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廉慧珍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18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009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34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4
字数:836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一书是廉慧珍教授40余年从事建材专业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其中阐述的道理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值得各行业的人士阅读和学习。

内容简介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一书纵贯廉慧珍教授的学习经历、毕业后从业的辗转、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以及退休后在工程实践中的研究和思考。全书包括四个部分:“走出初级阶段研究的过程”、“想创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广和反思”、“思维方法与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共选择54篇有代表性的学术与科技论文,介绍当时发表的背景,用现在和认识和观念加以评述,指出当时认识的局限和不足及错误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观点鲜明,反思坦诚。从每一篇论文都能让读者纵观建材行业半个世纪来的发展概况,对今后建材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本书的结束语中,廉慧珍教授没有再对全书做什么结论,只使用了20页的文字提出了若干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实属罕见,具有前瞻性,对当前和未来科技研究及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

作者简介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一书作者廉慧珍,清华大学教授。1933年11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专业。1994年从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材研究所退休。
  曾负责海军后勤部委托进行“1000号混凝土”的研究;参加国家教委项目“天然沸石岩资源化的研究”,重点负责其中“沸石岩在水泥中作用机理的研究”;参加沸石岩轻骨料和沸石岩发泡混凝土的研制;负责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身)项目“结晶态铝硅酸盐胶凝物质活性机理的研究”和国家建材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水泥浆体微结构和宏观行为的关系及其定量分析》;曾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燃煤固硫渣制建材的研究”的技术负责人并主持和负责其子专题“燃煤固硫渣制水泥的研究”,分别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表彰;主持和负责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大型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固硫渣资源化”的研究。从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世纪以来,曾作为主要执笔人参加《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公路混凝土结构防腐蚀设计规范》及国标《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等的制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译著有《建筑材料化学》《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物相研究基础》《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可见与不可见裂缝》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走出初级阶段研究的过程
一、对沸石凝灰岩在水泥中作用机理的研究
论文之一 沸石岩在水泥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论文之二 MORPHOLOGY OF INTERFACE BETWEEN ZEOLITE-TUFF AGGREGATE AND CEMENT PASTE
论文之三 CEMENT PASTE / ZEOLITE-TUFF BOND
论文之四 EFFECT OF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REACTIVITY OF ZEOLITE-TUFF USED AS BLENDING MATERIAL FOR PORTLAND CEMENT
论文之五 沸石岩火山灰活性的研究
二、啃一下别人啃剩下的硬骨头
论文之六 MECHANISM OF HYDRATION OF BLENDED CEMENT——I. Strengthening Effect of Mineral Powder on Cement Used in Mortar or Concrete
水泥浆体微结构与宏观行为关系的研究及定量分析研究工作报告
论文之七 硬化水泥浆体微结构的定量分析及其与抗压强度的关系“水泥浆体微结构与宏观行为关系的研究及定量分析

第二部分 想创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一、选这部分论文的理由
二、循环流化床燃煤脱硫技术的优势及其废渣资源化的依据和攻关成果
论文之一 因势利导,利用流化床脱硫燃煤含硫废渣
论文之二 固硫渣中硫的形态与特性
论文之三 沸腾炉燃煤固硫渣活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论文之四 固硫渣中的SO3对水泥的调凝作用
论文之五 固硫渣对水泥中过量SO3作用的抑制
论文之六 流化床燃煤固硫渣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可行性
论文之七 固硫渣双掺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复合效应
论文之八 对固硫渣中的碱、SO3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评价
论文之九 火山灰质材料活性的快速评定方法

第三部分 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广和反思
概述
论文之一 高效能混凝土(HPC)
论文之二 高效能混凝土实现的可行性——国内外HPC材料研究现状及问题
论文之三 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 Ⅰ.原材料和配合比对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论文之四 无防冻剂的高强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研究和实践
论文之五 国内外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现状
论文之六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性能的评价方法
  论文之七 养护温度对低水灰比的掺粉煤灰外加剂砂浆强度增长的影响
论文之八 高性能胶凝材料的实验研究之一——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与高性能胶凝材料
论文之九 高性能胶凝材料的实验研究之二——FK系列高性能水泥的性能及其检测
论文之十 高性能胶凝材料中石膏的优化
论文之十一 高性能混凝土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中应用研究的工程试点裂缝控制
论文之十二 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控制
论文之十三 对“高性能混凝土”十年来推广应用的反思
论文之十四 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再反思

第四部分 思维方法与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
一、关于思维方法和观念
论文之一 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研究中的辩证思维
论文之二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系统分析
论文之三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一 ——打破专业藩篱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论文之四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二——传统思维和从众思维对混凝土技术进步的影响
论文之五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三——再谈从众思维
论文之六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四——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和使用
论文之七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五——性能检验表现的差异缘于对变化了的材料使用了不变的方法
论文之八 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之六——混凝土工程中的分解论和整体论
论文之九 面对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二、关于混凝土的原材料与配合比的思考
论文之十 水泥的品质和混凝土质量的关系
论文之十一 外加剂和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系
论文之十二 砂石质量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论文之十三 矿物掺和料由谁掺好?
论文之十四 关于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方法的讨论之一——当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存在的问题
论文之十五 关于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方法的讨论之二——关于当代混凝土配合比要素的选择和配合比计算方法的建议
论文之十六 关于混凝土配合比选择方法的讨论之三——体积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中原材料密度的问题
论文之十七 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 兼谈如何认识和编制及使用技术标准和规范
三、关于回弹法和混凝土强度的关系问题
论文之十八 质疑“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
附件:文恒武、魏超琪:对“质疑‘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一文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论文之十九 对文恒武、魏超琪二位同志《对“质疑‘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一文中几个问题的看法》的讨论
四、主要的不是技术问题
论文之二十 中国混凝土向何处去?——写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成立之际
论文之廿一 谁对工程质量负责?
论文之廿二 对建材利废观念和行为的思考
论文之廿三 解决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的根本途径——变革混凝土工程的生产关系
论文之廿四 从水泥和混凝土的关系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束语 我还有什么问题希望研究?

附录 廉慧珍论文选评《求索与感悟》编者按
科学求真 高层建瓴——写在廉先生《求索与感悟》出版之际-梁文泉
耕耘不懈的恩师益友——回顾与廉先生在一起的日子-陈恩义
路漫漫兮其修远——读廉老师《求索与感悟》感言-江加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写在《求索与感悟》出版之际-宋少民
我向您致敬——真正的行业领军人物和值得敬佩与追随的老师-李玉琳
平实求真 厚德载物——读廉慧珍老师《求索与感悟》有感-韩小华
思想和行动上的巨人-师海霞
我认识的廉老师-郭保林
科学的诚实-杨雄利
致广大而尽精微-张大康

前言/序言

  序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一书作者廉慧珍教授是一位在业内德高望重、年逾80且仍在工程技术领域服务的先生。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专著。阅读时我欲罢不能,掩卷时心情激动、难以平静!
  在本书中,读者会处处感受到,先生德高望重却不居高临下,而是向后辈们敞开心扉,坦诚分析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成长历程、走过的弯路,剖析自己在追求真理、攀登知识高峰时的不足、局限甚至认知错误;先生是一位激情燃烧、永不停步的追求科学真理的先行者,在无涯的学海中,像一座高耸的灯塔,燃烧着自己,照亮着热爱混凝土事业的跟随者;先生是一位跨混凝土材料、结构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大师级专家,向我们传授其近50年从事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服务所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
  我也已近花甲,在国内外从事研究30多年,却从来没读过像这样别具一格的专业著作。这是一本教科书,你可以看到,为师者,答疑解惑,诲人不倦。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建立,特别是对一些业内广为流传的错误概念(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的纠正,不遗余力;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你可以看到,为学者,读书而知不知,实践而知不足。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先生提出了许多目前尚未可知的重要学术和技术问题,为后人攀登知识高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指出了方向;这是一本教你怎样做科研的书,先生以其对沸石岩和沸腾炉燃煤固硫渣作为水泥混合材的研究为例,讲述了思维方法与观念比技术更重要的道理,分析了什么是分解论研究方法,什么是整体论研究方法、什么是系统论研究方法,以自己的深刻感悟为后人攀登高峰提供了巨人肩膀;这甚至是一本关于怎样做人的书,做事要先做人。为人者,不仅贵有自知之明,更贵有公开解剖自己的勇气。先生在自评部分毫不客气地指出自己过去研究工作的不知、不足、局限乃至错误认知。
  这本书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大,一时间,作为后辈的我甚至不知该怎样写这篇序。1974年当先生从事高强混凝土研究时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插队知青。这本书虽然只是选择性地介绍了先生在长达50年从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一些工作,但这些方面确是反映了中国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愿意向读者介绍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本书应用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等哲学思想,建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观念,强调“正确的技术决策取决于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观念取决于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一科研方法在其对沸石岩火山灰活性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先生挑战传统思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学科系统严谨的研究,最终纠正了错误的观点,建立了对反应机理的科学认知。
  本书深入分析总结了在分解论和整体论方法指导下研究工作的利弊,指出要采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混凝土这一看起来简单实际非常复杂的系统,通过科学地划分子系统,建立子系统行为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复杂纷繁的影响下把握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与关键措施。先生以实验室研究结论和工程实际观察结果的对比,批评了许多过去似是实非的结论,这对于当代中国混凝土科技工作者是一剂清醒药,不仅有助于理解过去的研究和结论的局限性,而且对于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指出,混凝土是一种用简单技术制作的高度复杂的体系。从材料到结构,从实验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工程结构、环境条件以及非技术性因素非常之多。显然,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对技术和工程问题的通识能力,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本书所介绍的研究工作,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从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从胶凝材料到混凝土结构、从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到工程施工、从混凝土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先生深厚的跨界通识,对问题的分析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广征博引,不断拓展读者的眼界和深度。
  为了帮助读者建立创新思维,先生明确指出要打破三种思维定势:传统思维(或习惯性思维)、从众思维和机械思维,要建立辩证思维。先生例举了思维定势问题在技术标准和规范中不能与时俱进的表现——“用老方法评价新事物”,例如矿渣的含碳量指标问题,膨胀混凝土试件的养护方式问题,实验室混凝土收缩值的测定问题,掺混合材后混凝土的强度发展特性与现行28天定强度的矛盾问题,等等。如果有人说在实验室检测耐久性能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结构中提前劣化可能是因为施工质量或别的非技术因素所致,但面对实验室检测性能差的混凝土在现场却有很好的表现时,则不能不承认是测试评价方法的问题,例如混凝土的碳化试验、抗冻融试验、氯离子侵入试验等。先生强调,试验方法必须尽量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如果试验方法与材料特性有关的话,材料发展变化了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则必须相应改变。先生不仅直言不讳,针砭时下的科研学术不端,而且专门用了一大篇章来指导创新:“想创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生告诉我们,科研工作没有捷径,不能取巧,必须老老实实学习掌握前人的工作,才能创新。
  先生一再强调,“任何个人,乃至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都不会永远正确和绝对正确”,应着重于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读者一定会受到启发,深入思考,提高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我自己在几个方面就深受启发。
  例如对于高性能混凝土的认识。先生对我国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包括当初词语的翻译、概念的建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认识误区,如误以为高性能就一定要求高强度等。先生指出,高性能混凝土不是只要有配合比就能得到的,必须从原材料控制、拌和物生产和整个施工过程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阅读时我感悟到,要学会站在不同的方面看问题。结构工程师、施工工程师、材料工程师所理解的高性能混凝土是有所不同的。上世纪8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其实是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和开发的。虽然迄今仍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内涵逐渐厘清,简单说是相对于普通混凝土难以达到的更高性能。例如,更高的强度(如果需要的话),更容易浇筑成型,且不离析、不开裂,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完好服役所要求的时间。如果再加上绿色的要求,则具有更小的环境负荷(在混凝土生产使用中的碳足迹最轻,建筑物废弃后混凝土能高值重复利用、资源化再生)。这四个方面“更高、更易、更好、更小”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内涵。
  再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认识也受到启发。耐久性是对结构和材料在一定的服役环境中抵御环境侵蚀,持续满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可以说,服役中的所有材料性能都是耐久性的函数,即都会随时间演变。不同的服役环境中建筑物所要求的耐久性不同。因此,笼统地一般性地说耐久性是没有意义的,必须予以明确。例如,材料强度,没有耐久性保证的强度是没有意义的。先生多次指出28天后强度性能的演变的重要性。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耐久性首先要求的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即不开裂。这对材料性能设计、施工工作性设计和施工技术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当我掩卷之时,不禁想,是什么力量让先生有这样大的勇气,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这样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著作?是她对真理求索的使命感。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师,拿起实事求是这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工作,这是什么表现?这是无私,是大公,是大德!我想,我们也许不会也不必同意先生的每一个学术观点,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那颗追求真理的赤诚无私之心、为先生一生为混凝土事业的奉献所感动、所激励。
  为了中国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事业,先生近十年来花了很大的精力帮助我在协会做好服务混凝土企业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工作,受惠之多,无以回报!当得知先生编写此书且很多单位要求支持此书的出版时,我要求让协会组织出版发行,除了此书的重要价值外,也希望以此作为对先生的一点感恩回报,承蒙先生同意,此书即将付梓。至于此书出版的意义,古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
  徐永模
  2015.3.10

  自 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援引上述经典,是想说明,做为一个教师,一生中所做的事就是学而不止,教而不倦;越学越觉得所知甚少,就越想学;教的过程才知道自己有许多尚不明白之处。 任何个人,乃至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科学,都不会永远正确和绝对正确,而是无限趋近于真理。正所谓学无止境,因而需要教学相长,经常反思,以不断补充,不断纠正。尽管这似乎人人皆知,但是重要的是实践。在此愿与大家共勉。
  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1953年从华东区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测量专业。当年土木工程系有6个专业,招收14个班: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重点培养工程结构设计与研究人才,2个班),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重点培养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人才,4个班),以及工程测量土木系、公路工程、给水与排水、暖房与通风各2个班。入学后第二年继续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工程测量、公路工程两个专业分别合并到同济大学和测绘学院。一年级学生过去,我们二年级学生就地转到木土系其他专业和水利系水工结构专业。我被转到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专业,在原来4个班以外增设了一个“房85班”(按毕业年份编号。意即58年毕业的第5班。那时的“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专业” 和现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不同,我们比“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和现在的“工民建”专业多上了“施工技术”、“施工机械”、“施工组织计划”等课程)。其他同学分到其他专业的增设班。我在学生时期因做过两年的半脱产政治辅导员,而延迟于1959年正式毕业,工龄从1958年计算。这就是我的履历上为1958年毕业,而毕业证书是1959年颁发的缘故。
  毕业后留校,在“十年动乱”以前,我一直从事校刊编辑工作;1972年要求回系,并毅然选择了一个当时“冷门”的专业——建筑材料。这时,我的专业水平落后于我的同班、同级同学14年,而且对我来说,尽管大学期间所学的建筑材料课程达100多学时,而对混凝土材料专业来说,也毕竟是皮毛。从专业基础的物理化学、硅酸盐物理化学、岩石与矿物学、胶凝材料学、x射线衍射学、现代仪器分析等,到专业知识的胶凝物质工学、水泥工艺学原理、混凝土学、混凝土制品工艺学等等,都从头学起,边做——按教学和科研需要学习和研究,边学——听课和自学,以自学为主。教学给我宽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7...........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7...........

评分

7...........

评分

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求索与感悟·我的论文选评-献给热爱混凝土事业的人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