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九段何老师的青春记忆与感悟#
人生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一切都来得及。——何炅
跨越年龄的不老偶像,十年人生积淀,成就时间之作。
十年,你看见,从主持人到歌手、演员,再到导演,他不断刷新人生的可能。
十年,你看不见,他从不痴心妄想,永远默默坚持,有迷茫有遗憾,梦想最终如约而至。
舞台之下,人群之中,时间之外
何炅首度讲述那些年你看不见的故事,在每一个细节里,袒露属于他的青春秘密。
我们关于人生的困惑无非囿于时间,囿于种种“来不及”。
而关于时间,40岁的他已然给出好的答案:人生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七个关于青春的诗意问答#
更有多位艺文界大咖加入,畅聊分享私人青春体验:
何炅与黄磊、刘瑜、蔡康永、林夕、韩松落、好妹妹乐队等人的“青春”主题对谈,分享更多青春感悟。
青春是什么?它会不会消失?它带来了哪些珍贵记忆,又带来哪些遗憾?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曾经的青春梦想去哪儿了?
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他们的回答或犀利或婉转,或深情或理性。
你,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十二篇当红作家的青春书写#
当红作家十二、午歌、烟波人长安、关熙潮、里則林等,书写青春故事。
那些青春记忆里的场景,那个明媚澄亮的夏天,那几个无法忘却的人,那样必经的成长和困惑,那些年走过的路,那些再也没有结局的故事……
他们将之淘洗出记忆,呈于纸上。十二个人,十二种不同的青春风姿,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用文字搭建出十二个跟青春血脉相连的故事。
你,是不是也这样成长过?
内容简介
《来得及》,跨越年龄的不老偶像“何炅”,首度讲述青春记忆、私享人生感悟在大学,他疲于奔命于央视的节目主持、撰稿录影、学生会工作、阿拉伯语的辛苦学习…… 毕业多年,他遗憾年轻时没有一个可以随时倾诉的朋友,他不爱讲心事的习惯还在,虽然他早已习惯了“自我排毒”,也在慢慢学习说心事…… 在快乐大本营,主持的同伴来来往往,他像这个舞台上的一颗恒星,每一次有人离去,只会让他更有斗志…… 主演《暗恋桃花源》,他说他学会了“打开耳朵去演戏”,以及“站在最后一排看自己”…… 每次离家,他都会拉着妈妈的手说“我爱你”,因为他懂得,趁来得及,要好好爱,要珍惜所有相处时光中的好与坏,因为他们是最无条件爱自己的人…… 身处颜值爆表的综艺舞台环境中,他一直坚信,真正的美只会源于内心的爱和纯净…… 快乐家族(谢娜、李维嘉、杜海涛、吴昕)、李宇春、孙俪等,他的朋友圈总带给他感动…… …… 他说:年轻时的自己还是要的太多了,什么都想做好。但是,疲于奔命的慌乱可能也是青春期的一种普遍状态,因为不是特别确定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很多事情都处在一个努力尝试、努力做好的阶段。一定要经历之后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才知道如何选择。
人生中那些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的好机遇,其实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努力和等待的。,坚持好每一个当下,梦想就会如约而至。
《来得及》,何炅与黄磊、刘瑜、蔡康永、林夕、好妹妹乐队、等人坦诚对谈,分享更多青春私体验。
有一种遗憾,是重新给我时间和勇气,一定回去完成的,就是:把一段感情处理得更成熟,尽量拖延它垂危的寿命,那时太洒脱了。洒脱其实不用太早。——林夕以前的自己总是在找寻自己向往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发现放下一切去享受音乐,走上两个人两把吉他的音乐之旅时,真的有一种“狂”的意味。——好妹妹乐队理想中的青春,应该是有勇气保持孤独吧。青春期里所能犯下的所有的错误,好像都是因为不甘寂寞。
——刘瑜我做过的最狂野的事情就是有勇气去不苟且地活着。——黄磊理想的青春:和自己缠绵,和世界吵架,对死亡摸来摸去,对爱情吐口水。——蔡康永 l 《来得及》,更多当红作家,十二、午歌、里則林、周宏翔……相约此书,共同讲述青春故事。
青春从未因经历雨季而褪色,我们走着,在向上生长着的虬枝条叶里,仍珍藏着最晶莹的水滴。——午歌每一个经历过深重的孤独脆弱的孩子才会懂,假装坚强,并不能让你走出去,只有当你肯承认自己不坚强的时候,才是你最坚强勇敢的时候。——十二而那些灿烂的日子,像夏花一样,猛然爆发了一季,芳香四溢,万紫千红,却又突然消失不见,快得让你措手不及。——里則林我曾经盼望这世界如同一个宏大的战场,喊声震天,我大马金刀,驰骋荒野,恍惚间占城为王;可到最后不过一兵一卒,拖着脚,随成千上万的人裹入滚滚洪流。——烟波人长安我们小时候爱一个人,总是不计后果,长大后爱一个人却总是思前想后。时间和成长让感情考量得更多,却承载得更少。——子矜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利选择,便有义务独自承受一切。——陈亚豪既然是注定的怀念,就无需用力铭记,因为你总会不经意地拾起。会心一笑,再感叹咫尺天涯。
——关熙潮 ……
作者简介
何炅,著名主持人,歌手,导演。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来得及/何炅
Chapter 1
毕业
最美好的毕业季/何炅
洒脱其实,不用太早/何炅&林夕
千百万个夏天/里则林
那一年我毕业/烟波人长安
留言板:有关毕业,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呢?
Chapter 2
爱
趁来得及,好好爱/何炅
天各一方,互道晚安/何炅&张嘉佳
梅子和阿畅/子矜
那些青春记忆里的大雨/午歌
留言板:最好的爱是什么?
Chapter 3
梦想
坚持好每一个当下,梦想就会如约而至/何炅
带着音乐,翻山越岭/何炅&好妹妹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王硕
你又会为谁停下/陈亚豪
留言板:你的梦想去哪了?它实现了吗?
Chapter 4
成长
翻过山丘,又见山丘/何炅
没有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你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何炅
保持孤独,匹配梦想/何炅&刘瑜
人生是一台剧本,你是自己的导演/彭宇
成长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坚强/十二
留言板:什么时候突然觉自己长大了?
Chapter 5
朋友
朋友圈和微信群/何炅
表面平静,内心狂野/何炅&黄磊
六年好近,你们好远/关熙潮
留言板:朋友是一辈子的事吗?
Chapter 6
迷茫
打听耳朵,倾听世界/何炅
和自己缠绵,和世界吵架/何炅&蔡康永
我们能去哪儿/周宏翔
故事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颜桥
留言板:青春的你,有没有迷茫着什么?
Chapter 7
青春
那些有颜的年轻人/何炅
永远年轻,内心纯净/何炅&韩松落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一段弯路/张际星
留言板:青春是什么?
精彩书摘
《来得及》:
【书摘·引子】我们从来都不会输给时间,我们只会输给自己。
那些岁月里的痛苦、等待、伤害、孤独,那些来不及,是我们抵抗脆弱和艰难的勇气来源,是要我们永远记得“来得及”的提醒,是青春送给我们的毕业纪念。
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输得起、看得开,青春就是去经历一切你未曾拥有却仍然向往的,青春就是再近的地方也要跑着去,青春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抬头,仰望星空,念念不忘自己的梦。
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
只要你坚持,实现梦想永远来得及。
【书摘·精彩内容】最美好的毕业季 ——何炅二十岁的时候,我大学三年级。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时的状态,就是“疲于奔命”。
三年级阶段的阿拉伯语的学习越来越辛苦,语法的难度升级,也有越来越多的词汇和课文要背。
而那时的我除了学习之外,还担任着学生会的工作,兼任文艺部和宣传部的“要职”。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我也有了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经由刘纯燕的邀约,我开始在央视主持节目。因为节目组的信任,每期节目的台本也交给我来写。节目是日播的,平日要撰稿录影,有时还要出差去外地录制,作为学生兼职来说,强度是很大的。
那时,我经常很晚才回到学校,同学们可能已经下了晚自习,甚至都已经睡了,而我只能先在学生会里将自己学生干部的事情都做完后,再回到宿舍开始背第二天上课要准备的内容。我们那个年代,学校是限制用电的,每晚要按时熄灯,所以回到宿舍后,我只能搬把椅子去水房学习。因为在整栋宿舍楼里,只有厕所和水房的灯是一整晚都通电不拉闸的。水房的灯为了节约用电都是声控灯,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得咳嗽一声,或者轻轻地跺下地面,让灭了的灯再亮起来。多年之后回想起校园的学习生活,这是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场景。
冷静回想,那个时候的我还是要得太多了,什么都想做好,将自己置身在一个比较慌乱的状态里。这样的慌乱可能也是青春期的一种普遍状态,因为不是特别确定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很多事情都处在一个努力尝试、努力要做好的阶段。当然,这样的慌乱阶段也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也许是一定要自己经历了之后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才知道要如何选择。
如果可以有重返二十岁的机会,我会选择让生活更饱满有趣一些。比如,好好出去玩一玩,北京有那么多的博物馆,我应该去看看;我也许还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谈个恋爱;也可以多跟同学们在不错的天气里一起出游。
……
前言/序言
来得及
何炅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常常用各种方式去试图诠释青春,电影《栀子花开》也在试图找到一个不同的角度表达青春。
十年前,三十岁的我攒足了劲儿要实现梦想,要当新人,发唱片。当时《栀子花开》并不算主打,公司也没有打算拍摄MV,没想到作为前导预热曲一推出就获得了好评,我们几个朋友都觉得这首歌很好,没有MV还挺可惜的,于是王硕主动说,交给我吧,我找我的朋友免费给你拍。
王硕是我多年的朋友和同事,也是当时湖南最好的综艺栏目制作人。他担当起导演和制片人的角色,从摄像、灯光、器材、制片、服装、化妆、发型等,全是他一手组队。
至于MV的演员们,也是飞快地从帅哥美女朋友里选出来的:女主角李晟当时还是学生,男主角是同行里帅气与诙谐并重的彭宇,外形出众的新生代“嫩模”海鸥,年轻代导演群中颜值相当高的蜗牛。
拍摄期间,除了给工作人员吃盒饭花了钱之外,各种器材都是别人免费赞助的。工作人员,从制片到演员,也几乎是友情参与。这个MV的拍摄几乎是零成本,但我们还是很好地完成了全部工作。MV播出后。效果很好,流传很广。
那次的拍摄对我们影响很大。一群人不为钱、不为名一起做一件有梦想的事情,这种感觉真的太爽了。以至于三年后,我们原班人马又集合起来拍了续集《那段岁月》,记录了《栀子花开》几位演员几年后的成长。
那个时候我们说,应该十年以后再拍一集,把青春继续记录下去。这番话王硕和彭宇可能比我更上心。其实,之后的这些年他们一直在筹备《栀子花开》的衍生剧,不过彼时青春题材并不热门,现在机缘好像成熟了,于是他们约我开会,正式探讨拍电影的可能性。
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拍?”“怎么拍?”“拍什么?”“谁来拍?”大家讨论发现,《栀子花开》这首奇怪的小曲历经十年,每一年都像是一首新歌被新一届的毕业生所喜欢,好像也并没有折旧。我主持《快乐大本营》十几年,在大家心中似乎也是一种快乐和青春的定格;再发散开去,发现不止是我,其实,时间虽然可以改变一些什么,但是每个人身上总有些美好和梦想会坚持下来,这也成为区别我们和别人的最大不同。大家热血沸腾地确定了电影的走向和立意,也达成了绝不和之前成功的作品相似的共识,同时提出“不怀旧,正青春”的口号。这个角度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决定开始行动。
那时候我原本想的是,我们慢慢弄呗。没想到开完会第二个星期,他们说已经找了九个年轻的编剧来北京写剧本了。再过一个礼拜,王硕、彭宇告诉我说他们拿出了故事的初稿。三周之后,第一版第一稿的剧本就出来了。虽然那一版在改了六遍之后还是被我们废掉,换了一个新的故事,但是那时大家的干劲和热情,直接燃起了我对拍电影的热情!
很快,投资到位。
于是,拍电影这件事,从梦想慢慢变成了现实。
就像是一朵花的成长,迎风送雨,含苞待放,向空十年,终于迎来了它最美的绽放。
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不顾一切、傻乎乎地、热血地去完成一个梦想的过程。其实我拍这部电影,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我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我做到了。我记得在开拍之前,他们拿给我一本很厚的导演手册,要我把它啃完,我一边啃一边想,这太难了,我要能做到,那真是见鬼了。我还记得当时每天都要面对一万个决定,并且要立即做出判断,而当我好不容易做完决定,新的一万个决定又来了。我想,如果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对的话,那真的见鬼了。可是,我们还是做到了。我觉得我能做到,你也可以。
《栀子花开》想让你走出影院的时候,感叹青春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不管你在哪个年纪都来得及,不必唏嘘当年,而是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还年轻,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青春,是做什么都来得及的感觉。手里握着青春,就感觉还有大把的时间、大把的资本可以挥洒。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见的人、想要实现的梦想、想要赚的钱、想要去玩的地方……那一切就都来得及。
年轻的时候,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要经历等待。但无论何时,无论是二十岁、三十岁,或者五十岁、六十岁,只要你心中仍有想去的地方、想要做的事,就不用在意此刻镜子中的你究竟有几条皱纹或者几根白发,立刻出发,一切都来得及。
当然,岁月里一定有很多事情是来不及的,比如伤痛的来袭、生命的逝去,这些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让我们无奈地深深感慨:来不及了。
那也是对的——人一定要有敬畏心、恐慌感,才会真正懂得,才会知道,哦,至少有更多的事情我还来得及,这是一个哲学的统一。如果你毫无敬畏、肆无忌惮,就算来得及,你也不懂珍惜,不会好好去对待。所以,在我们还有能量、有精力、有梦想去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一切都来得及。而那些不可控的来不及,恰恰让那些来得及的事情,更显珍贵。
我们从来都不会输给时间,我们只会输给自己。
那些岁月里的痛苦、等待、伤害、孤独,那些来不及,是我们抵抗脆弱和艰难的勇气来源,是要我们永远记得“来得及”的提醒,是青春送给我们的毕业纪念。
青春是什么?
青春就是输得起、看得开,青春就是去经历一切你未曾拥有却仍然向往的,青春就是再近的地方也要跑着去,青春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抬头,仰望星空,念念不忘自己的梦。
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见鬼了呢。
只要你坚持,实现梦想永远来得及。
《星辰之轨》 一场关于记忆、遗忘与救赎的史诗级旅程 简介: 《星辰之轨》是一部恢弘壮阔的科幻史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数个世代、横亘无数星系的宏大叙事之中。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在宇宙尽头被遗忘的文明——“织梦者”,以及他们留下的一个被称为“记忆之种”的神秘装置展开。 故事始于公元 3742 年,人类文明已进入“大迁徙时代”,地球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主要情节聚焦于“银河边缘巡航舰队”的一艘侦察舰“信使号”。舰长,艾莉亚·维恩,一位以严谨和近乎偏执的逻辑著称的星际导航员,奉命调查一处长期处于空间乱流中的“静默区”。她不相信神话,只信赖冰冷的计算和数据流。 在静默区深处,“信使号”意外捕获到一个异常强大的引力信号,信号源是一座漂浮在虚空中的巨大、由未知金属构筑而成的“碑文”。接触碑文后,舰上所有船员的个人记忆开始出现无法解释的错位和重叠。艾莉亚发现,这些“记忆碎片”并非来自他们自身,而是属于数万年前失踪的“织梦者”文明。 第一部:碎裂的编码 艾莉亚的副官,卡尔·雷恩,一位对古代哲学和密码学有着异乎寻常热情的语言学家,开始着手破译碑文。他发现,这块碑文并非单纯的记录,而是一个复杂的“时间锚点”,它记录了“织梦者”文明在面临一次宇宙级灾难——“虚空饥饿”——时的最后挣扎。 “虚空饥饿”是一种吞噬能量、扭曲时空的基本宇宙现象,它能彻底抹除任何物质存在的痕迹。织梦者文明的核心技术在于“记忆固化”,他们试图将整个文明的知识、情感和历史,压缩成一种信息态,植入宇宙的基本结构中,以求在下一次宇宙大循环中得以“重启”。 然而,植入过程并不顺利。“记忆之种”被分散成了无数个“碎片”,散落在不同的星系,并与特定人类的潜意识产生了共鸣,引发了“记忆瘟疫”——受感染者开始清晰地体验到织梦者文明的最后时刻,他们的现实认知开始崩溃。 艾莉亚的团队必须在自身理智完全瓦解之前,找到并重组这些碎片。旅途中,他们遭遇了“拾荒者联盟”,这是一个由不同种族组成的松散组织,他们视“记忆之种”为可交易的稀有资源,试图利用这些远古记忆来操控新兴的星际贸易线路。 第二部:回响的低语 随着对记忆碎片的深入接触,艾莉亚发现,她自己对“静默区”的调查任务本身就是一个被植入的“诱饵”。真正的目标,是引导拥有特定基因序列的个体(即信使号船员)去激活沉睡中的“核心记忆库”。 故事的视角切换到织梦者文明的最后一位“首席编织者”——瑟拉菲娜。通过她留下的视角,读者目睹了那个文明的辉煌与绝望。瑟拉菲娜深知,要对抗“虚空饥饿”,仅仅保存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纯粹的意念锚定”。她将自己最后的生命力与“记忆之种”的核心算法融合,目的是在未来唤醒一个能够理解“牺牲的必要性”的继承者。 信使号抵达了距离银河系边缘最近的“零点星云”。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个由纯粹能量构成的实体——“守望者”。守望者并非敌人,而是核心记忆库的最后一道生物防火墙。它通过模拟最深层的恐惧和最渴望的救赎,来考验前来者是否值得继承这份沉重的遗产。 卡尔在与守望者的“辩论”中,逐渐领悟到“织梦者”的真正目的并非是“永生”,而是确保“意义”不会消失。他必须放弃他所信奉的全部逻辑和历史观,才能通过考验。 第三部:终极的校准 艾莉亚面临着终极抉择。她发现,完全激活“记忆之种”将需要一个巨大的能量脉冲,这个脉冲会彻底抹去她当前所处星系的大片区域,包括她一直试图保护的殖民地。 继承织梦者的遗产,意味着要成为一个比他们更残酷的审判者。他们留下的信息明确指出:为了文明的延续,必须清除所有阻碍信息重构的“噪音”——那些对记忆碎片产生负面或破坏性影响的个体和星体。 艾莉亚必须在“拯救宏大的过去”和“守护眼前的现实”之间做出选择。她的理性告诉她,按照既定程序激活核心,将是宇宙中最“高效”的选择。然而,与卡尔、以及其他船员在旅途中建立起来的、超越数据的真实情感连接,开始动摇她冰冷的计算。 在最后的时刻,艾莉亚没有选择激活“记忆之种”的完全模式,而是进行了一次“次级校准”。她将织梦者的核心理念——对“创造性探索”的无尽渴望——提取出来,并将其融入了信使号的曲速引擎。她放弃了重建一个完美的、被预设好的文明,转而选择将这份火种,播撒到她自己所熟知和热爱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星海之中。 《星辰之轨》的结局并非简单的胜利或失败。艾莉亚和她的船员带着这份远古的智慧,继续航行在未知的空间。他们没有带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解:真正的传承,不是对过去的完美复刻,而是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的开放。他们成为了宇宙中新的“信使”,携带着记忆的微光,驶向下一段未知的星辰之轨。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身份的构建(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冲突)、信息熵与文明的衰落、以及理性与情感在重大决策中的权衡。它以宏大的宇宙图景为背景,聚焦于个体在面对超越自身理解的力量时,如何定义“生存”和“意义”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