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最后一头战象/儿童文学名家经典书系》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经典著作。故事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但是它没有去祖传象冢,而是去了曾经与同伴浴血奋战的战场,挖了一个坑,把自己归还于大地。谁说动物世界中没有友情呢?每一只动物都有如人类一般的情感,有快乐,有愤怒,有焦急,有悠闲,还有知恩图报。动物的世界中也有着社会,动物社会比人类社会要纯洁得多,也要简单得多。在那里没有欺诈和黑暗,有的只是激情的血腥。动物能给我们启示,引发我们深度思考。
作者简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醉心于大自然文学,已出版500多万字的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七条猎狗》《红奶羊》《狼王梦》《混血豺王》《鸟奴》等。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溶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并多次被收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精彩书评
★一本好书如良师益友,对刚接触阅读的孩子,它们或开拓视野,或砥砺志气,或陶冶情操……我相信,孩子们通过阅读本套书一定能在心里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它会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
目录
板子猴
单臂猿的末日
和平豹
红弟一生的七次冒险
象 警
灾之犬
棕熊的故事
最后一头战象
我的读后感
精彩书摘
世界上任何一个马戏团,猴子演员都是必不可少的。猴子活泼聪明,善于登高跳跃,能做出许多高难度动作,完成一些惊险的节目;猴子较其他动物脸部表情丰富得多,抓耳挠腮,挤眉弄眼,显得滑稽可笑,能扮演丑角之类的角色,调节舞台上的气氛;猴子的前爪虽不像人的手那般灵巧,但已具备手的初级功能,能握能抓,必要时后肢还能直立,能运用简单的道具,给演出成功的动物演员套个花环、送个花篮什么的,平添喜剧效果;猴子生性喜欢热闹,大部分种类的猴子属于群居性动物,善于交际,容易同其他动物演员和睦相处,搭配演戏。总之,猴子演员称得上是马戏团的台柱演员。
然而,要将猴子训练成能登台演出的合格演员,并非易事。马、象、狮、虎等其他动物演员,虽然不及猴子聪明,但性格沉稳严谨,一旦学会某个节目,就会严格按照驯兽员的指令一丝不苟地完成设计好的舞台动作。猴子却处处表现出淘气好动的天性,越聪明的猴子越顽皮,有时还会别出心裁,搞点儿恶作剧,弄得导演和驯兽员哭笑不得。
阳光大马戏团最重要的猴子演员叫雅娣。就像有的女孩儿长着一副闭花羞月的容貌,生来就是当女演员的料一样,雅娣也是天生丽质,很适合在马戏团当动物演员。说雅娣长得美,当然是用金丝猴的标准来衡量的。它尖嘴凸腮,嘴唇和眼圈四周的毛洁白如雪,长着一只可爱的浅灰色朝天鼻,一双蓝眼珠清澈明亮,就像两粒晶莹的蓝宝石,皮毛金黄。尤其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它头顶那片毛发色泽较其他部位的要深得多,呈金红色,而后颈和背脊上的长毛,柔软如丝绸,光滑如锦缎,飞身跳跃时,飘扬恣张开来,犹如穿着一件华贵的凤冠霞帔。
金丝猴雅娣刚来阳光大马戏团时,就很不听话,经常跟驯兽员老费闹点儿别扭。让它给演出成功的大象献花环,它却用花环当武器去追打小狗演员卡奇;训练它荡秋千,一看到狗熊在吃苹果,它立刻从秋千架上跳下来,去跟狗熊抢苹果吃。
有一次,让雅娣排演用钓鱼竿偷小丑演员水蜜桃的节目。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当小丑演员出了很多洋相好不容易在一次平衡木比赛中赢得一小篮水蜜桃时,躲在树冠中的金丝猴雅娣用一根鱼竿将那一小篮水蜜桃给钓走了。刚开始排练时,雅娣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水蜜桃是猴子顶爱吃的食品,想着钓起那只篮子后,能吃到甜蜜芬芳的水蜜桃,就很卖力地去钓,但费了好多力气好不容易将篮子钓了起来,里头却是塑料做的水蜜桃模型,咬一口硌疼牙,味同嚼蜡,便不再有兴趣去钓。驯兽员老费叱骂它几句,它便发小姐脾气,摔了鱼竿,纵身一跃,跳到屋顶上去了。
排练厅的屋顶是钢架结构,一根根钢管犹如大树上密密的枝丫,雅娣在上面攀爬腾跃,任凭驯兽员老费喊破嗓子也不肯下来。找了两把梯子,派好几个男演员上去抓它,它灵活地东躲西藏。演员们在这种地方笨拙得就像生病的狗熊,满头满脸都是灰,累得汗流浃背,折腾了一个多小时也未能抓住这个调皮鬼。它在上面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朝气得快要发疯的驯兽员老费和高导演扮鬼脸、吐口水,一直到翌日清晨,它饿极了从屋顶爬下来偷东西吃,才给逮住。
要让调皮捣蛋的猴子听话,体罚是必不可少的,但猴子脸皮厚,打轻了等于给它挠痒痒,起不到惩前毖后的作用,打重了又怕伤了筋骨影响演出,轻不得重不得颇让人为难。尤其像雅娣这样的川金丝猴,品种名贵,堪称猴界珍宝,体罚过重万一打坏了,损失可就重了。再说,雅娣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那身珍贵的皮毛,真要进行具有威慑力的惩罚,几竹棍下去,免不
……
动物王国里的史诗与温情:解读曹文轩推荐书系中的不朽篇章 曹文轩先生作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旗帜性人物,其推荐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无疑是为小读者们精心筛选出的精神食粮。当我们聚焦于这个宏大的书系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学宇宙,其中不仅有对自然奇观的描摹,更有对人性复杂层面的深刻挖掘,对生命哲学议题的温和探讨。尽管“最后一头战象”以其磅礴的叙事和对稀有物种命运的关怀而独树一帜,但书系中的其他作品,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立体、充满启示的阅读世界。 这个经典书系所呈现的,是一份跨越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精选名单,它旨在以文学的力量,滋养六到十二岁儿童的想象力、同理心和对世界的认知。书系中的作品往往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质:坚实的文学底蕴、永恒的主题价值、适合儿童心智的叙事艺术,以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一、对自然秩序与生命尊严的探讨 除了聚焦于“战象”这一宏大母题的作品外,书系中大量篇幅被用于描绘孩子与自然环境的亲密互动,以及从中体悟到的生命哲学。 许多故事将视角投向了森林、河流、草原,甚至是城市边缘的生态角落。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例如,有些小说会讲述一个小主人公如何在祖辈的教导下,学会尊重每一株植物、每一只昆虫的生存权利。这不仅仅是科普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生态伦理的启蒙。它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残酷与和谐并存的复杂性——捕食与被捕食、生长与凋零,构成了生命循环的必然规律。阅读这些故事,孩子们学会的不仅仅是辨认物种,更是理解“生存”二字的重量。 此外,书中不乏对动物个体命运的关注。这些作品可能聚焦于一只流浪的猫、一只失群的鸟,或是生活在保护区边缘的野生动物。它们的故事不总是以圆满收场,而是坦诚地展示了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孤立、恐惧和不公。通过代入这些弱小个体的视角,儿童开始建立起对同理心的认知,理解“弱者”的概念,并思考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对待那些无法为自己发声的生命。这种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是经典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纯真年代的成长阵痛与自我发现 曹文轩先生的书系极为重视对“童年经验”的刻画,但这种刻画绝非一味的美化,而是深入挖掘了童年世界内部的复杂性和张力。 书中许多经典作品聚焦于友谊与背叛、勇气与怯懦的主题。儿童角色的成长往往源于一次重大的挑战或一个艰难的抉择。他们可能需要为了维护一个秘密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或者为了保护珍视的伙伴而鼓起超乎想象的勇气。这些情节设置,帮助小读者们认识到,成长本质上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想象力与现实”边界的探索。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擅长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严酷现实进行碰撞。主人公可能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幻想国度中,这个国度是他们逃避困难、实现愿望的避难所。然而,最终他们必须学会在现实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将想象力的能量转化为解决实际困难的动力。这种对想象力价值的肯定,同时又引导孩子回归现实的承担,是极高明的教育手法。 三、家庭关系与代际理解的桥梁 书系中的经典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家庭内部的情感流动,尤其强调了亲子关系中的代沟与连接。 很多故事描绘了孩子与祖父母、父母之间微妙的相处模式。老一辈人往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朴素的生活智慧,而孩子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既有规则的质疑。这些故事细腻地展示了代际间的误解——比如,孩子不理解父母的担忧,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冲动。但最终,通过共同经历一次风雨或一个共同的秘密,双方得以跨越那层看不见的隔阂,达成心灵的契合。这些情节教会孩子:爱是理解的起点,而理解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培养。 此外,对于“缺失”这一主题,一些作品也进行了不动声色的处理。可能是一位缺席的父亲,可能是一个遗憾的童年,这些“空缺”反而成为推动人物行动和情感深化的重要元素。故事并不强求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来弥补一切,而是引导小读者接受生命中总会有难以填补的遗憾,并学会在这种不完美中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 四、叙事艺术的精妙与语言的力量 选择经典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其叙事技艺的高超。书系中的作品,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情节的结构,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语言方面,经典作品往往摒弃了晦涩的成人化表达,而是采用了一种既准确又充满诗意的儿童化语言。这种语言是“精确的抒情”,它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词汇,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层次。例如,对“孤独”的描绘,可能不是用抽象的词汇,而是通过描写一个孩子独自在雪地里堆雪人,雪融化了,只留下一个孤单的印记,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 结构上,这些故事往往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情节看似在某一特定事件中循环往复,但随着每一次的尝试和失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都在悄然深化。这种布局引导孩子体会到,真正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不断积累的经验。 总而言之,曹文轩推荐的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是一个由无数光芒四射的文学星辰组成的星座。它所构建的文学世界,远比单一作品所能承载的更为广阔和深邃。它引导着小读者们探索生命的边界、道德的困境、友谊的珍贵,以及如何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敏感而坚韧的心灵。这些作品是通向成熟的阶梯,是点亮心智的火种,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