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凱文·凱利×弗朗西斯·福山×杜贊奇×林毅夫×傅高義×詹明信×邁剋爾·桑德爾×雅剋·比岱×大衛·哈維×硃莉婭·剋裏斯蒂娃×許紀霖×陳來×白永瑞×趙鼎新×蕭功秦……60餘位世界學者,對話《文匯報》學術副刊
2.關於當代中國的思考,關於人類永恒價值的職守
內容簡介
《洞見:我們時代的思想判斷》是國內以學術文化見長的《文匯報》副刊《文匯學人》的記者,對60餘位世界著名學者的訪談精選。以《文匯報》思想學術副刊《文匯學人》的平颱和視角,《文匯學人》記錄下思想傢們在特定時刻的所思所想。按照訪談內容的側重,這些訪談被分為以關注政經為主的“世界·中國”捲,和以關注思想文化為主的“思想·經典”捲。訪談隻是點滴,但是這樣一群知識分子在當下時代大潮中的思考和判斷,或可為我們的焦慮提供一點齣路。
作者簡介
文匯學人,是上海《文匯報》的學術思想副刊,他們緊跟學術脈搏,每周都會與讀者共饗高質量的思想盛宴。在“文匯學人”中,曾有一個固定闆塊“文匯學人訪談錄”,這個闆塊創辦瞭100多期,瞄準國內外學者展開學術訪談,內容涉及“文匯學人”認為應當有所討論的幾乎所有重要話題。“到《文匯報》坐坐”,已經成瞭這些思想學術大腕兒路經上海必不可少的經曆,在幾年的時間中,被采訪對象包括弗朗西斯·福山、凱文·凱利、杜贊奇、傅高義、林毅夫、錢永祥、詹明信、邁剋爾·桑德爾、大衛·哈維、硃莉婭·剋裏斯蒂娃等等大名鼎鼎的思想傢,通過這些訪談,“文匯學人”無非想錶達這樣一種素樸的願望:專傢之所以成為專傢,總有其超過常人之處,“文匯學人”記錄下他們在特定時刻的所思所想,也許能夠為後來的讀者和研究者留下一些派得上用場的資料。
目錄
【世界·中國捲】
※ 不患貧而患不安
伊安·約翰鬆:要避免無節製增長可能帶來的惡劣後果
濤慕思·博格:全球規則製定應當傾聽窮人的聲音
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全球化加劇瞭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
威廉·恩道爾:不患人口太多,而患資源分配不均
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經濟發展不能將世界大部分人口排除在外
青木昌彥:製定政策要考慮人們的預期
錢永祥:社會急速變動使價值和規範無法成型
弗朗西斯·福山: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根除恐怖主義
吉迪恩·拉赫曼:有一種全球情緒叫“憤怒”?
戴維·梅森:“占領華爾街”觸及美國社會的神經
雅剋·阿塔利:歐盟未來取決於利益攸關方有否共識
※ 站在世界再造的起點
烏爾裏希·貝剋:“技術設計完全安全”的神話破滅瞭
凱文·凱利:麵對技術的包圍,人類應當有所選擇
戴維·羅森布魯姆:公共部門需要更高的道德倫理素養
達龍·阿西莫格魯:“包容性”製度有利於釋放創新潛能
傑裏米·裏夫金:通訊和能源結閤,纔會帶來經濟樣式的巨變
維剋托·邁爾-捨恩伯格:大數據時代帶來更理性、更可靠的決策
沃爾特·米德:美國正在社會再造的起點上
小約翰·柯布:美國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國所要避免的
愛德華·格萊澤:城市是聚集智慧、推動創新的必要載體
莎朗·佐京:小型集市、傳統街市更有人情味
※ 無極化世界裏的中國身份
俞可平:社會良序更多依靠社會自治與自律
喬舒亞·庫珀·雷默:國傢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
杜贊奇:我們現在更需要一個彼此依賴的世界
黃仁偉:未來世界格局將走嚮“無極化”
查倫·巴爾捨夫斯基:國際社會需要一個繁榮昌盛的中國
傅高義:作為受人尊敬的大國,中國應該更加自信
阿文德·薩勃拉曼尼亞:中國,“早熟的超級力量”及其國際角色
林毅夫:以“新馬歇爾計劃”帶動全球經濟復興
鬍永泰:追趕之後纔可能有製度創新
張軍:中國經濟增長進入“動車組”時代
蔡昉:創造條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紅利”
【思想·經典捲】
※ 永不停歇的當下
詹明信:全球化時代的“現代性”政治
邁剋爾·桑德爾:市場本身是工具,而不是價值
雅剋·比岱:通過組織控製市場,是問題的關鍵
大衛·哈維:危機如擊鼓傳花,總是從一地轉移到另一地
阿蘭·圖海納:歐洲的傳統不會因經濟危機而改變
硃莉婭·剋裏斯蒂娃:在歐洲,身份不是崇拜對象,而是問題
陳方正:嚮西方學習很多,並不錶示我們很瞭解西方
金衝及:現在可以更全麵評價辛亥革命瞭
裴宜理:如何處理過去的革命遺産,是一個巨大挑戰
彼得·辛格:善待動物關乎公平、正義與是非
※ 更誘人的世界
卡瑪·烏拉:物質進步不轉化為精神享受就毫無意義
詹姆斯·奧唐奈:技術讓古代世界變得更生動、更易於理解
羅伯特·齊默:沒有比投資未來更重要的事情瞭
剋裏斯托弗·貝裏:蘇格蘭啓濛運動: 小地方,大智慧
蘇國勛:形式閤理與實質閤理並重,纔是好的社會
貝淡寜: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擔當責任纔是首要的
黃勇:儒道思想對美德倫理學能夠有所貢獻
許紀霖:中國文明復興促成世界曆史的中國時刻
陳來:確立中國文化的自主性更需有世界眼光
白永瑞:從“東亞”尋找創造新文明的可能性
※ 智性的風景
趙鼎新:社會科學需要破除理科思維
蕭功秦:以“中道理性”超越極化思維
黃進興:把握儒教的曆史真實不能僅僅從經典齣發
王水照:研究“唐宋轉型”與當今社會有密切聯係
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和批評對於學生理解世界非常必要
愛麗絲·凱斯勒-哈裏斯:專業研究可以為談論公共事務提供閤法性
李澤厚:能不能讓哲學“走齣語言”
戴維·韋爾貝利:研習經典作品是我們認識自身的一種方式
張汝倫:因為有偉大的經典,人類纔仍然覺得有希望
王德威:每個時代都要有偉大作傢的想法過於簡單
王汎森:學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精彩書摘
張旭東采訪詹明信:全球化時代的“現代性”政治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美國杜剋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1934年齣生於美國俄亥俄州,曾就讀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博士論文以薩特研究為題。詹明信教授曾執教於哈佛、加利福尼亞、耶魯等美國著名高校,1985年鞦季學期擔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所和國際政治係訪問教授。1985—2003年任杜剋大學文學項目威廉·萊恩講座教授、係主任。2003年至今任杜剋大學批評理論研究所主任。詹明信教授著作豐富,所著被翻譯為中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種語言。2011年獲美國現代語言協會終身成就奬。
詹明信是當今公認的英語世界處於引領地位的馬剋思主義文化批評傢和文化理論傢,也是當代批評理論大師。他在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現代主義文學和思想研究、電影研究、馬剋思主義美學、哲學研究、後現代主義理論、科幻小說研究等領域成就卓著,影響廣泛。他堅持“總體論”的立場和方法,通過對各種文化媒質的分析,批判性、曆史性地研究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及其意識形態的運作方式,通過對種種異化、物化現象的分析,探討當代人類生活的矛盾衝突和內在的烏托邦嚮往。詹明信教授長期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抱有強烈興趣和熱情關注,多次訪問中國,同中國知識界保持密切接觸;他領導下的杜剋大學文學項目,培養瞭多名如今活躍在國內外學界的中國學生和學者。他目前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名譽教授;紐約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批評理論中心”學術顧問。《文匯報》委托詹明信教授的學生、美國紐約大學東亞係和比較文學係教授張旭東對其進行瞭學術訪談。
“現代”一詞成瞭影響力和霸權的工具
從您27年前第一次訪問中國到今天,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和中國知識界都發生瞭極大的變化。如果我們一定要找齣一個延續不斷的中心話題的話,首選一定是“現代性”。但這個概念又恰恰是最含糊不清的,常常包含自相矛盾的內容,它隻是在概念上造成瞭一種虛假的統一性,隻要追問下去就會發現種種問題。
比方說,大部分中國人,包括知識分子,談“現代”時仍舊假定我們談的是“現代化”,而這個概念內在的假定是中國以前是、如今仍是一個落後國傢,“落後就要挨打”,所以現代化就是一個壓倒一切的曆史任務,所有其他的一切都為它服務,甚至“改革”、“開放”、“發展”、“穩定”、“科學”、“民主”都可以說是“現代化”概念的演繹、派生概念,隻不過在過去30年來,“現代化”的中心從物質生産層麵逐步轉移到瞭社會係統、法律製度、文化、教育、觀念,甚至“生活品質”等領域,但總的指嚮仍然是剋服落後。
比如現在一個流行的說法是: 毛澤東解決瞭中國人挨打的問題;鄧小平解決瞭中國人挨餓的問題;現在的中國人需要解決的則是挨罵的問題。現在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之所以挨罵,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在“普遍價值”方麵仍然落後,還有待進一步的思想啓濛和製度改革,所以追趕西方自由民主和成熟市場經濟體製的道路還很長。但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現代化”理解持懷疑態度。
也許可以說,當前中國社會矛盾的發展已經要求對“現代”這個概念做齣新的曆史化的理解,但因為它自近代以來就是一個籠罩性概念,而且在經濟、技術、社會製度、道德心理結構、文化和藝術錶現等領域都有極其豐富、極其多樣、極其復雜的展開,所以在一個理論高度上,反思“現代”對於許多中國學人來說又是一件很睏難甚至很痛苦的事情。對現代主義、現代性問題的思考貫穿於您所有的著作。能否就這個問題和中國讀者交流一下?
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想首先指齣,“現代”(modern)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而它開始具有“現代”的形態,是從所謂“古今之爭”開始的。“古今之爭”,是將當時的文學和古代人的尤其是古希臘人的文學相比較,也是我們今天理解的現代曆史性的濫觴。我認為,“現代”一詞有三種形態: 現代主義、現代性、現代化。在最近這幾十年,其意義更加多變。而我仍然使用“現代主義”一詞來作為一個分期概念。我覺得我們的確可以辨識齣一種現代主義藝術: 它從19世紀中葉開始,由瓦格納、馬奈、福樓拜甚至波德萊爾等為代錶,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種種重大的意識形態危機。在“二戰”後,我認為現代主義變得更具自反性。我願稱之為晚期現代主義。同時我認為到瞭1980年代,現代主義的各種預設已經被學院化,或者說被物化、常規化,這些預設也受到各種各樣的批判。一種不同的藝術實踐開始齣現,那就是我稱之為後現代的實踐,或至少是我稱之為後現代性的時期。
在工業化、交通通訊手段、國民教育、國傢行政效能等方麵,中國“現代化”的追趕已經完成瞭。但眼下“現代”的標準似乎由晚清以來中國人所謂的“器物”層麵轉移到社會製度、價值觀念等領域。這也造成瞭當今中國社會和思想領域的新的緊張。
我注意到,近些年,也許是最近20年,或至少最近10年,“現代”一詞迎來瞭一次規模浩大的迴潮。社會學傢和哲學傢談論,我們需要完成現代性,或者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現代性。而正如我指齣的,在世界的不同地區,人們號召一種帶有明確的民族或文化特徵的現代性。所以,現代成瞭一種新的理想範式,而這在我看來是和舊的現代化觀念很不一樣的。
現代化曾是美蘇兩國外交政策提供的承諾,它意指重工業。它們提供給第三世界和欠發達國傢的援助,是針對新工業生産的,同時毫無疑問也附加瞭許多政治條件。今天的問題則是,重工業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經濟生産方式,我們有瞭一種建立在信息科技之上的新生産方式;在全世界,重工業都首先被外包,然後被新生産體係替代。在我看來,如果說這一切在1980年代發生於美國,那麼顯然在今天,正發生於中國。所以,這個過程是經濟發展到瞭特定階段後的普遍進程。
因此,“現代”一詞成瞭過去時。而恰逢“現代”一詞什麼也提供不瞭的時候,今天西方的各種宣傳開始使用“現代”一詞。首先,今天已經不再有“冷戰”競爭。那麼當然,我們轉而提供民主,即所謂議會民主——雖然此時此刻,這個國傢的第二號政黨(按: 指美國共和黨)正把剝奪各類美國公民的投票權作為其戰略。但不管怎樣,議會民主,當然還有自由市場,現在被又一次附加於現代性的口號之中。當我們嚮所謂追求現代性的各色國傢提供幫助時——我說的其實就是投資——我們要求至少有一個議會民主的外錶,有一個市場體製的實際運作。我認為,對這一切而言,“現代”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用詞。
您是說“現代”暗含著一種意識形態立場和價值判斷,是一種麵對當今世界占主導地位的西方資本主義體製自居“前現代”和“落後”的姿態?過去20多年裏,中國學界齣現過幾次關於“現代性—後現代性”的討論,盡管中國後現代主義者一次又一次宣布中國已經進入瞭後現代社會,但“現代性”仍舊處在思想討論的中心,而“現代”的定義其實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所以,我認為“現代”一詞成瞭虛僞的工具,成瞭影響力和霸權的工具。所以在思想層麵,使用這個詞是不妥的。至於後現代性,我認為在文化意義上,後現代是和信息科技相關的,那是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存在的。在其他國傢發展它和在西方發展它一樣容易。
我還想說,從西方最開始設想何謂現代時,它就意味著一個分為兩個等級的體係,在其中,非現代和前現代者是不算人類的;隻有現代的、自省的人群纔配得上成為現代人。這一斷裂,在知識上可以聯係到笛卡兒、伽利略、路德,但它就齣現在帝國主義本身的開端。所以,當人類學傢說,“現代”這個口號不允許我們和所謂原住民族具有同時代性(coevalness),因而是一種霸權概念,是一種製造賤民的概念,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基本正確的。我不會像拉圖爾(Bruno Latour)那樣極端,但他的書名,《我們從未現代》,至少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思考用其他方式和用詞來處理同一問題。
……
前言/序言
洞見: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判斷(套裝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