公式錶述59
3.2.2散射場FDTD的公式錶述61
3.2.3MoM和FDTD方法的混閤61
3.3有限元法63
3.4數字人體模型67
參考文獻71
第4章人體區域信道建模72
4.1引言72
4.2路徑損耗模型73
4.2.1自由空間路徑損耗73
4.2.2體錶UWB頻段路徑損耗74
4.2.3體內UWB頻段路徑損耗80
4.2.4體內MICS頻段路徑損耗84
4.2.5HBC頻段路徑損耗及等效電路錶示87
4.3多徑信道模型96
4.3.1Saleh-Valenzuela衝激響應模型97
4.3.2體錶UWB信道模型97
4.3.3體內UWB信道模型109
參考文獻114
第5章調製與解調117
5.1引言117
5.2調製方式118
5.2.1ASK、FSK和PSK調製方式118
5.2.2IR-UWB方式120
5.2.3MB-OFDM 方式123
5.3解調與錯誤概率127
5.3.1ASK、FSK和PSK信號的最佳解調127
5.3.2ASK、FSK和PSK信號的非相乾檢測130
5.3.3IR-UWB信號的最佳解調132
5.3.4IR-UWB 信號的非相乾檢測134
5.3.5MB-OFDM信號解調136
5.4RAKE接收137
5.5分集接收142
參考文獻147
第6章人體區域通信性能分析148
6.1引言148
6.2體錶UWB通信148
6.2.1BER149
6.2.2鏈路預算159
6.2.3最大通信距離162
6.3體內UWB通信164
6.3.1BER165
6.3.2鏈路預算170
6.4體內MICS頻段通信175
6.4.1BER175
6.4.2鏈路預算176
6.5人體通信179
6.5.1BER179
6.5.2鏈路預算180
6.6雙模式人體區域通信181
參考文獻183
第7章電磁兼容性考慮184
7.1引言184
7.2SAR分析185
7.2.1安全導則185
7.2.2分析與評估方法187
7.2.3發射功率與SAR194
7.3心髒起搏器電磁乾擾分析203
7.3.1心髒起搏器模型及乾擾機理203
7.3.2電磁場方法206
7.3.3電路方法207
7.3.4發射信號強度與乾擾電壓之間的關係210
7.3.5實驗評估係統216
參考文獻219
第8章總結與未來挑戰220
我最近入手一本名為“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的新書,迫不及待地翻閱瞭起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作為一名在相關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關注著人體通信這項前沿技術的發展,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係統層麵的深入瞭解需求。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將通信係統設計、信道特性分析和EMC這三個看似獨立卻又緊密聯係的領域,進行瞭一次非常成功的整閤。 書中對通信係統的論述,涵蓋瞭從物理層到應用層的各個方麵。作者在介紹不同通信體製(如低功耗藍牙、Wi-Fi Direct等)在HBC場景下的性能錶現時,分析得非常到位。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HBC係統在實際應用中的功耗、數據速率、安全性等關鍵指標進行瞭詳細的評估和比較,這對於我們進行産品選型和係統優化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同時,書中對EMC的章節處理也十分專業,詳細講解瞭EMC問題的産生機理、潛在影響以及相應的抑製和防護措施,這對於確保HBC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部關於“人體通信”的百科全書!我是一名對新興技術充滿熱情的電子工程愛好者,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介紹人體通信這一細分領域的優質讀物。當我看到《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這本書的目錄時,我就知道我找到瞭!書中的信道建模部分,詳細介紹瞭如何從生理、環境等多維度對人體通信信道進行建模,並且提供瞭多種數學模型作為參考,這對我理解信號在人體附近的傳播特性大有裨益。 更令我興奮的是,這本書將信道建模與通信係統設計緊密結閤。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詳細介紹瞭基於這些信道模型如何設計高效、可靠的人體通信係統。從協議的選擇,到天綫設計,再到信號處理算法,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講解,並配有大量的仿真結果作為支撐。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瞭人體通信的理論基礎,更讓我理解瞭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的通信解決方案。而且,對於電磁兼容性的深入探討,也讓我對HBC設備的設計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對於避免潛在的乾擾問題非常有幫助。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過的最令人興奮的專業書籍之一!作為一名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對新興的通信技術領域充滿好奇,而“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作者以一種極其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人體區域通信(HBC)的核心概念。從基礎的信道特性分析,到復雜的係統設計,再到至關重要的電磁兼容性(EMC)問題,這本書都給予瞭非常詳盡的闡述。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信道建模部分的嚴謹性。書中不僅列舉瞭多種信道模型,還詳細分析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對於我來說,理解這些模型是如何構建的,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真實世界中人體與通信設備之間的復雜相互作用,是非常有價值的。舉例來說,書中對近距離通信、穿體通信等不同場景下的信道衰落、多徑效應等進行瞭細緻的建模和仿真分析,這些內容對於我在進行畢業設計時非常有指導意義。作者還引入瞭大量的數學公式和圖錶,但都配有清晰的解釋,使得即使是復雜的理論也能被輕鬆理解。
評分最近偶然間接觸到瞭一本關於“人體區域通信”的書,名為《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作為一名曾經在無綫通信領域工作過一段時間的工程師,我一直對人體通信這個新興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內容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個領域係統性知識的需求。書中的信道建模部分,深入剖析瞭人體對無綫電波傳播的影響,涵蓋瞭從近場通信到穿體通信等多種場景,作者提供瞭詳實的數學模型和仿真分析,這對於理解信號衰減、多徑效應等關鍵問題至關重要。 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其對通信係統設計的全麵闡述。作者不僅講解瞭不同通信技術在人體通信場景下的應用,還詳細介紹瞭如何針對人體通信的特點優化係統性能。例如,書中對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協議的設計思路進行瞭探討,並且給齣瞭相關的設計準則。此外,書中對電磁兼容性的深入分析也讓我印象深刻,詳細解釋瞭人體通信設備可能麵臨的EMC挑戰,以及如何通過硬件設計和軟件優化來規避這些問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復雜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工程應用緊密結閤,為從業人員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評分我近期閱讀瞭一本引人入勝的專業書籍,書名為《人體區域通信 信道建模,通信係統及EMC》。作為一名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人員,我一直對人體內部或體錶通信的潛在應用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恰好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書中對於人體區域通信信道特性的建模部分,讓我對信號在人體組織中的傳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推導,而是結閤瞭實際的生理結構和材料特性,構建瞭多種信道模型,並且詳細分析瞭不同模型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這對我理解體內傳感器通信等應用非常有啓發。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將信道建模與通信係統設計緊密結閤。作者在介紹不同通信係統架構時,充分考慮瞭人體通信的特殊性,例如低功耗、數據安全以及與人體組織的交互等問題。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信道模型選擇閤適的通信協議和調製解調方案,並且對天綫設計和功耗優化提齣瞭切實可行的建議。同時,對電磁兼容性(EMC)的深入討論,也為我們在設計植入式設備或可穿戴設備時提供瞭重要的安全和閤規指導。這本書不僅知識密集,而且條理清晰,對於我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書不錯的
評分發票沒開對
評分還沒怎麼看,看看再說
評分很好,很喜歡,下次還買這個
評分還沒怎麼看,看看再說
評分還沒怎麼看,看看再說
評分發票沒開對
評分發票沒開對
評分還沒怎麼看,看看再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