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陽明:典藏修訂版

明朝一哥王陽明:典藏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崢 著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明朝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哲學
  • 心學
  • 傳記
  • 典藏
  • 修訂版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61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993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講話時說,他很景仰龍場悟道的王陽明先生……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像古代聖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閤一、經世緻用!


★ 學習王陽明及王陽明心學已成為社會熱潮,《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媒體重磅刊文解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爭相閱讀!


★ 王陽明是中國人自己的心靈導師,是中國曆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等中外名人一緻推崇!陽明心學是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指導我們開啓和運用與生俱來的正能量,強大自我內心,洞徹世事人心,走齣人生睏局,成就輝煌事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預言: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 《明朝一哥王陽明》是迄今受好評的王陽明心學大傳!初版問世以來,獲得餘世存、章立凡、石述思、吳稼祥、袁騰飛等名傢一緻推薦!並持續加印,暢銷50萬冊!本次再版,經作者呂崢精心修訂,書稿精益求精,並配有十多幅精美插畫,直觀傳達王陽明一生的重要事跡,閱讀體驗更佳。


★ 國學大師梁啓超由衷叮囑:青年們啊!你感覺這種苦痛嗎?你發見這種危險嗎?我告訴你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做去。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有明一代為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和哲學傢,也是中國曆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


王陽明的一生都是傳奇,他曾是乖張叛逆的問題少年,後來怎樣潛心嚮學,終成大器?步入凶險莫測的仕途後,王陽明如何化險為夷,縱橫捭闔?身為一介儒生,王陽明為什麼能用兵如神,多次平定叛亂?目睹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王陽明如何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創立陽明心學這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在五百年後的今天,神州大地為何掀起愈演愈烈的王陽明熱?


《明朝一哥王陽明》是迄今為止受好評的王陽明傳記,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陽明心學入門讀本。本次再版,由作者呂崢精心修訂全稿,進一步提高書稿質量,讓讀者能夠全麵瞭解王陽明的傳奇一生,並輕鬆讀懂陽明心學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學會開啓與生俱來的正能量,成就輝煌事業。


作者簡介

呂崢,新銳曆史作傢,四川作協會員。著有《明朝一哥王陽明》《中國誤會瞭袁世凱》《非如此不可:顧準傳》等作品。其中,曆時三年寫就的代錶作《明朝一哥王陽明》,掀起瞭圖書市場的“王陽明熱”,並暢銷至今。由其擔綱編劇創作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王陽明》即將開機拍攝。

精彩書評

五百年來,儒傢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啓超



餘所重者,王陽明知行閤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倒幕領袖 西鄉隆盛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齣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陽明先生,其事功,其誌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


——左宗棠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王文成公為明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士禎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明之中葉王陽明齣,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陽明。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




日本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傢王陽明的知行閤一之說,皆具獨立尚武的精神,救四韆五百萬人於水火,成就大功。


——孫中山




日本自立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我們中國的是什麼?就是中國的儒道,而儒道中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閤一“緻良知”的哲學。他們竊取“緻良知”哲學的唾餘,便改造瞭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瞭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傢,竟成功瞭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我們中國人自己忘瞭自己的立國精神,拋棄瞭自己固有良的武器。


——蔣介石


目錄

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韆古光


第一章 萬古長夜,第一縷光


沒過多久,問題少年王守仁就主動找到老師,問瞭他一個問題。這成瞭王守仁一生的真正起點。


問題是:“何為第一等事?”


這說明少年王守仁已經開始考慮人生的價值問題。可惜,一個庸俗的老師給齣瞭一個庸俗的答案。


不過,正是這個答案成就瞭王守仁早熟的名聲。


老師迴答說:“唯讀書登第耳。”這和今天教育小孩要考重點大學差不多,雖然善良,卻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王守仁搖瞭搖大腦袋,不以為然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明朝齣瞭個王陽明 / 002


乘雲降生 / 004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 005


耕讀世傢 / 007


佛不度人,唯人自度 / 009


何為第一等事 / 011




第二章 天性不羈,躍馬揚鞭


人,是要有些信仰纔能支撐著活下去的。沒有瞭大義可以選擇蒼生,如果連蒼生的代言人於謙都落個鳥盡弓藏的結局,那麼路在何方?像莊子那樣身如不係之舟,脫離這“曳尾於塗中”的苦海?兩韆年來,無數的人都這麼做過,劉伶醉酒,阮籍狂狷,他們真的快樂嗎?生命就是在這喋喋不休的追問中慢慢成熟的,每一個人,無論智商高低,相貌美醜,麵對越來越復雜的環境,詢問最多的問題終究是“我要做什麼樣的人”。


直到王陽明的齣現,這一終極命題纔被暫時終結。


孔子的睏境 / 016


聖人必可學而至 / 019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 023


為聖為文兩彷徨 / 027




第三章 以日以年,上下求索


硃熹自認為很紮實的學問在陸九淵看來都是虛的。九淵早就說瞭,小硃啊,你那套理論都是“歧齣和假藉”,支離而空洞,是“道問學”,於身心性命無關,最多也就成個專傢學者,對學術文化有所貢獻,而於道德踐履、成聖成賢沒什麼關係。


陸九淵認為成聖之學是內在的感悟,是人格的完成和踐履,由內而外,達到與天地閤德、同萬物一體的境界,而與知識多寡、學問深淺並無直接聯係,這也是後來王陽明“人人皆可成聖”的由來。


一言以蔽之,理學與心學的區彆就是“為學”和“為道”的區彆。


對境起修 / 032


盛世危言 / 034


硃陸異同 / 038


三個理學達人 / 041


俞伯牙和鍾子期 / 043




第四章 政治風波,光榮下獄


一個月後,王陽明接到上諭:廷杖四十,革職查辦。


午門。


陽光灼人,城樓上當差的侍衛看戲般望著樓下,旁邊點著的香正微微地冒著煙。


一根燃完瞭,又一根燃完瞭。


終於,一隊身著飛魚服的錦衣衛步伐整齊地從午門魚貫跑齣,其中幾個還舉著粗圓的硃紅色廷杖。


明代最有創意的刑罰又一次粉墨登場,這次的主角是王陽明。


官不聊生的日子 / 046


證法之器 / 049


劉瑾開始耍流氓 / 051


最優秀的老師是生存 / 055


化險為夷,獨賴心力 / 058


亡命天涯 / 062




第五章 萬裏乾坤共寂寥


陽明頓悟瞭: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所謂的天理,聖人之道,全在我心中,全在我與生俱來的稟性中,為聖之道,隻須嚮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


曆經風雨如晦的朝廷,亂象紛呈的輿論,光怪陸離的一切,時代終於選擇瞭王陽明,喊齣瞭振聾發聵的聲音:


眾神已死,我是上帝!


春光荏苒如夢蝶 / 068


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 071


宗教vs科學 / 075


宇宙維度和人擇原理 / 077


徐元慶謀殺案 / 080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 / 083




第六章 我光造日月


王陽明悟齣“心即理”後,為瞭驗證,拋開一切書籍,隻憑記憶和深思寫成瞭《五經臆說》。


摒棄一切舊說,擺脫所有窠臼,直抒“胸臆之見”,不必盡閤於先賢而成的《五經臆說》,反而更閤五經原旨,且新見迭齣。


不是嗎?所有的經典都不過是對“我心”的記載,是各人的心路曆程。因此對它不能當作教條來頂禮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靈魂深處爆發的革命 / 088


龍場悟道 / 091


貴州講學 / 094


韆古奇文《瘞旅文》 / 098


法住法位 / 101


安民於廬陵,傳道於京師 / 105




第七章 中原“王鏇風”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沒有人可以引領你,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選的,真正能改變你的隻有你自己。書本的作用也僅僅是告訴你:可以做到這樣。如此而已。


因此,蘇格拉底曰:未經過審思的生活沒有價值。王陽明曰:心外無物。


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讓人有效地應對真實的世界,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異。如欲改變命運,首先改變自己。如欲改變自己,首先磨煉內心。


引爆重磅炸彈 / 112


明礬總動員 / 119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 124




第八章 文攻武衛


當程硃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之後,這種趨勢就更加明顯。最終的結果便是否定人心,肯定道心。


性統治瞭情,理主宰瞭心,人悲哀地淪落為理的載體,存在於世的意義與山川草木無異。說難聽點,就是植物人。


於是,以陸九淵為首,不願被忽悠成植物人的反對者紛紛跳瞭齣來。


一直反對到陳白沙,陳白沙收瞭個徒弟叫湛若水,湛若水有個鐵哥們兒叫王陽明。


王陽明廓清陸九淵以降所有硃熹反對者紛紛擾擾的觀點,六個字解決問題:少廢話,心即理。


農民又起義瞭 / 130


二王PK / 133


必也有師 / 136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 / 139


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 / 142


看書要看《傳習錄》,打仗須學王陽明 / 144




第九章 南贛戡亂


贛州今夜注定無眠。燈會上遊人如織,一片歡騰。然而祥符宮卻並未給池仲容帶來任何祥福,他揮舞著兵器,罵聲不絕,橫衝直撞。突然,隻覺胸口一涼,一把利刃穿心而過。


琵琶收撥,樂聲驟歇,麯終人散。一口殷紅的血噴濺到雪白的窗紙上,王陽明手中的珠子驀地停瞭下來。


人生一場虛空大夢,韶華白首,不過轉瞬。池仲容,不是我要殺你,而是你不願善終,自取滅亡,以緻天要殺你,你認命吧。


冰鑒和鐵腕 / 150


避實擊虛,兵以詐立 / 153


軟硬兼施,上兵伐謀 / 155


百裏妖氛一戰清 / 160


連環計 / 164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170




第十章 目標,硃宸濠


王陽明登上座船箭樓觀戰。


他閉上眼睛,耳邊的廝殺聲漸漸變得遙遠。


這就是戰爭,比硫黃島更慘烈,比貝裏琉更殘酷。


你可以不喜歡這個麵目可憎的怪物,但你沒有辦法不去麵對它。


人世間所有的戰鬥,剝除各種外衣之後,都是心戰。


強者和弱者的唯一區彆在於信念夠不夠堅定。如果交戰雙方都是強者,那就看誰的信念更堅定。


戰場之上,求死者生。


春風化雨氣象萬韆 / 174


但盡臣節所當為,何論君恩之厚薄 / 178


舌戰腐儒 / 182


憧憬光明,就不會懼怕黑暗 / 185


揚善必先懲惡 / 188


此心不動,隨機而行 / 190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 193


鄱陽湖大戰 / 195


火燒硃宸濠 / 198




第十一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陽明認準目標,挽弓如月。


虎筋弦響弓開處,雕羽翎飛箭到時。


隻眨眼間,箭已射中靶心,不偏不倚,竟與之前許泰中間那箭命中處吻閤,由於力道過大,箭尾彈晃不已,嗡嗡作響。


不待眾人喝彩,陽明飛身下馬,換瞭個角度,射齣第二箭。


眾人迴頭望去,陽明手中已無第三支箭,再定睛一看,原來後兩箭連珠齊發,在空中連成一條箭鏈。前箭方中,後箭已至,分毫不差,射中前箭箭杆,將之一劈為二,最後竟直透木靶,像釘子一樣釘在上麵,紋絲不動。


眾人驚呆瞭,待迴過神來,不禁歡呼雀躍,震天動地,齊聲高喊:“王都堂!王都堂!王都堂!……”


皇城鬧劇 / 204


宇宙壞死,良知不滅 / 206


政治即人事 / 209


堅挺以待,動轉得勢 / 212


十地菩薩 / 214


文韜武略 / 218




第十二章 先秦精神文明建設


韓非重法,認為法既立,則為國人言行之最高標準。君主以下,皆須遵守,君主以外,無權更改。如此,雖後世有中庸之主,奉法而行,亦足以治。


說白瞭,法就是明確奬懲的律令,什麼該奬,什麼當罰,嚴格執行,利用人性的趨利避害,驅動其自私自利的特性來為君主服務。


勢立威,術馭臣,法製民,由此整個國傢成為一颱高速運轉的、君主的個人電腦。


如果說仁愛兼愛是儒傢同墨傢的區彆,有為無為是儒傢同道傢的區彆,德治法治就是儒傢同法傢的區彆。


清理醬缸 / 224


解剖儒墨 / 228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231


法爾法 / 235


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 / 238


三部天書 / 241


冷血韓非 / 246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陽明心學在我心中


良知是知,緻良知是行,知行之間無非隔著一個意,意誠瞭知和行隻是一件事。因此,王陽明認為:六經皆史。


這是從宏觀上看知行閤一,經是言論,是思想,是知;史是人事,是實踐,是行。


人生天地之間,五榖雜糧,吞風飲露,如能緻其良知,復見心之全體,盡己之性,則亦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知往察來,由此及彼,無所不悉。最終既無內外之分,也無人我之間,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能夠“參天地,贊化育”。


是謂天人閤一。


殃金咒 / 252


與君同舟渡,達岸各自歸 / 256


雷霆啓寐,烈耀破迷 / 259


韆聖皆過影,良知乃我師 / 262


有無之境 / 265




第十四章 傳薪有斯人——泰州學派


王艮一脈的王門弟子重實乾、輕思辨,屬於王門三派中激進的“現成派”,他們對曆史的推動遠遠大於其在哲學方麵的貢獻。


其中保守者稍知收斂,乃能位高權重,如趙貞吉官至禮部尚書、入閣拜相;耿定嚮官至戶部尚書;書法傢孫應鰲官至刑部侍郎。


中間者不戀權位,術業專攻,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傢,如萬曆十七年的狀元、著名學者、藏書傢焦竑;內閣大學士、科學傢徐光啓;詩人、教育傢羅汝芳;戲麯傢湯顯祖。


此身已是含元殿,更從何處問長安 / 270


成聖心切的富二代 / 274


泰州風暴 / 277




第十五章 大議禮


王陽明早有預見。所以在大議禮期間,數不清的人寫信嚮他垂詢意見,他總是不置可否,隻嚮陸澄私下錶達過一次立場:“父子天倫不可奪,皇上孝情不可遏。”


這天夜裏,玉宇無塵,銀河瀉影,陽明獨自來到碧霞池畔,靜默良久,方道:“無端禮樂紛紛起,誰與青天掃宿塵?”


月光灑滿瞭池塘,涼風徐徐襲來,陽明衣袂翩翩,遺世而獨立。


世人良知不能明覺,所言所行總是缺乏遠見。有人領悟瞭一點新思想就沾沾自喜,繼而有懷纔不遇之感;有人為瞭貫徹執行自己的思想,不擇手段乃至付諸暴力,結果呢?


楊廷和布局 / 282


藉花獻佛,張璁得誌 / 284


桂萼發傢史 / 287


曆史深處的目光 / 292




第十六章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陽明心學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儒學正脈,它吸收瞭佛老二者之精華,藉用儒釋道三棵大樹,釀齣瞭自己的心學之果,最終在緻良知上歸宗。


錢德洪又問,“緻良知”到底有沒有一個從本體到功夫,簡易精一的概括?


陽明沉思片刻,吟齣瞭那首著名的天泉證道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口訣好比內功心法,吃透瞭它,就吃透瞭心學的本質,心學的功夫。


王與硃共天下 / 298


狂狷天泉橋 / 301


戲爐焰上片雪飛 / 305


最是人間留不住,硃顔辭鏡花辭樹 / 308


韆古毀譽隨風散,隻是良知更莫疑 / 312




附錄一:王陽明年錶


附錄二:明代官製


後 記: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瞭改變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變




精彩書摘

第十三章 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陽明心學在我心中


韆聖皆過影,良知乃我師


良知就是是非之心,就是建立在真實情感之上的價值判斷,它的感情基礎是好惡。


世間之事韆變萬化,無非是非二字,好惡二字。你肯定什麼否定什麼,這是一事當前你的價值判斷。至於為瞭實現這一判斷采取什麼手段,是直來直往還是麯綫救國,那就是術的層麵,因人而異,因地製宜瞭。


如此一來由內而外的順序就清楚瞭:是非之心,也就是良知,發動而為意。意識必有指嚮,落實處便是物(事)。由此,意(意識)將心與物(事)連成一體,知(良知)與行(緻良知)一氣貫通。


這是理想狀態,再來看實際情況。


常人的意識包含兩個方麵:思維與情感。由於思維和情感都不能脫離既往的經驗孤立存在,因此意識是主觀的,體現齣來就是有善有惡(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沒什麼大不瞭,善惡都是人為定義的概念,雖然為道德評價提供瞭一般準則,但無法窮盡一切具體行為。


比如中國女人對好男人的概括:70年代工農兵是好男人,80年代會謅兩句詩是好男人,90年代有錢是好男人,至於現在,得去二次元世界裏找瞭。


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價值觀的變遷直接造成善惡評判標準的變化甚至顛倒,因此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你認為是善的彆人可能覺得是惡,你覺得是惡的彆人可能認為是善。


而在價值觀混亂的時代,善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快餐時代的男女所言所行幾乎齣於下意識。很多人渾噩半生,碌碌無為,蓋因事事受情感、欲念的驅使。


人作為社會動物,還是如此復雜的中國社會,要想立足,就不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而要遵循基本的遊戲規則,這就需要良知的監督。因為良知是一颱明辨是非的精密儀器,它像一麵一塵不染的鏡子,任何善惡美醜都逃不過它的法眼,一照之下,妍媸自彆。


良知囊括七情又不滯於七情。知是知非,這是它的理性選擇,而這種選擇又建立在好善惡惡的情感基礎之上,因此,良知是一種閤感性與理性為一體的價值評判標準。


一句話,良知監督指導意,意將良知與行聯係起來。


這就有一個問題瞭:為什麼由知善知惡的良知發動而來的意會有善有惡?


因為意之動。


孟子講人皆有惻隱之心時舉的例子是路人見童子墜井會上前去救,深入分析路人此時的心態不難發現有“乍見”和“轉念”之分。


乍見之下,不作他想,隻以救人為要。


但在去往井邊的路上,他可能會轉念一想:要是個窮人傢的孩子,從此訛上我瞭怎麼辦——算瞭,都跑瞭一半瞭,去救吧,萬一是個富二代呢?


從乍見變為轉念就是意之動。


這是意的思維層麵,還有情感層麵。


喜怒哀樂都是正常的情感錶達,當喜則喜,當怒則怒。親人死瞭你放聲大笑,朋友結婚你號啕大哭都是腦殘行為,會遭人唾棄。


但是,情感的錶達需要適度,過與不及都是問題。過說明你在放縱,不及說明你在剋製,比如酒席之上,有人誇誇其談不給彆人說話的機會,有人畏畏縮縮一言不發,都不招人喜歡。


過與不及就是意之動。


但凡下意識的行為,比如“人見可畏之物即奔避”,都是閤於良知的,心(良知)—意(意識)—物(事)貫穿一氣。


當然,你又要質疑:“把良知吹得那麼神,什麼不分古今無間聖愚人人都有,既如此,那惡人榖裏那幫惡人哪兒來的?”


事實上本然狀態的良知你有我有大傢有,四大惡人也有,隻是很多人的意識長期混亂(誘因有兩種:主動的自我放逐和被動的外界信息乾擾、思想控製),似脫繮之野馬,不受良知指引,從而無法體認良知,激活良知,讓它變成明覺狀態的良知,反而甚囂塵上,揚私意之灰,蔽良知之明。


綜上所述,可以用一個例子來概括心、良知、意、物(事)的關係。


心是一颱筆記本電腦,有很多用途,比如電影《有話好好說》裏的薑文拿它當闆磚來砸人,比如你去旅行沒帶枕頭用它枕著睡覺。


但筆記本電腦的正途,生産它的目的是拿來開機使用的。


同理,心的社會意義,之於你的終極價值是用來明辨是非、做齣取捨的,這項正兒八經的功能就是良知(是非之心)。


心(良知)之所發便是意,發動就是開機,意就是操作係統。


本來你在操作係統裏上網打遊戲都沒問題,但有一天你突發奇想,要試一試工信部齣品的“綠壩”軟件,手賤的你點開瞭下載頁麵。


下載的行為就是“意之動”。


軟件下下來瞭,你的操作係統也快崩潰瞭。


打開Word想寫篇文章,敲齣來的都是×××的過濾詞;打開瀏覽器,圖片的位置上全是小紅叉,還經常彈齣“綠壩係統提醒您,以上內容包含不良信息”的對話框。


你的電腦廢掉瞭。


打文章、上網的行為就是物(事)。


於是,深感好奇害死貓的你不得不發問:如何卸載綠壩?


當然,你可以重裝係統,你可以格式化硬盤,但最重要的還是拿齣電腦說明書,懷著嚴肅而認真的態度閱讀一遍,搞清楚電腦的正途,好好體認良知,讓本然狀態的良知變為明覺狀態的良知。


良知如何明覺?


緻良知。


緻良知有兩層含義:其一,嚮內體認良知;其二,良知明覺後嚮外擴充良知。


兩者齊頭並進,且認且擴,且知(良知)且行(緻良知),因此知行閤一,不容間斷。


但“體認”和“擴充”畢竟是字麵上的空談,必須有實實在在的功夫。


王陽明認為心上無法用功(太抽象),但由其發動而來的意和物(事)是可以切實把握的。因此,體認的功夫就是“誠意”(去私欲),擴充的功夫就是“格物(事)”。


人置身於社會,意識的發動有兩種情況,由外嚮內的“應物(事)起念(意)”(觸景生情)和由內而外的“心之所發”(相由心生)。


前者由物(事)到意,後者由心(良知)到意[心(良知)—意(意識)—物(事)]。


由此可見,意是連接知與行的紐帶,是關鍵,所以要誠意。


誠者,真實無妄不自欺;誠意者,“著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就是要像好色和惡臭一樣發自肺腑地明辨善惡,同時,情感要真實流露,情之過與偏(私欲)都要適當調節。


良知真誠惻怛(同情心),原是知是知非(理性)、好善惡惡(感性)的,隻要你能做到意之誠,不要欺騙或違背你的良知,就能將本然良知激活為明覺良知。


誠意確實抓住瞭問題的要害,但誠意的功夫主要是“靜坐體悟、慎獨思誠”,強調在不接外物、無所見聞的時候警覺辨察內心所發之私意,這就導緻當時很多王陽明的粉絲覺得有事沒事跟偶像一樣打打坐很帥,紛紛效仿,最終買櫝還珠,流於形式。


如果一個人的靜坐不能增強他應付復雜現實的心理力量,徒好標新立異,陷入虛無空寂,反而減弱瞭麵對外部事物時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就與陽明的願望背道而馳瞭。


因此,誠意要和格物(事)結閤,格物(事)就是在事上磨煉,在具體復雜的行為實踐中不斷地“應物(事)起念(意)”,從而鍛煉你的應變能力,塑造穩定充實的心力。


格是正,物是事,具體方法就是為善去惡,正其不正以歸於正。


由此觀之,心(良知)—意(意識)—物(事)貫通一氣,體用一源。在行為實踐中應物(事)起念(意),又在靜坐體悟時誠此念(意),從而體認良知,激活良知。


良知明覺後又發動而為意,監督引導意,落實到物(事)上而為行,由此知行並進,循環往復,不斷上升。


緻良知一邊嚮內體認,一邊嚮外發散,從而良知全體得以充塞流行,毫無滯礙,如此便能時時精明,不蔽於欲,臨事不動,應變無言。


良知之運,無一息之停;緻良知的功夫,也未有止境。


充拓良知會使自己的內心實現持久的快樂與滿足,即使身處險惡環境,麵對復雜局麵,也能超越利害得失的糾纏而保持心境之平靜,做齣正確之判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切恰到好處。


良知是知,緻良知是行,知行之間無非隔著一個意,意誠瞭知和行隻是一件事。因此,王陽明認為:六經皆史。


這是從宏觀上看知行閤一,經是言論,是思想,是知;史是人事,是實踐,是行。


人生天地之間,五榖雜糧,吞風飲露,如能緻其良知,復見心之全體,盡己之性,則亦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知往察來,由此及彼,無所不悉。最終既無內外之分,也無人我之間,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能夠“參天地,贊化育”。


是謂天人閤一。


有無之境


最後一個問題:有無之境。


試問:良知隻是是非之心,那心之全體是個什麼麵目?


這跟你用筆記本電腦上網辦公打遊戲已經習以為常,突然把屏幕扣上,開始觀察起電腦本身來。


大音希聲,大愛無言,電腦任憑你使用,它隻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


天泉證道四句教說: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後三句就是上文所講之總結,如果去做瞭,良知明覺,就能達到無善無惡心之體的境界。


心即理,理就是天理,心與天通。


《中庸》告訴你我,天的本質是誠。因為誠,所以能造化萬物;因為誠,所以有四季輪迴。


因此,無善無惡的境界就是誠的境界:真實無妄,明瑩無滯。


當然你會問:王陽明說心=性=理,而性又包含瞭情,既有七情六欲之乾擾,如何保證心之誠?


很簡單,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一過而化,不滯不留。


正如風雨雷電在天空中運轉不息。賣傘的希望下雨,因此認為雨是善的;賣燒烤的害怕下雨,因此認為雨是惡的。這些都是外界的評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雨不會一直下,也不會永遠不下。


心也應當如此。


喜怒哀樂往來胸中,但不滯留於心,成為煩擾和障礙。陽明舉的例子是: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塵沙。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頭亦著不得,如眼中放些金屑,眼亦開不得瞭。


心如誠,則能不著意思,不纍於心,不動於氣(有害的情緒),動靜閤一。


動靜閤一就是定,安定的定。心無動靜之分,關機它是電腦,開機它還是電腦,隻是開機時給它取個名字叫“良知”罷瞭(其靜也者以言其體也,其動也者以言其用也)。


心的定是指內在的安寜與穩定,氣定神閑,指揮若定。它的反義詞是“動”。此動不是與“靜”相對,應接事物的動,而是指動心、躁動。


常人的心時常處於妄動的狀態,各種閃念像滾雷一樣在心中炸響。由於對妄動無法察覺,你經常處於跟著感覺和情緒走的失控狀態,不僅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臨事時還會心虛氣餒,感到理虧,因為“以誌帥氣”,內誌不定,外氣必弱。而心定之人,他的心就是一麵明鏡。你的妄動會清晰地映照在鏡子上,緻命缺陷暴露無遺。


這種生理上的氣場弱和緊張感,便是意不閤於良知,知與行一分為二的結果。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緻良知(誠意與格物),阻止私欲反噬心體。


緻良知不僅能滿足你提高自身修養的需求,同時,持續的自我肯定讓你時刻感受到體內充滿瞭推動行為的力量和勇氣,這種內在的充實展現齣來就是“積極嚮上,理直氣壯”。從而,心也誠瞭,靜(靜坐)亦定,動(接物)亦定(比如嚴嵩考上進士後辭官迴傢讀書八載,這是靜;後來專政二十年,這是動。其能用行捨藏,穩如泰山,有賴動靜皆定之心力),情順萬事而無情,無所虧蔽,無所牽擾,無所恐懼憂患,無所好樂憤懣,無所意必固我,無所歉餒愧怍。和融瑩徹,充塞流行;動容周鏇而中禮,從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謂真灑落!


於是你要問瞭:有無之境呢,在哪兒?


天泉證道四句教,第一句是無,後三句是有。“無”需要靠“有”來呈現,“有”需要靠“無”來指引。無是體,有是用。


比如慈悲。救助窮人,嚮災區捐款,你或許覺得自己很慈悲,但這些不過是溫情罷瞭。如果心中的活動完全停止下來,那種徹底神聖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我們以為寺廟裏的神像是聖潔的,殊不知其是由思想這一物質活動創造齣來的木偶,並非心之體。心體之無正如這茫茫太虛,宇宙萬物和自然現象作為“有”無不蘊含發生在這太虛之中;與此同時,萬物並不能反過來成為太虛之障礙。你說太虛僅僅是無吧,它又能生發齣萬物之有。因此,太虛本質上是無,但其發動作用時便是有。


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你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其本身不是你人生的終極目標。通過對“無”的深刻體驗,最終是為瞭實現人生“有”的價值,達到“終日有為而心常無為”的聖人氣象。




前言/序言

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韆古光




明萬曆年間,內閣首輔王锡爵曾對東林書院的顧憲成抱怨說:當今所最怪者,朝廷認為對的,外界一定認為不對;朝廷認為不對的,外界一定認為是對的。


一個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朵奇葩。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者,上下交徵利;最可怕者,棄嬰垂死於鬧市而路人不聞不問;最可怕者,互相投毒,共識破裂,階層固化,黑白顛倒;最可怕者,真愛已死,理想破滅,道德淪亡,法度陵夷。


在這片廢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無邊際。從失望到絕望乃至無望的世人不禁想問: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872年,堅信光明的曾國藩去世。一位知他最深的故交送上這樣的挽聯:


盡瘁武鄉侯,韆鞦臣節;


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武鄉侯”是諸葛亮,而“新建伯”就是曾國藩的精神導師,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的王陽明。


曾國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陽明,身後得此蓋棺論定,可以含笑九泉矣。


其實,無論是在思想的影響還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國藩無疑都稍遜其偶像王陽明一籌。


政治上,王陽明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兩廣、湖廣、江西四省總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後謚文成公。


軍事上,王陽明不費朝廷一兵一餉,選練民兵,平定瞭為禍南方四省的大規模叛亂;又在高層的掣肘下,僅用35天就擊潰瞭寜王硃宸濠的數萬叛軍,一舉粉碎其蓄謀瞭幾十年的篡位大計;而徵討思田和斷藤峽更體現瞭他撫剿並用、文武兼修的軍事思想,將兵傢權謀上升到瞭“此心不動即為術”的化境。


思想上,王陽明融閤儒、釋、道三傢之精華,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程硃理學的窠臼,獨創以“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三大命題為核心的陽明心學,信從者上至宰相,下及走卒,流傳之速,蔓延之廣,不僅有明一代無人能匹,縱觀古今中外亦不多見。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計其數,入閣拜相者不乏其人(徐階、張居正、趙貞吉),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者更是如過江之鯽(徐文長、湯顯祖、徐光啓、李贄)。


在明朝,他從祀孔廟;在近代,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以及“五四”時的陳獨秀、鬍適之無不從陽明心學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無畏的思想,建立瞭不朽的事功。梁啓超認為他“在近代學術界極其偉大,在政治和軍事上亦有很大勛業”。章太炎一針見血地指齣“日本維新,王學為其先導”。孫中山更是贊嘆道:“心之為用大矣哉!”


誠如章太炎所言,王陽明對明治維新産生瞭重大的影響,數之不盡的日本政治傢、企業傢對他奉若神明。倒幕領袖西鄉隆盛、久阪玄瑞、前原一誠,維新功臣伊藤博文、高杉晉作,日俄戰爭總指揮山縣有朋盡齣王門。三菱集團創始人岩崎彌太郎,日本國立銀行創始人、實業巨擘澀澤榮一,早稻田大學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作傢三島由紀夫,企業傢稻盛和夫,無一不是王陽明的追隨者。


而在中國,蔣介石對王陽明的崇拜更是到瞭無以復加的地步。


據蔣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學日本的時候,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都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瞭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於是跑到書店,抱迴一大堆王陽明的著作,不斷閱讀研究,到瞭後來,真有一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心領神馳的仰慕……


1914年,蔣介石研讀王陽明、曾國藩和鬍林翼的著作,在日記中稱“研究至再,頗有心得。甚至夢寐之間亦不忘此三集”;在1926年11月的日記中又寫道:“車中悶坐,深思看陽明格言。”


不僅如此,蔣介石還在各種場閤為偶像振臂高呼:“王陽明的眼光,超過他同時代的一切讀書人。”“我們要革命、要救國,就必須奉行陽明心學。”


同時,蔣介石還寫信給留學蘇聯的蔣經國,讓他多看王陽明的書。在他的影響下,蔣經國對王陽明尊崇有加,說:“陽明先生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而且能將學問實用實行。”並教育部下:“我們要做總裁的信徒,為陽明的學生。”


於是,一個問題浮齣水麵:為什麼古今中外這麼多一流人物對王陽明頂禮膜拜?


的確,王陽明是哲學傢、文學傢、教育傢、政治傢、軍事傢和書法傢,彆人博而不精,他卻越博越精。而且,他的哲學絕非書齋裏的空想,而是學以緻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瞭第一流的政治傢;用到軍事上,他又成瞭最可怕的軍事傢。


因此,被成功學洗腦多年的中國人應該捫心自問一下:為什麼天天讀曾國藩還是仕途失意?為什麼日夜學鬍雪岩仍然一貧如洗?


因為沒有經曆和他們一樣的心路曆程。道理人人會講,諸子百傢各有用武之地,但不從心上用力,砥礪齣不偏不倚、動轉得勢的強大心靈,即使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話,動作也會走形。畢竟相由心生,情隨事遷。


陽明心學是煉心的學問,是“乾坤萬有基”。王陽明之所以將國人宏大而細膩的心理圖譜精確地描繪齣來,就是要傳達一條真理: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纔是真正的強大。在這個基礎上,他為世人曝曬齣瞭心體,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淩駕於意識之上俯察喜怒哀樂,做齣準確客觀的判斷,塑造齣一個“情順萬物而無情”“終日有為而心常無為”的堅實心體。


首先,“心即理”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其次,煉心的目的也不是成為聖賢一瞭百瞭。陽明心學是一種信仰哲學,而信仰隻有被實踐時纔有意義。王陽明融三傢之長,卻歸宗於儒傢,提齣振聾發聵的“知行閤一”,就是要強調內聖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


綜上所述,在內,陽明心學讓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毀謗、個人的進退榮辱看得太重,養成無所虧蔽、無所牽擾、無所恐懼憂患、無所好樂憤懣,富有彈性的心理狀態;在外,由於有瞭內在的支撐,一事當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執兩用中,恰到好處,動容周鏇而中禮,從心所欲而不逾,既不過分也無不及,理直氣壯又通權達變,最終邁入無內外之分、無人我之間、與天地閤德、同萬物一體的境界。


很顯然,王陽明做到瞭,甚至超越瞭。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


一個人對瞭,一個國傢就對瞭。你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我依稀聽見,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門外。他們是王門弟子,是王畿、徐愛、王艮、錢德洪、何心隱、黃宗羲,是中江藤樹、佐藤一齋、吉田鬆陰、木戶孝允、佐久間象山……他們穿越曆史的風塵,身著青衫,麵帶微笑,正叩響門環。


王陽明的時代,到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看的書,而且要細讀,深思而能得旨!先看電子版的書,而後買的!

評分

對任何事的評價都是不對的,心中隻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應有對錯。有瞭分彆心或許就有偏差瞭。

評分

京東的好處就是隻要它有,很快就能送到你手上。已經幾次象這樣應急瞭,質量都還不錯,售後也都比較積極,所以網購基本都是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書不錯,物流快!沒事慢慢看

評分

做活動買瞭很多書,很劃算,個彆書的紙質不是很好,不過字還是很清楚的,應該不是盜版

評分

喜歡探討哲學的人應該會喜歡。主要記錄瞭王陽明的一生,印象深的是平南贛之亂,平叛寜王的曆史。但大部分都是討論哲學,書的末尾有由古至今的意思形態的變化,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儒法道的思想歸納。我比較愛看中後部分。

評分

書荒,囤書瞭。一到這種購物節,各種所謂的神券都是騙人的,炒作卻不兌現……

評分

看完瞭曾國藩~~意猶未盡,朋友們推薦接下來王明陽,一山更比一山高,對比瞭很多傢,這個評價最高,紙張很好,開捲有益

評分

書買瞭一堆,看的還沒幾本,慢慢來吧。京東送貨快,價格實惠,衝這就給五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