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介祺年谱

陈介祺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明君 著
图书标签:
  • 陈介祺
  • 年谱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家族史
  • 史料
  • 清史
  • 民国史
  • 谱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3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36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介祺年谱》以考证年谱主人生平、交游、鉴藏、著述等为主旨,将事略系于纪年及具体的月日下,力求穷尽目前所藏所见有关陈介祺史料,尽最大限度的勾画出真实的人物生平及学术轨迹,作为作者多年专题研究之积累与艰辛努力的成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目录


凡例
嘉慶十八年(1813) 癸酉 一歲
嘉慶十九年(1814) 甲戌 二歲
嘉慶二十年(1815) 乙亥 三歲
嘉慶二十一年(1816) 丙子 四歲
嘉慶二十二年(1817) 丁丑 五歲
嘉慶二十三年(1818) 戊寅 六歲
嘉慶二十四年(1819) 己卯 七歲
嘉慶二十五年(1820) 庚辰 八歲
道光元年(1821) 辛巳 九歲
道光二年(1822) 壬午 十歲
道光三年(1823) 癸未 十一歲
道光四年(1824) 甲申 十二歲
道光五年(1825) 乙酉 十三歲
道光六年(1826) 丙戌 十四歲
道光七年(1827) 丁亥 十五歲
道光八年(1828) 戊子 十六歲
道光九年(1829) 己丑 十七歲
道光十年(1830) 庚寅 十八歲
道光十一年(1831) 辛卯 十九歲
道光十二年(1832) 壬辰 二十歲
道光十三年(1833) 癸巳 二十一歲
道光十四年(1834) 甲午 二十二歲
道光十五年(1835) 乙未 二十三歲
道光十六年(1836) 丙申 二十四歲
道光十七年(1837) 丁酉 二十五歲
道光十八年(1838) 戊戌 二十六歲
道光十九年(1839) 己亥 二十七歲
道光二十年(1840) 庚子 二十八歲
道光二十一年(1841) 辛丑 二十九歲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壬寅 三十歲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癸卯 三十一歲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甲辰 三十二歲
道光二十五年(1845) 乙巳 三十三歲
道光二十六年(1846) 丙午 三十四歲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丁未 三十五歲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戊申 三十六歲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己酉 三十七歲
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 三十八歲
咸豐元年(1851) 辛亥 三十九歲
咸豐二年(1852) 壬子 四十歲
咸豐三年(1853) 癸丑 四十一歲
咸豐四年(1854) 甲寅 四十二歲
咸豐五年(1855) 乙卯 四十三歲
咸豐六年(1856) 丙辰 四十四歲
咸豐七年(1857) 丁巳 四十五歲
咸豐八年(1858) 戊午 四十六歲
咸豐九年(1859) 己未 四十七歲
咸豐十年(1860) 庚申 四十八歲
咸豐十一年(1861) 辛酉 四十九歲
同治元年(1862) 壬戌 五十歲
同治二年(1663) 癸亥 五十一歲
同治三年(1864) 甲子 五十二歲
同治四年(1865) 乙丑 五十三歲
同治五年(1866) 丙寅 五十四歲
同治六年(1867) 丁卯 五十五歲
同治七年(1868) 戊辰 五十六歲
同治八年(1869) 己巳 五十七歲
同治九年(1870) 庚午 五十八歲
同治十年(1871) 辛未 五十九歲
同治十一年(1872) 壬申 六十歲
同治十二年(1873) 癸酉 六十一歲
同治十三年(1874) 甲戌 六十二歲
光緒元年(1875) 乙亥 六十三歲
光緒二年(1876) 丙子 六十四歲
光緒三年(1877) 丁丑 六十五歲
光緒四年(1878) 戊寅 六十六歲
光緒五年(1879) 己卯 六十七歲
光緒六年(1880) 庚辰 六十八歲
光緒七年(1881) 辛巳 六十九歲
光緒八年(1882) 壬午 七十歲
光緒九年(1883) 癸未 七十一歲
光緒十年(1884) 甲申 七十二歲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书摘

  《陈介祺年谱》:
  另,陈介祺曾于韩梦周《养蚕成法》后题跋中记:“(理堂先生)有文集十卷、诗集四卷、日记八卷,先文殷公刊于都门。”(《朱子文善俗钞》及《养蚕成法》合印本,清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又,陈官俊“闰七月初五日”致翊思二弟一函中云:“理堂先生文集、诗集、日记现将刻竣,约费二百二十金内外,八月节前可蒇事也。至刷印多少更难预计,据致经表叔云每部总在京钱三千之外,此只好各人随便耳。”陈官俊致翊思二弟另函(未署时间,当作于上函后的八月)中云:“理堂先生文集现己刊竣,所需工价银在二百三十两内外,共刷印三十部,兄处存十部,今烦韩表叔带十部来,祈吾弟检存。每部纸价印工约在九钱银以外,若再装订则更昂矣。”(两函均为手稿,载《陈官俊家书》,北京李经国藏) 按:陈官俊“闰七月初五日”致翊思一函后未署年份,考书函内容并“闰皆合道光四年,故为是年无疑。丁锡田《韩理堂先生年谱》中所谓“陈官俊刻其诗文、日记成”,非为陈官俊亲自刻之,而是陈官俊谋划并出资刊刻。陈官俊为丁锡田之外曾伯祖,即丁锡田的祖母为陈官俊的侄女。
  是年,郭鏖(子嘉)生。
  李遇孙刊行《金石学录》。
  阮元成《两浙金石志》十九卷。
  ……

前言/序言


《陈介祺年谱》:一部深入探究清末民初学术巨擘的文献传记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陈介祺本人的人生故事,而是以严谨的史料梳理和细致的考证,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位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大家——陈介祺,其一生的学术轨迹、思想演进、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本书不侧重于文学性的叙事,而是力求以文献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客观性,勾勒出陈介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学术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 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 《陈介祺年谱》的基石在于其对海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我们并非将零散的文献拼凑,而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类、辨析和解读。这包括但不限于: 遗存文献的汇集: 收录陈介祺本人撰写的各类文字,如书札、日记、诗文、学术笔记、考古发掘记录等。对于已出版的著作,本书将着重关注其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早期手稿、修订本,以及其创作过程中的相关资料。 他人记载的考证: 搜集同时代人关于陈介祺的记述,包括但不限于其师友、门生、同僚、甚至批评者的回忆录、传记、奏折、书信等。本书将对这些记载进行交叉比对,辨别其真伪,考量其立场,力求还原更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 档案史料的发掘: 深入清末民初的各类官方及民间档案,发掘与陈介祺学术活动、政治交往、生活经历相关的官方文书、户籍信息、契约文书、报刊杂志等。这些原始档案是理解其社会身份和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 考古与实物资料的参照: 陈介祺在金石学、考古学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本书将结合其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拓片、以及其鉴藏的实物,来印证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将纸上的文字与物质的遗存相结合,提供更立体的理解。 二、 学术轨迹的精细描摹 本书的核心在于描摹陈介祺丰富而深刻的学术生涯,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条分缕析: 学术思想的源流与发展: 追溯陈介祺的学术思想形成过程,梳理其师承关系,分析其早期受到的汉学、宋学等不同学派的影响。通过对其不同时期著作的研究,展现其思想如何随着时代变迁、个人经历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金石学研究的体系构建: 陈介祺在金石学领域的贡献是划时代的。本书将详细考证其在古文字、古器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其对商周青铜器、战国文字、汉画像石等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通过对其代表作的解构,阐释其如何突破前人局限,构建起更为系统和科学的金石学研究体系。 考古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陈介祺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杰出的考古实践者。本书将梳理其多次重要的考古发掘活动,如对鲁国故城的勘探,对其发掘过程的记录、出土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将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析其考古实践如何反过来促进其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及其对中国古代考古学发展的贡献。 其他学术领域的涉猎: 陈介祺的学问广博,涉猎甚多。本书还将对其在历史学、文献学、目录学、甚至天文历算等领域的探索进行梳理,展现其作为全才型学者的博大精深。 三、 时代背景的审慎还原 任何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陈介祺年谱》将审慎地还原陈介祺所生活的清末民初这一波澜壮阔的转型时期,并分析其与时代的关系: 社会变迁的影响: 探讨晚清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民国初年的新文化思潮,对陈介祺的学术取向、思想观念产生的深刻影响。他如何在传统的学术范式与新的学术思潮之间寻求平衡? 学术界的生态: 描绘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景象,陈介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与其他重要学者的交往、学术争鸣,以及他如何在新兴的学术机构和研究方法中发挥作用。 个人经历与时代印记: 将陈介祺的个人生平经历,如家庭背景、仕途坎坷、晚年治学等,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展现其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轨迹。 四、 研究方法的严谨求实 本书的研究方法遵循学术研究的最高标准: 文献考证的细致性: 对每一条史料的来源、真伪、价值都进行严格的考证,力求做到言必有据,绝不凭空揣测。 逻辑推理的清晰性: 在分析和论述过程中,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层次的清晰性,确保论证过程的层层递进,易于读者理解。 观点的审慎性: 对于争议性问题,本书将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基于史料进行审慎的分析和判断,不轻易下定论,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 非价值判断的客观性: 本书以历史研究的态度,尽可能避免主观的评价和褒贬,而是专注于对事实的呈现和对历史现象的解释。 结语 《陈介祺年谱》致力于成为一本扎实、严谨、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传记。它并非为满足猎奇心理而写,而是为那些真正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了解陈介祺这位重要学术人物的读者提供一部可靠的参考。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对学术轨迹的精细描摹,以及对时代背景的审慎还原,旨在为理解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也为后人研究陈介祺及其所处的学术时代,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其五 《陈介祺年谱》在我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与辉煌。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心存敬畏,而陈介祺,无疑是其中一位。初读此书,我最渴望了解的,是他非凡的学术造诣是如何炼成的。年谱中是否会详细记载他学习金石学的过程?他又是如何辨别和解读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器物?我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他治学严谨、探究深入的痕迹,甚至能够了解到他一些独到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收藏,是陈介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对他的收藏历程充满好奇。他又是如何发掘那些珍贵的文物?在搜集过程中,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喜悦?我对他收藏的价值判断,以及他对藏品的态度,都非常感兴趣。我相信,年谱中关于他收藏的叙述,不仅仅是物品的清单,更会包含他对每件藏品的情感寄托和文化思考。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从中了解陈介祺的个人生活。他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又是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期待这本年谱能够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陈介祺,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

评分

其十 《陈介祺年谱》的问世,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绝佳机会。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去了解那些塑造了这个时代的人物。《年谱》作为一本聚焦于陈介祺一生的著作,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我特别关注他在学术上的成长轨迹。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一代金石大家?他对古代文字、器物的解读,有哪些独到的方法和深邃的见解?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以及他对知识的无限渴求。收藏,是陈介祺人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详尽地记录他收藏的经历,他又是如何发掘那些珍贵的文物?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收藏的眼光,以及他对文物价值的判断。同时,我也对陈介祺在动荡时期的个人生活充满好奇。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并保持学术研究的?我期待这本年谱,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陈介祺,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人生价值和历史意义。

评分

其四 当《陈介祺年谱》摆在我面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一个遥远的、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位鲜活的、充满故事的灵魂。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走近陈介祺的内心深处,去理解他的人生轨迹是如何被一次次的选择和经历所塑造。年谱中对他早年经历的描绘,会是怎样一番图景?他是否经历了少年得志,还是坎坷起步?在求学过程中,他是否遇到了引路人,或是遭受过挫折?我对这些细节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是成就一个人最根本的基石。随后,我想了解他在事业发展上的关键节点。他的学术突破是怎样实现的?他的收藏是如何积累并形成规模的?在这些过程中,他是否面临过外界的质疑,或是内部的压力?年谱能否提供一些他当时的心境记录,或者当时的书信往来,来展现他应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学者,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我也对他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感到好奇。他是否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活动?他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又是如何站队的?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

评分

其七 《陈介祺年谱》在我手中,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张通往过去的回程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位伟大的文化人物。《年谱》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梳理,从而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最希望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陈介祺在学术上的精进之路。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成为金石学领域的权威?他对古代文字、器物的解读,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我期待能够找到一些他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以及他与同代学者的学术争鸣。收藏,无疑是陈介祺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希望年谱能够详细记载他收藏的历程,他又是如何发现那些珍贵文物的?在搜集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惊心动魄的经历?我对他的收藏理念和鉴定方法,同样充满兴趣。此外,我也想了解陈介祺在个人生活中的点滴。他的人生是否有过重要的转折点?他在面对困境时,又是如何保持乐观与坚韧的?我期待这本年谱,能够让我不仅认识他的成就,更能理解他的品格,感受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所承载的时代精神。

评分

其二 翻阅《陈介祺年谱》,宛如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既充满挑战又孕育希望的时代。我对陈介祺其人的了解,最初仅限于他作为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的名号,但深知,一个人的成就绝非偶然,其背后必然蕴藏着复杂而深刻的人生故事。《年谱》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我特别关注他在学术上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他对古代文字、器物的解读,是否有什么开创性的理论?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如吴大澂、翁同龢等人,在学术交流上又有怎样的互动?我期待年谱能够提供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对当时信件、日记的梳理,来展现这些学术思想碰撞的火花。同时,我也对他的收藏生涯充满好奇,他的收藏标准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跋涉于各地,寻访那些散落民间的瑰宝?在搜集过程中,他是否遭遇过风险与挑战?我设想,年谱中关于他收藏的描述,将不仅仅是物品的罗列,更会包含他每一次发现、每一次购藏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这些藏品的情感投入。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从中了解陈介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例如他的家庭、他的师友、他的生活习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往往更能勾勒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评分

其六 手捧《陈介祺年谱》,我如同置身于一条蜿蜒的历史长河,期待着跟随它,去探寻一位伟大灵魂的足迹。我对陈介祺其人,一直抱有深深的敬意,但更想深入了解的是他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文化巨匠。年谱中对他早年经历的刻画,我想必然充满了艰辛与启迪。他是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又是在怎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对金石学深厚的兴趣?我期待看到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他为学业付出的努力。随后,我迫切想知道他在事业发展上的重大转折点。他的学术研究是如何突破瓶颈,取得重大进展的?他的收藏又是如何逐渐壮大,形成规模的?我希望年谱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位学者,所经历的求索与奋斗。同时,我也对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和人生选择感到好奇。在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又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并继续他的学术事业的?他对时局又有怎样的看法?我期待这本年谱,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陈介祺,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他的人生。

评分

其三 《陈介祺年谱》的入手,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在那个时代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年谱》作为一本聚焦于陈介祺一生的著作,理应能提供最直接、最全面的信息。我期待在字里行间,能够找到关于他性格特质的描绘,他究竟是怎样的性情中人?是严谨治学的学者,还是豁达洒脱的文人?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年谱中对他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的描述,将是揭示他内心世界的绝佳窗口。我尤为关注他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那个政局动荡、思想活跃的年代,他又是如何与不同立场的人士进行交往的?他的政治观点如何?他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又抱持着怎样的情怀?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方面,提供更具象的佐证。当然,作为一位文化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同样令人瞩目。年谱中是否会对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分析?他又是如何将金石学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期待,因为这不仅仅是对陈介祺个人的探究,更是对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追溯。

评分

其九 手捧《陈介祺年谱》,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渴望在字里行间,寻找到一位伟大灵魂的痕迹。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学术理想的人物心存敬佩。陈介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最想从这本年谱中探寻的,是他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他又是如何接触到金石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古代文字、器物的研究,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开创性的贡献?我期待年谱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学术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的细节,让我能够从中学习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收藏,是陈介祺人生中绕不开的话题。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生动地描绘他的收藏历程,他又是如何发现、搜集那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收藏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对这些藏品的珍爱与呵护。此外,我也对陈介祺在个人生活中的点滴充满了好奇。他在社会交往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生又经历过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陈介祺,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魅力。

评分

其一 初次翻开《陈介祺年谱》,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期待。我一直对晚清民国时期那些风云人物的故事着迷,而陈介祺,这位集金石、书画、收藏、治学于一身的文化巨匠,其生平轨迹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年谱中,窥探他如何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我渴望了解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是什么样的启蒙和熏陶,塑造了他对金石学的深厚兴趣?又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他开始涉足收藏,并逐渐建立起令人瞩目的收藏体系?年谱中对他的重要藏品,例如那些珍贵的青铜器、碑帖,想必会有详尽的记录,我期待着能从中了解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陈介祺在鉴定、鉴赏方面的独到见解。更令我好奇的是,他在动荡的时局中,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与个人生活?面对家国巨变,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抉择?我期待年谱能够细致地勾勒出他不同人生阶段的志向、困惑、成就与遗憾,让我能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学者。我希望这本年谱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陈介祺这位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仿佛能与他对话,感受他的人生温度。

评分

其八 《陈介祺年谱》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发现。我一直深信,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离不开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人物。《年谱》的存在,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见,陈介祺这位文化巨匠是如何在晚清民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留下他不可磨灭的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走上了金石学研究的道路?他又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领域里,一步步夯实自己的学问基础?我期待看到年谱中,关于他求学、探访、考据的详细记录,从中体味他对知识的虔诚与执着。收藏,是陈介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细致地描绘他的收藏轨迹,他又是如何辨识、搜集那些散落民间的珍贵文物?我期待能够了解到他收藏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这些藏品的独特情感。同时,我也对陈介祺在个人生活方面的描绘抱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家庭、友情、师生关系中,又是怎样的存在?我希望这本年谱,能够为我展现一个有温度、有血肉的陈介祺,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敬仰他。

评分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评分

春秋谷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评分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评分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评分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评分

毛公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