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莫奈之美》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作品——“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第四本。
莫奈——用颜色锁住阳光的诗人!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解读印象派大师,在光影流动的世界里,追寻莫奈无所不在的生命之光。
愿你在喧嚣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找回纯粹的自我与感动。
文化导师余秋雨推荐美学读物:
“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蒋勋破解莫奈,大师笔下的大师:
莫奈,光的追随者。他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他走进光,看到“干草堆”,看到“日出”,看到“睡莲”,看到生,也看到死亡,给世界留下美印象。
美学大师蒋勋亲自执笔,引我们走进莫奈幸福明亮的世界。从莫奈的天光云影里,追寻他无所不在的生命之光,重现一个伟大且迷人的艺术生命。
有一种光影,属于莫奈:
如果梵高是艺术创作世界中炽热、疯狂、纯粹的典型;莫奈恰好相反,他的世界明亮、温暖,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
莫奈一生在绘画里寻找光,光成为他领悟生命的符咒。在莫奈的画中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观察与等待,不疾不徐,使其渐渐企及一种仁心仁境。他的画几乎去除了一切虚妄的东西,只留下纯然的美。他倾尽一生的努力和所有的才华,都是为了能够准确再现自然迷人的稍纵即逝之美。在自然面前,他永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站在莫奈的画前,周围的喧嚣刹那无形,躁动的心即可安宁。
全彩四色印刷,精选莫奈100余幅经典画作;附莫奈重要画作列表及收藏博物馆。
随书附赠《四季睡莲》巨幅拉页。
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感受光影、时间与空间的周而复始,在莫奈的天光云影里寻找世界。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奈
要在西方近代美术史上选一个大众最熟悉的画家,可能就是莫奈吧。
因此我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是莫奈?
有什么原因使莫奈的绘画和大众有了这么密切的关系?
在巴黎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一个人,或约三两个朋友,坐火车到奥维(Auver),在梵高最后长眠的墓地旁静坐,看他在生命最后两个月画的教堂,以及麦田里飞起的乌鸦。
风景的沉静荒凉,像是画家留在空气中的回声,还在回荡呢喃。
我也去过吉维尼(Giverny)莫奈后半生居住与创作的地方,有他亲手经营的莲花池,有他设计的日本式拱桥,有开满缤纷璀璨花朵的花圃,有他大到吓人的厨房,墙上挂着一排一排大小不一的铜锅,比我看过的豪华餐厅的厨具还要齐全,在挤满各国游客的莫奈艺术品复制贩卖中心(他当年创作的画室)看到《莫奈食谱》,图文并茂,记录介绍当年莫奈招待宾客调制的餐肴料理,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梵高是艺术创作世界孤独、痛苦、绝望的典型;莫奈恰好相反,他的世界明亮、温暖,洋溢、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
因为这样的原因使我更偏执地愿意陪伴在梵高身旁吗?
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大众更热烈地拥护莫奈吗?
以上是动笔写《蒋勋破解莫奈之美》以前先写好的一篇短序。如今书写完了,觉得“破解”的功课做完,可以再一次回头去省视莫奈被如此多大众喜爱的原因,再多说一点话。
莫奈是华丽的,他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他的画里很少黯淡的颜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颜色。
莫奈常常带领我们的视觉走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经历微风吹拂,经历阳光在皮肤上的温暖,经历一种空气里的芳香。
在莫奈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颜色,他的颜色是一种光。
因为光,所有的色彩都浮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我们称作“色温”──是色彩的温度。
然而,色彩真的有温度吗?
如果闭上眼睛,用手去触摸,可以依靠触觉感知红的热,蓝的凉冷,可以感知绿的介于冷色与暖色之间的复杂温度吗?
创立印象派的莫奈相信色彩是有温度的,因为光紧紧依附着颜色,光渗透在颜色里,光成为色彩的肉体,光成为色彩的血液,光成为色彩的呼吸,因此色彩有了温度,色彩也才有了魂魄。
光是色彩的魂魄。
一八七二年,在破晓前,莫奈把画架立在河岸边,他等待着黎明,等待第一线日出的光,像一只黄金色的箭。
一刹那间,在河面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光。
光这么闪烁,这么不确定,这么短暂,一瞬间就消失幻灭,莫奈凝视着光,画出历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出印象》。
一八七四年《日出印象》参加法国官方沙龙的竞赛,保守的学院评审看不懂这张画,学院评审长期在昏暗的、闭锁的、狭窄的画室里,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光如此华丽灿烂,如此瞬息万变。
莫奈的《日出印象》落选了。那一年莫奈三十四岁,他从十五岁左右就爱上绘画,从漫画开始,到十六岁认识了画户外海洋天空风景的布丹(E。Boudin),开始走向自然,走向光,走向无边无际辽阔丰富的光的世界。
莫奈会为一次比赛的“落选”失去对光的信仰吗?
当然不会,莫奈跟几个一起落选的朋友举办了“落选展”,陈列出他们的作品,希望巴黎的大众可以来看,可以比较“落选”与“入选”的作品。
“入选”的作品都是对古代的回忆与怀旧,一个假想出来的不真实的世界。然而,“落选”的作品展现了当时巴黎现实的生活。火车通车已经有四十年,工业革命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市民阶层乘坐火车到郊外度假,看着一片一片的阳光从车窗外闪烁而过,他们的视觉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亢奋,速度、节奏都在改变,视觉也在改变。
像台北有了最早通兰阳平原的火车,火车穿行过一段一段隧道,感觉到工业节奏的人们就唱起了轻快愉悦的《丢丢铜》那样活泼带着新时代精神的快乐歌谣。
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工业革命时期对光、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
《日出印象》展出,大众看懂了,知道这是他们时代的颂歌。然而媒体记者看不懂,自大与偏见使他们活在过去狭窄的框框里,无法自由思考。
一名自大的媒体记者大篇幅嘲讽莫奈,故意引用他画的名字中“印象”两个字,批评莫奈只会画“印象”。
恶意的嘲讽竟然变成大众争相讨论的话题,支持莫奈,和莫奈站在同一阵线的艺术家们因此大声宣称:是的,我们就是“印象派”!
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莫奈的一张画为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画派命名,现在收藏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的《日出印象》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莫奈是历史的命名者。
因为莫奈的《日出印象》,印象派一八七四年诞生了。印象派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印象派之前,欧洲的绘画流派大部分局限在欧美的影响范围。印象派很快成为世界性的画派,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台湾,就已经通过日本的引介,接触到印象派,活跃于日据时代的台湾早期画家也多半从印象派入手,追求光,追求户外写生,追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晨昏,对同一处风景的长期观察。
莫奈从巴黎搭火车沿着塞纳河的河港城市写生,他在阿让特港(Argenteuil)长达近十年的写生,在船屋画室居住画画,贴近水面,更细微地观察水的反光,记录下光在瞬息间的变幻,这些经验也都印证在台湾地区早期画家坐火车到淡水画画,淡水也是河港市镇,也可以观察日落的水面反光。
印象派不只影响画家创作,甚至也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乘坐火车,到河口海滨度假,与家人朋友三三两两在风和日丽的季节在公园野餐,享受周休假日的悠闲,这些最早在莫奈画里看到的现代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呈现出政治开明、经济富裕的现象,成为全世界性的生活现实,成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共同向往。
因此大众喜爱莫奈,因为那画中的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向往,贴近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盼望。
富裕、悠闲、自由、轻松,莫奈的画摆脱了欧洲学院传统的沉重与压力,传统的绘画总是在夸张生命的激情,重复诉说历史或社会悲剧,而莫奈希望把现代人从历史暗郁严肃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风和日丽,云淡风轻,春暖花开,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一个没有恐惧、没有太大忧伤痛苦的时代,一个放下现实焦虑的时代。莫奈带领他的观众走向自然,感觉阳光,感觉风,感觉云的飘浮,感觉水波荡漾,感觉光在教堂上一点一点地移动,感觉爱人身上的光,感觉田野中麦草的光,感觉每一朵绽放的睡莲花瓣上的光;感觉无所不在的光,原来,光就是生命本身,光一旦消逝,就没有色彩,也没有了生命。
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写着莫奈,写到一八七九年九月二日,他站在病床前凝视着临终的妻子卡蜜儿,这个十八岁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女子,他在一八六五年以后的画里画的都是卡蜜儿,坐着、站着、沉思着或行动着的卡蜜儿,徜徉在阳光里的卡蜜儿,在窗边幽微光线里为孩子缝补衣物的卡蜜儿,知道罹患绝症的卡蜜儿,撑着洋伞,站在亮丽的阳光里,一身素白,衣裙纱巾都被风吹起,像要一刹那在风里光里消逝幻灭而去的卡蜜儿,如今,她的肉体受苦,消瘦萎缩,在一层一层床单包裹下,卡蜜儿脸上的光在改变,红粉的光转变成暗淡紫色,转变成青绿,转变成灰蓝,光越来越弱,莫奈凝视着那光,他拿出画笔,快速记录着,像迫不及待想挽留什么,然而,什么也留不住,卡蜜儿脸上的光完全消失了,完全静止了,不再流动,只有莫奈手中的那张画,悬挂在巴黎奥塞美术馆的墙上,告诉我们莫奈最想留住的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的偈语说的也许正是莫奈一生的领悟,梦、幻、泡、影、露、电,都只是瞬间逝去的光吧。
莫奈长寿,在二十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因为白内障视觉受伤的痛苦,在完全看不见色彩的状况里,依稀有光,有一点点模糊朦胧的光,莫奈在八十岁高龄继续创作巨幅《睡莲》,含苞的、绽放的、零枯萎的,都是睡莲,都是华丽的光。
一九二六年莫奈逝世,他留下的光继续照亮这个世界。
数十年看莫奈的画,二〇一〇年的夏天终于有机缘动笔写下我对他的致敬。
七月与八月,六十天时间,完全闭关,我在花莲,书写莫奈,累了,到七星潭海边看夕阳的光,看砂卡礑溪谷树隙的光,看大山山头飘浮的云的光,看水面上粼粼波光,看一瞬间飞起的山雀羽毛上的光,看雨后天空的彩虹之光,看盛放姜花一瓣一瓣打开的温润如玉色的光,一切都在逝去,但一切也都如此美丽。
我和众人一样可以如此深爱莫奈,觉得幸福。
蒋勋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中秋前夕
结稿于淡水八里乡
在阅读《蒋勋破解莫奈之美》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蒋勋先生文字中的人文关怀,让我觉得他不是在“教”我们艺术,而是在“分享”艺术。他用最温柔、最细腻的语言,去触碰莫奈艺术中最柔软的部分。 他谈到莫奈对女儿的爱,对妻子的眷恋,这些情感的流露,让莫奈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这些情感,也融入到了他的画作之中,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种将艺术与人情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温暖,也让我对莫奈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终于捧读了蒋勋先生的《蒋勋破解莫奈之美》,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印象派世界的大门,而莫奈,这位印象派的旗帜性人物,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活立体。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艺术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蒋勋先生以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和深邃洞察,将莫奈的画作从画布上“解放”出来,赋予它们生命和温度。他没有停留在对色彩、光影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到莫奈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对于自然、对于生命最本真的感受。 读到书中关于莫奈《睡莲》系列的章节,我仿佛置身于吉维尼那片如梦似幻的花园。蒋勋先生描述莫奈如何捕捉睡莲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微妙变化,那种对瞬间之美的极致追求,让我为之动容。他不仅仅是描绘了画面,更是描绘了莫奈的心境。每一次落笔,每一次色彩的叠加,都凝聚着莫奈对时间流逝的体悟,对生命短暂而又绚烂的赞歌。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脑海中浮现出莫奈在画架前,沐浴着午后阳光,专注于笔下那一池涟漪的景象。这种代入感,是其他艺术评论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慰的是,它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光”。在莫奈的画作中,光几乎是主角。它不仅仅是照亮物体,更是塑造物体、赋予物体生命的力量。蒋勋先生在书中,不厌其烦地描绘莫奈如何捕捉光线的细微变化,如何用色彩来表现光的质感。 他会将莫奈画作中的光,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阳光、月光、灯光联系起来,让我们对“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甚至觉得,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好像更能“看见”光了。这种对“光”的细腻描绘,让莫奈的画作充满了灵动和生命力,也让我对“视觉”本身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常常说“第一印象”,但莫奈对“印象”的追求,却是持续不断的、细致入微的。他不仅仅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捕捉,而是深入到光影、色彩、空气的微妙变化中去体会。 蒋勋先生在这本书中,非常细致地描绘了莫奈是如何捕捉这些“瞬间”的。例如,他会详细描述莫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片麦田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以及如何在画作中呈现这些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明白了为何莫奈的画作能够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生命力。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生命瞬间的深刻体悟和表达。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蒋勋先生在书中对于莫奈早期生活的描绘,那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即使在面对嘲讽和不理解时,也毫不动摇,让我深受鼓舞。他讲述莫奈如何从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年,一步步成长为印象派的巨匠,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也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读到莫奈晚年,在吉维尼花园中创作《睡莲》的场景,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力量。即使身体日渐衰弱,莫奈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用色彩来对抗黑暗和衰老。这种生命最后的绽放,通过蒋勋先生的文字,变得格外动人。他并没有回避莫奈晚年的病痛,而是将其融入到他对艺术的理解中,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艺术也能成为一种慰藉和力量。
评分在阅读《蒋勋破解莫奈之美》的过程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原来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蒋勋先生用他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将莫奈的画作从博物馆的展柜中拉了出来,放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他讲述莫奈如何在大工厂的烟囱、 haystacks(干草堆)等日常可见的景象中发现美,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景物。 他对于莫奈反复描绘同一景物的执着,也让我思考“专注”的力量。莫奈可能一辈子就在画那些 haystacks,但他每一次的描绘,都有新的发现。这种持之以恒的观察和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敬佩的艺术态度。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也应该如此,在熟悉的事物中不断挖掘新的意义和价值。蒋勋先生的解读,不仅是对莫奈艺术的解读,更是对生活态度的引导。
评分《蒋勋破解莫奈之美》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解读了莫奈的艺术,更在于它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蒋勋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他让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光影变化,开始欣赏街边盛开的花朵,开始体会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韵味。 他让我明白,艺术并非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莫奈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通过蒋勋先生的笔触,感染了我。我开始更加珍视与自然亲近的时刻,也更加懂得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生活处处是风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蒋勋先生将莫奈的艺术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连接起来。他没有高高在上地宣讲艺术理论,而是用一种近乎分享的心情,带着我们去感受莫奈画作中蕴含的朴素与真挚。例如,他谈到莫奈对海边光线的描绘,那种海浪拍打礁石,阳光洒在水面上的跳跃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自己在海边度假时的感受。那种微风拂过脸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温暖地照耀着,这一切都与莫奈的画作产生了共鸣。 蒋勋先生对于莫奈对“感觉”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莫奈不是在描绘事物本身,而是在描绘事物在特定时刻给人的“印象”。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美好,不也恰恰是那些稍纵即逝的“印象”吗?或许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或许是一段不经意的对话,它们虽然短暂,却能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莫奈通过他的画笔,将这些易逝的“印象”凝固下来,让我们得以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也十分吸引人。蒋勋先生并非按照时间顺序一本正经地讲解,而是将莫奈的不同作品、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穿插起来,以一种更自由、更生动的方式呈现。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更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也更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他有时候会从一幅画讲到莫奈的生活片段,有时候又会从一个生活细节联想到莫奈的艺术追求。这种“信马由缰”式的写作,却又处处点题,将莫奈的艺术之美层层剥开,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将莫奈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写意等概念进行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让我对莫奈的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评分《蒋勋破解莫奈之美》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如此不同。蒋勋先生引导我们去“看”,去“感受”,去“体会”莫奈画作背后的情感和意境。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幅画有多么伟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它。比如,他会描述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会形容海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会让你去想象风吹过麦田的声音。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逐渐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站在莫奈的画前,和他一同感受着眼前的景致。我开始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颜料和画布的组合,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莫奈通过他的画笔,记录了他与自然、与光影、与时间相遇的瞬间。而蒋勋先生,则通过他的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瞬间的珍贵。
评分物流速度特别的赞
评分一直很喜欢蒋勋老师的作品,见解独到,很好。买来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很快就看完了,没有想象的好,没有什么特别的,插图完全没感觉,虽然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
评分非常划算 值得购买
评分一直很喜欢蒋勋老师的作品,见解独到,很好。买来好好学习一下。
评分东西不错,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三十多了,早十五年看到这些书该多好。
评分还没看,找时间看看再说
评分赶上特价了,又有的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