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德育成果交流出版平台,旨在总结中发[2004]十六号文件颁发以来,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促进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转化、交流和应用,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高校德育成果文库》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收录集结了一系列体现各学校工作进展和育人实效的理论创新、工作案例、特色经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成果。入选《高校德育成果文库》的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来各高校在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可喜成绩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绥化学院“五个关爱”实践模式探索/高校德育成果文库》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德育成果交流出版平台,旨在总结中发十六号文件颁发以来,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促进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转化、交流和应用,切实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收录集结了一系列体现各学校工作进展和育人实效的理论创新、工作案例、特色经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育人等方面的成果。入选的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来各高校在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可喜成绩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董广芝,女,1963年1月生人,现任绥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其带领推进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被作为成功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佟延春,男,1968年2月生人,绥化学院学生工作部(处)长、副教授。
目录
第一篇 研究报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基本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概况
第四章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模式理想构建和预期效果
第二篇 理论探讨篇
第五章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的理论体系探讨
第六章 “五个关爱”大学生实践教育分项目探讨
第三篇 调查报告篇
第七章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第八章 “五个关爱”实践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第九章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典型案例
第四篇 成果收获篇
第十章 学生实践成果选摘
第十一章 实践教育推广应用成果选摘
第十二章 实践教育社会评价成果选摘
后记
精彩书摘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绥化学院“五个关爱”实践模式探索/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把握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及其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其内涵丰富又切合实际。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提了出来。这是共同理想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鼓舞作用和动员作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今后创业时期,也正是我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各高等院校应以这一共同理想为宏伟目标,不失时机地教育鼓舞他们把个人的追求同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并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接受、所追求、所践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这就是为数千年来的思想家所倡导并经过当代毛泽东和江泽民同志先后概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相适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作用,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在高等院校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使大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勇于创造的英雄气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自我完善,是时代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开放,特别是对外开放,则是借助外在力量推动内在动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类文明进一步传播和交融已成为时代潮流。必须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阔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历来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带动制度、科技、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前进。高等院校肩负着为改革创新培养人力、人才资源的任务,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政治方向、人生目的和态度、社会风尚、人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统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选用人才的基本尺度,也是高等院校育人育才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学校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经过反复实践和切身体验,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操守和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准则。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神圣职责,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其首要任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这既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始终。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体育、艺术等学科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发展创新过程和历史传承,都有可挖掘的德育资源。都应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道德规范同科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体系。这里关键在教师,教师教书育人自觉性程度越高,就愈会因势利导地、循循善诱地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于课堂教学之中。
……
前言/序言
大学生情感实践教育:绥化学院“五个关爱”实践模式探索/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