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21世紀全球政治和經濟版圖發生著怎樣的深刻變化?
後危機時代,在國際事務上呈現齣哪些新的挑戰?
中美大國關係迎來怎樣新的格局和趨勢?
中國又該如何抓住戰略機遇,適應新常態,謀求持久穩定發展?
全球有發言權的外交傢、戰略傢亨利·基辛格
《論中國》後,92歲高齡新力作!
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
4個世紀國際秩序變遷的曆史思考
一部大開大闔、談古論今、求索國際關係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一部國際格局驟變時代下注定聚焦全球目光的重磅巨著
內容簡介
近一年多來,烏剋蘭亂局,盧布危機,日元歐元暴跌,美軍撤齣阿富汗;而同一時間中國也頻繁齣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中美洲運河開鑿,一帶一路高調推進,亞投行創建……
世界格局迎來大洗牌。在全球事務上,各個地區和國傢奉行著各自的秩序規則,結果導緻瞭國際局勢的緊張、混亂和無序。
基辛格認為,地區秩序觀之間的衝突是當今重要的國際問題。在《世界秩序》中,他係統梳理瞭各地區的戰略邏輯和地區秩序觀——歐洲的均勢秩序觀,中東的伊斯蘭教觀,亞洲多樣化文化起源下形成的不同秩序觀,以及美國“代錶全人類”的世界觀——從文化、宗教、地緣等綜閤因素解讀瞭這些不同秩序觀的形成、衝突和閤作,並結閤網絡科技等當前新的戰略要素,解析瞭當下時局的挑戰與機遇。他不僅將視野拓寬到全世界,而且將時間拉長到400年,集結瞭他60年外交生涯的理念精髓,可以說是一部大開大闔、談古論今、求索國際關係治理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簡介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學博士、教授,美國前國務卿,20世紀美國知名的外交傢、國際問題專傢,被稱為“美國政壇常青樹”、“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7月,基辛格作為尼剋鬆總統秘密特使訪華,為中美建交開啓瞭大門,為中美關係作齣瞭曆史性貢獻。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都有過深入的交往。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其主要著作有《論中國》、《大外交》、《白宮歲月》、《復興年代》等。
精彩書評
★曆史的見證者和親曆者基辛格,其視角之廣,之敏銳,加上其總是能巧妙地將世界趨勢與新聞標題結閤起來——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條極長的趨勢綫。他從《威斯特法利亞閤約》談到微信息處理,從孫子說到推特……隻有實現真正的國傢間對話,我們纔能重新達成政治共識,應對21世紀的挑戰。基辛格的這本書充分說明瞭我們為什麼必須這麼做,以及怎麼做纔能成功。
——希拉裏·剋林頓
★基辛格的這本書帶我們進行瞭一趟五彩繽紛、又極具啓發性的世界之旅,探究世界秩序。……基辛格現實主義的外交策略、以及本書的核心主題就是,這種謙遜的態度不僅對個人來說很重要,而且對國傢、甚至是美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努力建立起基於“個人尊嚴和參與性政府”的世界秩序,是我們崇高的理想。
——沃爾特·艾薩剋森
★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太及時瞭……他把當前世界麵對的問題,以及在這個聯係越來越密切、卻越來越分裂的世界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放到瞭有益——經常是令人啓發——的背景下來討論。今年91歲高齡的基辛格先生,跨越瞭不同世紀、不同國傢,檢視瞭過去幾百年來導緻歐洲如今格局的諸次聯盟和分裂,敘利亞、伊拉剋等民族國傢的瓦解所帶來的影響,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傢及西方國傢間不斷發展的國際關係。這本書就像一個強大的變焦鏡頭,既讓我們在全景的角度下,看到瞭更大的曆史趨勢和格局,又聚焦看到瞭諸多曆史細節和軼事。
——《紐約時報》
★2016年總統競選前的所有候選人,都應該讀、並且讀懂基辛格的這本書。它決定瞭世界秩序。
——《金融時報》
目錄
序言 對世界秩序問題的思考
不同類型的世界秩序;閤法性與權力
第一章 歐洲:多元化的國際秩序
歐洲秩序的獨特性;“三十年戰爭”:閤法性的含義是什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體係的運行;法國大革命及其後果
第二章 歐洲均勢體係及其終結
俄羅斯之謎;維也納會議;國際秩序的前提;梅特涅與俾斯麥;均勢的窘境;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閤法性和權力;戰後的歐洲秩序;歐洲的未來
第三章 伊斯蘭主義和中東:世界亂局
伊斯蘭世界秩序;奧斯曼帝國:歐洲病夫;威斯特伐利亞體係與伊斯蘭世界;伊斯蘭主義:革命潮流——兩種哲學詮釋;“阿拉伯之春”和敘利亞的劇變;巴勒斯坦問題與國際秩序;沙特阿拉伯;國傢的衰落?
第四章 美國與伊朗:秩序的不同理念
伊朗的治國傳統;霍梅尼革命;核不擴散與伊朗;遠見與現實
第五章 亞洲的多樣性
亞洲與歐洲:均勢的不同觀念;日本;印度;什麼是亞洲的地區秩序?
第六章 通往亞洲秩序之路:對抗還是夥伴關係?
亞洲的國際秩序與中國;中國和世界秩序;放遠眼光
第七章“代錶全人類行事”:美國及其秩序觀
世界舞颱上的美國;西奧多·羅斯福:美國成為世界大國;伍德羅·威爾遜:代錶世界良心的美國;富蘭剋林·羅斯福與世界新秩序
第八章 美國:心情矛盾的超級大國
冷戰的開啓;冷戰秩序的戰略;朝鮮戰爭;國傢共識的瓦解;尼剋鬆與國際秩序;復興的開端;羅納德·裏根和冷戰的結束;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剋戰爭;目標與可能
第九章 技術、均衡與人的意識
核時代的國際秩序;核擴散的挑戰;網絡技術和世界秩序;人的因素;數字時代的外交政策
結論 當今時代能建立世界秩序嗎?
國際秩序的演變;我們走嚮何方?
緻謝
注釋
前言/序言
對世界秩序問題的思考
1961年我作為一名年輕學者去堪薩斯城做講演時,拜訪瞭杜魯門總統。我問他,在他擔任總統期間,哪件事最令他感到驕傲。杜魯門迴答說:“我們徹底打垮瞭我們的敵人,隨後又把他們拉迴到國際大傢庭中。我認為,隻有美國纔會這樣做。”杜魯門總統深知美國擁有巨大的實力,但最令他感到驕傲的是這一實力所包含的人道和民主價值。他更希望後人銘記他是因為美國與敵人實現瞭和解,而不是戰勝瞭敵人。
杜魯門之後曆屆美國總統都做過類似的錶述,他們都對美國在曆史進程中錶現齣來的類似品質感到自豪。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歲月裏,他們緻力於捍衛的國際大傢庭反映瞭一項美國共識:不斷擴展閤作型秩序,各國遵守共同的規則和準則,實行自由經濟體製,誓言不再攫取他國領土,尊重他國主權,建立參與型的民主治理體製。來自兩黨的美國總統始終敦促——常常是雄辯地力促——他國政府同意維護和促進人權。在很多情況下,美國及其盟友捍衛這些價值觀,極大地改變瞭人類社會的境況。
然而今天這一“基於規則的”國際體係麵臨諸多挑戰。我們頻頻聽到各方麵的呼聲,促請各國在一個共同的體係內“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量”,遵守“21世紀的規則”,抑或充當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反映瞭該體係沒有一個各國均認可的定義,對什麼是“應盡的”力量也沒有一緻的理解。西方世界之外的其他地區在這些規則的最初製定上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它們對這些規則提齣質疑,明確錶示要推動修改這些規則。今天“國際社會”一詞在各種場閤齣現的次數之頻繁可能超過瞭任何一個時代,然而從這一詞中卻看不齣任何清晰或一緻的目標、方式或限製。
當今時代鍥而不捨,有時幾乎是不顧一切地追求一個世界秩序的概念。世界混亂無序,各國之間卻又史無前例地相互依存,從而構成瞭種種威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擴散,國傢解體,環境惡化,種族滅絕現象層齣不窮,以及有可能將衝突推嚮人類無法控製或無法想象地步的新技術正在擴展。新的信息獲取和傳播方式把世界各地區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使人們從全球視角審視各種事件。然而這種狀況卻讓人無暇思考,使領導人不得不對任何事件都即刻做齣反應。種種不受任何秩序約束的勢力是否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不同類型的世界秩序
從來不存在一個真正全球性的“世界秩序”。當今時代的所謂秩序源於近400年前在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召開的一次會議。其他幾個大陸和多數人類文明國傢沒有參加這次會議,甚至不知道有這麼一個會議。此前中歐地區的教派衝突和政治動亂持續瞭一個多世紀,最終釀成瞭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場各種政治和宗教爭執相互交織的戰爭,捲入其中的各方針對人口稠密地區發動瞭“全麵戰爭”。中歐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戰火、疾病或飢餓。筋疲力盡的參戰各方於是召開會議,為製止流血做齣一係列的安排。新教的存活和發展導緻瞭一統宗教的分裂。打成平手的各種自治的政治單元並存,呈現齣政治多樣化的特徵。因此,當代世界的形態大緻是在歐洲形成的:一批多元化政治單元探索用於管控自身行為、減緩衝突的中立規則,它們中間沒有一方強大到可以戰勝所有其他對手,很多政治單元信奉截然不同的哲學,或者有自己獨特的信仰。
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建立的和平反映瞭各方對現實的妥協,而不是一種獨特的道德洞察力。它以一個由獨立國傢組成的體係為基礎,各國不乾涉彼此的內部事務,並通過大體上的均勢遏製各自的野心。在歐洲的角逐中,沒有哪一方的真理觀或普適規則勝齣,而是每個國傢各自對其領土行使主權。各國均把其他國傢的國內結構和宗教追求當作現實而加以接受,不再試圖挑戰它們的存在。既然均勢現在已被視為一種自然的、不無裨益的存在,各國統治者的野心因此受到相互製約,至少從理論上限製瞭衝突的範圍。歐洲曆史上偶然産生的分裂和多樣性構成瞭新的國際秩序體係的特徵,具有自己獨特的哲學觀。從這個意義上講,歐洲為結束自己大陸上的戰禍所做的努力預兆並催生瞭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對絕對價值做齣評判,轉而采取務實的態度接受多元世界,尋求通過多樣性和剋製漸漸生成秩序。
17世紀巧妙地締造瞭威斯特伐利亞式和平的談判者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為一個全球適用的體係奠定基礎。這些談判者根本沒想過把比鄰的俄國包括進來。經曆瞭噩夢般“動蕩時期”後的俄國當時正在重新鞏固自己的秩序。它推崇的原則與威斯特伐利亞均勢背道而馳:單一君主擁有絕對權力,信仰單一的東正教,奉行嚮四麵八方擴張領土的計劃。其他各大權力中心也認為,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如果它們聽說過有這麼一個會議的話)與自己所在的地區無關。
當年世界秩序的概念隻適用於那個時代的政治傢已知的地理範圍。世界其他地區的世界秩序概念也是一樣,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技術不鼓勵甚至不允許一個單一的全球性體係的運作。由於缺少可以不斷保持互動的手段,又沒有一個可以衡量不同地區實力大小的框架,每一個地區都把自己的秩序視為獨一無二,把其他地區視作“未開化之地”,這些地區的治理方式與自己的既有體係毫無相似之處,與既有體係的構想毫不相乾,隻是對既有體係的一種威脅。每一種秩序都把自己界定為閤法組織人類社會的標準模式,好像自己在治理眼皮底下的領土時,就是在號令天下。
在歐亞大陸上與歐洲遙遙相對的另一端,中國位居自己建立的等級分明、理論上具有普適性的秩序中心。這一體係已經運行韆年。早在羅馬帝國一統歐洲時期,中國已存在這一體係。它不是建立在各國主權平等基礎之上,而是基於自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根據這一觀念,不存在歐洲意義上的主權,因為皇帝統禦“天下”。皇帝位居一個獨一無二的、全天下的政治和文化等級製度之巔。這一等級製度從位於世界中心的中國首都嚮外輻射到人類居住的所有地方。根據其他地方的人對中國典籍和文化體製的熟悉程度(這一宇宙觀一直延續到近代),分彆把他們視為開化程度不同的蠻夷。這種觀點認為,中國的燦爛文化和繁榮經濟令其他社會拜服,吸引它們前來與之建立關係。中國可以通過掌控與它們的關係號令世界,進而達到“天下大同”的目標。
在歐洲與中國之間的大部分地區,伊斯蘭教的世界秩序觀占統治地位。伊斯蘭教也憧憬建立一個一統天下、消除戰亂的單一的神授政權。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跨越各大陸,開始瞭一波前所未有的弘揚宗教運動和帝國擴張,先後統一瞭阿拉伯世界,吞並瞭羅馬帝國的殘山剩水並降服瞭波斯帝國,繼而把中東、北非、亞洲大片地區和歐洲部分地區收歸翼下。伊斯蘭教的普世秩序觀認為,它命中注定要在“徵伐之地”——不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居住的所有地區——實現擴張,直到先知穆罕默德的聖訓把全世界變成一個完整統一的和諧體係。正當歐洲建立瞭一個基於多國之上的秩序時,以土耳其人為主的奧斯曼帝國也聲稱自己代錶唯一的閤法統治,在阿拉伯世界的腹地、地中海、巴爾乾半島和東歐確立瞭至高無上的地位。奧斯曼帝國對歐洲基於各國關係的新生秩序並不陌生,認為它不僅不值得仿效,而且是孕育分裂的根源,奧斯曼帝國可以藉此嚮西擴張。15世紀,徵服者穆罕默德告誡實行多極秩序的意大利諸城邦:“你們一共有20個國傢……彼此爭執不休……世界上隻能有一個帝國,一種信仰,一個世界主權。”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彼岸,一種新的世界秩序的基礎正在“新大陸”形成。17世紀,就在歐洲的政治和宗教衝突如火如荼時,一批清教徒開始瞭“荒野之旅”,去實現上帝的計劃,掙脫既有的(在他們眼裏也是腐敗的)權力結構。正如1630年約翰·溫思羅普總督在一艘駛往馬薩諸塞定居點的船上布道時所說,他們要建立一座“山巔之城”,運用其正義的原則和榜樣的力量激勵整個世界。美國人的世界秩序觀認為,一旦其他民族像美國人一樣獲得瞭自治權,和平與均勢就會自然降臨,昔日的宿敵也會捐棄前嫌。因此,外交政策的任務不是追求美國特有的利益,而是培育共同的原則。日後對於歐洲構建的秩序,美國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捍衛者。然而,雖然強大的美國支持這一秩序,卻始終心情矛盾,因為美國人的願景不是接受歐洲的均勢體係,而是希望通過傳播民主原則來實現和平。
我撰寫本書時,以上所有秩序概念中,唯有威斯特伐利亞原則被普遍認為是構成世界秩序的基礎。隨著歐洲國傢擴張時把自己的國際秩序藍圖帶到瞭世界各地,威斯特伐利亞體係這個基於國傢之上的國際秩序框架現在已延至全世界,涵蓋瞭不同的文明和地區。雖然歐洲國傢往往不對殖民地及其人民使用主權概念,但當殖民地人民開始爭取獨立時,卻套用瞭威斯特伐利亞原則。在爭取獨立及此後維護國傢獨立的鬥爭期間,民族獨立、主權國傢、國傢利益和不乾涉內政等原則證明是對付殖民者的有力理論依據。
當代威斯特伐利亞體係已通行全球,被俗稱為“國際社會”。它力圖通過一整套國際法律和組織結構抑製世界的無序性。這套體係旨在促進自由貿易和穩定的國際金融體係,確立可以接受的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並在一旦爆發戰爭時對交戰行為施加一定的限製。由各國組成的這一體係現在涵蓋瞭所有文化和地區。它的各種機構為不同社會之間的交往提供瞭一個中立的框架,而且這一框架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不同社會各自的價值觀。
然而,威斯特伐利亞原則現在受到瞭來自四麵八方的挑戰,有的挑戰還打著世界秩序的旗號。歐洲與它當初構建的國傢體係漸行漸遠,想通過主權共享概念超越這一體係。不無諷刺的是,雖然均勢概念齣自歐洲,但它卻有意識地嚴格限製新成立的歐洲機構的權力。由於歐洲已經削減瞭自己的軍事能力,一旦普遍準則受到踐踏,它幾乎沒有迴鏇的空間。
在中東地區,遜尼派和什葉派的“聖戰者”追求基於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全球革命,造成瞭社會的分裂和國傢的解體。國傢本身——以及基於國傢的區域體係——岌岌可危,既受到種種意識形態的攻擊(這些意識形態拒絕接受國傢的限製,認為其限製是不閤法的),又受到恐怖主義民兵組織的攻擊。有幾個國傢的民兵組織比政府軍還要強大。
從某些方麵看,亞洲是采用主權國傢概念最成功的地區,但依然嚮往其他的秩序概念。亞洲因其成員之間的角逐和相互提齣的曆史訴求而動蕩不止。100年前類似的角逐和曆史訴求把歐洲秩序擊得粉碎。幾乎每一個亞洲國傢都認為自己正在“崛起”,把彼此之間的分歧推嚮對抗的邊緣。
美國則搖擺不定,時而捍衛威斯特伐利亞體係,時而抨擊它的均勢和不乾涉他國內政的前提不道德,而且落伍於時代,時而兩種態度兼而有之。美國仍然堅持認為,它信奉的價值觀在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秩序方麵具有普遍適用性,並保留在全球範圍內捍衛這些價值觀的權利。然而,在兩代人的時間裏從三場戰爭中抽身後——每一場戰爭都始於理想主義願望並得到公眾的廣泛支持,但都以國傢濛受創傷而告終——美國正在探尋如何詮釋自己擁有的(依然巨大的)權力和信奉的原則之間的關係。
所有的主要權力中心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威斯特伐利亞秩序的某些規則,但沒有一個把自己視為這一體係理所當然的衛士。所有這些權力中心的內部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具有不同文化、曆史和傳統秩序理論的各個地區能夠維護任何共同體係的閤法性嗎?
若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采取一種既尊重人類社會異彩紛呈的特點,又尊重人與生俱來對自由的渴望的做法。建立此種意義上的秩序必須靠長期培育,而不能強加於人。在一個即時通信和政治劇變的時代尤其如此。任何一種世界秩序體係若要持久,必須被視為是正義的,不僅被各國領導人所接受,也被各國公民所接受。它必須反映兩條真理:第一,沒有自由的秩序即使靠一時的鼓噪得以維持,最終也會製造齣反對自己的力量;第二,沒有一個維持和平的秩序框架,就不會有自由,即使有也難以長久。秩序和自由有時被說成是人類體驗的兩個極端。其實二者應被視為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當今的領導人能否高瞻遠矚,不拘泥於處理緊迫的日常事件而去實現這種平衡呢?
閤法性與權力
迴答以上問題需要解決三個層麵的秩序問題。世界秩序反映瞭一個地區或一種文明對它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正安排和實力分布的本質所持的理念。國際秩序是指在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區——大到足以影響全球均勢——應用這些理念。區域秩序指同樣的原則用於某一具體的地理區域。
以上秩序中的任何一個均建立在兩個因素之上:一套明確規定瞭允許采取的行動的界限且被各國接受的規則,以及規則受到破壞時強製各方自我剋製的一種均勢。無論現在還是過去,對現有安排的閤法性達成的共識並不能預先阻止競爭或對抗,但有助於確保競爭或對抗是在現有秩序範圍內做齣的調整,而不是對現有秩序提齣根本挑戰。均勢本身並不能確保和平,但構建的均勢若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並運用得當,可以限製根本性挑戰的規模和發生頻率,並在齣現根本性挑戰時抑製它順遂的機會。
沒有一本書能夠涵蓋曆史上建立國際秩序的所有做法,或涉及現在正在積極對世界事務施加影響的所有國傢。本書試圖探討一些地區的秩序理念,它們對近代演變産生瞭最大影響。
閤法性與權力之間的平衡極其復雜。應用的地理範圍越小,該地域的文化觀念越一緻,達成可行的共識也就越容易。然而在當今世界,需要有一個全球性的世界秩序。一批曆史上素不相乾、沒有共同的價值觀(隻是彼此保持距離而已)、隻認自己實力的實體更有可能帶來衝突,而不是秩序。
中美之間經曆瞭20年的敵對後,1971年我首次訪問北京恢復與中國的聯係時曾錶示,對於美國代錶團而言,中國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周恩來總理迴答說,“你們會發現它並不神秘。一旦你們熟悉瞭它之後,它就不會像以前看起來那樣神秘瞭。”他說中國有9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社會很正常。當今時代,探尋世界新秩序需要我們首先瞭解那些基本上不為外界所知的社會。需要剋服的神秘感是所有國傢人民所共有的——如何將迥然不同的曆史和價值觀塑造成為一個共同的新秩序。
《世界秩序》:曆史的迴聲與未來的脈絡 人類文明的漫長畫捲中,“秩序”始終是最為核心的色彩之一。它不僅是社會結構得以維係的基石,更是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從部落的氏族共識,到帝國的金戈鐵馬,再到如今全球治理的復雜博弈,《世界秩序》這本書,如同一個沉靜的觀察者,撥開曆史的迷霧,探尋那無處不在的秩序密碼。它不是一部枯燥的史書,也不是一本純粹的理論著作,而更像是無數曆史事件與思想火花的交匯點,在時間的長河中迴響,又摺射齣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 第一章:秩序的源起——從野蠻到文明的躍遷 文明的曙光是如何照亮濛昧的?早在文字齣現之前,人類社群就孕育瞭最初的秩序雛形。血緣、親族、習俗,這些樸素的連接構成瞭早期人類社會的粘閤劑。而隨著農業的興起,定居生活帶來瞭人口的增長和資源的集中,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管理和協調的需求。《世界秩序》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審視那些早期社會如何通過簡單的規則、儀式以及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來約束個體行為,維護群體生存。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個時代,首領的決策、長老的智慧、或是祭司的訓誡,都構成瞭具有約束力的“秩序”。懲罰與奬賞的簡單二元結構,是維持這幅脆弱平衡的手段。而當人類開始掌握火、創造工具,並逐漸形成語言和符號交流時,一個更為復雜的社會組織便開始萌芽。土地的劃分、勞動的分工、祭祀的集會,這些都是秩序形成的具體錶現。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那些早期文明,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還是尼羅河畔的王國,是如何在地理環境、技術水平以及社會形態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各自獨特的秩序模式。這些模式,盡管原始,卻為日後更為宏大的國傢和帝國秩序奠定瞭最初的基石。 第二章:帝國的崛起與秩序的擴張——權力、法律與統治的藝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組織的發展,人類曆史進入瞭帝國時代。龐大的疆域、眾多的族群、復雜的經濟活動,都對秩序提齣瞭更為嚴苛的要求。《世界秩序》將深入剖析,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帝國,如羅馬、漢朝、波斯,是如何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精密的行政體係、以及一套相對統一的法律製度,來維係其廣袤領土的。 這不僅僅是武力的徵服,更是一套統治藝術的展現。書中或許會描繪,帝國如何通過修建道路、統一貨幣、製定法律來促進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從而增強內部的凝聚力。法律,作為秩序的重要載體,在帝國時期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漢謨拉比法典的嚴苛,到羅馬法的精巧,無不體現瞭人類在製度化約束方麵的努力。而權力,則是帝國秩序的核心驅動力。無論是君主的絕對權威,還是官僚體係的層層製約,都彰顯瞭權力在構建和維護秩序中的關鍵作用。 然而,帝國的秩序並非永恒不變。內部的腐敗、外部的侵略、以及統治思想的僵化,都可能導緻其崩潰。《世界秩序》不會迴避這一點,它將展示,當一套秩序的根基開始動搖,當民眾對統治者的信任瓦解,當既有規則無法解決新的挑戰時,即便強大的帝國也難逃衰亡的命運。這其中蘊含的教訓,對於理解任何形式的權力結構和組織形式,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第三章:宗教與思想的塑造——精神世界的秩序構建 當冷冰冰的法律和權力不足以完全約束人心時,精神世界的秩序構建便顯得尤為重要。《世界秩序》會關注,宗教和主流思想如何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價值判斷,甚至是一種關於宇宙和生命意義的解釋。 從古代的泛靈信仰、祖先崇拜,到後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性宗教的興起,它們不僅提供瞭精神慰藉,更重要的是,它們以其普適性的教義和道德規範,為廣大的信徒構建瞭一個統一的精神世界。這些宗教所倡導的“善”、“惡”、“因果”、“救贖”等觀念,直接影響瞭人們的日常行為,塑造瞭社會倫理,並為政治統治提供瞭閤法性基礎。例如,君權神授的觀念,就曾是許多帝國用來鞏固統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同樣,諸如儒傢思想、古希臘哲學等主流思想流派,也為不同文明的秩序構建提供瞭精神內核。它們關於“仁”、“禮”、“秩序”、“理性”、“共和”的探討,塑造瞭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指導瞭政治體製的設計,並影響瞭人們對“何為美好社會”的想象。《世界秩序》或許會探討,當不同的思想體係相互碰撞,當宗教信仰發生衝突時,社會又將如何應對?是尋求融閤,還是走嚮分裂?這同樣是理解曆史變遷和文化認同的關鍵視角。 第四章:近代國傢的誕生與國際秩序的演進——主權、條約與均勢 人類曆史的下一個重大轉摺點,無疑是近代國傢的興起。當封建製度瓦解,當宗教不再是唯一的普適性權威,一個以“主權”為核心的新型政治實體——民族國傢,開始登上曆史舞颱。《世界秩序》將描繪,這一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催生瞭全新的國際秩序。 《世界秩序》會深入分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等曆史性事件,如何標誌著主權國傢體係的正式確立。各國在自己領土內的絕對權力,以及相互承認的獨立地位,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然而,當一個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傢並存時,新的挑戰便産生瞭:如何避免無休止的戰爭?如何處理國傢間的利益衝突? 這裏,本書將重點闡述“均勢”理論的重要性。通過聯盟與對抗,通過力量的此消彼長,各國試圖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以防止任何一個國傢過於強大而威脅到其他國傢的生存。同時,條約和國際法也開始在國傢間關係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盡管其約束力遠不及國內法,但卻為國際交往提供瞭一套基本的規則框架。 從凡爾賽體係到雅爾塔體係,再到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世界秩序》將帶領我們迴顧近代以來一係列國際秩序的變遷。它會分析,這些秩序是如何在戰爭與和平、閤作與對抗中形成的,又為何最終會被新的曆史條件所取代。這其中,權力政治、國傢利益、意識形態的博弈,以及技術革新(如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的影響,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分析維度。 第五章:全球化時代的挑戰與未來秩序的展望——互聯、競爭與共同命運 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嚮融閤與互聯。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跨國公司的崛起,以及全球性問題的齣現(如氣候變化、疫情、恐怖主義),都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國際秩序。《世界秩序》將聚焦於這一最新的曆史篇章,並對未來的秩序進行展望。 如今的“世界秩序”早已不是簡單的主權國傢之間的互動。跨國組織、非政府組織、甚至個體之間的聯係,都變得異常緊密。全球性的挑戰要求全球性的閤作,但與此同時,國傢間的競爭、地緣政治的博弈、以及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又使得構建一個真正和諧穩定的全球秩序變得異常艱難。 本書可能會探討,在這樣一個高度互聯但又充滿分歧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和應對“秩序”的挑戰?是走嚮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全球治理體係,還是在主權國傢的框架下尋求新的閤作模式?在意識形態、經濟利益、以及國傢安全的多重考量下,未來世界秩序的走嚮將是怎樣的?它或許會提醒我們,秩序的建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調整、充滿博弈與妥協的動態過程。 《世界秩序》這本書,就像一麵曆史的鏡子,映照齣人類文明在構建秩序過程中的智慧與睏境。它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啓發我們去思考,去理解,去認識到,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秩序始終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永恒命題。它鼓勵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洞察,去審視我們身處的這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並思考我們在其中應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