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进 著
图书标签:
  • 抑郁症
  • 心理健康
  • 自我疗愈
  • 情绪管理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治愈
  • 心理疾病
  • 自助
  • 渡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62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3822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字数:1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位抑郁症患者从地狱回归人间的重生感悟
  面对抑郁告诉你如何“渡过”,管理情绪与压力,重塑自我的内心力量
  如果你不那么成功,发现自己没有向上的动力,可以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在别人眼里很成功,但内心深处郁郁寡欢,也可以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发病率很高,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很多人不能正视抑郁症。自己不承认,外人不理解。《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出发,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相可让其他的患者接受教训,少走弯路,对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简介

  张进,记者、编辑。南京大学文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曾在工人日报社、《财经》杂志社工作。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是财新传媒团队核心成员。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

精彩书评

  ★张进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文字修养很深。他的这本书不仅有知、有识而且有趣,文字颇有余味。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价值。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

  ★张进的这本书,从患者感受出发,对抑郁症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多地方比我们医生说得都清楚,这是很不容易的。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姜涛

目录

上篇 他渡
题记
相信科学002
地狱归来003
为何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009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014
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018
谁最容易得抑郁症023
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030
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037
双相是怎么回事儿046
好医生好在哪里053
科学的态度就是对未知常怀敬畏之心058
揭开抑郁症黑箱061
中篇 自渡
题记
内心的力量076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077
什么叫“身心一体”085
大脑和精神疾病有何关联090
令人着迷的情绪094
情绪如洪水,可疏不可堵100
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104
调整认知,重建心灵109
病愈后如何重返社会115
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儿121
下篇 渡人
题记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134
艰难的救赎135
困兽笼中141
花 香150
抑郁病房日记156
寒冷的微笑169
一位文学青年的来信176
橡皮人183
对赛娜遗言的分析190
勿给抑郁症患者“贴标签”194
最痛苦的是无能为力感199
后 记
免于恐惧203
附录一
失守抑郁症209
抑郁症诊疗骗局225
附录二
“关爱精神健康·关注抑郁症”认知手册239

精彩书摘

  他渡
  【题记】
  相信科学
  “渡”者,由此案到彼岸也。佛教以此岸喻生死轮回,彼岸喻涅磐圣地。所有人皆在生死中,故皆在此岸;而觉悟者,则已从此岸,渡烦恼河,抵达彼岸。从此岸到彼岸,是一个人终生的修为。
  但抑郁症患者不在此列,因为他们所处并非人间。毫不夸张地说,抑郁症患者生活在一个玻璃罩中,外部的世界,现实、透明、看得见,却是隔绝的。对于他们,“渡过”不只是宗教情怀,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拯救的意义——从地狱回归人间。
  故此,本书的书名,以及上中下三篇,都以“渡”为主题。上篇“他渡”,意指现代医学对患者的拯救。其中第一篇《地狱归来》,是我的自述,回忆了从患病到临床治愈的经过;接下来几篇,是我病愈后钻研精神医学的心得体会。
  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接受“他渡”,即现代医学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科学的信念。希望我写的系列文章,能够让患者相信科学,面对现实,积极求治,以配合的心态,完成现代医学对自己的拯救。
  地狱归来
  患病
  从2012年初到3月,我逐渐发病。最初的病象是失眠,每天睡眠越来越少,后来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彻夜不眠的程度。
  3月中旬,在连续两周彻夜不眠后,身体终于崩溃,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
  病休之初,自以为只要好好休息,恢复睡眠即可。岂知越来越恶化,每天完全睡不着。每次都是在困倦昏沉到即将入睡之际,会突然心悸,然后惊醒。记得当时我给一个朋友发短信描述说:“感觉有一个士兵把守在睡眠的大门口,当睡意来临,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惊走。”
  在失眠的同时,身体症状开始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没有食欲,思维迟缓,做任何事情都犹豫不决。自己明显觉得变傻了。
  求医
  病休两周后,在朋友的提示下,终于犹犹豫豫地去安定医院看病。医生给出诊断:中度抑郁偏重。开了三种药:罗拉、氢溴酸西酞普兰片、三辰片。
  这三种药,西酞普兰片是主药。起初每日服用一粒。一周后加到一粒半;再一周后加到2粒。服药之初,由于罗拉片的镇定作用和三辰片的催眠作用,睡眠稍有改善,每晚能睡四到五个小时。
  但是,情绪、思维和行动力没有丝毫改善。就这样熬了两个月,医生终于决定换药:把西酞普兰片逐渐减量至一粒、半粒;同时新加一种药,即米氮平,剂量在一周内从半粒加到1粒半。
  米氮平有极强的催眠作用。刚服用时,睡眠有所改善,可以不用服三辰片,就能睡五至六个小时。但随着身体产生耐受性,催眠效果递减。
  同时,其他症状没有丝毫改善。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后来,我看到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忧郁》一书中,描写自己的病况,感同身受。他是这样写的:
  “人类文字中对于崩溃阶段的忧郁症描述并不多,处于那个阶段的病人几乎全无理智,但他们却又需要尊严,一般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痛苦的尊重。无论怎样,那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当你陷入忧郁的时候。
  我还记得,那时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起身然后把脚放到地上,站起来,走到浴室,打开浴室门,走到浴缸旁边,打开水笼头,站到水下,用肥皂抹身体,冲洗干净,站出来,擦干,走回床边。十二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经历耶稣的艰险历程一样困难。我用全身的力气坐起来,转身,把脚放到地上,但是之后觉得万念俱灰,害怕得又转过身躺回床上,但脚却还在地上。然后我又开始哭泣,不仅因为我没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而且还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自己愚蠢无比。”
  转机
  在无助和绝望中,时光之水无声无息地滑过。到了2012年6月上旬,医生给我下了“重度抑郁”的判断。劝我住院,做电击疗法。
  我不能接受住院和电击。混沌中,接受一个朋友的意见,决定换医生、换药。
  这次,找的是安定医院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姜涛医生。他的用药风格和前一位医生迥然不同。他果断地让我停用原先的三种药,开了四种药:奥沙西泮、瑞波西汀、米氮平、艾司唑仑。(奥沙西泮是镇定药,瑞波西汀是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抑制剂,艾司唑仑是安眠药)
  一周后复诊,又开了三种药:碳酸锂、舍曲林、思诺思。(碳酸锂是情绪稳定剂,舍曲林是另一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再摄取抑制剂,思诺思是另一种催眠药)
  在、服用这些药后,我逐渐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头疼、头晕、内热、尿潴留、震颤,等等。记得震颤最严重的时候,手抖得无法用筷子把饭菜吃到嘴里;喉咙无法发声,说话像低吟,一天里说不了几句话;双腿发软,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觉得高低不平,下不了楼梯;味觉失灵,嘴巴发苦。
  这些天,是我有生以来最痛苦的时期。同时服用这么多种药(加在一起每天服用十几粒),药的正作用没有产生,副作用却一个不拉地出现了。
  那一段时间,内心充满了绝望,不知道哪一天是终点。我对自己说:“熬了四个月,终于是这几种药把我打跨了。”
  完全是靠理智,遏制住想自杀的念头。记得那时乘电梯,都用理智告诉自己,远离电梯旁的窗口。就怕自己瞬间冲动一跃而下。
  恢复
  不幸中的万幸,在服药第16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药起效了。
  最初的迹象是自己可以看手机了。我的手机是在3月新买的,因为患病,其功能一直没有开发。在换药后的第16天,百无聊赖中,我拿过手机,信手试了试各项功能。突然发现:我居然注意力集中半小时做了一件事情!我算了算服药时间,内心萌生出希望:药可能起效了。
  第二天,药效越来越明显。我可以集中注意力看电脑,可以看书。明显感到自己头脑清醒,思考问题有了系统性,做事有主动性。也不怕见人、接电话、回信息了。
  同时发现自己开始有了愿望。在街上看到过去喜欢吃的东西,很自然产生了想吃的愿望;见到同事和朋友,也会产生久违的亲切感。
  当我发觉自己重新恢复了情感能力时,内心的狂喜难以言喻。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愿望和情感,那就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具躯壳,是行尸走肉了。
  在最初恢复的几天,我情绪高涨,睡眠又大幅度减少,甚至有一次彻夜不眠。当我把这个迹象告诉我的主治医生时,他当即对用药做了调整:减少了瑞波西汀和舍曲林的剂量,新开了奥氮平。(奥氮平主治精神分裂症,但有压抑兴奋的效力)
  又两周后,彻底停掉了瑞波西汀,舍曲林减半。
  又两周后,再增加一种药:拉莫三嗪(属情绪稳定剂)。
  我对此大惑不解:为什么药见效后,要停掉有疗效的药,而新开别的药?同时不但不减药,还要加药?
  医生回答:我患的病不是简单的抑郁症,而是双相障碍中的软双相。
  大意是说:抑郁症分单相和双相。单相抑郁是典型的抑郁症;双相抑郁则不但有抑郁,且同时伴有兴奋。
  但双相的表现又千差万别,可大致分为I型和II型。I型是典型的双相,即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和躁狂。对于I型,不能使用单纯的抗抑郁药物,否则不但不能减少抑郁,反而会促发从兴奋到抑郁快速循环,最终导致耗竭。
  II型是非典型双相,即软双相,大意是以重度抑郁为表征,躁狂迹象则不显著。所谓软双相,即是在发展成典型双相前的过渡状态。表现为起效快、少睡眠、做事说话快而多等特点。
  目前,我仍然服用六种药:舍曲林(早晨1粒)、奥氮平(晚上1粒)、碳酸锂(早晚各2粒)、奥沙西泮(早晨和中午各半粒,晚上2粒)、拉莫三嗪(早晨四分之一粒)、思诺思(临睡前1粒)。
  虽然我非常不愿意吃这么多种药,但毕竟靠这些药,使得病情越来越稳定。
  并且,已经可以上班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感受
  患病5个月,有这几点体会:
  1.如果患病,要承认现实,面对现实。不要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类疾病。
  2.抑郁症是一种器质性疾病,而非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看病。
  3.坚持服药。治疗抑郁症的用药原则是“足量足疗程”。大部分抗抑郁药起效至少两周,千万不能因为药的副作用大而自行减药和停药,否则前功尽弃。
  4.正确的心理治疗只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如果抑郁症发展到中度和重度,只能先靠用药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再考虑心理治疗。中药对抑郁症的疗效尚不确切。
  5.坚持、坚持、再坚持。对于严重的躯体症状和内心的绝望,只能靠意志熬过去,别无他法。尤其在服药的前两周(即正效应未出现而副作用严重时),一定要用理智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
  据统计,抑郁症患者中,三分之一可以治愈,三分之一发展成慢性,三分之一自杀。一定不能让自己成为最后的三分之一。
  6.不要让自己闲着,努力思考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做一些工作。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

前言/序言

  济世之志 仁厚之心
  □胡舒立
  张进的书出版了,我表示祝贺。
  我和张进相识多年。还记得1988年夏天,7月31日,22岁的张进从人大新闻系研究生毕业,一脸稚气地站在我面前,那情形宛如昨日。那时,我在工人日报负责国际新闻部,他给我当记者兼编辑;2000年,张进加入《财经》,后来我们一起创办财新。现在,他正是财新团队的核心成员。
  还记得我们在工人日报的时候,张进拼命工作,突然得了黄疸性肝炎,全身黄染,紧急住院,似乎是祸从天降了。我去看他,见他乐天而豁达,才20多岁的小伙子,对人生竟是有所悟的,我有些触动。运气好,病很快痊愈且没有留下什么后患,在甲肝患者中当然并不为奇。但我一直觉得庆幸,也觉得张进对疾病的坦然是有作用的。
  后来我们同事多年,风风雨雨,起起伏伏,20多年结下极深的情谊,一直觉得他是那么乐观、向上、年轻、直率,前途无量。不料,三年前,他突然得了抑郁症。我当时不熟悉这个病,但分明看到这一回不一样,不知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如何才能帮他闯过这一关。
  沉疴之中,张进走了半年的弯路,受了很多苦。我们心痛而无能为力。后来他藉友人相助,幸遇良医,一旦对症治疗,竟然很快恢复了。真正是大喜过望,我们是多么地开心。
  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都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得过这个病。张进则不然。这一回,他一如既往地坦然面对人生。在病情好转的第三天,就写下了自己的病中经历,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他对我说,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属、社会,对抑郁症太过陌生,他要把自己的经历公之于众,希望其他的患者接受教训,少走弯路,少受些苦。
  之后,他用了很多精力,结合自己的情况,研究抑郁症。他边学习,边采访,边写作,写了一系列报道和文章,和患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的文章产生影响后,就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找到他,寻求帮助。他总是尽力而为,有一些患者因他的帮助而受益。
  我始终觉得,张进由病而医,终非专业;他由己及人的关于抑郁症的见解和经验,主要还是参考之用。而他的坦率真诚,他的善良的愿望,以及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济世之心,我是很赞赏的。
  当今社会比以前复杂很多,人们遇到的矛盾、压力,面临的挑战也大得多。如何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情绪,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张进这本书,从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出发,既有理论知识,又结合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相信会对读者有所裨益。
  张进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文字修养很深。他的这本书不仅有知、有识而且有趣,文字颇有余味。这是本书的另一重价值。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
  序二:
  抑郁症患者应勇于求助
  □姜涛
  作为张进的医生,受邀为他的新书作序,与有荣焉。
  张进只是我行医24来许许多多病人中的一个。三年前,他第一次来找我时,已耽误了一段时间,症状稍微有些复杂。不过只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并不太难处理;他觉得我治疗效果很神奇,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觉得,张进恢复得较好,除了治疗到位,他的意志、毅力和治疗依从性起了很大作用。他临床治愈后,对精神医学产生兴趣,刻苦钻研,时间一长,竟成了半个专家。他的这本书,从患者感受出发,对抑郁症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很多地方比我们医生说得都清楚,这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抑郁症这个词很多人都挂在嘴边,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中国在2012年12月才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精神科医生缺口40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人不能正视抑郁症。自己不承认,外人不理解。
  我有一位在国外的朋友,自己开公司,有上百名雇员,定期去世界各地度假打猎,购买各种奢侈品。很显然,他属于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内心生活着一只大鳄鱼,咬住他的情绪往下面拉。表面的风光弥补不了他内心世界的悲苦。
  他想过自救,辞了职,离开喧嚣的城市,跑到茫茫大山里生活了一个多月。似乎活明白了,回来确实轻松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被那条鳄鱼拖下水。他自问:难道还要再去山里,或者到沙漠中生活、思考?要不就一死了之?几番挣扎,才转向医院求助。
  经诊断,他是典型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确有自愈的可能,不过比例不高。心理治疗有一定作用,药物治疗才是最有把握的。但这位患者最先的反应,是自己解决问题,直到想自杀才来找我。对这样一部分不愿意上医院的抑郁情绪携带者或抑郁症患者,如果能让他们学到抑郁症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这对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是大有裨益的。
  张进这本书,正可起到这个作用。目前,抑郁症书籍分两类。一类是理论型,放在书店的医学区;另一类以讲故事和心理疗法为主,放在健康或者心理区。大多数读者会选后者,因为前者晦涩枯燥。张进这本书,叙述了他从患病、外界介入、临床治愈,到帮助他人的全过程,阐述了抑郁患者重返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还探讨如何克服负面情绪,管理生活压力。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有科学性,又有故事性,相信能给很多患者很多帮助。
  如果你不那么成功,发现自己没有向上的动力,可以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在别人眼里很成功,但内心深处郁郁寡欢,也可以读读这本书。
  作为旨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医生和教育工作者,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管理情绪,获得身心健康。故此,我愿意在这篇序言中,放大临床医生的声音,表达我的心愿。愿天下遭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折磨的人们,学会正确的应对方式,早日摆脱病魔,过上正常的生活。
  姜涛,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副教授,现任北京安定医院第八病区主任。专攻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方向为精神药理学。
  自序:
  渡己渡人
  这本小书,收录了我抑郁症病愈后所写全部相关文章。
  抑郁症是一个医学难题。作为业外人士,触碰这样高度专业的领域,是很冒险的。但我仍然愿意以最大的热忱和勇气,记录下我的思考和实践,奉献给读者们。
  三年前,没有任何预兆,抑郁症不知不觉袭来(准确地说,我的诊断应该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为了行文方便,简称抑郁症)。当时,我自己及身边,没有一个人懂抑郁症。完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诡异体验,瞬间击倒了我。被疾病裹胁着,我度过了长达半年的病程。
  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是无知而非疾病,构成了对生命的巨大恐惧。从病愈那一刻起,出于对疾病的好奇,也出于责任心,我开始研究抑郁症,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让他们少走弯路。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篇文章写于2012年8月28日。此前一天,治疗突然见效。如同一阵狂风,吹散了浓密的乌云;几乎没有任何过渡,我霍然而愈。体力、活力、思考功能、写作功能,在瞬间全部恢复。当晚,怀着难以言喻的喜悦,我以“地狱归来 ”为题,简略地记载了这个过程。
  回过头看,我对于抑郁症的学习,是不符合科班程序的。我是“急用先学”,首先想搞清楚,治疗为何会突然见效?于是把我用过的11种药,它们的化学结构、适应症、不良反应、毒理药理,挨个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同时阅读大量病例,增加感性认识。
  再后来,当零散习得的知识断片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我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利用双休日,到安定医院姜涛医生的诊室,旁听他给病人看病,获取实际经验。
  记者职业也给我提供了便利。我把抑郁症作为报道选题,广泛采访。就这样,个人体验、学习体会、采访所得,结合在一起,我开始系统地撰写文章。
  这些文章传播出去后,渐渐有很多患者及家属慕名找我咨询。千奇百怪的病例扩大了我的视野,我真切地悟到,为什么说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为什么治疗这么困难。
  为患者咨询让我感受到价值的实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至高的快乐,也为我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很多时候,我是为了解答患者的提问而学习。
  三年来,在本职工作之余,我边学习、边咨询、边写作,陆陆续续写成这些文章。蒙工人出版社不弃,汇集成册。精神医学博大精深,我深知只窥见冰山一角;我不敢自夸,唯一能自慰的是,我有足够的真诚和认真。这些文章,在最初是写给自己的。——或因为此,它会有一些价值。
  感谢为我治疗的姜涛医生,感谢向我咨询的患者和家属,感谢我的亲朋好友,感谢工人出版社的编辑。没有他们的帮助,不可能有这本小书。
  是为序。

(开篇,可以想象一个宁静却略带阴影的清晨,阳光穿过薄雾,洒在一片寂静的土地上,暗示着治愈的开始。) 尘埃落定,生命的光芒如何重新点燃?——一场关于如何穿越幽暗,重获呼吸的个人史诗。 在这本书里,你不会找到冰冷的统计数字,不会看到专业术语堆砌而成的冰冷指南。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灵魂,一个曾经在抑郁的深渊中挣扎、跌倒,却又一次次咬牙爬起的身影,为你娓娓道来他/她穿越那片幽暗的真实轨迹。这是一次不加修饰的坦诚,一次关于生命韧性的深度剖析,更是一封写给所有在泥沼中跋涉者的温暖情书。 前言:迷雾中的呼唤 或许,你正身处一片迷雾,周遭的一切都显得模糊而失焦。曾经熟悉的风景变得陌生,曾经让你雀跃的声音变得遥远。你感到一种沉重的疲惫,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灵魂深处的枯竭。那些曾经驱动你前进的灯火,似乎都已熄灭。别害怕,你不是一个人。在这本书中,我将带你走过我曾经走过的路,分享我跌倒过的每一个坑,以及我如何在那黑暗中寻找到微弱的光。这不是一个“告诉”的故事,而是一个“陪伴”的旅程。 第一章:暗夜的序曲——抑郁症初现的无声侵蚀 一切的开始,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它不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更像是渗透进生活的细雨,一点点地,不着痕迹地,剥夺着你感受快乐的能力。你可能会开始失眠,或者嗜睡;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你开始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社交场合让你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连起床都变成了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挑战。 在本章,我将详细描述抑郁症最初侵蚀我生活的点滴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如何累积成一股巨大的、吞噬性的力量。我们将一起回顾那些被忽略的信号,那些你以为只是“压力太大”、“心情不好”的时刻,而实际上,它们是潜伏在深处的暗流。我会分享我在这个阶段的内心挣扎,那种“我明明什么都有,为什么却如此痛苦”的困惑,以及那种“我不再是我自己”的疏离感。这不仅仅是对症状的描述,更是对那种被剥夺了“自我”的绝望体验的还原。 第二章:坠落的深渊——在泥沼中挣扎的日与夜 当抑郁症的阴影彻底笼罩,坠落感便成了常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被一种强大的无力感攫住,仿佛陷入了无法动弹的泥沼。每一次挣扎,似乎都让你陷得更深。生活的色彩褪去,只剩下灰蒙蒙的一片。 这一章节,我将毫不避讳地描绘我坠落的深渊。我会细致地记录下那些最黑暗的日子:早晨醒来,迎面而来的不是希望,而是对一天的恐惧;夜晚来临,辗转反侧,脑海中充斥着负面的想法,无法停止。我会分享我曾经尝试过的无效方法,那些“你要开心起来”、“别想太多”的建议,为何在当时的我看来,如同空中楼阁,徒劳无力。我还会讲述那些我试图隐藏痛苦的努力,以及那种独自承受的孤独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玻璃罩中,看着外面的一切,却无法触及,无法被理解。 第三章:微光初现——寻求帮助的勇气与试探 在最深的绝望中,往往会诞生最坚韧的求生意志。即使是在泥沼中,也总会有那么一丝微光,吸引着你,让你愿意伸出手去抓住。寻求帮助,是走出深渊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在本章,我们将探讨主动寻求帮助的过程。这包括了如何认识到自己需要专业帮助,如何克服内心的羞耻感和恐惧,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无论是心理咨询、药物治疗,还是两者结合。我将分享我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忐忑,第一次与医生坦诚交流的艰难,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那些我曾经产生的质疑、反复,以及最终我如何坚持下来的心路历程。我们会审视那些曾经让你却步的误解,并尝试用更温和、更现实的方式来理解“寻求帮助”的含义。 第四章:疗愈的风景——个体化的康复之路 抑郁症的康复,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一段充满蜿蜒曲折的旅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愈秘方”。真正的疗愈,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这一章,我将深入剖析我个人化的康复过程。我们将看到,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疗法,一点点地重塑被扭曲的认知。那些曾经让你感到绝望的负面想法,如何被逐一拆解,被更积极、更客观的视角所取代。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运动、睡眠,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如何在身体和心理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日常生活中,对抗抑郁情绪的小技巧,那些能够帮助我重新找回平静的瞬间,以及我如何通过培养新的兴趣、重建社交联系,重新融入生活。 第五章:重塑呼吸——重建内在的平和与力量 当我们逐渐走出阴霾,并非意味着从此一劳永逸。抑郁症的康复,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重建”。我们不仅需要治愈过去的伤痛,更需要学会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力量。 在本章,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重塑呼吸”,重新找到生命的核心力量。这包括了培养正念,学会活在当下,不再被过去的阴影和未来的焦虑所困扰。我们还会讨论如何建立健康的界限,学会拒绝,学会关爱自己,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将分享我如何通过反思过往的经历,从中汲取智慧,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相处,并最终以更强大的姿态,重新拥抱生活。这不仅仅是“不复发”的策略,更是关于如何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人生的探索。 第六章:持续的耕耘——与抑郁症共存的智慧 即使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抑郁症有时也会像一种难以摆脱的影子,不时地在生活边缘徘徊。与抑郁症“共存”,并非意味着屈服,而是学会与其和平相处,并拥有一套持续耕耘的智慧。 这一章,我将分享我在康复后,如何保持内心平衡的经验。这包括了建立长期的支持系统,学会识别复发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我还会谈论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韧性,以及如何将过去的经历转化为一种成长的力量。我们将一起思考,如何在这种特殊的生命体验中,发现新的意义,如何让这段经历,成为你更深刻理解自己、更懂得珍爱生命的契机。 尾声:生命的韧性,终将绽放 走出抑郁症的幽暗,并非意味着你将从此完美无瑕,或者永不跌倒。而是你获得了穿越风雨的力量,学会了在黑暗中辨认方向,并且,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坚不可摧的生命韧性。 在这本书的最后,我希望传达的是一种希望。一种即便身处泥沼,依然能够仰望星空的希望。一种即便身体疲惫,心灵依然能够找到慰藉的希望。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如何“治愈”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书。愿你在翻阅这些文字时,能感受到一份真实的陪伴,一份温暖的力量,并最终,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找到那束属于你的,最耀眼的光芒。 (结尾,可以想象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大地,暗示着希望的降临和生命的复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读起来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会让人感到压力陡增。它不像那种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的专业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深夜里,一个非常有智慧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她自己的经历,为你点亮一盏微弱但可靠的灯。作者在描述那些“复发”的瞬间时,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悲伤,让我感同身受,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这本书的“治愈笔记”体现在每一个段落的细节里,它告诉我,恢复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有退步是常态,关键在于你是否保留了“重新站起来的意愿”。我读完后,最大的收获并非获得了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而是获得了一种“耐心”——对自己保持耐心的权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框架,让我们能够以更具慈悲心的方式,去解读自己那些看似“失败”的时刻。它让我相信,只要持续记录、持续探索,即使走得慢,也终会渡过迷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刻板,倒像是一份漫长而曲折的“生存地图”。作者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将回忆、观察、自我反思和具体的应对策略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仿佛是从一个情绪的低谷,慢慢爬升到一个短暂的喘息之地。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生活化的细节描写,比如如何艰难地决定起床,如何对着镜子练习微笑,这些“微小的胜利”被放大和肯定,对于正在与泥潭拔河的人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它没有给我们任何速成的承诺,反而强调了“过程的漫长和反复性”,这让我对自己的反复发作有了更合理的预期。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指南”,不如说它是一份“陪伴手册”。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胜”抑郁,而是如何学会“共存”——如何在它的阴影下,依然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光。这种务实的态度,比那些一味鼓吹“积极心态”的书籍要可靠得多,它尊重了病情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心理健康的读物多如牛毛,真正能触动人心、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凤毛麟角。但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平实的叙述,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安慰,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那种被黑暗吞噬的真实感受。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仿佛能把我心底深处那些连自己都不愿面对的情绪,一点点地剥开,呈现在眼前。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坦诚,她没有试图美化“病痛”的过程,而是毫不避讳地描绘了那些失眠的夜、无力的白天,以及与世界隔绝的孤独感。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盯着某一句话出神,因为那句话,简直就是我脑子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终于找到了一个同温层的坐标。它不是教你“如何开心”,而是告诉你“如何带着伤口继续走”,这种务实和真诚,才是最宝贵的良药。它让我明白,原来我的挣扎并非孤例,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份理解,是治愈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心理自助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人如何重建自我认知”的案例研究。作者记录的不仅仅是病症的起伏,更是她如何一步步从一个被“疾病定义”的人,重新夺回“定义自己”的权利。我特别关注她描述的那些关于“责任感”和“完美主义”的挣扎。对于很多内耗型患者来说,内心的苛责是持续不断的精神负担。这本书没有空喊着“放下一切”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视角:如何将巨大的、无法完成的任务,拆解成极小的、可以呼吸的颗粒。我尝试应用了其中一个小的技巧——每天只允许自己完成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并为此庆祝。这种对“低成就”的接纳和赞美,对我这个长期被高标准折磨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真正的康复,不是恢复到“病前那个高效率的我”,而是接纳“现在这个更温柔、更脆弱的我”,并找到与这个新自我相处的最佳模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汲取。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个人化的,但又有着一种普世的穿透力。她使用了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内心状态,比如“像被困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却发不出声音”。这种具象化的表达,瞬间击中了我的理解区。很多时候,我们去看医生或者咨询师,语言表达能力会急剧下降,很多感受都变得模糊不清,但作者的文字却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清晰地解剖了那些混乱的思绪。更重要的是,她探讨了“被理解”的渴望与“被误解”的痛苦之间的矛盾。那些好心人说的“你看看别人多惨”或者“你就是想太多”,在书中得到了最有力的反驳——因为作者清晰地指出了,这种轻描淡写的评价,是如何进一步加深病患的内疚感和孤立感。这让我在重新面对外界不理解的声音时,有了更坚实的内心防线。

评分

可读性很强,不枯燥,对了解抑郁症有帮助

评分

已扫码验证过是正版了,正版就是好,看起来就有要阅读的感觉。

评分

非常的好,非常的好吃。

评分

书不错,包装可以,要慢慢看,好书要好好品,细细看

评分

一次买了好多本,是正品

评分

很不错,性价比高,一直都喜欢在京东买!支持京东!

评分

张进老师的书还要支持正版。买书京东自营一流,正版自不必说,发货速度杠杠的快。

评分

书写得不错,能理解能做到才能摆脱。

评分

还能再慢一点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