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第2版)

天气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寿绍文 著
图书标签:
  • 天气学
  • 气象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环境科学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科学研究
  • 教材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8114
版次:2
商品编码:117203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气学(第2版)》概要介绍了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共分九章。其内容依次为气象变量场及其运动学、制约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风场和温压场的关系、气团与锋、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概观、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重要天气过程以及天气诊断分析。
  《天气学(第2版)》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每章的后面都有小结,归纳、整理了本章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并有适量的复习思考题,以帮助读者掌握基本内容。在编排上,《天气学(第2版)》采用新的编写体系,开篇就介绍气象场的概念及运动学方法,进而深入至动力学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书中大量引用了天气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以更好地适应实际科研和业务的需要。《天气学(第2版)》可以作为气象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以作为科研及业务工作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气象变量场特征及其运动学
1.1 天气图
1.2 气象标量场的表征
1.3 气象矢量场的表征
1.4 气象场变量的时间变率
1.5 气压系统的运动学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制约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
2.1 大气运动方程
2.2 大气连续方程
2.3 大气热力学能量方程
2.4 大尺度大气运动方程组
2.5 p坐标系中的基本方程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场和温压场的关系
3.1 地转风
3.2 梯度风
3.3 惯性流和旋衡风
3.4 地转偏差
3.5 热成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团与锋
4.1 气团
4.2 锋的概念与锋的类别
4.3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场的特征
4.4 锋面分析
4.5 锋生与锋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5.1 气旋和反气旋的一般特征
5.2 温带气旋与反气旋
5.3 东亚气旋与反气旋
5.4 气压倾向方程
5.5 涡度与涡度方程
5.6 位势倾向方程
5.7 准地转ω方程
5.8 温带气旋与反气旋的发生发展
5.9 东亚气旋的发生发展
5.10 应用位涡思想解释地面气旋的发展
5.11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气环流概观
6.1 大气环流的模型及控制因子
6.2 大气平均水平环流流场的特征
6.3 极地和热带环流概况
6.4 西风带大型扰动
6.5 副热带高压
6.6 急流
6.7 中小尺度环流系统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
7.1 天气系统的外推和运动学预报法
7.2 高空天气形势的预报
7.3 地面天气形势的预报
7.4 地形和摩擦对天气系统的影响
7.5 锋的移动预报
7.6 经验预报法
7.7 卫星云图在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应用
7.8 用天气学方法做形势预报的一般程序
7.9 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7.10 本章小结

第8章 重要天气过程
8.1 大风天气过程
8.2 寒潮天气过程
8.3 降水天气过程
8.4 对流天气过程
8.5 台风天气过程
8.6 高影响天气过程
8.7 环境气象问题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天气诊断分析
9.1 气象场的客观分析
9.2 水平流场分析
9.3 垂直运动的诊断
9.4 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及降水量的计算
9.5 本章小结
附表Ⅰ常用数据
附表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浩渺星河的低语:一部关于宇宙演化与暗物质探索的鸿篇巨制 图书名称: 《星际遗迹与时空涟漪:宇宙大尺度结构演化研究》 作者: 钱宇航 出版社: 启明文苑 页码: 980页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星际遗迹与时空涟漪:宇宙大尺度结构演化研究》并非仅仅是一部天体物理学的教科书,它是一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深入宇宙肌理的史诗级探索之旅。本书聚焦于宇宙学中最为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领域——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演化及其背后的基本物理机制。 本书的叙事始于宇宙大爆炸后的暴胀时代的微小量子涨落,并以极其严谨的数学模型和详实的观测证据,追踪这些涨落如何被引力放大,最终编织成今日我们所见的星系团、纤维状结构和巨大的空洞网络。作者钱宇航教授,一位在理论宇宙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前沿观测数据的敏锐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宇宙的骨架——结构的起源与早期物理 本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早期宇宙物理,这是理解结构形成的基石。我们首先回顾了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模型)的框架,但立刻将焦点投向了模型中的核心难题:结构是如何起源的? 作者详细阐述了量子涨落的谱系,解释了从暴胀驱动的初始密度扰动,如何通过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各向异性得以观测。书中对CMB的偏振、椭圆率以及其频谱的精确分析,不仅是理论预测的验证,更是我们窥见宇宙“婴儿期”信息的最直接窗口。 随后,本书引入了暗物质的主导作用。在引力作用下,暗物质在早期宇宙中扮演了“骨架”的角色。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冷暗物质(CDM)的性质及其对早期势阱形成的关键性。读者将了解到,正是这些非相对论性的、只参与引力的暗物质晕,为后来的普通物质(重子)的聚集提供了种子。 第二部分:从晕到团——引力坍缩的动力学模拟 本书的核心篇幅被用于剖析结构增长的动力学过程。作者引入了多种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如N体模拟(N-body simulations),以直观且精确的方式展示引力如何将最初的随机分布转化为有序的、层级化的结构。 层级形成理论是本部分的关键。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小尺度(矮星系、球状星团)到大尺度(星系、星系群、星系团)的“自下而上”的合并过程。每一个新形成的结构都被视为更早、更小结构的遗迹,这种“遗迹”的追踪,构成了本书标题中“星际遗迹”的深刻内涵。 书中对星系团的形成和热力学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星系团被视为宇宙中最大的、处于准平衡状态的结构,它们内部的X射线辐射、非热粒子分布以及等离子体的动力学,为研究暗物质的性质提供了极佳的实验室。作者详细分析了星系团的质量函数和团簇分布函数,并将其与最新的大巡天观测数据进行了比对。 第三部分:弥散的纤维与时空的涟漪——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证据与几何 本书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观测宇宙学的尖端领域,重点是大尺度结构的几何形态和暗能量的影响。 星系巡天数据是检验理论模型的决定性证据。本书全面回顾了Sloan数字巡天(SDSS)、BOSS以及DESI等大型项目获得的丰富成果。读者将学习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星系三维分布图中提取重子声学振荡(BAO)信号。BAO被誉为“宇宙标尺”,它精确地记录了早期声波传播的特征长度,是确定宇宙膨胀历史和暗能量状态方程的黄金标准。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引力透镜效应在揭示暗物质分布方面的独特优势。无论是弱引力透镜对背景星系形状的微小剪切,还是强引力透镜对遥远类星体影像的扭曲,都为我们提供了绘制宇宙中不可见物质“骨架”的精确地图。这些地图揭示了宇宙网的真实三维结构——那些由星系团和星系构成的“纤维”以及广阔的“空洞”。 终章:超越$Lambda$CDM的边界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将视野投向了当前宇宙学研究中最具争议和活力的前沿——对标准模型的修正与挑战。 本书并没有回避暗物质粒子性质的未解之谜,而是深入分析了诸如修正引力理论(如MOND)、轴子(Axions)或模糊暗物质(Fuzzy Dark Matter)等替代性理论,它们对模拟星系尺度(如“核心-截面问题”)的影响。同时,对暗能量的本质,如其是否随时间演化,也进行了细致的辩论和数据拟合分析。 《星际遗迹与时空涟漪》是一部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参考著作。它不仅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经典物理学和微积分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激发读者去思考宇宙中最大的问题:我们如何从一个几乎均匀的奇点演化到今天这个充满复杂结构的、持续膨胀的时空?本书以其无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宇宙宏观几何和演化历史的钥匙。它是一部关于引力、暗物质、暗能量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综合性颂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在专业术语的使用上非常精准,同时又能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我惊喜地发现,即使是一些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相对容易接受。比如,在解释科里奥利力的时候,作者用到了一个旋转的平台上的实验,这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困扰了我很久的那个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公式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喜欢它在需要深入讲解的地方,会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补充说明”,引导读者去主动思考和进一步探索。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知识的传达和学习的体验上都做得非常到位,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我当时就被那张大气磅礴的云层图给打动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大气运动到天气现象的方方面面,感觉内容应该挺扎实的。尤其是对一些经典的天气模型和理论的介绍,我一直对这些概念感到好奇,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络。听说这已经是第二版了,那说明它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肯定有了更新和改进,这一点对于学习这类学科知识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跟上最新的研究进展。我平时就挺关注天气变化的,有时候看到新闻里报道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总觉得背后有很多科学的解释。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些方面提供更深入的见解,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现象。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装帧和目录来看,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了解天气科学的得力助手。

评分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出色。它不仅讲解了天气现象的成因,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天气。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预报场景中,让我看到了天气预报的科学性和复杂性。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部分,虽然涉及到一些数学模型,但作者的讲解方式清晰易懂,让我对计算机如何模拟大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它也提到了天气预报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评估预报的准确性,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信息。对于我这种想要了解如何“解读”天气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视角,让我不再是被动接收天气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分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所提供的宏观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今天会下雨还是出太阳”的浅显知识,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我们星球天气系统的那些根本性的力量。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季风,为什么会有厄尔尼诺现象,这些全球性的气候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局部的天气。书中对各种大气现象的解释,都建立在能量平衡、动力学原理等更深层次的科学框架之上,这使得我对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运作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我喜欢它在介绍一些全球性天气模式时,会提及相关的历史数据和观测证据,这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一门科学,更像是在揭示地球这位“巨型生命体”的呼吸和脉搏,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读完这本《天气学(第2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从最基础的大气物理学原理讲起,层层递进,将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都归结到了一系列清晰的物理过程之中。作者的叙述逻辑性很强,每个概念的提出都有理有据,而且会不断地与前面学到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你不会感到突兀。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一些关键理论时,会辅以大量的图示和模型,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解释大气环流的时候,那些示意图一下子就把我脑子里模糊的概念给具象化了。还有,书里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也有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对新闻里播报的天气预报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很大,但组织得非常好,读起来虽然需要花费一些心思,但收获是巨大的,感觉自己对天气学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