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夏建中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2319
版次:3
商品编码:117236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社区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社区的概念、功能,论述了社区工作的含义、目标、特征以及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介绍了国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和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社区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书中更多的篇幅较详细地介绍了社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会照顾、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矫正、社区组织以及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作者简介

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国际社会学会个人会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曾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休斯顿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和比利时欧盟委员会进行学术交流或学术研究;并且是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和美中学术交流项目的交流学者。出版和发表多部专著、译著及数十篇论文。

目录

第一章 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2
第二节 社区工作 10

第二章 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22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 34
第三节 西方国家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历史回顾 40
第四节 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47

第三章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 56
第二节 我国近现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58
第三节 当代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 63
第四节 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 69

第四章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74
第二节 西方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80

第五章 社区发展
第一节 社区发展的概念与历史过程 86
第二节 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模式 88
第三节 社区发展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92

第六章 社会策划
第一节 社会策划的含义、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 102
第二节 社会策划的功能、特征、内容、案主及工作员角色 106
第三节 社会策划的基本原则、决策模式和过程 111
第四节 影响社会策划的主要因素 117

第七章 社会行动
第一节 社会行动的含义 126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策略和原则 131
第三节 社会行动的介入目标和功能 135
第四节 社会行动的社区工作者、介入方法和步骤 137
第五节 有关社会行动的评价 141

第八章 社区照顾
第一节 社区照顾兴起的历史背景 146
第二节 社区照顾的基本内容 152

第九章 社区服务
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 166
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内容 172
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178

第十章 社区教育
第一节 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内容类别 192
第二节 社区教育的目标、特点、模式和功能 196
第三节 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成就与问题 202
第四节 国外社区教育的运行特点及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启示 204

第十一章 社区矫正
第一节 社区矫正概述 212
第二节 社区矫正的历史发展 216
第三节 社区矫正实务工作的过程 219

第十二章 社区组织
第一节 社区组织的概念 228
第二节 我国目前主要的社区组织 231
第三节 作为社区工作方法的社区组织 238

第十三章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的定义和类型 246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 247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方法 259

第一版后记 277
第二版后记 278
第三版后记 27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区工作概述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与功能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社会学家使用最多的词之一,同时,也是概念上最复杂、歧义最多的词之一,这可以从该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看出来。学者们普遍承认,“社区”这个概念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es)的贡献,他因此而被誉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1887年,他出版了题为“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的社会学名著。此书被译成英文时,称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将其译为“社区与社会”。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社区”这个词实际是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是指一群聚集在一个地方分工合作的人,它是具 体的,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
滕尼斯使用的“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两个概念,通常也被中文译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他强调的是这两种理想类型社会的对立。礼俗社会的特征是“亲密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其成员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共同的朋友和敌人,在他们中间存在着“我们”或“我们的”意识。而法理社会的特征是更多的理智与工于心计,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契约和个人主义是至上法则。这应当讲是滕尼斯的原意,类似的论述在社会学大师韦伯(Weber)、涂尔干 (Durkheim)的著述中也出现过。例如韦伯认为,基于成员主观的共同感建立起来的关系,包括家、近邻、种族、宗教等都属于礼俗社会;涂尔干则提出了“机械 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
但是,当用“community”来表示“礼俗社会”这个概念时,特别是对“community”进行实证的社会学研究后,就出现了混乱与麻烦。一方面,在英文中“community”的语义很复杂,包括社会学、经济史、社会史甚至政治学的各种用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社会学研究的操作上,这个概念很难把握,因而出现了数个关于“社区”的定义,而每个定义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解说。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Hillery)收集了有关社区的94个定义而作出结论:除了人包含于社区这一概念内之外,有关社区的性质,没有完全相同的解释。16年以后,1971年,社会学家贝尔(Bell)和纽柏(Newby)发现了更多的定义——98个。为此他们进行了归纳分类。通过统计分析,他们认为大多数社会学家同意社区应当包括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共同关系这三个特征。
1968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卷在谈到社区时,社会学家伯纳德(Bernard)和桑德斯(Sanders)将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三种:(1)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人口;(2)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并具有整合功能的社区系统;(3)社区是具有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
1974年出版的《社会学百科全书》认为,“社区”一词在社会学上的主要用法是指空间或地域的社会组织,其次是指心理凝聚力或共同情感下结合于此组织中者。
1979年出版的《新社会学辞典》指出,“社区”一词指称人们的集体,这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共同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基本上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的社会单位,城市、城镇、乡村或教区就是例子。这里包括地理区域、互动关系和共同情感三个特征,或地域性社会组织和共同情感两个特征。
1994年出版的企鹅《社会学辞典》指出,“社区”这个术语,“至少指的是地理区域内人们的集合”。
看起来,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同意,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应当包括三个共同要素,即地域性、社会互动与共同的联系纽带。
但是,即使承认上述定义,在以下三个方面仍有必要加以明确。
第一,作为地域性社会组织类型的社区与作为社会关系或情感类型的社区之间经常被混淆,一些人强调前者,而另一些人强调后者。
作为前者,社区主要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地理区域的群体,如邻里、城市、村庄等。一些社会学者如帕克(Park)、霍利(Hawley)认为,社区最重要的特征是共同的地域,虽然他们也承认共同联系,但是认为这些联系本身不足以构成社区。
作为后者,社区主要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并且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群体,如种族、宗教团体等。强调后者观点的人否定地缘性的意义,他们更强调共同联系。共同联系、归属感来自对共同历史的信念或共同命运、共同价值观、利益、亲属关系等,这些特征都不以一起生活为前提,其成员在地理上是分散的。虽然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要比持前一种观点的人遭到更多的批评,但是近些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一些社区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却有力地支持了后者的观点。“社区解放论”的创建人费舍尔(Fischer)强调指出,廉价而高效的通信与交通,使得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可以维持初级纽带关 系,从而比较接近滕尼斯所指出的那种“礼俗社会”或“社区”的理想状态。
第二,作为社会组织的社区与正式社会组织不应混淆,一些社会学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撰文作出区分:正式社会组织以专门的、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其成员在实现其目标的活动中,都是作为专门角色的承担者而建立相互关系,如公司、学校、教会、军队、职业协会等都是正式组织。社区以泛化的、扩散的目标为首要导向,其成员的关系要松散得多,包括成员之间更多的生活层面,如家庭、种族群体、邻里等都是社区组织。不过,这两者之中都可以包括一些性质对立的亚组织,如工厂中工人的非正式的朋友群体、社区邻里中的志愿者协会这类正式组织等。
第三,确定社区的范围或规模也是争论的热点之一,与正式组织相比,缺乏清楚的范围是社区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在以地缘性为基础的社区中,如没有范围的界限,那么社区的概念可以扩展到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事实上也确实有人将世界看成一个社区)。霍利坚持把社区的规模限制在居民对本区域的日常生活有一种大致的了解范围内,人们对自己的社区十分熟悉,耳闻目睹那些不会引起其他地方的人注意、关心的日常琐事,这样就将全球、国家和巨型城市排除在外了。
但是,另一方面,社区的最小范围有没有呢?比如,一个家庭是不是一个社区?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一问题可根据以下两方面来把握:(1)社区必须发挥一些基本功能,包括提供基本经济需要、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相互支持的功能。(2)社区是社会的缩影,与其他群体不同,它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包括如政府、经济、教育、宗教、家庭等子系统。所以,社区必须具有一定规模。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概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共同性,主要指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等;(2)非正式组织性;(3)社区内居民之间互动较多,对社区内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4)具有一些基本社会功能和一定规模;(5)地域性在多数情况下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但可以确信,非地域性将会越来越重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社区将包括地域性社区和非地域性社区两种类型。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如前所述,“社区”这个概念在社会学史上一直存在争论,将来也仍将存在争论。目前,一些社会学家承继前面论述的强调作为地域性社会组织类型的社区与强调作为社会关系或情感类型的社区之间的争论,认为“社区”这个概念同时负载着两个不大相干的社会事实,一是它界定着一定的地域规模或范围(也包括“网络社区”这类空间的规模和范围),二是它象征着“礼俗社会”的意义。他们主张,界定着一定地域规模或范围的社区应当被“地域性”或“地方性”的概念取代,象征“礼俗社会”意义的社区应当被“城市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取代。
绝大多数人都与多个社区保持着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不会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会在地理上不断迁移,或者会通过电子通信技术与更多的人发生着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居住的小社区通常隶属于更大的社区,这些社区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知道这些规模大小不同的社区。
社区提供给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影响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用价值观、行为规范、明确的法律、非文字的行为举止准则包围和塑造我们,用关于现实世界的意义和解释以及对世界的设想滋养我们,为我们的居住、工作、学习、成长、买卖、宗教仪式、娱乐和休息等提供资源、机会和场所。与社会工作的生态学模式强调环境中的个人相一致,社区肯定也是如同个人、家庭和群体一样的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扩大社区的资源。根据费林(Fellin)的观点,一个令人满意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回应广泛的成员需要,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社区”。当居民能够(1)对其社区承担义务,(2)自我意识到他们共享的价值观和利益,(3)在相互交往中敞开心胸,(4)广泛参与社区的决策时,社区以上的能力将会得到加强。

前言/序言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社区工作(第三版 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