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公证是一种司法证明制度,公证书是具有法定证据效力和公信力的法律文书。
公证证明的标准是什么,高度如何确定?公证机构和公证员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有多大?作者根据其公证一线工作感受提出了观点。
由于公证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公证办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公证书严谨办理的消极因素,因此,公证书正确率的维护需要法律规定明确的、强制性的证明标准给予制度上的支持。
倘若法定的公证证明标准不能获得满足,必然会为公证责任的产生埋下隐患,从而使公证书成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间接甚至直接因素。
由于公证职能的独立行使常常受到来自程序外力量的干扰,使得公证过错的构成、公证责任的承担处于较法律规定复杂化的状态。
另外,受公证执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超过了法定过错责任,与其他行业的责任相比更加沉重。这种现状不利于公证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证职能的正常发挥,有待改变。
公证是一种司法证明制度,公证书是具有法定证据效力和公信力的法律文书。这是公证法律责任产生的根源,这也是曾经给公证行业的社会信誉带来严重损害的"西安宝马" "撬门公证""活人被证成死人"等公证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分为上下两编,第一编为公证民事责任,第二编为公证证明标准。上编分析了公证过错的构成与公证责任的承担。下编以公证证明和诉讼证明的比较为研究手段,兼用制度检讨、观点商榷、案例解析等方法,以继承公证的办理为主,对公证证据的审核与采信、公证证明标准的定位及实现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实务操作建议和改进措施。
《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无论对公证法理论研究,还是公证实务,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编 公证证明标准
——以继承公证事项的“真实”为主
第一章 公证证明标准概述
第一节 确立公证证明标准的意义
一、 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 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的关系
三、 公证证明标准的有关问题
第二节 公证证明标准构成因素分析
一、 公证证明的真实、合法原则简述
二、 “真实”概念的分野
三、 公证证明中的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第三节 “真实”在公证证明标准中的失重
一、 客观真实目标的永恒性
二、 客观真实在部分事实证明中的迷失
三、 法律真实的层次与底限要求
第二章 利害关系人保护的“短板”
——公证非对抗办理模式
第一节 从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说起
一、 一次亲身经历引起的思索
二、 “严格办证”何以艰难的拷问
三、 非对抗实质:公证办理的“前纠纷”“前对抗”阶段
四、 公证员的角色错位:潜在利害关系人的“兼职利益代言人”
第二节 公证非对抗办理模式的缺陷
一、 质证在事实认定中的作用
二、 公证员审核能否代替对方当事人质证的商榷
第三节 非对抗模式对公证办理程序的消极影响
一、 非对抗办理模式的先天不足:公证程序的失衡
二、 非对抗办理模式的后果:公证程序的“软化”
第四节 非对抗办理模式的公证对策
一、 公证程序的价值追求与应然状态
二、 效率与公正的价值博弈
三、 建立证明标准与程序严谨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三章 影响公证证明标准的制度内因素
第一节 公证证明主体特点的影响
一、 公证机构作为证明主体的特点
二、 公证员可采纳证据的特点与自由裁量权范围
第二节 公证职能行使有关问题的影响
一、 削减客观、助长恣意的“一人办理原则”
二、 助长“照顾”乃至舞弊的“回避虚无状态”
三、 中立性和独立性维护的艰难
四、 公证证据的收集与核查
第三节 公证效力实体性特点的影响
一、 公证证据效力及公信力的“硬”与“脆”问题
二、 公证公信力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第四节 公证效力程序性特点的影响
一、 公证书生效阶段的特点
二、 错误公证书效力存续阶段的事实与心理特点
三、 错误公证书效力“叫停”阶段的特点
第四章 影响公证证明标准的制度外因素
第一节 公证制度价值“正说”与误读之反差的影响
一、 公证制度的应然社会价值
二、 公证被误读的原因
三、 公证被误读的表现
四、 公证被社会误读的后果和危害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对公证制度的某些启示
一、 当事人的利益关注行为与行为经济学的联系
二、 “损失厌恶理论”与公证证明标准的高度选择
三、 公证证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五章 公证证明标准的定位
第一节 公证证明标准高度选择的商榷
一、 公证证明标准“严与宽”的观念博弈
二、 公证对诉讼证明标准的借鉴设想
第二节 诉讼证明标准对公证的参照意义
一、 诉讼证明标准概述
二、 “盖然性”标准简介
第三节 公证证明标准的高度设置
一、 “优势证据”证明标准探讨
二、 不同层次证明标准的设定
三、 公证员心证只须达到优势证据标准的事实
四、 公证证明对象的证明标准
第六章 公证证明标准实现的制度建设路径
第一节 证据裁判主义下的认证原则
一、 公证认证的概念和特点
二、 诉讼法中的证据裁判主义理论简介
三、 公证证明中的证据认定
第二节 心证的“自由”与“限制”
一、 证据证明力自由评价原则的确立
二、 自由心证原则与法定证据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 公证证明中的证据规则
一、 证据规则诸问题概述
二、 英美法系诉讼证据规则的公证借鉴
第七章 部分公证证据的变异
第一节 某些公证证据关联性的“人造”化问题
一、 某些证据关联性问题的实质
二、 “人造”证据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三、 某些“人造”证据的不合法取得
四、 “人造”证据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继承公证中的“补强印证法”
一、 举证不能引发的证据组合及补强规则之运用
二、 “补强印证法”在公证办理中的滥用
三、 “补强印证法”之滥用对法律真实的危害
第三节 公证证据变异的应对思考
一、 对证据“质”和“量”的理解
二、 公证证据的确实、充分问题
第八章 公证证明标准实现的证据采信路径
第一节 合理怀疑的排除与内心确信的取得
一、 从怀疑到确信
二、 公证证明中的重点怀疑对象:争议事实
三、 公证员合理怀疑的排除方式:证据审核
第二节 公证证明中的书面证据材料
一、 文档类书证与证明信的性质差异
二、 文档类书证与证明信的效力差别
第三节 公证证明中的证人证言
一、 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践境况概述
二、 证人证言的信息来源问题
三、 证人的作证能力问题
四、 证言的主观性与证人的作证心态
第四节 部分证据形式要件的法定化
一、 内心确信的主客观属性
二、 法定证据制度在公证证明中适当运用的必要性
三、 确立“公证证据形式要件”制度的设想
衔接语:从“虚重视、软程序”中看公证责任
下编 公证证明的民事责任
第九章 公证民事责任的性质
第一节 “侵权说”与“违约说”之争
一、 侵权责任说
二、 因公证办理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性质分析:违约责任说
第二节 确立公证违约责任所涉及的情况和实际意义
一、 公证机构与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
二、 不同法律责任对公证业务办理的影响
第三节 公证侵权责任的性质
一、 公证机构为公证员办证行为承担的雇主责任
二、 公证机构为错误公证书承担的产品责任
三、 公证机构因违反法律安全保障义务所承担的不作为责任
第十章 公证民事责任中的过错要件
第一节 公证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 民法上的归责原则简介
二、 公证侵权的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节 公证书错误状态下的公证过错
一、 公证书正误在过错认定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 公证书有无错误的真实性认定
三、 公证书有无错误的合法性认定
第三节 公证员办证行为中的过错
一、 公证员对证明行为通常规则的违反
二、 公证办理注意义务的“质”“量”要求
三、 公证员注意义务“质”“量”合格的标准:专家水准的要求
第十一章 公证过错责任的特点
第一节 公证过错责任性质上的特点
一、 公证过错责任的“文义性”特点
二、 公证过错责任存续期间的“超长、普遍”特点
三、 公证过错责任的“具体责任人永远明朗性”和“责任绝无推诿性”特点
四、 公证过错“归责容易免责难”的特点
五、 公证过错责任诸特点对办证的要求
第二节 公证机构有无过错的举证和抗辩
一、 公证书错误与公证过错在举证主体上的差别
二、 公证机构自证无过错的方式
三、 公证无过错的抗辩
第三节 公证过错责任的落实问题
一、 权威且可操作性证据规则的缺位
二、 公证效力的“社会性误解”
第四节 外来因素对公证过错的影响
一、 侵权法“第三人过错”理论在公证责任承担中的适用
二、 “第三人过错”理论在当事人弄虚作假时的应用
三、 “第三人过错”理论在程序外干预时的应用
四、 非法干预下公证的过错与责任
第十二章 公证责任的追究
第一节 公证当事人对公证责任的追究
一、 公证错误与当事人的注意义务
二、 恶意当事人索赔权的丧失
三、 意思表示状况与公证书的正误
第二节 普通利害关系人对公证责任的追究
一、 错误公证和参与办理公证者的关系
二、 错误公证与公证相对人的关系
第三节 潜在利害关系人对公证责任的追究
一、 潜在利害关系人遭受损害的根源
二、 潜在利害关系人遭受损害的特点
三、 错误公证书对潜在利害关系人利益的直接侵害
第四节 改制后所发生公证赔偿责任的追究程序问题
一、 《方案》规定的“区分适用”问题
二、 公证争议处理的“去行政化”立法方向
三、 《公证法》第43条的适用问题
第十三章 公证责任的承担
第一节 通常情况下的公证责任承担主体
一、 我国应采何种公证责任承担模式的商榷
二、 公证机构对民事责任的独立承担
三、 公证责任承担中的“两罚制”
第二节 影响公证责任承担的特殊因素:程序外力量对公证职能独立
行使的干预
一、 公证职能独立行使的实然状态
二、 公证责任承担的特点
三、 公证办理的不受干预性和实际所受干预
四、 揭开公证职能独立行使的面纱:非法干预下公证责任自负的商榷
五、 非法干预者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干预对自由心证的干扰
第三节 外来干预情形下公证责任的承担
一、 “揭开法人面纱”理论在公证责任承担中的应用
二、 共同侵权理论在公证责任承担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蓝灰色调,加上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法律文书的严谨性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总觉得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密的规则和操作流程。我特别好奇,在现代社会,公证证明是如何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交易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这本书的书名《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听起来就很有份量,我猜想里面一定深入剖析了公证员在出具证明时的具体标准,比如需要核查哪些材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程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公证证明的有效性,究竟取决于哪些关键要素?是它的程序合法性,还是证明内容的真实性?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会解答这些疑问,并且会从“标准”和“责任”这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公证纠纷案例,来展现法律责任的界定,以及不同情况下公证员的应对策略。此外,我个人也对公证证明在不动产交易、继承、婚姻等领域的应用比较关注,如果书中能对这些具体领域的公证证明有深入的讲解,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公证证明这个看似专业但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我对法律领域一个重要分支的好奇心。《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联想到那些严谨的法律条文和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我一直对“证明”这个概念的边界和深度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法律语境下,如何才能算得上是“有效”的证明,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公证证明,在我个人的认知里,似乎是一种极具权威性的证明形式,它代表着国家公信力的介入。我非常想知道,这份权威性的背后,究竟是如何构建起来的?所谓的“标准”,是指导公证员操作的准则,还是对证明效果的要求?而“责任”,则更是直接指向了法律的约束力和后果。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公证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需要遵守哪些具体的行为规范,一旦违反,又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公证证明的“疑难杂症”案例,比如那些曾经引发争议的公证案例,通过剖析这些案例,来理解“标准”是如何被解释和应用的,以及“责任”是如何被划定的。我对公证证明在合同、遗嘱、身份确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而深入的讲解。
评分《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这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肃的气息,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揣摩的。我对法律工作中的“证据”和“证明”环节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是司法公正的基石。而公证证明,在我看来,更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且独立的环节,它提供了一种官方认可的、具有高度可信度的证明。我一直很好奇,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是符合“标准”的公证证明?是文件齐全、程序到位,还是内容真实无误?而“责任”这两个字,则让我联想到公证员在整个过程中所承担的重大义务。一旦证明出现问题,责任的划分会是怎样?这本书的标题,无疑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对我详细解释公证证明的制定和审核过程,包括那些看不见的、但至关重要的细节。我尤其想知道,在一些复杂的、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公证案件中,公证员是如何权衡利弊,并依据“标准”做出判断的。同时,我也对因公证证明产生的法律纠纷以及解决这些纠纷的案例很感兴趣,相信通过这些案例,能让我对“责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内容一定非常“硬核”。《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这个书名,就透着一股子专业劲儿,让我联想到那些厚重的法律书籍,需要非常细致地去研读。我一直对法律体系中的“证据”和“证明”这一块儿特别着迷,总觉得这是连接事实和法律的桥梁。公证证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具有公信力的证明方式。我非常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才让一份公证证明具有了如此高的法律效力?是需要符合哪些具体的操作规范,才能称得上是“标准”?而“责任”这个词,则让我更加警觉。这意味着,公证员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证明者,他们肩负着重要的法律责任。如果公证证明存在瑕疵,或者证明的对象存在问题,那么公证员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本书的标题,正是精准地触及了我心中最想探究的这些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法律条文解读,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公证证明的法律框架。同时,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公证证明的最新发展动态,或者对未来公证制度改革的展望,那将更是锦上添花。毕竟,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解其发展趋势也非常重要。
评分读到《公证证明标准与责任》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形象。我对法律的很多方面都感兴趣,但特别着迷于那些能够直接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法律工具。公证证明,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强大的工具,它能够赋予文件法律效力,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我一直好奇,什么样的“标准”才能保证公证证明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材料审核的细致程度,还是法律知识的深度运用?而“责任”这个词,则让我意识到,公证行为并非儿戏,公证员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督。如果公证证明存在问题,那么责任的界定将会是怎样的复杂?这本书的标题,正是点燃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欲。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阐述公证证明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操作规范,比如在涉及巨额财产、重要合同的公证过程中,会有哪些特殊的考量。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能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详细解析公证员在承担责任时,是如何被追究的,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公证证明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豪 好
评分普及知识使用,待详细看
评分豪 好
评分普及知识使用,待详细看
评分好书
评分普及知识使用,待详细看
评分豪 好
评分普及知识使用,待详细看
评分豪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