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幻名家作品精选:鲸歌 [11-14岁]

海洋科幻名家作品精选:鲸歌 [11-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慈欣 著
图书标签:
  • 海洋
  • 科幻
  • 青少年
  • 小说
  • 鲸鱼
  • 冒险
  • 未来
  • 生态
  • 想象力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ISBN:9787550508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23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洋科幻名家作品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2
字数: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中国经典海洋科幻少年读本;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海洋科幻名家作品精选:鲸歌》收录《鲸歌》《圆圆的肥皂泡》《梦之海》《命运》《山》等多篇作品。其中《鲸歌》是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讲述的是:毒品走私大鳄沃纳大叔为了躲避海关的检查,将海洛因藏在蓝鲸的嘴里,并通过发射脑电波来控制蓝鲸的行动路线。然而没想到的是,躲过检查的蓝鲸却遭到了捕鲸船的袭击……

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被公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作品1999—2006年连续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三体》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发现刘慈欣的小说,有新意、有亮点,有别人没有的东西,看了以后能让人记住。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他利用深厚的科学知识作为想象力的基础,把人间的生活、想象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产生独特的趣味。这样的能力我就不具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丛书中收集了新中国科幻文学领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的重要作品。这其中的许多,我都认真读过且记忆犹新。我觉得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新世纪中国海洋科幻的繁荣带来新的推动,能促进全新风格和内容的海洋科幻不断涌现。
  ——吴岩(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鲸歌
圆圆的肥皂泡
梦之海
命运

精彩书摘

  沃纳大叔站在船头,望着大西洋平静的海面沉思着。他很少沉思,总是不用思考就知道怎样做,并不用思考就去做,现在看来事情确实变难了。
  沃纳完全不是媒体所描述的那种恶魔形象,而是一副圣诞老人的样子。除了那双犀利的眼睛外,他那圆胖的脸上总是露着甜蜜而豪爽的笑容。他从不亲自带武器,只是上衣口袋中装着一把精致的小刀,他用它既削水果又杀人,干这两件事时,他的脸上都露着这种笑容。
  沃纳的这艘3000吨级的豪华游艇上,除了他的80个手下和两个皮肤黝黑的南美女郎外,还有25吨的高纯度海洛因,这是他在南美丛林中的提炼厂两年的产品。两个月前,哥伦比亚政府军包围了提炼厂,为了抢出这批货,他的弟弟和另外30多个手下在枪战中身亡。他急需这批货换回的钱,他要再建一个提炼厂,这次可能建在玻利维亚,或者亚洲金三角,以使自己苦心经营了一生的毒品帝国维持下去。但直到现在,已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货一克都没能运进美国大陆。从海关进入根本不可能,自从中微子探测器发明以来,毒品是绝对藏不住的。一年前他们曾把海洛因铸在每块十几吨重的进口钢坯的中心,还是被轻而易举地查出来。后来,沃纳想了一个很绝妙的办法:用一架轻型飞机,通常是便宜的赛斯纳型,载着大约50公斤的货从迈阿密飞入,一过海岸,飞行员就身上绑着货跳伞。这样虽然损失了一架小飞机,但那50公斤货还是有很大赚头。这曾经是一个似乎战无不胜的办法,但后来美国人建起了由卫星和地面雷达构成的庞大的空中监视系统,这系统甚至能发现并跟踪跳伞的飞行员,以至于大叔的那些英勇的小伙子们还没着地就发现警察在地面上等着他们。后来大叔又试着用小艇运货上岸,结果更糟:海岸警卫队的快艇全部装备着中微子探测器,只要从3000米之内对小艇扫描,就能发现它上面的毒品。沃纳甚至想到了用微型潜艇,但美国人完善了冷战时期的水下监测网,潜艇在距海岸很远就会被发现。
  现在,沃纳束手无策了,他恨科学家,是他们造成了这一切。但从另一方面想,科学家也同样能帮助自己。于是,沃纳让在美国读书的小儿子做这方面的努力,告诉他不要舍不得钱。今天上午,小沃纳从另一艘船上了游艇,告诉父亲他找到了要找的人:“他是个天才,爸爸,是我在加州理工认识的。”
  沃纳的鼻子轻蔑地动了动:“哼,天才?你在加州理工已浪费了3年时间,并没有成为天才,天才真那么好找吗?”
  “可他真是天才,爸爸!”
  沃纳转身坐在游艇前甲板的一张躺椅上,掏出那把精致的小刀削着一个菠萝。那两个南美女郎走过来在他肉乎乎的肩膀上按摩着。小沃纳领来的人一直远远站在船舷边看大海,这时走了过来。他看上去惊人的瘦,脖子是一根细棍,细得很难让人相信能支撑得住他那大得不成比例的头,这使他看起来多少有些异类的感觉。
  “戴维?霍普金斯博士,海洋生物学家。”小沃纳介绍说。
  “听说您能帮我们的忙,先生。”沃纳脸上带着他那圣诞老人的笑说。
  “是的,我能帮您把货运上海岸。”霍普金斯面无表情地说。
  “用什么?”沃纳懒洋洋地问。
  “鲸。”霍普金斯简短地回答。这时小沃纳挥了一下手,他的两个人抬来一件奇怪的东西。这是一个透明的小舱体,用类似透明塑料的某种材料做成,呈流线型,高一米,长两米,舱体的空间同小汽车里差不多大,里面有两个座位,座位前有带着一个微型屏幕的简单仪表盘,座位后面还有一定的空间,显然是为了放货用的。
  “这个舱体能装两个人和约一吨的货。”霍普金斯说。
  “那么这玩意儿如何在水下走500公里到达迈阿密海岸呢?”
  “鲸把它含在嘴里。”
  沃纳狂笑起来,他那由细尖变粗放的笑用来表达几乎所有的感情:高兴、愤怒、怀疑、绝望、恐惧、悲哀……每次的大笑都一样,代表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说道:“妙极了孩子,那么我得付给那条鲸鱼多少钱,它才能按我们说的方向游到我们要去的地点呢?”
  “鲸不是鱼,它是海洋哺乳动物。您只需把钱付给我,我已在那头鲸的大脑中安放了生物电极,在它的大脑中还有一台计算机接收外部信号,并把它翻译成鲸的脑电波信号,这样在外部可以控制鲸的一切活动。”霍普金斯从口袋中拿出了一个电视遥控器模样的东西,“就用这个装置。”
  沃纳更剧烈地狂笑起来。“哈哈哈哈……这孩子一定看过《木偶奇遇记》,哈哈……啊……哈哈……”他笑得弯下了腰,喘不过气来,手里的菠萝掉在地上,“……哈哈……那个木偶,哦,皮诺曹,同一个老头儿让一条大鱼吃到肚子里……哈哈……”
  “爸爸,您听他说下去,他的办法真能行!”小沃纳请求道。
  “……啊哈哈哈……皮诺曹和那个老头儿在鱼肚子里过了很长时间,他们还在那里面……哈哈哈哈……在那里面点蜡烛……哈哈哈哈……”
  沃纳突然止住了笑,他的狂笑消失之快,就像电灯关掉电源那样,可圣诞老人的微笑还留着。他问身后的一个女郎:“皮诺曹说谎后,怎么来着?”
  “鼻子变长了。”女郎回答说。
  沃纳站起来,一手拿着削菠萝的小刀,一手托起霍普金斯的下巴,研究着他的鼻子,后者平静地看着他。“你们看他的鼻子在变长吗?”他微笑着问女郎们。
  “在变长,大叔!”她们中的一个娇滴滴地说。显然看别人在沃纳手下倒霉是她们的一种乐趣。
  “那我们帮帮他。”沃纳说着,他的儿子来不及阻拦,那把锋利的小刀就把霍普金斯的鼻子尖切下一块。血流了出来,但霍普金斯仍是那么平静。沃纳放开他的下巴后,他仍垂手站在那儿任血向下流,仿佛鼻子不是长在他脸上。
  “把这个天才放到这玩意儿里面,扔到海里去。”沃纳轻轻地挥了一下手。当两个南美大汉把霍普金斯塞进透明小舱后,沃纳把那个遥控器拾起来,从小舱的门递给霍普金斯,就像圣诞老人递给孩子一个玩具那样亲切:“拿着,叫来你那宝贝鲸鱼……哈哈哈……”他又狂笑起来。当小舱在海中溅起高高的水花时,他收敛笑容,显出少有的严肃。
  “他迟早得死在这上面。”沃纳对儿子说。
  透明小舱在海面上随波起伏,像一个气泡那样脆弱而无助。
  突然,游艇上的两个女郎惊叫起来。在距船舷200多米处,海面涌起了一个巨大的水包,那水包以惊人的速度移动着,很快从正中分开化为两道巨浪,一条黑色的山脊在巨浪中出现了。
  ……

前言/序言

  中国海洋科幻的新推动
  吴岩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海洋控制着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供给和运输通道,更调控着天气变化进而影响食物的产量。生活在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度,中国人跟大海的交往由来已久。对海洋神秘辽阔的讴歌,跟对海洋变化万千的慨叹,早已交汇成一幕幕壮丽的音画。在所有这些关于海洋的抒写中,科幻文学无疑是最鲜为人知却最充满内涵的领域。
  早在清末民初,科幻小说家就已经开始海洋故事的创作。吴趼人的《新石头记》(1905年)中,就写有乘坐潜艇下海观察洋底的精彩段落。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1908年),直接描写了发生在未来的一系列海战。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科幻文学几经起落,但海洋题材的作品时有出现。这些作品中,人们将对生活的渴望、对发展的渴望聚焦于海洋,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民族带来更多亲近海洋的机会,也会造成种种可能的前进障碍。海洋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战场。
  那么,中国海洋科幻小说具有哪些特点呢?
  饱含着对未来海洋生存的多种憧憬,当然是第一个重要特点。未来的海洋,将在人类生存中占据怎样的位置?海洋是否会被人类“征服”?被“征服”后的海洋是怎样的面貌?在这方面,围绕着海上交通、浅海经济开发和深海生存等领域,众多中国科幻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各种各样的海洋船舶,使中国人的航海梦想被激发,重新开启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的意愿得到了满足;各种海洋开发技术的变革,给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福利,也引发了灾难;潜藏深海的来历不明的生化基地,终止了我们亲近海洋的进程……至少对海洋科幻作家来讲,未来的海洋生存包含了美景,也危机四伏。
  中国海洋科幻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充满了对亲近大海之人的崇敬和赞美。在这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作家就是郑文光。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海一直是挥之不去的存在。但这种存在,不是简单的蓝蓝天空下的浩瀚大洋,恰恰相反,郑文光笔下的海充满了地方特色,这种特色既来自海洋本身,也来自滨海的人们。
  将大海当作一种象征物来塑造,是中国海洋科幻小说的第三个特点。例如,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虽然表面上谈印第安人借助独木舟横渡大西洋,但内中暗示的则是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构造的当代史的不信任。逆袭过程的本身,彰显了另一种历史的存在可能。
  我认为,中国的海洋科幻创作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设计极限。无论是近期未来还是远期未来,海洋科幻的题材都还留有丰富空间。近几年来,有关“一带一路”的构想正在从设计走向现实,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丝绸之路”,能带回遥远的丝路的激情吗?能带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吗?所有这些问题,都等待着科幻作家们踊跃做出回答。
  为了全面回顾和展望海洋科幻的成果,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大连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套海洋科幻丛书,我感到特别高兴。丛书中收集了新中国科幻文学领域中一些最重要的科幻作家的重要作品。这其中的许多,我都认真读过且记忆犹新。我觉得这套丛书的出版,能为新世纪中国海洋科幻的繁荣带来新的推动,能促进全新风格和内容的海洋科幻不断涌现。
  是为序。
  2015年5月


《星辰之海的低语:七个宇宙的远航》 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个关于巨大蓝色星球上潮汐涨落的故事,也不是对某些巨大海洋生物的近距离观察。本书收录的七篇中短篇科幻小说,将带您穿越无垠的宇宙,探索那些隐藏在星云深处的未知文明,聆听来自遥远星系文明的古老低语。在这里,海洋的概念被无限延伸,不再局限于液态水,而是指代着我们尚未理解的宇宙物质、能量以及生命形态。 第一篇:《流沙行星的守望者》 在这片被称为“赫斯珀利亚”的荒凉行星上,没有河流,没有湖泊,只有永恒流转的细密沙尘,如同凝固的时光。地表下,埋藏着一个失落文明的遗迹,他们的科技水平早已超越了我们对能量和物质的理解。年轻的考古学家艾拉,奉命前往这个偏僻而危险的星域,寻找能够解释“大寂灭”——那个曾让整个星系文明瞬间消亡的灾难——之谜的线索。她发现,赫斯珀利亚的沙海并非死寂,而是某种古老智能生命的载体,它们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感知着宇宙的脉动。艾拉必须在沙暴吞噬一切之前,与这些“沙之灵”建立联系,解开历史的真相,并阻止那股力量的再次苏醒。这不仅是一次考古探险,更是一场跨越种族与理解界限的沟通尝试,关乎着数个星系的存亡。 第二篇:《光语者的起源》 距离我们数万光年的“普罗米修斯星云”中,漂浮着一群奇特的生命——“光语者”。他们没有实体,完全由纯粹的光能构成,能够以光波的形式进行思考、交流和繁衍。他们的文明,建立在对宇宙中最基本粒子——光——的极致运用之上。当一艘人类探索飞船误入普罗米修斯星云时,船员们震惊地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与光语者之间的“颜色战争”。这场战争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对宇宙基本法则的理解产生了冲突。飞船的科学官,一位对光谱学有深入研究的年轻女性,发现自己是唯一能够尝试与光语者进行有效沟通的人。她必须在理解他们的“语言”——一种由频率、强度和色彩交织而成的复杂信息流——的同时,找到化解这场宇宙误会的关键。这篇故事探讨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以及沟通的本质——是否必须基于相同的感知方式。 第三篇:《幽灵星体的潮汐》 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存在着一个由纯粹引力构成的“幽灵星体”。它没有物质,没有温度,却以其强大的引力场,扭曲着周围的时空,并对附近的行星系统产生着周期性的“潮汐”效应。行星上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这种看不见的“推拉”,并将之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然而,当这种“潮汐”的频率发生异常变化时,他们意识到,这个神秘的引力体正在发生某种重大的改变。一支由星际地质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冒着巨大的风险,试图靠近这个难以捉摸的引力体,找出其变化的根源。他们发现,这个“幽灵星体”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某个古老文明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宇宙灾难而创造的“生命方舟”,而如今,方舟的“能量”正在耗尽。考察队员们必须在引力体崩溃之前,找到拯救这个独特文明的方法,即使这意味着要冒着被引力撕裂的危险。 第四篇:《共鸣带的歌者》 宇宙并非真空,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共鸣带”的能量场。这些共鸣带能够储存和传递信息,甚至能够以一种抽象的“歌声”形式,诉说着宇宙的演变史。在“共鸣带”的边缘,生活着一个拥有独特听觉能力的种族——“声语者”。他们能够感知并解读共鸣带的歌声,从而预知宇宙的未来,并拥有极高的智慧。然而,最近,共鸣带的歌声变得混乱而悲伤,预示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即将来临。一名年轻的声语者,听到了歌声中一个模糊的呼唤,似乎指向着一个遥远的、尚未被星际文明发现的宇宙角落。他相信,那里隐藏着解开危机之谜的钥匙,他必须踏上一次孤独的旅程,穿越层层危险的宇宙区域,去寻找那段被遗忘的旋律,并试图改变宇宙的命运。 第五篇:《维度裂隙中的织梦者》 在宇宙的边陲,存在着一个连接不同维度的“维度裂隙”。裂隙的边缘,生活着一群被称为“织梦者”的生物。他们能够穿梭于不同的维度,并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编织出无数奇妙的景象。这些“梦境”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体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然而,当裂隙开始不稳定,维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时,织梦者的世界也陷入了混乱。一个年幼的织梦者,意外地发现自己能够连接到人类的梦境,并从中汲取了一种全新的、强大的能量。她开始尝试利用这种能量,修复维度裂隙,却不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宇宙危机。她必须在被维度能量吞噬之前,学会控制这种力量,并找到与其他文明合作,共同维护宇宙稳定的方法。 第六篇:《熵减之城的秘密》 在宇宙的某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矗立着一座名为“熵减之城”的奇迹。这座城市完全违背了宇宙普遍的熵增定律,一切都在其中维持着完美的秩序和永恒的生命。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存在,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代价。当一个外星文明偶然发现这座城市时,他们被其精妙的机械结构和长生不老的居民所吸引,却忽略了城市背后那股正在缓慢吞噬周围宇宙能量的“吞噬者”。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对城市的能量来源产生了怀疑,她深入调查,最终揭开了“熵减之城”的真相——这座城市是通过牺牲其他宇宙的生命和能量来维持自身的永恒。她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加入这座“完美”的城市,还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存亡,而将其摧毁。 第七篇:《黑洞边缘的信使》 在一片被称为“寂灭之海”的区域,孕育着一颗能够吞噬一切的巨型黑洞。然而,在这个看似绝望之地,却存在着一个微小的、却拥有奇特能力的种族——“信使”。他们能够感知黑洞内部的信息,并将之传递给宇宙中的其他文明。他们认为,黑洞并非终点,而是宇宙新生的起点,是信息和能量转化的奇妙场所。当一个强大的宇宙帝国,试图利用黑洞的力量来征服宇宙时,信使们成为了唯一的阻碍。一位年长的信使,肩负着将黑洞内部的信息传递给远方联盟的使命,他必须穿越黑洞强大的引力场,将关于帝国弱点的信息送达。这不仅是一场物理上的冒险,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和宇宙秩序的哲学探索。 本书中的七个故事,各自独立,却又在更宏大的宇宙图景中相互呼应。它们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宇宙、时间与空间的固有认知,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那些超越想象的可能性。在这里,没有熟悉的蔚蓝大海,却有比大海更辽阔、更神秘的星辰之海;没有鲸歌的悠扬旋律,却有来自宇宙深处、更古老、更磅礴的低语。这是一场献给所有怀揣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宇宙的年轻读者的星际远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用“史诗感”这个词来形容一部小说,但对于这本书来说,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形容了。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冒险,更像是一个文明兴衰的缩影。作者似乎对历史、神话和量子物理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得天衣无缝,毫不生硬。阅读过程中,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下前面读到的章节,以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叙事线的跳转。书中的世界观构建之宏大,让我想起了那些最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它有那种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厚重感。这本书的节奏就像一次深海潜水,开始是缓慢下降,压力逐渐增大,直到你到达那个充满奇迹和恐怖的深渊底部,然后又以一种令人屏息的速度被拉回水面。它对“存在”意义的探讨,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久久不散的余韵。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太多了。很多情节的解释和人物的结局都没有被一五一十地讲清楚,这反而给了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我非常欣赏这种叙事方式,它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育,而是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故事的建构中来。我读完后在网上找了一些读者的讨论,发现大家对同一个场景的理解竟然有天壤之别,这正是好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引发持久的对话和思辨。书中的情感线处理得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那种俗套的煽情,但每一次心动的瞬间都直击灵魂深处。那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恋,被描绘得既宏大又微小,既史诗又私密。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的结构精妙,语言典雅,是一次纯粹的、高质量的阅读享受。

评分

哇,这本小说简直是成年人的“心灵绿洲”!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把它啃完,那种沉浸感简直是无与伦比。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就像捕捉到了空气中的尘埃,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尤其是关于主角在那个神秘的古文明遗迹中探险的那一段,那种压抑、紧张,又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敬畏,让我的心跳都跟着情节起伏。说实话,我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能让人忘记现实的书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哲学思辨,探讨了科技与人性的边界,还有记忆和身份的本质。那些对话简直是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停下来,对着天花板思考了好久。书里很多意象的运用也非常高明,比如“破碎的镜面”和“永不熄灭的灯塔”,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解读层次。那种对世界观构建的宏大叙事能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感觉作者是真正用心去打磨了每一个细节。这本书绝对值得被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拿出来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天哪,我必须得给这本书疯狂打call!这不是那种看完就扔的快餐文学,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情节的推进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前半段的铺陈看似缓慢,实则是在为后半段的惊天逆转埋下伏笔。我敢保证,看到那个关键转折点的时候,我的眼镜都要差点从鼻子上滑下来!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简直是神来之笔,每个人物都立体得让人心疼,他们的动机、挣扎和最终的选择,都让人深思。特别是那个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他为了心中的信念所做出的牺牲,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诗意和哲学的思辨,读起来有一种缓慢而深沉的力量感。它不像那种追求速度的商业小说,而是更注重“体验”本身。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阅读、追求故事内在逻辑和情感深度的读者。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何为自由”这个命题,非常深刻,非常棒!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我会说“震撼”。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突破了天际!我一直以为我对科幻题材已经很熟悉了,但这本书里的设定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那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描绘,充满了反乌托邦的意味,却又透露着一丝丝温情的希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高科技场景时的那种冷静、客观,仿佛是在记录一部历史文献,而不是在创作虚构故事。这种克制的叙事手法反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压迫感。每次翻开书页,都感觉自己被吸入了一个全新的宇宙,那里的一切规则都和我们所知的世界截然不同,充满了逻辑严密的陌生感。而且,书中关于环境危机和文明衰退的讨论,让人感到脊背发凉,因为它似乎在影射着我们现实世界中正在发生的一些问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逃离现实的窗口,更提供了反思现实的镜子。

评分

看见刘慈欣我就买了,感觉他的小说科幻色彩很浓。

评分

刘大的科幻值得收藏!

评分

物流来得比较快,比较满意

评分

质量挺好

评分

各种风格的书都买了一些,看看孩子的兴趣在哪。

评分

不错,好看的,下次在买一些其它的书

评分

大家都知道饿就打击打击打击

评分

挺好,还没看,不过印刷挺漂亮

评分

儿子专门点名要的,正版。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