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采访过 400多位国际政要的水均益,也曾有过青涩时期,也曾面对镜头时后背出汗、腿肚子发抖;也曾有过初入职场的迷茫,差点“下海”做了公关部经理……
一起当“夜猫子”的崔永元,暗中较着劲的白岩松,发挥“超能量”的敬一丹,青春澎湃的他们,不畏尝试、不惧失败,奋斗在新闻理想的前沿……
波黑内战时,他在萨拉热窝贴着墙壁躲避冷枪;巴以巷战中,他在两军对垒时被催泪弹击中;香港回归夜里,他肃穆地唱着国歌;科威特解放时,他欢乐地跳起了肚皮舞……
为了专访克林顿,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为了“搞定”叶利钦,他跟俄罗斯保镖上演“步步惊心”;曼德拉助他“露脸”,卡斯特罗与他唱同一首歌……与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过招,他有哪些秘籍?
《前沿故事》以2015年的全新视角,重新梳理水均益30年精彩新闻生涯和人生经历,讲述其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政要的“一代名嘴”,与读者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励志秘籍。
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惊险有趣的采访故事,使《前沿故事》1998年一出版即销售50万册。书中水均益想方设法采访克林顿等“小记者搞定大人物”的故事,更成为传媒界分析采访技巧的经典案例。
本书对“98版”所有故事进行修订与续写,重新调整内文结构、目录全换、增删数次,使时间跨度从1984年直到2015年,让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新增与球星贝克汉姆交往、2014年世界杯“炮轰”刘建宏、怀念父亲等数万字全新内容;并重新选择精美图片、设计排版,曝光水均益私家珍藏照片。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
1984年入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中东分社记者;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先后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世界》《国际观察》《高端访问》《360°》《环球视线》等节目任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职务。
新闻从业30年,以报道国际大事件为主。曾深入战地,参与过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等战争报道;专访过普京、克林顿、安南、潘基文、比尔·盖茨等400多位国际政要和世界风云人物。
序 一路风雨,心存感念
第一章 从新华社到央视
1. 从兰州大学到新华社
2. 选报组的“大夜班”
3. 差点“下海”做了公关部经理
4. 加盟中央电视台
5.“惨烈”的初次上镜
第二章 我与《东方时空》
1.《东方时空》24小时等你!
2.“银河号”事件追访沙祖康
3.《焦点访谈》诞生
4. 曼德拉助我在《焦点访谈》中亮相
5. 第一次报道家乡竟是“揭短”
6.差点被美国警察铐走
7. 《我说东方时空》
第三章 《焦点访谈》暗访事件
1. 曝光歪风,遭死亡威胁
2.暗访莒南人质事件
3. 兵分三路赶赴“鸿门宴”
4.“我们坚决支持你们的工作”
5. 头破血流的老虎
6. 赵忠祥帮我们展开调查
7. 野生动物的“奥斯维辛”
第四章 申奥失败,伤心“黑色9月”
1. 追访申奥名人团
2.“冒充”台长采访李铁映
3. 萨马兰奇的“玩笑”
第五章 香港回归,难忘“72小时”
1. 险些错过第一场直播
2. 彭定康与我们“存心作对”
3. 白岩松为直播伤心落泪
4. 难忘香港回归夜
第六章 足球,让我欢喜让我忧
1. 揭密足坛“工体不败”神话
2. 2014世界杯 “炮轰”刘建宏
3. 与贝克汉姆的几次交往
第七章 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
1. 迟迟没有答复的采访申请
2.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
3.从头到脚“琢磨”克林顿
4. 克林顿给了中国人喜欢的回答
5.我眼中的政治家们
第八章 初访基辛格
1. “伏击”基辛格
2. “狡猾”的基辛格被我指挥得乱转
第九章 三访叶利钦
1. “谱”很大的叶利钦
2.叶利钦拒绝中国记者
3.约好的专访被无故取消
4.惊心动魄的第三次采访
第十章 阿拉法特,一个时代的悲剧
1. “在全世界不受欢迎的人”
2. 30个小时没有睡觉的“爸爸”
3. 巴勒斯坦的事业就是他的妻子
4. 加沙约会阿拉法特
5. 巴以巷战,被催泪弹击中
第十一章 拉宾,缔造和平的人
1. 紧急报道拉宾遇刺
2. 不喜欢记者的总理
3.“神的孩子”的遗言
第十二章 专访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1. 在卡斯特罗臂弯里“亲密”采访
2. 寻找一首“失传”的歌
3. 美丽的哈瓦那
第十三章 与联合国秘书长对话
1. 联合国秘书长的官有多大?
2. “不懂政治”的加利
第十四章 遥望海湾战争
1. 驻守埃及的日子
2. 在开罗学会“阿拉伯英语”
3. 科威特兵临城下
4. 分裂的阿拉伯世界
5. 阿拉伯紧急首脑会议
6. 海湾战争爆发
7. 以色列出奇地隐忍
8. 不再遥望战争
第十五章 报道黎巴嫩内战
1. 奔赴战火燃烧的贝鲁特
2. 在使馆亲历激烈炮战
3. 武装组织控制下的黑市
4. 踏访危险的“绿线”
5. 贝鲁特要活过来喽
第十六章 亲历波黑内战
1. 保险公司断定我们有去无回
2. 饥寒交迫奔赴战区
3. 纪念亡者的矮墙
4. 加辛齐难民营的孩子
5. “恐怖之城”萨拉热窝
6. 在“死亡大道”冒死报道
第十七章 伊拉克武器核查报道
1. 在秘密警察监视下采访
2. 等待死亡的小女孩
3. 骑在铁栏杆上直播
4. 安南到了巴格达
5. “大战”记者招待会
6. “不倒翁”阿齐兹
7. 告别阿布
8. 战争与和平
附 怀念父亲
跋 面对关注
“冒充”台长采访李铁映
到了停机坪才发现,和我们一样冲锋陷阵的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不下五六十人。我在心里暗暗叫苦:等一会李铁映等领导同志到飞机旁为代表团送行时,记者之间恐怕免不了一场“恶战”。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桩遭遇。
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一进大会堂,我的眼睛就开始搜寻可以采访的对象。按一般规律,这种搜寻当然是首先寻找“官大”的,然后再看有没有“名气大”的,即使在国外我想也脱不了这个俗套。
那天的音乐会客人中,“最高贵宾”是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还没有经历过几次手持话筒采访领导人的我,显然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决定采访“荣老板”。
中场休息的时候,荣副主席被人簇拥着走进了贵宾休息室。我便拉着摄像记者在休息室到入口处之间的一处地方悄悄地“埋伏”下来。
音乐会下半场开始的铃声刚一响过,荣毅仁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就在他和我们将要擦肩而过的时候,我手拿话筒,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荣副主席,我们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还没等我把这句话说完,几个彪形大汉饿虎扑食般扑向了我,其中一个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一把将我拎了起来,扔在了五六米开外的地方。等我再回头透过人群缝隙看时,只见荣副主席正侧过头,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似乎在寻找着刚才那位自称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人。见没有什么情况,荣副主席这才转身走进了大会堂。这一切发生在瞬间,至今我还记得摄像记者按我们的“预谋”把镜头对准了荣毅仁,却不见水均益,环顾四周才找到我那双瞪圆的大眼睛。
现场采访往往就是这样。
今天采访李铁映会让我有什么结果呢?
按照国内各新闻单位当时的惯例,任何一条新闻是否重要,会不会摆在重要版面或者显著位置,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看在这条新闻里出现的领导人的重要程度。“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和当时举国关注的“申办奥运”这两个因素,足以让众多记者争先恐后地进行采访。
按照欢送仪式流程,李铁映等领导同志要在飞机舷梯下一侧和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所有的记者则被安排在另一侧的一块固定区域。这块区域用粗粗的隔离绳将记者们围在里面,外面则每隔两步站着一名身强力壮的警卫人员,随时将“不安分分子”抓回隔离区域内。情节严重的则会被“红牌”罚出场外,甚至事后通知所在单位,吊销其采访资格。正是由于如此严格的纪律,要采访一位国家级领导人,既有很大的难度,还要冒一定的风险。
我和摄像记者被圈进采访区域内以后,就开始盘算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局面下冒一次险,试着“逮”一下李铁映。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通过李铁映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式提出采访请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作人员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写一份盖有单位公章的正式报告,交上来再说吧。如果在现场即兴采访,撇开事后的麻烦不说,单是如何能够跨过隔离绳接近重兵把守的采访对象,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民大会堂的遭遇已经让我充分领教了这一点。
“没准他会专门走向记者区,说两句吧?”摄像记者对我说,像是在安慰我。我心想:你一定是外国电视新闻看多了。
想到这儿,一个绝妙的主意突然在我脑子里产生了:白宫草坪外,每天早晨总有一大批记者在那里守株待兔。每当总统出现在草坪上时,时而会有某个记者在画面外高呼:早上好,总统先生。赶上总统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回过头来,冲记者们说上两句。这两句有时候就成了当日的白宫新闻。我为什么不如法炮制?
李铁映一行向飞机舷梯旁走了过来。记者区里照相机、摄像机噼啪乱作一团。代表团主要成员一一和铁映同志握手,登上了舷梯,回身向送行的人群招手致意。铁映同志频频向舷梯上的人们招手,他背对着我们这个方向,离我们大概有十几米。
“铁映同志,您好!”我大喊一声。
铁映同志果然本能地回过头来。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
铁映同志点点头,冲我这个方向笑笑。
这时我拽了一把手中连接话筒和摄像机的话筒线,肩扛着摄像机正在拍摄的摄像记者一个激灵,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毫不犹豫,一步跨过拦着我们的隔离绳,摄像记者也跨了过来,扛着机器跟着我跑。
我手里拿着话筒,一边快速向铁映同志靠拢,一边继续我的问题:“铁映同志,请问您在23日奥委会宣布主办城市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
在铁映同志笑容可掬地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们及时站在了他的跟前。一切都像是经过了排练,非常准确。记者区外的警卫和铁映身边的警卫都像我预料中的那样,开始听到我高呼“铁映同志”的时候只是微微地一震,当看到铁映同志的反应后他们默许了我们的行动。
当然,如果说这次采访有什么不完美的话,问题就出在我的身上。回到电视台,把录像带放进机器里一看,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原来,当时由于紧张,我高呼了“铁映同志”后,在说“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这句话时,竟出现口误,说成了“我是中央电视台台长”!
我至今也不明白,我为什么偏偏在“台长”和“记者”两个字上出现口误了呢?因为我压根儿也没打算篡台长的权啊!
……
《前沿故事(水均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对遥远世界的无尽遐想。水均益老师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记者报道,不如说是老友间的倾诉,他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场景,一点一点地在我脑海中勾勒出来。我仿佛能闻到异域街头的香料味,听到战火纷飞的隆隆声,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他不仅仅记录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更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前行的小人物。他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同情与尊重。读到他关于某个长期处于冲突地带的家庭的描写,那种在绝望中寻找一丝生机的努力,让我不禁潸然泪下。而当他笔锋一转,描绘某个地方的节日庆典,那种淳朴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立场或答案,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思考。水均益老师就像一位引路人,他带我走进了世界的“前沿”,让我看到了不被 mainstream 媒体过多关注的真实景象。这本书让我对“前沿”二字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更是一种对未知、对人性的探索。
评分这本《前沿故事(水均益)》给我留下的印象,与其说是一本新闻报道的集结,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水均益老师以他特有的、直抵人心的笔触,将那些遥远却又息息相关的世界,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或动荡不安,或充满希望的角落,感受着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体会着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意义。比如,一次采访中,他描绘了某地孩童眼中闪烁的光芒,那份对未来的憧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未曾熄灭,这让我看到了人类生命力的顽强。又比如,他对一位普通老人的采访,老人讲述的过往,如同一部微缩的历史剧,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坚守的意义。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水均益老师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他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激发起我对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关怀的渴望。它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视野的拓展,让我对“前沿”二字有了更深刻、更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在读《前沿故事(水均益)》之前,我对“前沿”这个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的表面,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的遥远和事件上的冲突。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水均益老师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数据和事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他仿佛能够走进被采访者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部浓缩的电影,画面感极强,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我尤其被他对于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尊严和希望的人们的描写所打动。比如,他讲述了在某个饱受战乱摧残的国家,一位母亲为了给孩子找到干净的水源,穿越危险重重的区域,那种母爱的伟大和坚韧,让我肃然起敬。又比如,他描绘了一群年轻的创业者,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他们的奋斗精神,给了我巨大的鼓舞。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前沿”,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焦点,更是人类情感、生存意志和文明火种交织的舞台。水均益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对那些生活在不同角落的人们,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和敬意。
评分拿到《前沿故事(水均益)》这本书,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理,想看看那些我平时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水均益老师,是如何将一个个“前沿”的故事娓娓道来。但阅读过程中,这种猎奇很快被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思考所取代。水均益老师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世界的多彩与复杂,也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他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发生在地缘政治前沿的故事,呈现得清晰而有力。我最欣赏他对于人物弧光的刻画,他笔下的每个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他不会简单地将人标签化,而是去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他们的选择。这使得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记录,更是一段人生的缩影。比如,他描绘了一位在战乱地区坚守岗位的普通医生,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疲惫与坚定,让我看到了职业精神的极致。又比如,他记录了一群年轻人,在贫困的环境下,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区带来改变,他们的乐观和创新,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前沿”并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热点”,它更是承载着无数个体命运和时代变迁的缩影。水均益老师的文字,有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它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更是“感受到”。
评分《前沿故事(水均益)》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亲自走进了那些我原本只在新闻中遥遥相望的国度和地区。水均益老师的叙述,总是那么生动,那么富有画面感。他笔下的场景,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热情洋溢的街头,都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我惊叹于他能够以如此近的距离,捕捉到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他不是站在高处对事件进行宏观的评判,而是深入其中,感受人物的温度,倾听他们的声音。读到他讲述某个国家因为政治动荡而陷入困境的家庭,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让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可贵。而当他描绘另一个地区,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又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闻报道绝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堆砌,它更承载着人文关怀,承载着对生命最深切的尊重。水均益老师的文字,就像一条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内心,滋养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他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也总有最淳朴的人性在闪耀,总有最真挚的情感在涌动。这是一本能够让你停止思考,然后深思的书,它让我对“前沿”这个词有了更丰满、更立体的理解,那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评分书不错,内容耐人回味!
评分很不错,推荐。
评分喜欢纪实类的书,也很喜欢看他之前的节目,期待
评分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书很好,静下心来才能有收获
评分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喜欢的新闻人除了白岩松,还有水均益
评分东西非常不错,慢慢使用体验中。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书已收到,快递超级给力!绝对正版!绝对物超所值!绝对值得阅读!绝对值得珍藏!
评分赶快回家看看啦 迫不及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