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14)

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1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氣候中心 編
圖書標籤:
  • 氣象災害
  • 災害年鑒
  • 中國氣象
  • 氣象數據
  • 災害事件
  • 2014年
  • 自然災害
  • 氣候變化
  • 氣象分析
  • 防災減災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60650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52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14)》共分為六章,第一章重點描述和分析2013年重大氣象災害和異常氣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災種分析年內對我國國民經濟産生較大影響的乾旱、暴雨洪澇、熱帶氣鏇、局地強對流、沙塵暴、低溫冷凍害和雪災、霧、雷電、高溫熱浪、酸雨、農業氣象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病蟲害等發生的特點、重大事例,並對其影響進行評估;第三、四章分彆從月和省(區、市)的角度概述氣象災害的發生情況;第五章分析2013年全球氣候特徵、重大氣象災害及其成因;第六章介紹2013年中國氣象局防災減災重大事例。本年鑒附錄給齣氣象災害災情統計資料和月、季、年氣候特徵分布圖以及港澳颱地區的部分氣象災情。本書比較全麵地總結分析瞭2013年我國氣象災害特點及其影響,可供從事氣象、農業、水文、地質、地理、生態、環境、保險、人文、經濟、社會其他行業以及災害風險評估管理等方麵的業務、科研、教學和管理決策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
編寫說明
概述
第1章 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事件及氣候異常成因分析
1.1 重大氣象災害和異常氣候事件
1.2 主要異常氣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2章 氣象災害分述
2.1 乾旱
2.2 暴雨洪澇
2.3 熱帶氣鏇
2.4 冰雹和龍捲風
2.5 沙塵暴
2.6 低溫冷凍害和雪災
2.7 霧和霾
2.8 雷電
2.9 高溫熱浪
2.10 酸雨
2.11 農業氣象災害
2.12 森林草原火災
2.13 病蟲害

第3章 每月氣象災害事記
3.1 1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2 2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3 3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4 4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5 5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6 6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7 7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8 8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9 9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10 10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11 11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3.12 12月主要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

第4章 分省氣象災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 天津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4 山西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5 內濛古自治區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6 遼寜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7 吉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8 黑龍江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9 上海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0 江蘇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1 浙江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2 安徽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3 福建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4 江西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5 山東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6 河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7 湖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8 湖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19 廣東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0 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1 海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2 重慶市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3 四川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4 貴州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5 雲南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6 西藏自治區主要氣。象災害慨述
4.27 陝西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8 甘肅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29 青海省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30 寜夏迴族自治區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4.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氣象災害概述

第5章 全球重大氣象災害概述
5.1 基本概況
5.2 全球重大氣象災害分述
5.3 全球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6章 防災減災重大氣象服務事件
6.1 霧霾氣象服務
6.2 颱風“菲特”氣象服務
6.3 四川暴雨氣象服務
6.4 南方極端高溫天氣氣象服務
6.5 甘肅抗震救災氣象服務
6.6 東北流域性暴雨洪澇氣象服務
6.7 其他重大氣象服務事例

附錄
附錄1 氣象災情統計年錶
附錄2 主要氣象災害分布示意圖
附錄3 氣溫特徵分布圖
附錄4 降水特徵分布圖
附錄5 天氣現象特徵分布圖
附錄6 香港、澳門、颱灣部分氣象災情選編
附錄7 2013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詳盡的、與《中國氣象災害年鑒(2014)》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且富有吸引力的閱讀導覽。 --- 《寰宇文明的脈絡:亞歐大陸的古道與興衰》 一部跨越韆年、勾連東西方文明的恢弘史詩 圖書定位: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編年體曆史,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亞歐大陸核心地帶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十四世紀間,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的“地理-人文交織體”。它以“絲綢之路”的地理走廊為骨架,以人類活動與環境互動的視角為血肉,力求重塑我們對古典與中世紀早期世界格局的認知。 核心主題: 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互聯性”——即在古代和中世紀早期,地理上的遙遠並非阻礙,而是催生復雜互動與創新的動力。它聚焦於三大闆塊(東亞、中亞/波斯、地中海/歐洲)之間,在人口遷徙、物種交換、疾病傳播以及思想碰撞中形成的動態平衡與周期性失衡。 --- 第一捲:大地的印記與早期交流(公元前 300 年 – 公元 200 年) 本捲著眼於古典帝國鼎盛時期,東西方世界初次大規模接觸的曆史背景。 1. 遊牧民族的“地理引擎”: 詳細考察瞭歐亞草原,特彆是匈奴、斯基泰、薩卡等遊牧群體的社會結構、軍事技術(如復閤弓與騎射戰術)及其在塑造中原王朝與羅馬帝國邊界政策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不將遊牧者視為“蠻族”,而是視為連接不同農耕文明的“地理路由器”。 2. 漢唐間隙的物産與信仰: 深入分析瞭西漢張騫通西域後,中原王朝對西域諸國(如大宛、康居、貴霜)的認知演變。重點探討瞭早期佛教傳入的物質基礎——絲綢、香料、玉石的貿易路綫如何塑造瞭沿綫城市的興衰。對羅馬帝國對東方奢侈品(特彆是絲綢)的狂熱需求及其對羅馬鑄幣政策的影響進行瞭經濟學層麵的剖析。 3. 綠洲文明的興衰學: 以樓蘭、高昌、和田等綠洲城邦為案例,研究瞭在極端乾旱環境下,水利灌溉技術如何支撐起復雜的社會組織,以及這些“文化中轉站”在吸收、混閤不同文化元素時所展現齣的文化適應性。 --- 第二捲:帝國的裂變與宗教的遠徵(公元 200 年 – 公元 900 年) 本捲聚焦於古典世界衰落後,新宗教(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如何利用既有的貿易網絡,實現跨越大陸的傳播與本土化。 1. 拜占庭與薩珊的緩衝地帶: 分析瞭拜占庭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之間長達數百年的拉鋸戰,並非單純的領土爭奪,而是對戰略性貿易節點(如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的控製權之爭。探討瞭拜占庭的黃金貨幣在東西方兌換中的穩定性及其對區域經濟的錨定作用。 2. 佛教的“中國化”與“西化”: 不僅僅關注玄奘取經,更關注翻譯理論、造像藝術(如雲岡、龍門石窟)的風格演變。我們將對比印度犍陀羅藝術對西域的影響,與天竺本土風格在中國化過程中所發生的結構性轉變,探討“翻譯”在構建新文化認同中的地位。 3. 突厥汗國的地理整閤: 考察瞭東突厥與後突厥汗國崛起後,如何重新整閤草原地帶,並對中原王朝(隋唐)施加壓力。分析瞭鐵器冶煉技術和馬政體係在這些草原帝國擴張中的核心技術地位。 4. 伊斯蘭教的“地理擴張”: 詳細描述瞭七世紀後,阿拉伯帝國的迅速崛起,並非僅僅是軍事勝利,而是對現有波斯和拜占庭地方稅收與行政體係的巧妙吸收與重組。重點研究瞭伊斯蘭教義如何通過商業法(如閤約、匯票雛形)進入更廣闊的貿易網絡。 --- 第三捲:遊牧帝國的新秩序與知識的交匯(公元 900 年 – 公元 1400 年) 本捲聚焦於宋代、濛古帝國以及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復蘇,探討技術、知識與商品流動速度的空前加速。 1. 技術的“漏鬥效應”: 係統梳理瞭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等關鍵技術嚮西方的傳播路徑與時間尺度。本書認為,這些技術並非簡單地“西傳”,而是在沿途的波斯、阿拉伯世界中經過瞭不同程度的改良和適應,纔最終進入歐洲中世紀的晚期應用體係。 2. 濛古帝國:連接的破壞與重建: 不同於傳統史學對濛古“毀滅者”的定性,本捲將濛古帝國視為人類曆史上一次空前的“地理壓縮器”。研究瞭其對既有國傢邊界的摧毀,如何反嚮促進瞭信息、人員(如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流動的標準化與安全化。重點分析瞭元代驛站體係在信息傳遞上的效率,以及其對全球性瘟疫(黑死病)傳播的“高效助推”作用。 3. 商業革命的先聲: 分析瞭宋代發達的航海技術(如水密隔艙、羅盤導航)如何推動瞭南海貿易的繁榮,以及與印度洋、阿拉伯海的深度捆綁。對比瞭地中海城邦(如威尼斯、熱那亞)對香料和絲綢的依賴,如何促使歐洲內部的金融創新,為後來的大航海時代奠定瞭經濟基礎。 4. 觀念的碰撞與融閤: 考察瞭馬哈茂德·喀什噶裏對突厥語的係統整理,以及阿維森納(伊本·西那)對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工作在東西方學界的反響。本書認為,中世紀的知識傳承是通過一係列分散的、但相互連接的學術中心(如巴格達、開羅、長安、開封)而非單一的權力中心來完成的。 --- 結論:循環與斷裂 本書最後總結瞭亞歐文明交流的周期性:交流的繁盛往往伴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環境承載力的接近極限,最終以瘟疫、氣候波動或新遊牧勢力的崛起而告終。對曆史的理解,必須迴歸到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動態適應的宏大敘事中。 本書特色: 多學科交叉研究: 融閤瞭曆史地理學、氣候史、技術史與經濟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圖學應用: 包含大量定製的“流綫圖”,直觀展示瞭特定技術、物種或疾病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傳播路徑。 非中心化視角: 避免瞭單一文明(如中國或歐洲)的視角主導,強調瞭中亞、波斯和草原地帶作為關鍵樞紐的能動性。 《寰宇文明的脈絡:亞歐大陸的古道與興衰》,是獻給所有對世界如何形成、交流如何塑造人類命運感興趣的讀者的深度指南。它挑戰瞭綫性的進步史觀,展現瞭一個復雜、相互依存且不斷演變的古代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環境風險評估的業內人士,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的數據維度和深度,遠超我預期的官方報告的範疇。它似乎嘗試建立起一個跨學科的連接點,不僅僅停留在氣象要素的記錄上,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自然事件對社會經濟係統産生的連鎖反應。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農業損失評估的部分,它詳細列舉瞭不同省份受災農作物的種類及估算産值損失,這種細緻入微的記錄,對於製定未來的氣候適應性政策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似乎引入瞭一些定性分析的元素,偶爾穿插的專傢評論或典型案例分析,為冰冷的數據增添瞭人情味和現實場景的代入感,讓人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災害發生時實際的影響力。

評分

坦率地說,第一次翻閱時,我幾乎被其中海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測站編號給“震懾”住瞭。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書,更像是一部需要“查閱”和“研讀”的工具書。它的嚴謹性毋庸置疑,但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普通讀者來說,門檻略高。我感覺自己像是闖入瞭一個高度專業化的實驗室,所有的數據都經過瞭極其嚴格的校準和論證。不過,一旦適應瞭這種專業的語境,你會發現其內部的邏輯嚴密得如同精密儀器。每一個數據點、每一個指標的選取,都體現瞭編纂者對科學標準的堅守。它拒絕任何浮誇和簡化,堅持用最原始、最可靠的科學語言來構建年度的氣象災害全景圖,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的體現。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封麵采用瞭深沉的寶藍色作為主色調,搭配燙金的標題字體,在燈光下摺射齣低調而厚重的質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側脊的文字排列工整,即便是放在滿滿的書架上,也能輕易被識彆齣來。翻開內頁,紙張的選擇也相當考究,那種略帶啞光處理的銅版紙,不僅保證瞭圖中錶格和文字的清晰度,更在觸感上提供瞭一種舒適的閱讀體驗,不像某些年鑒那樣一味追求光亮而導緻反光嚴重。裝訂工藝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必擔心書頁鬆脫的問題。整體來看,這本實體書的製作水平,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嚴肅內容。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資料匯編。拿到手上,分量感十足,體現瞭編纂團隊在資料收集和物理呈現上所下的功夫。這樣的用心,從細節之處便可見一斑,讓人對內部的內容也抱有瞭更高的期待。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類年鑒的,最初的印象是它們通常內容枯燥、數據堆砌,閱讀起來像是在啃一塊硬邦邦的石頭。然而,這本書在結構組織上的巧妙安排,極大地改善瞭這一體驗。它顯然不是簡單地將一年的氣象數據羅列齣來,而是通過多層次的邏輯劃分,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比如,它將全國性的宏觀災害事件置於首要位置,隨後再按區域、按災害類型進行細化。這種層層遞進的編排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氣象災害研究的讀者,也能快速抓住重點,理解年度災害的整體格局。尤其欣賞它在圖錶設計上的進步,那些復雜的統計數據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數字矩陣,而是被轉化為直觀的、色彩分明的可視化圖錶,極大地降低瞭信息獲取的認知負荷。這種對讀者體驗的關注,是很多官方資料所欠缺的。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提供瞭一個曆史性的參照係。相較於日常的新聞報道或短期的氣象預警,年鑒的意義在於它的“迴顧性”和“係統性”。它強迫我們跳齣眼前的“熱點”災害,去審視過去十二個月中所有發生的、也許未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小規模、區域性災害。正是這種對“全景”的追求,使得我們在評估未來風險時,能夠避免“幸存者偏差”,從而建立起更穩健的風險模型。我對比瞭前幾年的版本,能明顯感受到數據采集技術和指標體係的逐步優化和成熟,這本身就是我國氣象監測能力進步的一個縮影。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時間維度的視角,是理解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演變趨勢不可或缺的基石文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