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秀鑫,郑德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
  • 军事史
  • 战争史
  • 民族解放
  • 中日关系
  • 历史研究
  • 20世纪史
  • 中华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8019924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44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基于作者对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史料的积累,全面、准确、系统地记述了中华民族英勇抵抗日本侵略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总结和宣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
  作为一部高质量的全民抗战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20年前出版后影响很大,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多次重印,并曾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为弘扬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修订再版。

目录

第一章 局部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
三、东北沦陷与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
四、长城抗战和察哈尔抗战
五、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六、绥远抗战
七、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八、国共谈判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准备

第二章 全国性抗战的爆发
一、七七事变与全国抗战的开始
二、八一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国共两党的抗战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
四、日军对华北的进攻与平型关大捷
五、太原会战
六、淞沪会战
七、南京保卫战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
八、台儿庄大捷与徐州会战
九、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
十、武汉会战和广州作战
十一、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的抗日斗争
十二、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第三章 相持阶段前期两个战场的作战
一、日本侵华战略的变化与国共两党采取的方针
二、汪精卫集团叛国与全国人民的声讨
三、沦陷区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四、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五、百团大战
六、香港、澳门谈判
七、正面战场的持续抵抗
八、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
九、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宪政运动的兴起
十、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第四章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前后的中国战场
一、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中国战区的成立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三、日军的细菌战、化学战和血腥暴行
四、正面战场湘、鄂、浙、赣地区的抗战
五、敌后军民艰苦的反“扫荡”斗争
六、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和中共的整风运动
七、以抗战为中心的文艺工作的发展
八、宋庆龄和保卫中国同盟的抗日活动

第五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中的中国战局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战局的变化
二、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发展和对日军的进攻性战役
三、敌后战场对日军的局部反攻
四、中、美、英开罗会议讨论联合对日作战
五、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缅北、滇西反攻
六、正面战场豫湘桂作战的败退
七、大后方民主运动的高涨
八、中共关于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九、国共谈判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第六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
二、敌后战场的春夏季攻势和正面战场的作战
三、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和苏联对日宣战
四、解放区战场的全面反攻
五、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
六、中国战区的受降
七、对日本战犯及汪伪汉奸的审判
八、中国普天同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束语
引用书目
后记
编辑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第一章
  局部抗战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争夺殖民地,谋求世界霸权,大举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它们相互争夺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经过战争浩劫而更加贫困的世界各国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日益觉醒,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进一步加强。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波及工业、农业等各个经济部门,震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剧烈震荡下,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各国的革命运动出现新的高涨。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普遍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强化对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各国采取的办法也不同。在英、美等国,垄断资产阶级企图实行经济改良政策来摆脱危机。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完全拋弃了资本主义仅有的一点民主形式,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大肆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最富掠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法西斯主义大行其道。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复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膨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特别是20年代末的大危机,是国际法西斯主义势力得以崛起的重要条件。
  ……
刀锋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新生(1931-1945) 这是一个关于坚韧、牺牲与凤凰涅槃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在世界舞台的阴影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从东方某地的炮火轰鸣,到广袤土地上的烽烟四起,再到最终胜利的曙光,这段历时十四年的殊死搏斗,不仅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烈史诗,更是塑造现代中国基因的关键一页。它关乎每一寸山河的归属,关乎无数生命的荣辱,关乎一个文明古国的未来走向。 序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1931年,秋日的东北,笼罩着一层不详的阴霾。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打破了旧有的平静。九一八事变,这声震彻华夏的枪响,如同在沉睡的巨龙身上划开的第一道血痕,宣告了一个黑暗时代的开端。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毫不掩饰其吞噬东亚大陆的野心,从辽阔的关东大地,一步步向中国腹地逼近。东北三省,这片富饶的土地,瞬间沦陷,昔日熟悉的家园,化为异族铁骑践踏的焦土。无数鲜活的生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卷入了命运的漩涡。 然而,民族的脊梁,从未真正弯折。尽管国家力量在当时尚显积弱,但反抗的火种,已在暗夜中悄然点燃。从东北的抵抗组织,到全国各地爱国人士的呼声,一种觉醒的力量,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汇聚。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但却汇聚了无畏的勇气与不屈的民族精神。 第一卷:血火熔炉中的凝聚(1931-1937) 九一八事变后,侵略者的野心并未止步。他们扶植伪满洲国,妄图分裂中国,并不断蚕食着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察哈尔、热河、华北……一连串的危机事件,如同不断拉紧的绞索,将中国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然而,这并未能压垮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号召,并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国共两党之间曾有过复杂的历史纠葛,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最终走向了合作。1937年的西安事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并没有停止斗争。在被占领区,抗日游击战争的火种从未熄灭。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谱写了悲壮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地抗日根据地,也在默默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养精蓄锐。 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起来。知识分子撰写文章,揭露日寇罪行,唤醒民智;学生们走上街头,高喊抗日救亡的口号;商人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一股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和反抗情绪,正在全国上下迅速蔓延。 第二卷:全面战火的洗礼(1937-1945)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全民抗战的崭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以“征服中国”为国策,集结重兵,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全面侵略战争。 战争的初期,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这些战役,虽然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却展现了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上海的血色天空,南京的悲惨遭遇,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一个饱受侵略之苦的东方大国,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搏斗。 随着战事的深入,中国战场逐渐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装备落后,但中国军队依靠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给侵略者带来了沉重的消耗。八路军、新四军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牵制日军的重要力量。他们“小米加步枪”,面对的是日军的飞机大炮,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却成为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正面抵挡日军的进攻,在战略要地构筑防线,与侵略者展开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这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战争。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付出了太多的牺牲。城市沦陷,家园被毁,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但就是在这样的炼狱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五湖四海的儿女,抛弃了过往的隔阂,为了共同的敌人,并肩作战。 第三卷:胜利的曙光与新生(1945年至今) 战争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浪潮中,中国人民的抗战也迎来了最终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的时刻。历经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它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百年屈辱,重新树立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为中国走向新的未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 这段沉重的历史,刻骨铭心。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才能自强。它让我们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它也让我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因为我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尾声:铭记与前行 1931年至1945年,这十四年的风雨征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烈也最为辉煌的一页。它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所迸发出的惊人力量。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 这段历史,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更应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警惕和平时期的麻痹大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决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因为,那段刀锋上的中国,已经涅槃重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是对所有为之奋斗过、牺牲过的人们,最深刻的告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这本书,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而翻开书页后,更是被其内容所深深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史诗。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画卷。书中对战争的宏大场面描写,如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既有宏观的战略部署,也有微观的战术细节,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伟大。但更令我动容的是,书中对于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命运和选择的刻画,那些在炮火中坚守家园的农民,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青年,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妇女,他们的故事汇聚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军人的战斗,更是全民族的抗争。它不仅梳理了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抗日战争置于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叙事中来解读。作者并非仅仅聚焦于军事层面的对抗,而是将战争的维度拓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对于抗日战争期间各阶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的描绘也极为生动。从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到工人的罢工抗议,再到农民的武装斗争,再到海外华侨的鼎力支援,每一个群体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汇聚成了磅礴的抗日洪流。书中对敌伪政权的统治策略、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也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让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侵略者的本质和战争的残酷性。而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统战工作的开展,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都有着详尽的论述,这些都证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拥有共同命运和不屈意志的伟大集体。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就被它沉甸甸的厚重感吸引了。翻开书页,仿佛瞬间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耳边回响着抗日战士们英勇的呐喊,眼前浮现出人民群众在炮火纷飞中坚韧不拔的身影。这本书的叙述非常详实,从九一八事变拉开序幕,到卢沟桥的炮声,再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争的进程,更深入地剖析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书中对各种战役的描写,无论是战略部署还是战术细节,都力求精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氛围。同时,它也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些被摧毁的家园,牺牲的生命,无不让人扼腕叹息。但正是这份沉痛,更加凸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这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史学著作,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

评分

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这本书,我首先要赞叹其史料的丰富性和研究的严谨性。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极为广泛,既有官方档案,也有大量的亲历者回忆录、报刊杂志等一手史料,这使得书中呈现的历史图景异常真实可信。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避免了片面化和简单化。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各个时期所采取的不同侵略策略,以及中国人民对此作出的不同应对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此外,书中对战争的各个阶段,如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阐述,使得战争的进程脉络清晰可见。尽管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作者的文笔流畅,叙事生动,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如何迸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充满了好奇,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它在梳理史实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挖掘那些被大众所忽视的细节和人物故事。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在默默无闻中做出巨大贡献的普通士兵、后方支前人员,甚至是地下情报工作者,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整部战争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鲜活感。同时,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展现了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于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功过是非,都有着较为平衡的评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民族情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国土的保卫战,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和重塑。它让我们明白了,为何今天的中国人民如此珍视和平,为何我们对侵略和压迫如此警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段伟大的历史。

评分

好书要分享。

评分

这套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丛书,专业性还是很强的!!

评分

满意,就喜欢在京东买书。

评分

一口气买了很多书,挺好的,多看书.

评分

单位考试用的,都是形式主义

评分

很好,和正版一样,下次还光顾这里

评分

。。。。。。。。。。。。。。

评分

。。。。。。。。。。。。。。

评分

很好,和正版一样,下次还光顾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