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叢書:柳詒徵評傳

國學大師叢書:柳詒徵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永如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柳詒徵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人物
  • 學術
  • 近代史
  • 教育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5001105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206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學大師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學大師叢書:柳詒徵評傳》重點突齣,點麵結閤,比較係統而又全麵地介紹瞭柳先生的學術發展曆程及其主要的學術貢獻。  知人論世,從特定的時代背景齣發,曆史地考察瞭柳先生的學術思想。  實事求是,較為客觀地評價瞭柳先生的學術得失。

內容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柳詒徵評傳以流暢的文筆,較為全麵的敘述瞭柳詒徵的生平事跡,展示瞭柳詒徵通過刻苦自學、勤奮努力成長為著名國學大師的人生道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公正的評價瞭他的主要學術成就,揭示瞭柳詒徵的學術思想、學術特色和治學精神。本書立論充分,分析中肯,觀點新穎。作為一本頗具學術價值的人物評傳,填補瞭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的一個空白。

作者簡介

  孫永如,男,1954年生於江蘇揚州市。1985年獲陝西師大曆史學碩士,1992年獲南京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唐史學會理事,揚州師院副教授,曾發錶論文20餘篇,獨著或參與編著多部。

精彩書評

  ★《國學大師叢書》錶現瞭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瞭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模宏大,意義深遠。  ——張岱年

目錄

總 序 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鞦 錢宏(執筆)/004序 卞孝萱/001英文提要/001引 首/001第1章 漫漫人生路/0031.1 孤苦自礪的早年(1880—1889)/0031.2 辦學為師(1900—1927)/0081.3 主持國學圖書館(1927—1937)/0151.4 八年漂泊(1938—1945)/0231.5 晚歲喜逢春(1946—1956)/028第2章 開創未來的曆史教本—《曆代史略》/0362.1 時代的産兒/0362.2 保守的曆史傾嚮/0412.3 西方文化的影響/0492.4 現代曆史教科書的範本/053第3章 理性的探求—曆史考證/0613.1 疑古辯難/0613.2 史事考錄/0683.3 史書校證/0763.4 修史論議/0803.5 地方史研究/087第4章 把握中國文化的精髓—《中國文化史》/0904.1 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0904.2 真正的文化史/0934.3 進化的文化史觀/0974.4 民族主義的生發/1034.5 人本主義的頌歌/1084.6 忠孝倫理的高揚/1134.7 典章製度的反思/1194.8 文化成果的評判/1244.9 教育經驗的總結/1294.10 對孔子的尊崇/133第5章 推尋中國史學的奧秘—《國史要義》/1405.1 發微救偏的奇作/1405.2 以史官製度為中心的史學理論/1445.3 以儒學精神為主體的史學功能觀/1505.4 以進化論為指導的曆史研究法/156第6章 一生纔藝多兼通/1626.1 目錄專功/1626.2 版本精識/1686.3 書法名傢/1726.4 詩歌妙纔/175第7章 簡 評/179附錄 柳詒徵學術年錶/184後 記/186

精彩書摘

  柳詒徵講課深受學生歡迎。他身著青布長衫,麵龐清臒,一雙稍稍內凹的大眼,總是那樣炯炯有神,頷下一抹黑髯,隨風飄拂,儼然有道骨仙風;淵博的知識,縝密的思維,滔滔不絕的談吐,常常使學生進入一個忘我的境界。  他認真指導學生讀書,要求學生讀原書,記心得筆記。學生的心得筆記,他總要逐字逐句地閱看,加以眉批,雖有一字之誤,亦必勾齣。  他極力主張學生要瞭解社會,體驗生活。他常帶領學生走齣課堂,去佛寺參觀,講解佛教藝術;去棲霞山遊覽,指點名勝風光;去清涼山掃葉樓登高,吟味“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迴”的詩歌意境。  他大力倡導學術研究,鼓勵學生嚮科學進軍。他與同事吳光迪、吳宓等主辦瞭《學衡》雜誌,又與學生繆風林、景昌極等創辦瞭《史地學報》、《文哲學報》。凡是學生的習作,他總要認真評審,擇優選齣,推薦在刊物上發錶。  正當柳詒徵滿懷熱情在東南大學努力工作之時,一場突起的事件,使他憤然拋棄瞭東南大學的飯碗。  1925年,北洋軍閥段祺瑞操縱的北京政府教育部宣布免去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的職務,改任鬍敦復為校長,引起瞭部分師生的不滿。①  當鬍敦復奉命到職時,部分師生擁入校長室,對鬍敦復進行圍攻,脅迫他在事先準備好的不予接任的紙上簽字,並強行拉手打上手印。一時風潮迭起,校內擁郭、擁鬍派紛爭不絕,上報電文交馳,投書上海各大報紙。教育部迫於風潮,隻得改派江蘇省教育廳長蔣維喬暫代校長。  柳詒徵在事件發生之前,對郭秉文為圖學校發展,與地方軍政勢力勾連,久不報銷學校決算經費的做法大為不滿,並對校董會負責人瀋恩孚操縱省教育會,拉攏社會名流、資本傢為校董的權術深為反感,曾在刊物上發錶文章,論“學者之術”,不點名地批評瞭郭秉文、瀋恩孚。事件發生後,他與蕭純錦、熊正理、段調元、徐韋曼等四位教授給段祺瑞和教育部總長章士釗發送瞭如下內容的電報:  東大學潮,純由瀋恩孚等造成,擅裁工科,不報教部,職查決算,久不報銷,造法自違,而責部“違法”,以至釀成“三九”之變,實則瀋恩孚等欲獨立耳!江蘇一省,現全在中央統製權之內,獨教育不受中央統治,瀋恩孚等是何居心?董職久停,嘵嘵無恥。乞發明令,以正是非。但問瀋恩孚等:大學教授率領學生毆辱部聘校長,是何法理?瀋等所董何事?則片言可析,公理立昭矣。①  明確錶示瞭反對學生毆辱部聘校長及反對瀋恩孚等人的意見。  柳詒徵在事件前後的態度,引起瞭校內擁郭派的強烈不滿和敵視。在拒鬍學潮發生的當天,在群眾雲集的學校廣場上,竟然有一個教授高聲嚮大傢揚言:“教部突然更動我們校長,是因為校內有內奸。內奸是誰?就是柳翼謀。”②這種公然的攻擊,使柳詒徵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  應該看到,東南大學所發生的學生風潮是復雜政治鬥爭的産物。當時,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正在試圖鞏固其在各地的權力,要撤換地方派人物;國民黨左派正在采取暫時聯段的策略;而地方實力派則力圖保住自己的地盤。東南大學學生之所以掀起擁郭反鬍風潮,錶麵上是齣於對郭秉文的信任,對郭秉文辦學成績的肯定,但其中不乏政治人物的煽動。  然而,持平而論,柳詒徵的反郭、反學生風潮,並不是齣於政治上的投靠,為北洋軍閥政府幫忙;也不是齣於革命的自覺,要為國民黨左派做一些工作;更不是要挖地方實力派的牆腳,為自己撈一點政治上的好處,而是一個缺乏政治嗅覺的學者,齣於為政清廉、師道尊嚴的思想意識,秉著剛正率直的處世態度,所采取的非政治目的的良知舉動。他反對郭秉文,反對的隻是郭秉文的權術和經濟上的舞弊。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郭氏在任,“南高之腐敗為尤甚”,切盼能革除其弊。他反對學生風潮,反對的隻是學生毆辱部聘校長,認為此舉有傷教育界正氣,有違尊師道德,有傷學校風紀。他反對瀋恩孚,反對的隻是瀋恩孚獨斷擅行,違法亂紀。他贊成教育歸中央統轄,隻是因為在他看來,全國既已統一,中央政府理當號令天下,地方不應自行其是。他所反對和贊成的這一切,可能客觀上有助於某種政治勢力,但與有意識地充當北洋軍閥政府的內奸,或與配閤國民黨左派的策略,掛不上一點關係。  ……

前言/序言

  中華學術,源遠流長。春鞦戰國時期,諸子並起,百傢爭鳴,呈現瞭學術思想的高度繁榮。兩漢時代,經學成為正統;魏晉之世,玄學稱盛;隋唐時代,儒釋道三教並尊;到宋代而理學興起:迨及清世,樸學蔚為主流。各個時代的學術各有特色。綜觀周秦以來至於近代,可以說有三次思想活躍的時期。第一次為春鞦戰國時期,諸子競勝。第二次為北宋時代,張程關洛之學、荊公新學、蘇氏蜀學,同時並興,理論思維達到新的高度。第三次為近代時期,晚清以來,中國遭受列強的淩侵,齣現瞭空前的民族危機,於是誌士仁人、英纔俊傑莫不殫精積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說,期於救國.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眾說競勝的高潮。  試觀中國近代的學風,有一顯著的傾嚮,即融會中西。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對於中國學人影響漸深。深識之士,莫不資西學以立論。初期或止於淺嘗,漸進乃達於深解。同時這些學者又具有深厚的舊學根柢,有較高的鑒彆能力,故能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從而達到較高的成就。  試以梁任公(啓超)、章太炎(炳麟)、王靜安(國維)、陳寅恪四傢為例,說明中國近代學術融會中西的學風。梁任公先生嘗評論自己的學術雲:“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輩,……欲以構成一種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學派,……蓋固有之舊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來之新思想又來源淺觳,汲而易竭,其支絀滅裂,固宜然矣。”(《清代學術概論》)所謂“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錶現瞭融閤中西的傾嚮,不過梁氏對西學的瞭解不夠深切而已。梁氏自稱“適成為清代思想史之結束人物”,這未免過謙,事實上梁氏是近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啓濛思想傢,誠如他自己所說“為《新民叢報》、《新小說》等諸雜誌,……二十年來學子之思想頗濛其影響,……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於讀者彆有一種魔力焉”。梁氏雖未能提齣自己的學說體係,但其影響是深巨的。他的許多學術史著作今日讀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薊漢微言》中自述思想遷變之跡說:“少時治經,謹守樸學……及囚係上海,三歲不覿,專修慈氏世親之書,……乃達大乘深趣……既齣獄,東走日本,盡瘁光復之業,鞅掌餘間,旁覽彼土所譯希臘德意誌哲人之書……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聖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操齊物以解紛,明天倪以為量,割製大理,莫不孫順。”這是講他兼明華梵以及西哲之說。有清一代,漢宋之學爭論不休,章氏加以評論雲:“世故有疏通知遠、好為玄談者,亦有言理密察、實事求是者,及夫主靜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內以遣憂,亦各從其誌爾!漢宋爭執,焉用調人?喻以四民各勤其業,瑕釁何為而不息乎?”這是錶示,章氏之學已超越瞭漢學和宋學瞭。太炎更自贊雲:“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迴真嚮俗……秦漢以來,依違於彼是之間,局促於一麯之內,蓋未嘗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謂專誌精微,反緻陸沉;窮研訓詁,遂成無用者,餘雖無腆.固足以雪斯恥。”太炎自負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評論雲:“其所自述.殆非溢關。”章氏博通華梵及西哲之書,可謂超越前哲,但在哲學上建樹亦不甚高,晚歲又迴到樸學的道路上瞭。  王靜安先生早年研習西方哲學美學,深造有得,用西方美學的觀點考察中國文學,獨闢蹊徑,達到空前的成就。中年以後,專治經史,對於殷墟甲骨研究深細,發明瞭“二重證據法”,以齣土文物與古代史傳相互參證,達到瞭精確的論斷,澄清瞭殷周史的許多問題。靜安雖以遺老自居,但治學方法卻完全是近代的科學方法,因而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廣泛稱贊。  陳寅恪先生博通多國的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證,多所創獲。陳氏對於思想史更有深切的睿見,他在對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中論儒佛思想雲:“是以佛教學說,能於吾國思想史上發生重大久遠之影響者,皆經國人吸收改造之過程。其忠實輸入不改本來麵目者,若玄奘唯識之學,雖震動一時之人心,而卒歸於消沉歇絕……在吾國思想史上……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實在是精闢之論,發人深思。陳氏自稱“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思想囿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但是他的學術成就確實達到瞭時代的高度。  此外,如鬍適之在文化問題上傾嚮於“全盤西化論”,而在整理國故方麵做齣瞭多方麵的貢獻。馮友蘭先生既對於中國哲學史進行瞭係統的闡述,又於40年代所著《貞元六書》中提齣瞭自己的融會中西的哲學體係,晚年努力學習馬剋思主義,錶現瞭熱愛真理的哲人風度。  鬍適之欣賞龔定庵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熊十力先生則以師道自居。熊氏戛戛獨造,自成一傢之言,贊揚辯證法,但不肯接受唯物論。馮友蘭早年擬接續程硃之說,晚歲歸依馬剋思主義唯物論。這些大師都錶現瞭各自的特點。這正是學術繁榮,思想活躍的錶現。  百花洲文藝齣版社有鑒於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輩齣,群星燦爛,構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三次思想活躍的時代,決定編印《國學大師叢書》,以錶現近代中西文明衝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以錶現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容,試圖評述近現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凡在文史哲任一領域開風氣之先者皆可入選。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編輯部同誌建議我寫一篇總序,於是略述中國近現代學術的特點,提供讀者參考。  張岱年—1992年元月,序於北京大學
好的,以下是為您創作的關於“國學大師叢書”中另一本尚未提及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力求內容詳實,文風自然: --- 國學大師叢書:陳寅恪晚期思想的再審視與探微 圖書簡介 《國學大師叢書》旨在係統梳理與深入研究二十世紀中國學術史上群星閃耀的國學巨匠的學術脈絡、思想嬗變及其對當代文化的深遠影響。本冊《陳寅恪晚期思想的再審視與探微》聚焦於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1890—1969)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學術軌跡與思想核心,力圖擺脫傳統敘事中常見的神化或過度簡化的傾嚮,以嚴謹的史料和精密的文本分析,還原一位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堅守學術良知、完成其史學理念最終蛻變的偉大心靈。 本書並非對陳寅恪一生著述的通覽,而是將研究的聚光燈精確投射於其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輾轉期間所形成的獨特學術氛圍及其所孕育的晚期思想結晶。這一時期,陳寅恪先生身心飽受摧摺,目睹世事變遷,其研究方嚮與方法論也發生瞭顯著的、具有內在邏輯性的轉變。 第一部分:學術流變中的“晚期轉嚮” 本書首先梳理瞭陳寅恪先生由早期的“隋唐史研究”嚮晚期“中古政治史與宗教史”的重點傾斜過程。我們認為,這種轉嚮並非簡單的選題更換,而是其對中國曆史本體論認知的深化。晚期陳寅恪愈發關注“文化精神的存續與斷裂”,特彆是佛教、鬍漢衝突、關隴集團等議題,實質上是對中國曆史主體性、民族性與世界性關係的終極追問。 我們詳細分析瞭《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與《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在學理上的繼承與突破。重點剖析瞭“李唐政權之鬍化”這一核心論斷,並非僅停留在種族融閤的層麵,而是深入探究瞭文化基因在權力結構中的滲透與重塑,這為其晚年對“以血緣論民族”的警惕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文本的密碼與“有意味的形式” 陳寅恪先生的晚年著作,因其環境的特殊性,往往采用一種極為隱晦、典雅而又充滿暗喻的錶達方式。本書花費大量篇幅,緻力於解密這些“有意味的形式”。 我們選取瞭《元白詩證疏》作為核心文本之一進行精讀。不再將此書視為單純的文學考證,而是將其置於先生對“士人精神”的考察之中。白居易的宦海沉浮、詩歌諷喻,成為陳寅恪寄托其對理想知識分子操守的載體。書中細緻比對瞭先生在不同版本間的字詞微調,揭示齣其中蘊含的對時代風雲變幻的深沉感慨。 此外,對先生晚年涉及的佛學與敦煌學研究,本書強調其“史學化”的傾嚮。陳寅恪對待佛經的理解,超越瞭宗派之爭,著眼於佛教在中古中國如何成為一套完整的政治倫理和文化哲學體係,以及它在社會動蕩中扮演的緩衝與重構角色。 第三部分:學術獨立與人格的堅守 本書的另一重要視角,是對陳寅恪先生在特定曆史關口所展現齣的“學術獨立精神”的考察。我們通過梳理其與時人的通信往來、私人記述及側麵文獻,還原瞭先生在極為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如何維持學術研究的純粹性。 我們深入探討瞭“寅恪晚年之學”中對“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自我期許,這不僅是對其學術成就的評價,更是對其作為一代文人,在時代洪流麵前保持精神脊梁的崇高緻敬。書中特彆關注瞭其對傳統史學規範的堅守,如何在無可奈何的境遇中,仍以最高的學術標準要求自己,將曆史研究視為對真理的最終訴求。 第四部分:影響與反思 最後,本書審視瞭陳寅恪晚期思想對後世史學界,特彆是“新清史”研究、中古民族史研究,乃至當代文化身份認同構建所産生的復雜影響。我們分析瞭在信息傳播受限的年代,其思想如何“麯徑通幽”地影響瞭不同的學者群體,以及如何重新評價其晚年觀點中可能存在的時代局限性,做到既尊敬又審慎的學術態度。 本書的撰寫,基於對陳寅恪先生相關信件、日記、口述資料及海外學界新近研究成果的係統整閤,力求以平實的筆觸,呈現一位大師在人生最後階段所完成的思想塑形,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陳寅恪復雜人格與深邃學問的可靠階梯。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開始係統性地接觸一些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書籍,而這套《國學大師叢書》中的一本關於先秦諸子的研究,無疑是我的“啓濛讀物”。我一直覺得,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離不開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瞭解,但往往被各種版本的解讀弄得眼花繚亂,不知從何入手。這本著作的優勢在於,它以一種非常清晰、係統的方式,梳理瞭儒、道、墨、法等主要學派的思想精髓,並且沒有迴避它們之間的爭議與融閤。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那些深奧的概念,讓我不再感到望而卻步。比如,在解讀“道傢”思想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視為“無為而治”,而是深入探討瞭其“道”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倫理觀,並且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瞭道傢思想的現實意義。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古代文獻的原文片段,並配以注釋,這對於我這種喜歡“追根溯源”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的思想維度被大大拓寬瞭。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戲劇癡迷的愛好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戲劇史著作。最近讀完《國學大師叢書》中的一本關於中國戲麯發展史的書,簡直是驚喜連連。這本書並沒有枯燥地羅列劇種和劇目,而是將中國戲麯的演變過程,生動地描繪成一幅幅鮮活的曆史畫捲。從早期“樂舞百戲”的雛形,到宋元雜劇的輝煌,再到明清傳奇的繁盛,以及各個地方戲麯的獨特魅力,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精彩的闡述。令我特彆贊賞的是,書中對不同時期戲麯的音樂、唱腔、錶演程式、服飾妝容等方麵的深入分析,讓我對戲麯的藝術構成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例如,作者在論述元雜劇時,不僅分析瞭其“麯牌聯綴”的結構特點,還深入探討瞭其“賓白”、“科”等錶演元素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並且旁徵 উল্লেখযোগ্য (yì zhì) 地引用瞭當時的評論文獻,讓整個分析更具說服力。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熱鬧的戲園之中,感受著不同時代戲麯的脈動,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追求的。

評分

翻開這套《國學大師叢書》,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種群星璀璨的學術氛圍心馳神往,而這套叢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那段曆史的好奇。我尤其對那些在亂世中依然堅守學術陣地的大師們充滿敬意。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智慧碰撞。比如,我曾被其中一位學者關於宋明理學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他不僅梳理瞭不同流派的淵源,更著重於探討其思想在當時社會文化中的實際影響,論證嚴謹,文筆流暢,讓我對這個曾經覺得有些晦澀的領域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的配圖也十分精美,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珍貴史料,這對於我這樣喜歡“尋根溯源”的讀者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驚喜。我常常會花上很長時間去揣摩那些泛黃的信件、手稿,仿佛能與曆史人物對話。而且,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就覺得分量十足,無論是作為案頭書還是贈予親友,都顯得非常得體。整體而言,這套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扇通往民國學術殿堂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偉大的靈魂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塑造中國思想的。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抱有濃厚的興趣,這套《國學大師叢書》中的一本關於書法史的著作,給瞭我極大的滿足。我曾以為,書法史就是簡單地介紹曆代名傢的作品和風格,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書法藝術置於整個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深入分析瞭書法與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宗教等各個方麵錯綜復雜的關係。書中對漢字演變的各個階段,以及不同書體(篆、隸、楷、行、草)的形成和發展,都進行瞭詳盡的論述,並且配閤瞭大量的精美圖片,讓我得以直觀地欣賞不同時代的書法風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僅關注瞭那些“大傢”的作品,還挖掘瞭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具有藝術價值的書法傢,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更加立體、豐富的書法世界。書中關於“書道”的論述,也讓我對書法不僅僅是技巧,更是一種精神修煉有瞭深刻的理解。它引導我從技法走嚮意境,從形式走嚮內涵,這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說,是無價的指引。

評分

最近剛讀完一套關於古代文學評論的叢書,其中有一本關於晚明時期小說的論述,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晚明小說那種大膽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敘事技巧感到驚嘆,但總覺得在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讀方麵有所欠缺。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故事梗概,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小說流派的藝術特徵,比如“世情小說”如何反映社會現實,“神魔小說”又是如何寄托民眾的想象與寄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被忽視的作品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評價,發掘齣瞭它們被低估的藝術價值。例如,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解讀一部關於市井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從人物塑造的鮮活度、語言的生動性,再到情節安排的巧思,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分析。這種“重新發現”的過程,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豐富性有瞭更深的體會。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而嚴謹的老師對話,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善於引導,總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啓迪。書中的學術引用也非常豐富,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瞭很好的參考。

評分

還可以!沒看呢!

評分

還可以!沒看呢!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

評分

正版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書

評分

正版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