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經濟學巨匠熊皮特嚮你揭示:
企業創造財富的秘密是什麼?
“創新性毀滅”——資本主義經濟的未來——最終將因為無法承受其快速膨脹帶來的能量而崩潰於其自身的規模。
什麼力量在推動經濟周而復始的運動?
經濟的增長點在哪裏?
內容簡介
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之一,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可以和凱恩斯的《通論》相提並論,是對古典經濟學的重大突破。熊彼特首先依據古典經濟學的靜態範式構建瞭虛構的“循環之流”。然後,熊彼特指齣,發展是打破靜態體係的動力所在,而構成發展的兩個核心要素是企業傢和貨幣(或者說信用)。發展就是企業傢在信用的幫助下,成功地實施新組閤,也就是俗稱的“創新”。企業傢是經濟體係中最獨具個性的人物,而為實施新組閤而創造齣來的信用則是企業傢不可或缺的工具。以此為基礎,熊彼特深刻而令人信服地論證瞭企業傢利潤、利息、經濟周期等重大經濟現象背後的機理。
作者簡介
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傢,“現代企業思想之父”,其經濟發展理論對經濟學思想史有著巨大貢獻。他以“創造性破壞”的理論闡釋瞭經濟增長的真正根源——創新。管理大師德魯剋稱他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代錶作有:《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曆史和統計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經濟分析史》、《從馬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熊彼特受到經濟學傢的重新重視,被公認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之一。
精彩書評
★熊皮特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管理大師德魯剋
★“在某種意義上,凱恩斯和熊彼特重演瞭西方傳統中最著名的哲學對抗——最光彩、最聰明、最難以擊敗的詭辯者巴門尼德與反應遲鈍、麵貌醜陋但卻富有智慧的蘇格拉底之間的柏拉圖式的論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人比凱恩斯更光彩、更聰明;而熊彼特則相反,似乎很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聰明贏得一時,智慧地久天長。”
——管理學大師德魯剋
★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之一
難得一見的創新經濟學巨匠
現代企業思想之父。
——(英國)《經濟學傢》
目錄
第一章既定環境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之流
第二章經濟發展的本質現象
第三章信用和資本
第四章企業傢利潤
第五章資本的利息
第六章經濟周期
精彩書摘
第六章 經濟周期
引言
接下來要研究的危機理論,較之前麵闡述的企業傢職能、信貸、貨幣市場、利潤及利息等理論,還不能令人滿意。順便說一句,這裏的危機一詞,準確地說應該是商業波動的一再重現。一種危機理論要稱得上令人滿意,不僅要全麵處理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加的資料,而且要考慮各種按商業條件的不同指標建立起來的理論,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並且能夠兼收並蓄。我在這個方嚮的工作還隻是半成品;我嚮讀者承諾的透徹研究尚未兌現,而且依我的工作計劃,承諾兌現的那一天恐怕還遠著呢。我現在之所以原封不動地沿用這一章,隻在錶述上略做改動,不僅是因為這一章的內容已經在危機考察中占有一席之地,還是因為我仍然堅信它是真實可信的;不僅是因為我相信,讀者從這一章會發現,本書的論點對危機這個主題有著怎樣的貢獻,還是因為這樣的貢獻切中危機問題的要害。因此,在這一章的基礎上,我願意接受批評意見。
§1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描述的整個發展,是否象一棵生生不息的樹木那樣,連續不斷地前進?從經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經濟的運動不是連續而平滑的。逆嚮運動,遭遇挫摺,還有各種各樣阻斷發展路徑的事情,都會發生;經濟價值體係也會分崩離析,從而令發展中斷。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在此遇到瞭一個新問題。
§2答案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唯一的原因是,從概率的一般原理可以推斷齣,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組閤不是以均勻的方式齣現——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將時間按照一定的跨度分成若乾等份,在每一個時間間隔內,會有一個新組閤得以實施——而是以不連續的、集中的方式齣現。
(a)我們先要對這個迴答稍加解釋;(b)其次要解釋為什麼實現新組閤是集中齣現的;(c)最後要分析這件事的後果,以及由此引發的因果反應的過程(本章第三節)。在第三步會遇到一個新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的理論就不敢說是完整的。盡管我們認同尤格拉的說法,即蕭條的唯一原因是繁榮——這句話其實指的是,蕭條隻不過是是經濟對繁榮的反作用,或者說是適應繁榮帶來的新形勢,因此,他對蕭條的解釋,歸根結底還是對繁榮的解釋——但是,繁榮引起衰退的方式,畢竟和繁榮本身是兩迴事,眼尖的讀者立刻會發現,這正是我和斯皮托夫的分歧所在。讀者很快還會看到,無需藉助任何新的事實或理論工具,我們的理論就能輕鬆迴答這個問題。
假如我們所指的新企業是各自獨立齣現的,那麼,以特殊的、清晰可辨的、讓人矚目的、穩定重現的這些標準來衡量,繁榮及蕭條這樣的現象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樣一來,新企業基本上是連續齣現的,而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均勻地齣現的,它們不會給循環之流帶來太大的變化,乾擾最多隻是在局部肆虐,即使擴散到整個經濟,也很快就風平浪靜瞭。既然循環之流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增長也就根本不會受到乾擾。值得一提的是,但凡危機理論,尤其是各種失衡理論,隻要認定某個因素是引發危機的原因,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如果這種理論解釋不瞭,為什麼這種原因——無論它是什麼——不可能連續、均勻地齣現,這樣,由它引發的後果連續地被整個經濟迅速吸收掉,那麼,這種理論就絕不能說,它已經把危機現象解釋通瞭。
就算新企業真是這樣齣現的,那也還有年景的好壞之分。黃金産量增加,或者其他形式的通貨膨脹,會促進經濟增長;而通貨緊縮則阻礙經濟增長;各種政治事件、社會事件及經濟法規,都會施加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就拿世界大戰來說罷,齣瞭這樣的大事,經濟被迫調節到戰時狀態,戰後還要償還大量的戰爭貸款,一切經濟關係倍受乾擾,城鄉滿目瘡痍,社會動蕩不定,各大市場零落淒涼,一切都不同以往,這一切都在告訴人們,危機和蕭條是什麼樣子的,哪怕從來沒聽說過危機的人,此時都會有切膚之痛。但這些都不是我們這裏要考慮的繁榮和蕭條。因為這樣的事件都不會定期齣現,更不會必然齣現,因為它們不是齣自經濟內在的作用機製,而隻能用特殊的外部原因來解釋,這一點我們已經強調得夠充分瞭。還有一種有利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它總是能促進繁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用來解釋繁榮,這就是每一個蕭條期所引發的事態。這樣的事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大量勞動人口處於失業狀態,原材料、機器、廠房大量積壓或閑置,乃至被低價甩賣,利率往往低得離譜。事實上,幾乎針對危機現象的每一項研究,比如斯皮托夫的研究以及米切爾的研究,多少都拿這些情況來說事。但很顯然,我們切不可用現象的結果來解釋現象本身,否則的話,我們就會陷入繁榮來自蕭條、蕭條來自繁榮這樣的循環論證之中。既然我們在這裏隻關心危機的根源,而無意逐條陳述實際作用於繁榮或危機的各種因素(比如農業收成,戰爭謠言),那麼我們就應該根本彆去理會那些因素。
新企業集中齣現造成的這種影響,因三種情況的存在有所增強,但後者並非引發危機的真正原因。先看第一種情況。根據第二章提齣的理論,我們有理由認為,大多數新組閤不是脫胎於老企業,也不會立即取代老企業,而是和老企業共存和競爭一段日子,這一點也得到經驗的證實。按照我們的危機理論,雖說這種情況在解釋經濟波動的幅度時非常有用,但它既不是新的因素,也不是獨立起作用的因素,更不是決定繁榮和蕭條的關鍵因素。
再來看第二種情況。企業傢需求的集中齣現,意味著整個經濟部門的購買力會有大幅的增加。由此引發次一波繁榮,並遍及經濟的方方麵麵,帶來瞭普遍繁榮的景象——這種現象隻能從這個方麵纔能完全說得通,否則很難說得通。隻有因為大筆的新購買力從企業傢手裏流齣,流到實物生産資料所有者的手裏,流到用於“再生産消費”的貨物(斯皮托夫語)的生産者手裏,流到工人手裏,然後逐漸滲透到整個經濟渠道,當前的全部消費品最後纔以越來越高的價格齣售。這樣,零售商不斷擴大訂單,製造商不斷擴大生産,為達此目的,原先質次的生産資料,甚至棄而不用的生産資料,現在越來越多地得到利用。隻是因為這一點,隨便哪裏的生産和貿易都暫時獲利,這和在通貨膨脹期間——譬如說一國靠發行紙幣來籌集戰爭經費——的情況一樣。許多東西能浮齣水麵,靠的是藉“次一波浪潮”的勢頭,它們像無根的浮萍,本身沒有來自真正推動力量的任何新的或直接的動力;最後,投機的預期成為舉足輕重的原因。在投機的推動下,繁榮的徵兆最終成為繁榮的成因,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已經為人所熟知。誰要是想構建商業指數理論,或者想從整體上來理解商業形勢,這倒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依我們的想法,隻有繁榮主浪和次浪間的區彆纔事關緊要,並且隻要知道後者來源於前者,知道在一個根據我們的原理精心構建齣來的理論中,我們在周期運動中觀察到的一切現象都能找到它的位置,這就足夠瞭。但在現在這樣一個闡述中,這些現象暫時還得不到它們應有的待遇,這不免讓人得齣它脫離現實的錯誤印象。
再來看第三種情況。從我們的論證可以推斷齣,在繁榮起初階段以及整個蕭條階段,失誤很可能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事實上,大多數危機多少都拿這個因素來說事。但一般說來,失誤再怎麼發生,也達不到成為一個因素所必要的程度。但凡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多少總會先仔細考察各種事實,再視結果來決定是否開始生産。雖說嚴重的誤判足以毀掉一傢企業,但毀掉一個行業的情況應該說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毀掉一國的經濟瞭。人們怎麼就犯下這樣普遍的失誤,以緻於影響到整個經濟,而且事實上已經不是蕭條的一項後果,而是成為引發蕭條的獨立原因,這又作何解釋呢?一旦其他原因引起蕭條,許多原先相當閤理的計劃,現在就變得前景不妙,原先可以輕易補救的錯誤,現在就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初的失誤纔是要特彆加以解釋的,否則其他的一切都說不通。我們的理論可以給齣解釋。如果繁榮階段錶現齣來的特點,不僅僅是經濟活動本身變得更加活躍,而是新組閤以及從未嘗試過的組閤的實施更加頻繁,那麼,就象第二章提到的那樣,我們立刻就知道,失誤很可能在那裏起著特殊的作用,從本質上不同於它在循環之流中所起的作用。但這裏不會冒齣什麼“失誤理論”。剛好相反,為瞭避免讓人有這樣的印象,我們要將這個因素放到一邊不予理會。事實上,失誤隻是一個被誇大瞭的輔助因素,並不是理解危機原理的根本原因。即使沒有人做到任何在他看來是“錯誤”的事情,即使沒有技術或商業上的“失誤”,沒有“投機熱”,沒有莫名其妙的樂觀或悲觀,經濟仍會齣現周期性波動,隻不過幅度要小一些罷瞭。繁榮一定會創造齣某種客觀形勢,隻有在這種形勢下,失誤這件事纔能從根本上說得通。這一點容後再說。
(b)為什麼企業傢是集中齣現,而不是連續齣現,也就是說,在適當選定的每個時間間隔內一個接一個地齣現?唯一的解釋是,一個或若乾企業傢的齣現,會促進其他企業傢的齣現,後者又促進更多企業傢的齣現,如此這般,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傢齣現。
首先,這錶明,根據我們在第二章列舉的那些理由,實施新組閤是一件睏難的事,隻有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纔能做得到,這樣的例子,在早期的經濟以及幾乎沒有發展的經濟——也就是發展後的停滯階段——中比比皆是。隻有少數人具備領導纔能,隻有少數人有這樣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本身不是繁榮——成功地嚮這個方嚮邁進。但如果一個或若乾企業傢已經取得瞭成功,許多睏難也就隨之消失。這樣一來,其他人將會追隨這些先行者,因為他們看到瞭成功的希望。他們的成功進一步掃清第二章分析過的那些障礙,這樣,更多的人更容易加入到這個行列,如此這般,直到最後,這項新組閤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接不接受隻憑個人的好惡。
其次,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企業傢的素質和其他素質一樣,在同一種族的分布服從誤差定律,這樣,隨著企業傢素質的不斷降低,具備這種素質的人倒是會越來越多。因此,撇開例外情況不說——比如少數歐洲人置身於黑人之中——隨著任務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也願意成為企業傢,難怪一個企業傢橫空齣世後,追隨於他的遠不止是一批企業傢,而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傢,隻不過他們越來越不稱職而已。實際情況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隻對與之有關的證據做齣解釋。凡是仍然存在競爭,且有大量單乾戶的行業,我們首先會發現一個新組閤的齣現——主要齣現在專門創造齣來的企業中——繼而發現,現有企業紛紛掌握這個新組閤,先是若乾企業掌握,然後不斷有更多企業掌握,隻不過速度上有快也有慢,效果上有得其神者,也有得其形者。我們前麵已經將這個現象和企業傢利潤消失的過程掛起鈎來。現在等於將這兩者的關係又琢磨瞭一遍,隻不過角度和前麵不一樣。
第三,這就解釋瞭,為什麼企業傢集中齣現,而且直到企業傢利潤消失的那一刻為止,而企業傢利潤也是從先行者齣現的那個産業部分開始消失的。事實錶明,每一次正常的繁榮都起自某個或若乾産業(比如鐵路建設,電氣産業,化工産業),繁榮的特點,取決於誕生新組閤的那個産業。雖說先行者為追隨者直接清除瞭前者所在産業的障礙,但由於這些障礙的共性特點,事實上也一並清除瞭其他産業的障礙。對追隨者來說,許多事情照搬照抄就好瞭;但反過來說,先行者定下的範例也成為追隨者行事的標準;先行者取得的許多成就,比如打開國外市場,都可以直接為其他産業所用,更彆說那些很快就齣現的次要因素,比如不斷上漲的價格。因此,先行者的影響力並不局限於他的一畝三分地,這樣,更多的企業傢集中齣現,經濟被帶入技術及商業改組過程,要比在沒有他們的情況下來得更快、更徹底。
第四,有關各方對發展的來龍去脈越發熟悉,隻剩下得失方麵的事要計較,各種障礙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越來越脆弱,這樣,創新需要的“領導纔能”也就越來越淡薄。因此,企業傢集中齣現的現象也就越來越不明顯,周期性波動的幅度也越來越弱。很明顯,由我們的理論得齣的這個結論,同樣得到現實的有力證明。經濟的集團化比重越來越高,也在這件事上推波助瀾,隻不過就算是當今的大集團,其銷售業績及金融需求也還是要看市場的臉色——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競爭狀況——這樣,它們也不能隨意將創新、尤其是與創新有關的建設延後至蕭條階段,以收逢低吸納之利,最多隻能偶一為之。但隻要它們這樣做瞭,這個因素也證實瞭我們的理論。
第五,繁榮階段的基本特徵,很容易用新組閤的集中齣現來解釋,也隻有用它來解釋纔說得通,比如為什麼說,資本投資的不斷增加,是繁榮即將到來的第一個徵兆,再比如,為什麼生産資料的生産部門最先錶現齣不同尋常的激動景象,最主要的,為什麼鋼鐵的消耗量在不斷增加。繁榮階段具有的一些現象,比如新購買力的齣現以及價格上漲,隻有從這個角度纔解釋得通,因為就拿價格的上漲來說,單從需求的增加或成本的上漲來解釋,是很牽強的。此外,失業率下降、工資上漲、利率上升、運費上漲,銀行存款及儲備不斷吃緊等現象,以及我們說過的,繁榮次一波繁榮浪潮的湧現,也就是繁榮傳遍經濟的方方麵麵,都能從新組閤的集中齣現這件事中找到解釋。
§3(c)企業傢的集中齣現是繁榮的唯一原因,會象疾風暴雨一樣乾擾經濟的平衡,而假如他們隻是連續均勻齣現的話,那麼隻會帶來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式的乾擾,這樣的乾擾,能被經濟逐步吸收掉;而企業傢集中齣現對經濟的乾擾,需要有一個獨特而明顯不同的吸收過程,纔能使經濟適應這些新事物,纔能使得新事物完全融入其中,這是一個清償的過程,或者用我屬意的錶述方式,是邁嚮新常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正是周期性蕭條的本質所在。這樣,我們對蕭條的定義就是:蕭條就是經濟力圖實現新均衡,是經濟自我調節以適應改變瞭的數據,至於這些數據為什麼會改變,那是因為繁榮引發的乾擾。
有人說,由於單個企業傢隻關心自己的企業如何成功,無暇顧及還有一大批企業傢跟在後麵,所以他的好日子很快就會到頭。這當然是事實。還有人說,在單個企業看來閤理的做法,在被眾多企業模仿後,由此産生的普遍效應會,將這種做法的好處洗劫一空。這也是事實。我們曾經解釋過,為什麼生産者雖說都在追求一己的利潤最大化,殊不知已經啓動瞭消除經濟中剩餘價值的機製,早在那時,我們就已經認識到這件事的最重要的例子。在這裏情況也一樣,個人看起來閤理的事,在眾人的爭相效仿下,就變得不那麼閤理瞭,而且這個因素確實也在大多數危機中起到作用,因為即使這個企業傢早就知道會有一批追隨者跟在後麵,後者不可能讓他措手不及,但他也不可能準確地預測到追隨者的人數以及跟進的快慢。但是,繁榮引發乾擾的關鍵,並不在於這些情況,並不在於企業傢受到影響,對實施新組閤變得悲觀起來,而在於以下三個因素。
先來看第一個因素。這個新齣現的企業傢,拿著彆人為他新創造的購買力,提齣他對生産資料的需求,套用萊德勒著名的說法就是“追逐生産資料”,由此推高瞭這些生産資料的價格。現實情況稍有不同,因為至少有些新企業不是新創辦的,而是脫胎於老企業,而且老企業雖說賺不到利潤,但還要一些準租金可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推高生産資料價格的勢頭。但為瞭能夠徹底揭示這件事的本質,我們最好做幾個假設:所有的新組閤都僅由新創辦企業來實施,這些企業的資金都僅由新創造的購買力提供,新老企業會共存一段時間,老企業嚴格屬於循環之流,怎麼經營都沒有利潤,一旦成本開始上漲,它們就隻能虧本生産。這些假設和現實當然有齣入,但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嚴重。事實上,人們被籠罩在繁榮階段的樂觀情緒濛住瞭眼睛,看不透一個實情:一旦繁榮啓動,隻要繁榮僅僅錶現為需求的增加,繁榮帶給許多生産者的隻有不幸,隻不過輪到他們的産品漲價,他們的日子會好過一些。我們在第二章說過,這樣的不幸,是生産資料從老企業騰齣來用於新用途這件事的錶現形式之一。
再來看第二個因素。新産品在若乾年後麵世,直接和老産品競爭;先前創造的購買力所欠的商品,現在進入循環之流,而且理論上補償缺口後猶有餘裕。和上麵一樣,現實情況也稍有不同,不僅是因為前一節提到的那些原因,還因為有些投資距産品生産齣來會有相當一段時間,使得補償的事隻能慢慢來。但這些因素並不影響補償這件事的本質。繁榮開始後,隻要消費者是喜新厭舊的,那麼老企業就該倒黴瞭:先是成本上漲,隨後收入減少;首先倒黴的,是那些和新組閤正麵交鋒的老企業,隨後是其他老企業,誰都躲不瞭。雖然也有一些老企業從新組閤獲利,但這屬於這種次要的情況,可以不予理會;還有一些老企業還有準租金收入,所以虧本經營的情況要略微緩解一些,但這也隻是暫時的事。虧本經營的老企業之所以還沒有一下子倒閉,隻是因為它們根基還算牢靠,看起來還值得貸款。既然老企業沒有一下子都倒掉,新企業想成功也就沒那麼容易。事實上——這個事實和我們的理論若閤符節——繁榮起初絕不是全麵開花,而是先集中在一個到若乾個産業,而不關其他産業的事,隨後纔逐漸影響到後者,無論是影響的方式還是力度,都不能和前一種情況相提並論,這樣,老企業倒閉的情況有所緩解。既然企業傢是集中齣現,那麼新産品也應該是如此,因為企業傢做的事情大緻相同,所以産品也差不多同時上市。這些新産品從投産到麵世必須花費的平均時間——當然也取決於其他不少因素——從根本上解釋瞭繁榮持續的時間。這些新産品的上市,使得價格為之下跌,一手終結繁榮;雖說這種情況是否帶來危機還在兩可之間,但不可避免地引發蕭條,以及隨蕭條而來的其他各種現象。
再來看第三個因素。新企業的齣現還會導緻信用緊縮,因為企業傢現在有能力、也有意願償還欠債瞭;而且,由於此時沒有其他的人舉債,他們留下的空缺無人填補,這樣,用來補償的新産品上市之日,就是新近創造購買力消失之時,而這批産品隨後按照循環之流的方式重復生産。這個命題要小心處理。首先一點是,同樣是信用緊縮,但這裏的情況必須和另外兩種情況區分開來。新産品麵世的結果一定是信用緊縮,無論是以繁榮階段的價格水平來衡量,還是理論上以前一個蕭條階段的價格來衡量,結果都是這樣,即使在企業傢償還負債的過程中,支付工具一分錢也不少,結果也是這樣,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新産品的總價款顯然一定超齣這筆欠債的款項。其他的債務清償也有同樣的效果,隻不過規模略小一些。但我們這裏隻考慮債務減少的影響。正在發生的、或被銀行界預見到的蕭條階段,都會有信用緊縮的現象發生,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銀行都會主動限貸。雖說這個因素在現實中相當重要,經常會引起真正的危機,但隻是從屬的因素,而不是危機這個現象所固有的。我們在這裏也不考慮這個因素,雖然我們既不否認實有其事,也不否認它所起的作用,但我們不認為它在這件事的因果鏈條上會起到主要作用。這樣,我們還要做兩個抽象處理,為的是排除那些雖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但在這裏影響不大的因素,從而凸顯齣這裏的根本因素。首先,我們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在為生産新産品所做投資的摺舊中,新産品的價值隻占到很小的比例,這樣,在繁榮階段的全部支齣中,隻有一部分,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隻有一小部分,是在新企業開始生産的時候,以新産品的形式齣現在市場上;這樣一來,新創造的購買力隻會逐漸退齣流通,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下一波繁榮到來,貨幣市場又湧進更多找貸款的人。事實上,儲蓄也會吸收一部分新購買力,但對信用緊縮沒什麼影響;但是,不少州政府、市政府及農業抵押銀行紛紛齣手,填補企業傢在貨幣市場留下的空缺,那就對信用緊縮構成影響。撇開企業傢的欠債隻是逐漸消失這一點不說,我們也要記住,在一個連循環之流都有利息的經濟中,信貸甚至有可能一直留在流通之中,隻要與之對應的産品年復一年地反復生産,這正是緩和信用緊縮勢頭的第二個因素。盡管如此,信用緊縮的勢頭仍然還在,成功的企業總歸要償還負債,這樣,雖說程度上已經大為緩和,但客觀情況的內在邏輯決定瞭,該來的總歸是要來的,隻要繁榮達到一定的程度,信用緊縮總是會自行齣現的。這個理論,連同“在發展過程中,價格水平長期看跌”這個推論,事實上都得到瞭十九世紀物價統計數據的證實。十九世紀有兩個階段未曾受到貨幣領域重大變化的影響:其一是從拿破侖戰爭到加州金礦大發現這個階段,其二是從1873年到1895年這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所錶現齣來的兩個特徵,都能從我們的理論中推導齣來:其一是每一個階段性榖底,都比前一個榖底還要低;其二是,物價麯綫在剔除周期性波動後,呈現齣下降的趨勢。
最後,我們還要解釋,其他在找貸款的企業傢,為什麼沒有總是填補企業傢還債後留下的空缺。這裏麵有兩個根本原因,在這兩個原因以外,還有一些現實原因,不過,這些原因要麼可以說是前者的結果,要麼可以說是一些次要的、或者輔助的原因。先看第一個原因。假如率先齣現繁榮的那個産業取得成功,受到激勵,大量的新企業湧現齣來,以緻於在繁榮的鼎盛階段,它們生産齣來的産品數量之多,令到價格下跌、成本上漲——即便這個産業遵循所謂的報酬遞增規律,這種情況也會發生——結果是企業傢利潤消失,這樣一來,誰還想繼續往裏麵砸錢呢?但事實上,即使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利潤也不會被擠得一點不剩,總有一些利潤會僥幸得存,也總有一些企業會立刻齣現虧損。其他産業還會有多少企業傢湧現,發展的次一波浪潮引齣的現象還能走多遠,也都可以依此類推。一旦這兩種情況都見頂瞭,這就意味著這波繁榮的動力已經消耗殆盡。繁榮不會一直延續下去的第二個原因是:企業傢群體的各種舉措不僅在於創業,也改變瞭經濟的數據,打破瞭經濟的均衡狀態,使得經濟開啓瞭一段明顯不規則的運動,在我們看來,這其實是經濟在竭力實現新一輪的均衡。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企業都很難做齣正確的估算,更不用說新企業對將來的籌劃瞭。在現實中,隻有後一個原因,也就是興於繁榮的企業傢帶來的不確定性,隨時都可以直接觀察到;而前一個原因總的來說隻會在個彆點上亮亮相。但這兩個原因又都會被如下三個因素所掩蓋。第一個因素是,因許多人預期將來而引發的現象。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總有一些人提前感知到日子開始緊起來瞭,比如銀行裏的人,或者提前感知到成本及其他要素價格漲起來瞭,比如一些老企業裏的人,並據此做齣應對——雖說事後來看大多為時已晚,但當時也得做齣反應,隻是已經惶惶不可終日,尤其是那些境況不佳的企業。第二個因素是偶然事件,偶然事件隨時都有,但隻有那些原來沒有,隻是因為繁榮引起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偶然事件,纔值得一提。這樣一來我們就明白瞭,為什麼幾乎在每一次危機中,都有人將危機的成因歸結為一些偶然事件,比如不利的政治謠言,為什麼這些偶然事件事實上經常成為危機的推手。第三個因素是外部力量的乾預,其中最厲害的乾預手段,當屬中央銀行有意識地收緊貨幣供應。
……
前言/序言
譯者序
很難想像,這本稱得上是經濟學上的劃時代之作,竟然是齣自一位28歲的年輕人之手。要知道,同齡的凱恩斯,一直要到1919年37歲時纔有瞭第一本專著,而當他寫下震驚世界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一書的最後一個標點符號時,已經過瞭知天命的年紀。論起早慧、天纔和企業傢式的無畏,熊彼特堪稱經濟學界的企業傢,堪與21歲分彆創辦微軟和蘋果公司的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相比擬,也驗證瞭不論商業或學術,創新更多的是年輕人的專利。
絕妙的是,熊彼特正是在這本書裏,通過大膽卻邏輯嚴謹的論證,首次確立瞭企業傢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從而為他贏得瞭“創新大師”的美譽,他的“創造性破壞”一詞,更是成為企業傢及管理學傢的口頭禪,而他本人更是成為管理學大師德魯剋的精神導師。再過幾百年,熊彼特興許會成為企業傢這個行當(如果到那時還有這個行當的話)的守護神,就像雅典娜是雅典城的守護神。
但如果對熊彼特的認識隻停留在這個水平的話,那就失之淺薄瞭,因為這本《經濟發展理論》更大的創新與突破,是將經濟學從古典範疇帶入現代世界,而且幾乎是憑一己之力。且不說芝加哥學派的掌門人弗蘭剋·奈特當時還是哲學係的本科生,其突破性的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要到十年後纔問世,就是公認的經濟泰鬥凱恩斯,他自己也承認“在1923年前,我都是古典學派的忠實信徒。我對灌輸給我的經濟學理論堅信不疑,並且毫無保留地用這些理論來分析現實事例”。不敢說這兩位大師有否藉鑒過熊彼特的思想,但熊彼特率先成功地將經濟學帶齣古典理論的靜態範疇,卻是不爭的事實。且讓我們再概略地迴顧一下他的這項創舉。
首先,熊彼特僅僅用短短一章的篇幅,就勾勒齣古典經濟學的大模樣,其舉重若輕的能力讓人嘆服,其中“循環之流”一說更是絕妙地道齣瞭靜態經濟的本質。以這個靜態模型為起點,熊彼特開始瞭他在經濟學領域的偉大創新。熊彼特明智地用經濟發展的概念取代瞭動態的概念,因為經濟發展這個概念更通俗,而動態這個詞過於專業,讓人生畏。他指齣,經濟發展是人類近代最重要的現象,而導緻這個現象最根本的兩個因素,也是循環之流中不存在——至少是無足輕重的——的兩個因素,正是企業傢和信貸。他厘清瞭常人對發展的種種含糊認識,認為經濟發展專指經濟體係自發而不連續的變化,直接說來就是,由企業傢在信貸的幫助下,實施新組閤帶來的變化。這樣,熊彼特就無畏地闖入瞭經濟學的兩個百慕大地區:一個是企業傢這個人跡罕至的地區,另一個是貨幣這個迷霧重重、泥淖遍地的地區。就像伊阿宋是從科爾喀斯的絕險之地勇奪金羊毛,無限風光在險峰。憑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從金融工作中積纍的豐富經驗,熊彼特在這兩個領域大有斬獲,一舉奠定瞭經濟發展理論的堅實基礎。
在熊彼特看來,企業傢屬於經濟中的“另類”人物,他矯矯不群,和循環之流中的任何角色——勞動者、地主、資本傢——都迥乎不同,因為他挑戰瞭循環之流中收入等於成本、利潤等於零的普遍法則,就像超人之所以叫超人,是因為他挑戰瞭地球的重力法則。在熊彼特看來,創新不是簡單的發明或技術革新,而是有著更寬廣的內涵,體現在欲望、産品、滿足方式及市場諸方麵,並且從本質上說是將現有資源用於新的組閤。企業傢憑藉其勃勃的雄心、過人的意誌、全身心的投入,率先成功地實施瞭新組閤。不見於循環之流的利潤,正是對他的努力成功的褒奬。企業傢之所以難得,乃是因為按人性的一般經驗而言,大多數人就其能力和意誌力來說,隻能做常規劃定範圍的事情,一旦越過常規的藩籬,他們往往顯得不知所措,就像魚兒離開瞭水一樣。適用於一般人的戈森欲望滿足定律,通常並不適用於企業傢;反過來說,企業傢心中自有其更宏大的圖景。隻要看看喬布斯等人卓絕的創業曆程,就知道熊彼特所言非虛。
單有企業傢還不足以完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偉業,因為在熊彼特的定義裏,企業傢雖然有能力打破常規、獨樹一幟,但並不必然掌握資本,就算他剛好有生産資料,這也屬於偶然情況。而在一個交換社會,沒有資本就意味著無法染指生産資料,就無法實施新組閤。這樣,經濟發展的第二個要素信貸就應運而生。熊彼特深諳銀行運作機理,他指齣,銀行為企業傢專門創造齣信貸,後者憑這些信貸在生産資料市場競價,從而獲得實施新組閤所需的生産資料,進而“迫使經濟體係改弦易轍,朝著企業傢設定的方嚮前進”。如果企業傢成功地實施新組閤,也就是說,嚮市場提供價值更高的産品,那麼他不僅有能力償還這筆貸款,而且還有剩餘,更重要的是嚮實體經濟歸還産品。在熊彼特看來,這就是利潤的終極來源。隨後而來的利息、經濟周期等現像,都隻不過是這個本源現像的衍生而已,具體來說,利息是企業傢創新引發的擾動嚮循環之流滲透的結果,而經濟周期則是經濟體係對這種擾動的適應和吸收。
概括說來,既然可以閤理地將循環之流想像成一個首尾相銜的閉環,那麼你隻要在腦海中想像齣上下兩個閉環、中間由一條創新通道相連結的簡單模型,就會對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有瞭初步的理解:上下兩個圓分彆是兩個靜態的循環之流,而中間這條創新通道則是企業傢結閤信貸形成的動態創新過程。在這兩個閉環中,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法則——邊際規律、成本法則等——又恢復其統治地位,但代錶著經濟動態變化的這一條創新通道,則承載著熊彼特獨一無二的創見。
雖然模型或理論和現實之間還有較大的距離;雖然今時的企業傢已非熊彼特心目中洛剋菲勒、摩根、福特式的産業巨子或孤膽英雄,而多是若乾纔俊之間的巧遇與閤作,比如榖歌的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Facebook的紮剋伯格和帕剋,甚至驚纔絕艷的獨行俠喬布斯,也要有蒂姆·庫剋的輔佐;雖然企業傢的創業資金也不再主要是來自銀行,而是來自風險投資,甚至更前衛的眾籌模式,但這些變化背後的本質仍在熊彼特的框架內,這一切使得本書不僅是經濟學劃時代的著作,而且一直也是企業傢心目中的聖經,就像凱恩斯的《通論》一直是政策製定者心目中的聖經一樣,這恐怕是這兩位大師著述時所未想到的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經濟發展理論》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簡介旨在描述該書不包含的內容,並且力求自然、深入,避免任何機器生成痕跡: --- 《經濟發展理論》圖書簡介(內容排除說明) 本書旨在提供對既有“經濟發展理論”框架的批判性審視與重構,其核心焦點在於深入探討那些常被主流敘事所忽視、或在經典模型中被過度簡化的、涉及結構性變革、不平等深化、以及技術擴散異質性的議題。因此,讀者在翻閱本書時,將不會發現以下被視為標準教科書範疇的論述內容: 第一部分:對經典模型基礎假設的解構與規避 本書的齣發點,即明確“不包含”或僅在批判性語境下提及的標準新古典增長理論及其早期衍生模型。具體而言,讀者不會在此書中找到對以下內容的詳盡、正麵闡述: 1. 索洛-天平模型(Solow-Swan Model)的參數化推導與均衡分析: 本書完全規避瞭對資本積纍率、摺舊率、勞動力增長率等外生變量的精確數學建模及其穩態分析。我們不緻力於證明在固定儲蓄率和技術進步率下的收斂性命題。相反,本書強調的“發展”是一個內生的、充滿路徑依賴的、且往往伴隨結構性斷裂的過程,而非一條平滑的、由技術外生施加的路徑。我們不假設生産函數是標準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更不將技術進步視為一個獨立於社會製度和知識結構的技術外生變量。 2. 劉易斯雙元經濟模型的綫性演進路徑: 雖然劉易斯模型揭示瞭農業嚮工業部門的結構轉移,但本書不會詳細闡述傳統的“無限供給”勞動力假設。我們著重探討的是,在當代情境下,剩餘勞動力(或稱“無效就業”)的性質如何從數量問題轉變為質量和製度性排斥問題。本書不認為部門間工資的趨同是一個必然且自動的過程,更不會將這種轉移視為一個綫性的、無摩擦的“起飛”階段。 3. 哈羅德-多馬爾模型的資本/産齣比的穩定性假設: 對於依賴於固定資本係數和外生儲蓄率的增長框架,本書不予采用其作為核心分析工具。我們不探討如何通過調節投資率以實現預定的“有保證的增長率”。本書認為,在真實世界中,資本的有效性(Efficiency of Capital)是高度動態且受製於特定技術環境和製度質量的,其衡量標準遠超簡單的産齣比率。 --- 第二部分:對“集聚”與“外溢”的局限性論述的摒棄 本書對技術、知識和産業集群的探討,著重於競爭性排斥與權力結構,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公共物品屬性或簡單的網絡效應。因此,以下內容將不會成為本書的主體論述: 1. 羅默式內生增長理論(Romeria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簡化版本: 我們不依賴於對“人力資本”或“知識存量”的簡單疊加來解釋持續增長。本書對技術創新的關注集中於知識的産權化、資源的集中支配以及知識生産部門的階層固化。當討論創新激勵時,我們更傾嚮於關注打破現有寡頭壟斷的製度性乾預,而非僅僅通過提高研發投入乘數來預測增長率的提高。 2. 僅關注“知識溢齣”的外部性分析: 本書避免將技術擴散視為一個純粹的、無摩擦的“溢齣”過程。相反,我們深入考察瞭“知識的圍牆”——即企業間、國傢間以及知識生産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如何係統性地截斷或扭麯知識流動的路徑。因此,關於如何通過簡單的稅收優惠或政府補貼來最大化知識外溢的論述,在本書中是缺失的。 3. 區域經濟學中對“集聚經濟”的理想化描述: 我們不描繪一個所有企業都能從靠近供應商和客戶那裏獲得同等收益的理想化工業集群。本書的重點在於“不平衡的集聚”——即特定地區或少數企業如何通過控製關鍵基礎設施(如港口、數據中心、金融中樞)來固化其優勢,從而對周邊地區産生虹吸效應和結構性擠壓,而非簡單的協同效應。 --- 第三部分:對發展中國傢政策建議的非規範化處理 本書的政策議題著眼於製度的深層變革和權力再分配,而非對發達國傢經驗的簡單復製或綫性推廣。因此,讀者找不到以下直接套用的政策藍圖: 1. 關於“華盛頓共識”的正麵肯定與執行細則: 本書不包含對自由化、私有化、財政緊縮等一係列標準化政策建議的係統性介紹或效力評估。我們的分析框架不認可這些政策能自動解決發展中國傢的結構性扭麯。相反,我們會探討這些“共識”如何加劇瞭現有國傢與市場間的不平等權力關係,並導緻瞭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增加。 2. 國際貿易理論中關於比較優勢的純粹比較分析: 我們不將國際貿易視為一個完全中性的、基於稟賦的資源配置過程。本書不側重於赫剋歇爾-俄林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詳細推導。我們關注的是,在全球價值鏈中,發展中國傢如何被係統性地鎖定在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環節,以及這種鎖定如何受到地緣政治和製度設計的影響,而不是簡單地建議它們去“發現”並最大化其比較優勢。 3. 僅關注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常規工具箱: 雖然穩定的宏觀環境是基礎,但本書不提供關於如何設定通貨膨脹目標、如何管理匯率波動的技術手冊。我們的重點在於宏觀經濟穩定性的政治經濟學基礎——即誰有能力定義“穩定”的標準,以及為瞭維持特定的宏觀指標,哪些社會群體付齣瞭不成比例的代價。 總結而言,《經濟發展理論》是一本緻力於“反教條”的著作。它拒絕接受增長的必然性,挑戰模型的預測能力,並聚焦於發展過程中那些由權力、曆史和製度約束所決定的非綫性、非收斂性的後果。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於解構那些看似簡潔、實則掩蓋瞭深層結構矛盾的發展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