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論語還原(套裝上下冊)》一百萬言,對《論語》的發生過程,進行實證的古典學的研究。全書分為三部分:“內編”,采用以史解經、以禮解經、以生命解經的方法,論證瞭《論語》在公元前5世紀中期前後的50年間的三次編纂,以及每次編纂在文本上留下的生命痕跡;“外編”貫通《論語》和儒傢“五經”以及傳世文獻、齣土簡帛材料,對孔子和門徒傳經的特點和脈絡,進行知識考古,考察典籍材料上的“曆史文化地層疊壓”的形態;“年譜編”則綴閤大量散落的材料碎片,以曆史編年學的方法,並且采用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對公元前552年至公元190年孔子的生平,及《論語》的編纂、傳播、形成定本的曆史脈絡和曆史事件現場,進行逐年和逐時段的排比和考證,形成一幅包羅萬象的孔子和《論語》的文化地圖。
作者簡介
楊義,1946年生,廣東省電白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講座教授。國傢級有突齣貢獻專傢,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傢,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曾任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曾講學於英國牛津、劍橋,美國哈佛、耶魯等名校,或任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著作50餘種,論文500餘篇,主編書籍20種70餘冊。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誌》、《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敘事學》、《中國古典文學圖誌》、《老子還原》、《莊子還原》、《墨子還原》、《韓非子還原》、《文學地理學會通》、《國學會心錄》。榮獲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中國社科院優秀成果奬、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奬。
目錄
導 言
一 發現“活的《論語》”
二 發凡起例之三闆塊
三 激活文本生命之五十二個命題
內 編
一章 《論語》成書及得名
二章 “內證高於外證”的原則
三章 以禮解經及《論語》編纂的最初啓動
四章 篇章 政治學及有若時期的編纂
五章 曾子門人編纂的篇章 學依據
六章 統計學視野中的材料取捨
七章 “十哲無曾”的韆古公案
八章 仲弓編纂與通嚮漢儒宋儒的文化基因
九章 篇章 學的“意義邏輯
十章 價值取捨與篇題排列
十一章 孔子修經方式與晚年學《易》
十二章 從孔學淵源到日常禮儀
十三章 弟子論與“上論”、“下論”
十四章 女子小人與君子之道
十五章 政治學與思想數字模式
十六章 原鄉情結、祖源基因及曠野逸音
十七章 《論語》終篇與門派初萌
十八章 曾門重修及編纂的年代、人數
十九章 以簡帛製度考證《中山論語》
外 編
二十章 外編引言:關於孔子文化地圖
二十一章 曾子學派與《孝經》編纂
二十二章 七十子後學與《大戴禮記》
二十三章 大小戴《禮記》中的曾子之學
二十四章 子思之學及其身世因緣
二十五章 《中庸》與春鞦學術嚮戰國學術之過渡
二十六章 子思之學及齣土文獻
二十七章 子遊生平及《禮運》係年
二十八章 子夏的“經師之學
二十九章 竹書《孔子詩論》與戰國詩學思潮
三十章 《易》、《春鞦》之學與子夏傳承
三十一章 置於“儒分為八”之首的子張氏之儒
三十二章 孔府之學的價值與特徵
三十三章 孔府之學保守原本之品格
三十四章 孔府之學集大成的《孔子傢語》
三十五章 “僞作說”誤區及孔子適周問禮考證
三十六章 超齣《論語》的弟子傳之原始憶述
三十七章 褒貶不一之弟子的新實證
三十八章 夫子原本的豐富性和生命感
三十九章 孔學淵源的原始綫索
四十章 開啓知識發生學的途徑
年譜編 孔子暨《論語》年譜
凡例
年譜前編:孔子曆史人生編年
年譜後編:《論語》編纂、流布、定型編年
參考文獻舉要
後記
精彩書摘
由此可知,“十哲無曾”,是文化史上不可迴避的韆古公案。因為如今談論儒門,拆不開的四聖是“孔、孟、顔、曾”,在孔子弟子中首列顔迴,數下來就是曾子,曾子排在第二。如果說《論語》隻是曾子弟子所編,那麼他們犯糊塗而忘瞭自己老師嗎?這誠然是韆古之謎。這個謎團的破解,應從十哲都稱字而不稱名,顯然不是孔子的口吻入手。如此稱呼方式,是同門弟子問相互稱呼的口吻,屬於《論語》編纂體例中的“公共稱呼”。如果以篇章政治學,或以生命解經的法則予以深入考察,也可能成為解開《論語》編纂成書過程並非“零價值”、而是以深刻價值取嚮加以權衡軒輊的關鍵。
宋儒已經覺察到“四科十哲”名單的缺陷,甚至有違於他們對儒學道統的指認,但是如何解釋這個問題,未免有些左支右絀,未能直指本源。硃熹《論語集注》捲六在注釋“四科十哲”名單時,引程子日:“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論也。”①這裏從“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指責“四科十哲”名單是“世俗論也”,隻作齣價值判斷,卻未對材料來源進行發生學的清理,依然混淆瞭《先進篇》第二、第三章,以“四科乃從夫子於陳、蔡者爾”迴避難題。硃熹本人在一封答疑的書信中也說:“四科乃述《論語》者記孔氏門人之盛如此,非孔子之言,故皆字而不名,與上文不當相屬。或日:《論語》之書齣於曾子、有子之門人。然則二子不在品題之列者,豈非門人尊師之意歟?四科皆從於陳蔡者,故記者因夫子不及門之嘆而列之。”②這裏從篇章學的斷句分章,以及十哲稱字而不稱名上,將名單從“孔子之言”中剝離開來;又提到“四科”的齣現,“乃述《論語》者記孔氏門人之盛如此”,嚮問題的癥結走近瞭一步。但僅此為止,並沒有透過篇章學而揭示《論語》編纂過程的政治性行為,並沒有追問述《論語》而臚列四科十哲者是誰。
因此疑竇尚存,人們不禁會問:如果說“四科皆從於陳蔡者”,那麼子遊、子夏與曾子年歲相當,比孔子少四十四到四十六歲,又有什麼材料能證明吳人子遊、魏人子夏“從於陳蔡”,而魯人曾子不“從於陳蔡”呢?又如何證明患瞭惡疾的冉伯牛,也“從於陳蔡”呢?這種全憑臆測、不得要領的解釋,可能使“十哲無曾”的韆古之謎,成為無頭案。細心綴閤各種材料碎片,隱約可以發現,曾子、子遊、子夏三人,都從孔子於陳蔡。孔子一行厄於陳蔡,在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六十三歲,曾子、子遊、子夏分彆少孔子四十六、四十五、四十四歲,因而依次為十七、十八、十九歲。關於子夏,《禮記·檀弓上》雲:“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①荊楚與陳蔡相鄰,孔子厄於陳蔡前後都與楚之葉公,或楚君與直接、間接的聯係,因而存在著“先之以子夏”的可能。關於子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有“子道餓”一組簡,述及孔子周遊列國而絕糧陳蔡事,其中齣現言偃(子遊)的言行②。這是齣土簡帛證明子遊從於陳蔡,為先儒所未及見。關於曾子,《孔叢子·居衛篇》記述曾子謂子思日“昔者吾從夫子巡守於諸侯,夫子未嘗失人臣之禮,而猶聖道不行”⑧雲雲。所謂“從夫子巡守於諸侯”,乃是從孔子周遊列國的另一種說法。其所據乃是孔子因魯史作《春鞦》,“踐土之會實(晉文公)召周天子,而《春鞦》諱之,日‘天王狩於河陽”…。既然是曾子對子思所言,他也不會無端編造從於陳蔡的履曆。因此,盡管關於孔子厄於陳蔡的記述材料,多聚焦於孔子及子路、子貢、顔迴等資深弟子,但在一些材料碎片上,依然可以發現尚屬後進的子夏、子遊、曾子的若乾蹤影。“十哲無曾”,是不可以誰“從於陳蔡”,來進行模糊處理的。那種在《禮記·檀弓上》、《孔叢子·居衛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強行分彆真僞,而不明戰國秦漢簡書流傳原委的做法,也是無助於認識曆史真相的。
餘留下來的問題在於,既然宋儒認為,《論語》是曾子、有子的弟子編纂的,那麼“十哲無曾”,也無有子,顯然不是《論語》第二、第三次編纂時存留的生命痕跡。“然則二子不在品題之列者,豈非門人尊師之意歟?”硃熹這種疑惑,成瞭宋儒難以逾越的障礙。唯有對《論語》的第一次編纂的生命痕跡進行深入的清理和解讀,纔可能逾越障礙,直抵本原。
其實“十哲無曾”的問題,宋儒以外,曆代産生疑惑者不乏其人。明人鬍應麟《詩藪》外編三說:“孔門十哲,曾氏無聞;鄴下七纔,禰生不錄。蓋曾
……
前言/序言
論語還原(套裝上下冊)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論語還原(套裝上下冊)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論語還原(套裝上下冊)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論語還原(套裝上下冊) [Genesis of Confucius's Analects]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