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家具史论

西方现代家具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美琪 著
图书标签:
  • 家具史
  • 西方家具
  • 现代家具
  • 设计史
  • 艺术史
  • 建筑史
  • 室内设计
  • 装饰艺术
  • 风格流派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30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951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现代家具史论》是一本介绍西方现代家具的著作,从19年起至现在为止,分章介绍西方世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此后的二战、二战后及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对家具的影响。全书有1多幅配图,图文并茂地叙述了西方世界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家具设计与生产方面的特点。

目录

第1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西方.1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工业化的发展和竞争2

1.1.1. 新的技术.2

1.1.2. 社会变革的范围和规模.3

1.1.3. 新资本主义.4

1.1.4. 帝国主义.4

1.1.5. 1870—1914年欧洲微妙的平衡5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6

1.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动荡.7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8

1.5 结语8

第2章 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主义和托耐特家具

2.1 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主义.10

2.1.1. 新旧的杂陈.10

2.1.2. 维多利亚后期的消费心态11

2.2 迈克尔 托耐特及其弯曲木技术12

2.2.1. 迈克尔 托耐特.12

2.2.2. 迈克尔 托耐特的弯曲木技术14

2.3 结语16

第3章 工艺美术运动.17

3.1. 工艺美术运动简介18

3.1.1. 历史背景.18

3.1.2. 工艺美术运动的理念和思想18

3.1.3. 工艺美术运动在美国的传播25

3.1.4. 工艺美术运动在世界的传播26

3.1.5. 工艺美术运动记事年表.27

3.2 家具28

3.2.1. 商行和行会.30

3.2.2. 斯堪的纳维亚的工艺美术运动32

3.2.3. 维也纳分离派.35

3.2.4. 德国工场.36

3.2.5. 北美的工艺美术运动派家具38

3.3 结语45

第4章 新艺术运动.47

4.1 概述48

4.2.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48

4.2.1. 巴黎派代表人物和组织.4

4.2.2. 南锡派代表人物.52

4.3 美国的新艺术运动.54

4.4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54

4.5 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55

4.6 结语56

第5章 装饰艺术运动.57

5.1 装饰艺术运动概述.58

5.2 装饰艺术运动的历史回顾.5

5.2.1. 现代性的双重精神.5

5.2.2. 逾越新艺术风格.60

5.2.3. 色彩的解放.60

5.2.4. 时装设计师保尔 波阿莱61

5.2.5. 抽象装饰.62

5.2.6. 昂贵的材料.63

5.2.7. 维也纳工场的连贯性.64

5.2.8. 维也纳工场的新方向.65

5.2 布拉格——立体主义家具设计65

5.2.10. 德佩罗的几何学.67

5.2.11. 宇宙的重构.67

5.3 装饰艺术风格的主要派别和特点68

5.4 对装饰艺术风格的理论分析.70

5.5 结语73

第6章 现代主义派别.75

6.1 现代主义简述76

6.2 赖特——草原派77

6.3 麦金托什——格拉斯哥学派.80

6.4 维也纳工场——直线派.84

6.5 风格派——抽象主义.86

6.5.1. 简述86

6.5.2. 风格派的代表人物.88

6.6 结语8

第7章 包豪斯 1

7.1 德国工业同盟92

7.1.1. 德国工业同盟简述.92

7.1.2. 代表人物之一——穆特修斯94

7.1.3. 代表人物之二——威尔德94

7.1.4. 德国工业同盟对现代运动的贡献95

7.2 包豪斯学派96

7.2.1. 包豪斯学派简述.97

7.2.2. 包豪斯的主要代表人物.98

7.3 结语105

第8章 现代家具形成的评述107

8.1 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认识.108

8.2 关于格拉斯哥学派.10

8.3 关于维也纳工场10

8.4 关于风格派110

8.5 包豪斯学派的先驱者们.111

8.5.1. 格罗皮乌斯.111

8.5.2. 布劳耶112

8.5.3. 密斯 凡 德 罗.112

8.5.4. 勒 柯布西耶.113

8.5.5. 艾琳 格雷.114

8.6 北欧现代家具流派.114

8.7 西欧和美国的现代家具.116

8.8 结语120

第9章 北欧的现代家具121

9.1 北欧的地理人文特点.122

9.2 20世纪初北欧设计运动的发端.122

9.3 “二战”后北欧的现代家具.123

9.3.1. 因地制宜地运用包豪斯风格123

9.3.2. 北欧产品的销售策略.124

9.3.3. 在“米兰三年展”上名扬天下126

9.4 北欧设计对美国的影响.127

9.5 结语12

第10章 重构和理性主义131

10.1 消费主义的主导132

10.2 美国精神的风格133

10.3 赫尔曼 米勒和诺尔国际公司.134

10.3.1. 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134

10.3.2. 赫尔曼 米勒公司.135

10.3.3. 伊姆斯的设计.136

10.3.4. 汉斯 诺尔公司.137

10.3.5. 埃罗 沙里宁.138

10.4 低成本家具设计国际竞赛.13

10.5 英国战后的实用家具设计.140

10.6 战后的意大利设计141

10.6.1. 意大利设计的独特性.141

10.6.2. 意大利的有机设计.142

10.6.3. 意大利设计中的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142

10.6.4. 米兰三年展.143

10.7 北欧的现代设计144

10.8 结语144

第11章 有机设计风格145

11.1 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繁荣 146

11.2 有机设计的年代147

11.2.1. 英国的有机设计.147

11.2.2. 美国的有机设计.148

11.2.3. 伊姆斯的有机设计.14

11.2.4. 尼尔森联合事务所.14

11.2.5. 埃罗 沙里宁的有机设计.150

11.2.6. 其他著名的有机设计.151

11.3 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家具设计.152

11.3.1. 吉奥 庞蒂.152

11.3.2. 佛纳塞蒂153

11.3.3. 马可 扎努索.153

11.3.4. 佛朗哥 阿尔比尼.154

11.3.5. 奥斯瓦尔多 博萨尼.154

11.3.6. 其他几位著名的设计师.155

11.4 20世纪50年代北欧的家具设计156

11.4.1. 汉斯 瓦格纳.156

11.4.2. 芬 居尔157

11.4.3. 阿纳 雅各布森.157

11.4.4. 维纳尔 潘顿.158

11.5 20世纪50年代家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58

11.6 结语15

第12章 流行文化和反设计161

12.1 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162

12.2 20世纪60年代设计界主张的变化.163

12.2.1. 大众市场的诉求.163

12.2.2. 家具业的应对.163

12.3 流行文化的冲击163

12.3.1. 流行文化的滥觞.163

12.3.2.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164

12.3.3. 罗宾 戴的聚丙烯椅.164

12.3.4. 英国的流行家具文化.165

12.4 流行文化家具的张扬.166

12.4.1. 彼得 默多克的儿童椅.166

12.4.2. 流行文化家具成为消费者的选择167

12.5 组合家具的流行167

12.6 意大利的流行文化家具设计.167

12.6.1. 意大利在塑料家具设计上的成功168

12.6.2. 马吉斯特蒂的理性主义.168

12.6.3. 乔 科伦波的设计理念.16

12.6.4. 埃托 索特萨斯的反设计.170

12.6.5. 前卫设计师盖特诺 佩斯.170

12.7 “反设计”团体170

12.7.1. 阿基佐姆工作室.170

12.7.2. 超级工作室.171

12.7.3. 扎诺塔工作室.172

12.8 欧洲和北美的流行文化家具设计 173

12.8.1. 法国的皮埃尔 波林和奥利维尔 莫尔古173

12.8.2. 美国的温德尔 卡索.173

12.8.3. 其他的超现实主义家具.174

12.9 结语174

第13章 舒适主义、改革和竞争.177

13.1 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178

13.2 意大利对激进设计的争论.178

13.3 高技术风格的兴起17

13.3.1. 罗德尼 金斯曼的奥门克斯顿卡椅17

13.3.2. 定制家具180

13.3.3. 北欧的生态家具.180

13.4 “反设计派”的据守.181

13.4.1. 拳击手套一样的沙发.181

13.4.2. 70年代意大利的“反设计派”家具182

13.5 舒适主义派、改革派和竞争派.182

13.5.1. 舒适主义派和改革派的务实183

13.5.2. 竞争派的分道扬镳.183

13.5.3. “环球工具”团体.184

13.6 70年代中期的转折184

13.6.1. 阿卡米亚工作室.184

13.6.2. 阿卡米亚工作室的“后现代主义”185

13.6.3. 索特萨斯和孟菲斯.186

13.7 后现代主义187

13.7.1. 后现代主义的滥觞.187

13.7.2.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187

13.8 结语188

第14章 折中主义的年代18

14.1 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的经济繁荣.190

14.2 家具业的新格局190

14.2.1. 定制家具的上升.190

14.2.2. 家具设计师面临的选择.191

14.2.3. 标新立异的设计师们.191

14.3 孟菲斯设计工作室192

14.4 其他后现代派设计193

14.4.1. 罗伯特 文丘里等的“新波普”193

14.4.2. 后现代派的超现实主义和矫揉造作193

14.5 后现代派的创新194

14.5.1. 罗伯特 文丘里和迈克尔 格罗夫斯194

14.5.2. 安德鲁 布兰奇.194

14.6 手工艺复兴194

14.6.1. 中岛乔治194

14.6.2. 温戴尔 卡索.195

14.6.3. 英国的手工艺复兴运动.195

14.6.4. 小结196

14.7 近现代和新现代196

14.7.1. 菲利普 斯达克.197

14.7.2. 其他近现代和新现代设计.198

14.8 结语1

第15章 全球化下的国际家具业.201

15.1 第一届世界家具大会.202

15.1.1. 大会概况202

15.1.2.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家具业203

15.1.3. 小结208

15.2 第二届世界家具大会.20

15.2.1. 大会概况20

15.2.2. 大会的中国背景.20

15.2.3. 国际家具业发展新特点.210

15.2.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合作中的不同声音.213

15.2.5. 中国家具业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14

15.2.6. 我们怎样走向未来.215

15.2.7. 小结216

15.3 第三届世界家具大会.217

15.3.1. 大会概况217

15.3.2. 大会背景217

15.3.3. 国际家具业关注的现实问题218

15.3.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家具业的机遇21

15.3.5. 小结221

15.4 结语221

参考文献222

后记.223


前言/序言

  从历史上来看,1870 年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20 世纪初进入了现代社会。而从1870 年至1945 年间,西方处于全球事务的中心。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西方现代家具也完成了从探索到形成的过程,并在 “二战”以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维多利亚时代结束以后,西方古典主义似乎已经终结,出现在西方家具面前的是一条新路。问题首先是,这条新路是 “诸子百家”探索的,并不是一条笔直的、不容置疑的大道。如何理解和梳理现代主义建立过程中的各种流派,从而对它们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价?西方经典著作如《家具:从洛可可到装饰艺术》( Furniture from Rococo to Art Deco)一书把20 世纪初叶的现代家具设计归纳为新艺术运动时期和装饰艺术风格时期。这种分类方法似乎过于简单,不能概括当时各种现代流派纷呈的复杂情况。正如皮娜的《家具史》( Furniture in History:3000B.C – 2000A.D )第9 章所指出的:“在讨论家具的演变中,由于它们的复杂 和重叠的情况,可能不允许对人名、机构和风格进行明晰的分类,写入专门的一本书或一章中。具体的个人常常经历几种风格或几个时期,机构中各个成员间的意见也有相左的。换句话说,不能纯粹按年代学次序来编排。也许麦金托什可以作为例外,他参与了美学运动和新艺术运动,乍看起来,由于他对现代设计的无可争辩的鼓舞和影响,可以代表 ‘现代转折点’,如同是工艺美术运动一章的延伸。但是这些设计师与其说是留恋过去的,不如说是面向未来的。赖特的设计跨度很大,从工艺美术运动的橡木到20 世纪中叶的现代铝材;维也纳工场和麦金托什一样,在风格上是与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风格联系着的,而里特维尔德的色彩和造型则与现代的抽象绘画并驾齐驱。”

  在现代家具设计派别中,有主流的和后来逐渐被边缘化的。本书认为,在1870—1945 年间主流派别是风格派、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虽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最终未能把当时的家具设计领入现代家具。因此,本书将维多利亚后期的现代主义和托耐特家具、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风格、现代主义派别、包豪斯各自立章阐述。对1945 年以后,依据每10 年划分,对重构和理性主义、有机风格、流行文化和反设计及舒适主义、改革和竞争及折中主义分章叙述,最后以全球化下的国际家具业结束全书。其中要说明的是,本书的第1 章介绍了1870—1945 年西方家具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但自1945 年以后这方面的介绍则在各章中分别叙述,不再单独立章。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从现代家具形成及其在 “二战”后的发展,以及20 世纪90 年代新一轮全球化下西方家具处于停滞,而亚洲家具业特别是中国家具业的崛起中,会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之一是,从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反对虚饰的历史主义起,现代主义设计走着曲折但始终不挠的道路。从新艺术运动到各种现代主义派别包括维也纳工场、风格派等再到德国工业同盟,最后由包豪斯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现代主义。个中最重要的是,接受现代工业文明,以最大多数的人为主体,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家具设计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而为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采取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方式,才能使传统手工业的家具业成长为一个现代产业。

  启示之二是,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发展。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包括的不止是一个历史时期,它还包含设计的哲学及由此产生的风格特征。现代主义的内容之一是集中在新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方面的创新,这就导致出现新的造型,最终使设计归结到一个基本原则上,即造型服从于功能。但是在另一方面,文化的变革很少与此同步,人类历史上诸多不幸的根源就是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可能是不同步的,有时前者快于后者,有时相反。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在没有接受改革以前总是抗拒它的,因为人们需要证明什么是他们的最大利益所在。即使经济要素表明了改革是有利的,人们还是倾向于守旧。

  启示之三是,经济繁荣与衰退和反理性设计与理性设计荣辱与共的轮回。经济繁荣期间,人们倾向于纵情享乐,因此更青睐反理性设计;而经济衰退期间,人们看重的是经济实用的理性设计。理性设计与反理性设计的矛盾和斗争客观上促进了设计的发展。但是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而人的需求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理性设计侧重于物质的需求,而反理性设计着眼于精神的需求。两者并没有孰是孰非,问题在于两者的平衡或者平衡中的侧重。

  启示之四是,20 世纪60 年代经济起飞期间的流行文化根植于这样一种哲学:“今天享受它,明天扔掉它。”它容忍新奇,只因为它是新奇。直到1967 年,这种对新设计的普遍追求仍然占着上风,但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无休止的大量的消费可能会对地球生态产生影响,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不能承受无节制的工业增长。这种意识上的转变将带来公众品味上的改变。在环境和资源压力日益紧迫的当今时代,公众的品味趋向于环保和对生态友好的设计,这应成为家具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启示之五是,公众对设计的理解需要教育。在世纪之交,设计已成为世界意义的话题,设计已与工业和环境密切相关,设计的成败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整个世界不可能维持无限的经济增长,设计师必须做出更好的设计,生产者必须做出更好的产品,来保证与生态的和谐,以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消费者的恣意不能过于迁就,但是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有理性的设计。历史上许多实例表明,公众也许有必要接受“优秀的设计”,但是不可能命令公众接受一种他们不熟悉的“品味”。因此,教育是让公众理解和接受对社会负责的设计的最佳途径。

  启示之六是,全球化使东西方文明在经过冲突和对抗以后出现了交融和共荣。以2007 年为例,当年国际家具贸易额接近1000 亿美元,占该年全世界工业品贸易额10 万亿美元的1%。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它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家具国际贸易已成为一个亮点。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它表明了由于家具本身深具文化内涵的特点,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使家具贸易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商业事件,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播。

  启示之七是,在全球的家具生产中,发达国家依然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如意大利、德国这样一些传统的家具强国,它们或利用设计的优势,或利用加工装备及技术的优势,牢牢地占据着国际家具的高端市场。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家具业虽然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产业正在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主要工业化国家家具业的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正在不断丢失中低端产品的市场,而对中低端产品需求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出现了明显的贸易逆差;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已成为国际家具业的新秀。亚洲已成为国际家具业的重要产区,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将占到世界总产值的30% ,中国则占到20%。国际家具业呈现出欧洲、亚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态势,而其中欧洲的停滞或下降与亚洲的发展或上升是最为令人注目的现象。

  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中国家具业和关心这个行业的人提供一幅西方现代家具发展历程的图景,因此本书引用了大量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甚至认同并采纳了他们的许多观点。毋庸讳言,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家具的研究远比我们来得更为贴近实际和切中肯綮,但是本书试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西方,从一个后来者追寻先进者的足迹来发现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由于作者的学术素养不足,乃至浅陋,书中的内容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甚至郢书燕说,完全由我个人负责。敬请读者指正。

  许美琪

  2014 年5 月识于上海


《艺海拾珠:一段关于光影、线条与情感的叙事》 在人类文明的画卷中,有一条看不见的脉络,它并非由战火硝烟、帝王将相谱写,而是悄然流淌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关乎我们栖居的空间,触碰的材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精神。这本书,便是一次对这条脉络的深入探寻,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它不是历史的流水账,也不是单纯的风格梳理。它试图剥离掉家具本身的功能性外衣,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木纹、金属与织物之下的灵魂。我们从遥远的过去拾起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器物,它们或许是王座上沉重的威严,是书房里安静的陪伴,亦或是厅堂中流动的风景。每一件器物,都承载着它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工艺水平,乃至哲学的思考。 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大胆的几何构图,它们是如何挑战既定的秩序,用全新的语言描绘人类对空间与形式的理解。你会在那些简洁的线条中看到理性主义的严谨,也会在那些流畅的曲线里感受到自然主义的韵律。光影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照亮空间的媒介,更是塑造形态、传递情绪的无形画笔。它们如何被引入室内,如何与材料互动,如何为家具赋予生命,这一切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然而,这本书并不止于视觉的盛宴。它更关注的是家具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一件精心设计的椅子,不仅仅是用来坐的,它可能传递着一种包容的姿态,一种等待的温柔,抑或是一种鼓励前行的力量。我们试图理解,为何在某个时代,人们钟情于繁复的雕饰,而在另一个时代,又转而拥抱纯粹的材质本身。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生活方式的演进,更是人类内心深处情感需求的变奏。 书中,你或许会遇见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如同时代的呐喊,挑战着既有的审美习惯。他们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体?他们如何运用新兴的材料与技术,为家具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每一次革新,都预示着一次审美的飞跃,一次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 我们也将深入探讨,一件家具是如何融入一个家庭,如何成为生活故事的见证者。它可能记录着孩子蹒跚学步的痕迹,承载着家庭聚会的欢声笑语,亦或是见证着独处时的沉思与休憩。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我们对“家”最深刻的感受,而家具,正是这些感受最忠实的载体。 这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由光影、线条与情感交织而成的艺术世界。它鼓励你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在每一个物件背后,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匠心,去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低语。最终,希望它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空间,以及那些陪伴你度过无数时光的家具,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的,远比功能本身更深刻的意义。这是一场关于美学、人性与生活哲学的寻觅之旅,邀请你一同启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智力冒险。作者以一种充满激情和洞察力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了西方现代家具设计的迷人世界。我被书中对“消费者文化”与“家具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深深吸引。作者指出,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蔓延,家具的设计和生产,逐渐从为少数精英服务,转向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选择。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家具的普及程度上,更体现在设计理念的演变上。例如,他对20世纪中期,美国“批量生产”模式的家具设计,如何迎合了大众化的消费需求,以及这种模式下的创新和局限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同时,书中对“流行文化”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例如波普艺术、摇滚乐等元素是如何被融入家具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风格,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这种对设计与消费、设计与流行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让我对家具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家具设计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生活方式演变的史诗。作者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将西方现代家具的演进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技术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我尤其被书中对“未来主义”和“乌托邦式设计”的探讨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视为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当时所处的社会语境,以及它们对后世设计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他描绘了那些充满想象力、试图通过设计来构建理想化生活方式的尝试,例如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求的家具。这些探讨让我意识到,设计从来不仅仅是对当下问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憧憬和探索。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它不仅仅是关于创造物品,更是关于创造可能性,关于塑造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我常常在想,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具,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作者在书中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从19世纪末的“艺术与工艺运动”,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再到后来的“国际风格”,每一场运动都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改变,更是对“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重塑。例如,他对“艺术与工艺运动”如何强调手工制作的价值、反对工业化生产的冷漠,以及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又如,他对包豪斯如何倡导“ Gesamtkunstwerk”(总体艺术),将建筑、家具、平面设计等融为一体,以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具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更是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见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在浩瀚的设计史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脉络和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我尤为赞赏的是书中对“社会变革”与“家具设计”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作者通过对几次重要的社会动荡,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等,如何影响了家具的生产、消费和设计理念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设计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土壤之中。例如,他分析了战后时期,人们对“大众化”和“经济适用”家具的需求,如何催生了批量生产和模块化设计的兴起。又如,他阐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解放运动,如何影响了家具设计的色彩、形态和材料选择,使其更加自由、奔放和个性化。这种将设计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温度,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家具设计的时代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评论家,他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材料革命”的描绘。从早期对木材的精雕细琢,到后来对钢铁、玻璃、塑料等新材料的广泛运用,每一次材料的突破都引发了家具设计的深刻变革。作者不仅仅是陈列了这些材料,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设计理念、工艺技术、以及最终产品形态上的影响。例如,他对孟菲斯设计集团如何玩转塑料和几何图形,以及如何打破传统的设计规范,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玩味的设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这种对材料与设计之间关系的细致梳理,让我对“工艺”和“技术”在设计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过去可能只关注家具的外观,但现在我意识到,材料的特性、制造的工艺,甚至是生产的方式,都深刻地影响着设计的可能性和最终的表达。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了材料的世界,理解了它们是如何赋能设计,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广博的知识体系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西方现代家具的发展历程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从早期工业革命对家具设计理念的冲击,到新艺术运动的有机形态探索,再到包豪斯理性主义的简洁与功能至上,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如同清晰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作者并未止步于对风格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技术进步以及哲学思潮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家具的形态和内涵。例如,在讨论现代主义家具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如何将建筑学的理念融入家具设计,如何利用新材料(如钢管、玻璃)突破传统木材的限制,创造出轻盈、灵活且具有雕塑感的作品。这些分析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是对设计思想演变的深度解读。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设计之旅,对那些如今看似寻常的设计元素,有了更为敬畏和理解的态度。那些曾经只被视为“好看”或“实用”的家具,如今在我眼中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寓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设计史变得生动、具体,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刻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 nuanced approach,既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继承,也强调了它们的独特性和创新之处。这种严谨而不失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具”本身,更是关于“人”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通过物质媒介来表达自我、组织生活、并与环境互动。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家具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语境中进行考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功能”的讨论所吸引。在现代主义浪潮席卷而来的初期,对“功能至上”的强调,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理念,它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装饰繁复、阶级森严的家具传统。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功能性”简单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功能”本身所承载的不同含义。例如,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对“意义”和“符号”的关注,使得家具的功能性不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支撑和收纳,而更多地转向了情感、身份认同和文化表达。书中对一些看似“反功能”的设计,例如充满了戏谑和象征意味的家具,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设计并非总是直白的,有时它更像是一种隐喻,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回应。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家具,其“功能”究竟是什么?是被时代潮流所塑造,还是我们自身需求在设计中的体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跳出日常生活的局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身边的物品。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具“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家具“思想”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和批判性的方式,审视了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各种思潮和理论。我特别被书中对“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设计视为形式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社会和哲学意义。例如,他对“极简主义”家具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其简洁的外观上,更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少即是多”的哲学理念。又如,他对“解构主义”家具的解读,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其打破常规的造型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对不确定性的拥抱,以及对“意义”的重新构建。这种对设计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极具启发性,让我对“设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将复杂的设计史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身份认同”与“家具设计”之间关系的阐述。作者指出,家具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它更是个人、家庭甚至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例如,他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通过选择特定风格、材质或品牌的家具,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文化品味或生活方式。又如,他阐述了在现代社会,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家具设计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家具来表达自己的独特品味和生活态度。这种对家具作为“社会符号”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我们选择和使用家具的行为,其实也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自身的形象和身份。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了智慧和洞见的著作,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风格”在家具设计史中的地位。作者并没有将各种风格视为孤立的标签,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折衷主义”的探讨。在19世纪,当西方世界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异域文化和历史遗存时,家具设计也出现了大量的风格融合和模仿。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深入分析了它背后的原因,例如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历史的追溯以及设计界对新灵感的渴求。他巧妙地运用具体的案例,例如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哥特复辟等风格,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吸收和转化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原创性”和“借鉴”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原则,以及后来“功能服从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反思,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种对不同设计理念之间张力的展现,让我对设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很好

评分

学习中

评分

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

评分

包装太差,直接把书装在袋子里。邮寄过程书弄烂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

评分

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有彩图

评分

包装太差,直接把书装在袋子里。邮寄过程书弄烂了

评分

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