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际著名血管外科大师雷蒙·贝尔盖博士多年从事颈动脉、椎动脉病变手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归纳了其毕生的学习体会和临床感悟。书中所总结的宝贵的知识要点和技术精髓可为从事相关手术的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介入科医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颈动脉与椎动脉的外科手术学(国外引进中文翻译)》探讨了大量的手术指征、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
著者通过自身大量临床实践中的直接观察、对相关机制的理解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书中关于解剖和解剖变异的章节,无论对于血管外科的年轻医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都十分有价值。
本书还提醒医生注意手术中术者可能犯的错误,以及如何避免重大手术并发症的方法。
内容简介
《颈动脉与椎动脉的外科手术学(国外引进 中文翻译)》的撰写基于雷蒙·贝尔盖医生多年从事颈动脉、椎动脉病变手术的临床经验,为从事相关手术的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要点和技术精髓。书中探讨了手术指征、相关技术的选择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其中很多问题的确切答案并不能在现有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获得。作者通过自身大量临床实践中的直接观察、对相关机制的理解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各章节内容包括:颈动脉、椎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功能、颈动脉及椎动脉系统的区别、病理学、主动脉上血管主干的手术、颈内动脉的手术、以及椎动脉重建术。该书可望为从事颈动脉、椎动脉疾病外科治疗的不同年资的血管外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宝贵的参考信息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雷蒙·贝尔盖医生,他有着30多年的血管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JVascSur、AnnVascSurg、EurJVascEndovascSurg等血管外科专业杂志及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
曲乐丰,现担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忠,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颈动脉与椎动脉系统的解剖和功能
主动脉弓的分支(主动脉弓上血管)
解剖与变异
主动脉弓变异的临床意义
膈神经和锁骨下动脉
颈动脉
走行和组织学
颈内动脉发育不良
颈动脉分叉
球后段颈内动脉
颈动脉分叉处的颅神经和交感神经
椎动脉
椎动脉的4个分段
椎动脉的开窗和重复
V1段:椎间孔外段
V2段:椎管内段(椎间孔横段及椎动脉进入脊柱水平段)
“可活动”的V3段
颅内的V4段
优势椎动脉
Willis环
永久性胎儿颈-椎动脉吻合
第2章 颈动脉与椎动脉系统的区别
分流与汇合
不同的病理学
不同的临床过程
第3章 病理学
病变
斑块的成分
纤维肌性发育异常
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
自发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夹层的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和发育不良性颈动脉和椎动脉动脉瘤
颈动脉体瘤
椎动脉的动态压迫(弓箭手综合征)
创伤
动静脉瘘
放射性动脉炎
椎动脉夹层和脊椎按摩疗法
颈动脉痛的提出
第4章 主动脉弓上血管的手术
胸骨上段正中切口的开胸修复
颈部旁路术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
跨越中线经咽后间隙旁路术
注意事项
主动脉弓上血管重建术的手术风险(1981~2010年)
第5章 颈内动脉手术
颈动脉手术适应证
手术体位和保护性干预
“蛛网”的低温疗法
颈动脉分叉的入路
延长近端切口
延长远端切口
经颈静脉后入路在C2水平暴露颈内动脉
远端延长至C1水平(下颌关节半脱位)
经后入路至颞骨下颈内动脉
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技术错误
颈总-颈内动脉旁路
颈部肿瘤切除期间的颈动脉置换
失败支架的移除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
颈动脉瘤切除术
神经损伤
颈动脉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手术风险数据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002~2012年)
第6章 椎动脉重建术
手术适应证
近端椎动脉重建术
远端椎动脉重建术
颈总动脉-远端椎动脉(V3)旁路术
颈外动脉-远端椎动脉(V3)转位术
枕动脉-远端椎动脉(V3)转位术
远端椎动脉(V3)-上颈椎段颈内动脉转位术
C0-C1水平椎动脉的枕骨下入路
椎动脉动脉瘤切除术
二次手术
技术失败回顾
手术风险数据(1980~2011年)
索引
前言/序言
在我的血管外科生涯中,我曾为大量的主动脉弓上病变及颈动脉、椎动脉病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如今,我在个人的这项工作接近尾声时写下这本书。由于骨骼、肌腱、动脉之间的解剖学相互关系,以及血流动力学和动脉壁之间的机械作用力,构成了颈动脉和椎动脉病理学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具有机械论偏倚。
在许多前瞻性试验中,关于适应证、手法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尚无确切的答案。我们可以依靠直接观察,对机制的理解以及比较治疗效果,来寻求尚未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在没有观察与干预的对比试验指导的情况下,我参考能够指导我们结扎一条出血的动脉或取出一个急性的栓塞的各类文献。
血管外科是一个需要依靠试验和错误来积累经验的学科。我们用简单的探索去处理大量复杂的血管系统疾病。我们学科的核心是决定何时以及如何修缮血管。凡是涉及手术修复,我们希望采用简单、快捷的方式。
随着腔内手术慢慢成为血管外科医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供给大脑的动脉做开放手术不再那么频繁,这对于很少接触这类手术的血管外科住院医师来说,可能没有机会去学习解决一些异常情况的手术技巧。
来自于创新者和一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临床试验的报道称,我们一直在做的主动脉弓上血管、颈动脉和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开放手术,将被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取代,从而退居次要的地位。然而最终,如CREST和ICSS等精心设计的试验表明,在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等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比支架植入术更加安全。目前尚无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椎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分析的临床报告,并且主动脉弓上分支病变行动脉支架成形术的远期疗效与外科手术重建相比并不占优势。这些观点没有否定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在局部血管条件差、有严重并发症或者预期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可能是主动脉弓上病变或颈动脉病变患者的最佳选择这一事实。我们认识到,腔内手术给那些在过去需要冒很大风险、手术操作困难的特殊病例带来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如修复颅底动脉瘤、椎动脉远端动静脉瘘,以及瘢痕损伤或颈部放疗导致的颈内动脉病变等。
现有数据显示,手术是大多数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只有当我们领会到不是所有的颈动脉和椎动脉手术都是相同的,这个观点才是有意义的,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血管成形术则非常相似。当一些多中心研究报告显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大于其他研究的十多倍,那么可以推断该研究各中心提供的手术治疗质量是不同的。颈动脉和椎动脉手术不允许技术性的错误,为了控制死亡率和卒中率的风险在1%的水平,在患者的选择上需要不断细化,要预料到解剖学上的变异,并追求技术上的完美。考虑到最后两个因素,我在本书中详述了我认为与安全处理这些血管有关的解剖学、几何学及技术上的所有细节。
通过这本书,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手术经历中所犯过的错误以及获得的一些启发,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雷蒙·贝尔盖
密歇根安阿伯
颅内血供的重要门户: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的诊疗前沿 颈动脉与椎动脉,这两条贯穿我们生命之道的血管,是向大脑输送宝贵氧气与养分的生命通道。它们如同两扇至关重要的门户,守护着大脑这一精密的指挥中心。当这两条动脉发生病变,轻则引发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重则可能导致脑卒中,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治疗手段也日新月异。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领域,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的最新进展、核心技术以及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广大神经外科、血管外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医生提供一本权威、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指南。 一、 疾病的维度:认识颈动脉与椎动脉病变的复杂性 颈动脉与椎动脉所面临的威胁并非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病理学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是“罪魁祸首”: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危险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的累积,血管内壁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动受阻。这些斑块不仅会限制血流,还可能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栓塞。本书将深入剖析颈动脉与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影像学特点以及评估方法,并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各种影像学手段(如超声、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来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与性质。 其他危险因素不容忽视: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颈动脉与椎动脉发生病变。例如,夹层动脉瘤,即动脉壁内膜撕裂,血液流入内膜与中膜之间,形成假腔,可能导致血流中断或栓塞。弹力纤维增生症、动脉炎等罕见疾病也可能累及这些重要血管。本书将对这些少见但凶险的疾病进行分类阐述,强调早期识别和精准诊断的重要性。 症状的多样性与隐匿性: 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常常具有隐匿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表现为短暂的视力模糊、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但症状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缓解。而更严重的脑卒中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伤,如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颈动脉狭窄有时甚至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常规体检意外发现。本书将详尽列举各种可能的临床症状,并强调对于高危人群进行主动筛查的必要性,从而争取早期干预的机会。 二、 手术的艺术: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的精髓 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是处理严重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病变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在于恢复或改善大脑的血供,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之一,CEA手术通过切开颈动脉,将内膜剥离,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血管通畅。本书将详细介绍CEA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不同术式的优劣,例如传统开放式CEA与微创CEA。手术过程中,对脑血流的监测与保护至关重要,本书将重点阐述术中脑电图监测、脑灌注评估以及临时脑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围手术期脑缺血的风险。同时,对于易并发的并发症,如神经损伤、卒中、心血管事件等,本书也将提供详细的预防与处理策略。 颈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CAS): 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CAS已成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重要选择。通过微创穿刺,将球囊或支架送入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撑开狭窄血管。本书将深入探讨CAS的适应症、禁忌症,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支架(如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的选择与应用。术前评估,包括斑块性质、血管解剖结构等,对于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至关重要。同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支架内再狭窄、远端栓塞、血管破裂等)的防治,也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椎动脉手术的挑战与进展: 椎动脉手术相较于颈动脉手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与脑干、脊髓等重要结构的毗邻,手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导致脑干、小脑的缺血,引发头晕、复视、共济失调等症状。本书将重点介绍椎动脉内膜剥脱术、椎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CAS)的适应症与技术要点。特别关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椎动脉夹层、椎动脉弓离断等复杂病变的治疗策略。对于椎动脉颅内段病变的介入治疗,以及其与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合并病变的鉴别与处理,也将给予充分的阐述。 其他治疗手段的补充: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的管理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系统介绍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指南,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则。 三、 跨越国界的智慧:引进与本土化的融合 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将国外的成熟经验进行“直译”,而是结合了中文语境下的临床实践,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 国际视野下的证据:本书引用的都是国际上最权威的临床研究、指南与共识。通过对这些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解读,读者可以了解当前全球范围内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治疗的最高水平。例如,对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如NASCET、ECST等经典研究,本书将详细分析其研究设计、结果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本土化的考量: 尽管我们借鉴了国际经验,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医疗资源、技术水平、患者依从性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在介绍手术技术与治疗策略时,也会兼顾本土化的可行性。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微创技术,书中会提示其在不同医疗体系中的可及性,并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治疗方案。 术前评估与风险预测的精细化: 精准的术前评估是保障手术安全与疗效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式。同时,对于手术风险的预测,本书也将整合国内外最新的风险评分系统,帮助医生更客观地评估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围手术期管理的优化: 手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术中的操作,更在于围手术期的精心管理。本书将详细阐述术前准备、术中监测、术后康复以及并发症防治等各个环节。例如,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疼痛管理、早期康复训练等,都将给予详尽的指导。 四、 未来展望:科技驱动的创新之路 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领域仍在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疾病的诊疗格局。 精准医疗的兴起: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有望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更精准分型,从而制定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人工智能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影像学分析、手术规划、预后预测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在未来成为辅助医生决策的重要工具。 新型介入材料与技术的探索: 更加智能化的支架、可降解材料、新型导管等介入器械的研发,将为血管重建提供更多选择,并进一步降低介入手术的风险。 多学科协作的深化: 颈动脉与椎动脉疾病的治疗涉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多学科的紧密协作,将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汇聚,更是一次智慧的传承。它汇集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在颈动脉与椎动脉外科手术领域的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还是初出茅庐的新锐力量,阅读本书都将为您带来启迪,助您在守护大脑生命线的征途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患者带来更优质、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