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中国兵器通史拓荒巨著,以小器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100多种乾隆等私家珍贵藏器首次公开;982幅古兵器图片,立体展示兵家思想流变;数千条精确图注,无缝详解纵横战场的神兵利器。
这不仅是一部兵器通史,还是收纳中国传统文化的纸上博物馆。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详实的文献史料,稀有的兵器实物照片,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
周纬,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曾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周纬先生虽以外交、法学及经济为专业,却广泛接触兵器研究者和收藏家,遍访图书馆与博物馆,搜集研读相关著述,更出资收集了几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他对中国历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制作工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导 言
第一章 石兵 (角、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1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11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之石兵/ 11
第四节 石铜器时代之石兵/ 23
第五节 玉兵/ 26
第二章 铜兵
第一节 铜器时代/ 29
第二节 三代铜兵/ 32
甲 所谓夏代铜兵/ 33
乙 商殷铜兵/ 33
丙 周代及春秋、 战国铜兵/ 40
壹 周代及春秋、 战国长兵/ 41
子 周戈/ 41
丑 周戟/ 57
寅 周矛/ 62
卯 周殳/ 65
辰 周代劈斫长兵/ 66
贰 周代及春秋、 战国短兵/ 69
子 周刀/ 70 丑 周剑(匕首附)/ 70
叁 周代及春秋、 战国射远器/ 101
肆 周代及春秋、 战国防御武器/ 107
第三节 三代以后之铜兵/ 113
甲 秦代铜兵/ 114
壹 秦代长兵/ 114
贰 秦代短兵/ 114
叁 秦代射远器 / 115
肆 秦代防御武器/115
乙 汉代铜兵/ 115
壹 汉代长兵/ 115
贰 汉代短兵/ 117
叁 汉代射远器/ 119
肆 汉代防御武器/121
伍 附铜鼓/ 122
丙 两晋、 南北朝及唐代铜兵/ 132
第三章 铁兵(包括钢兵)
第一节 周代铁兵/143
第二节 秦汉铁兵/146
第三节 晋唐铁兵/147
第四节 宋代兵器/148
壹 宋代长兵/ 149
贰 宋代短兵/ 149 叁 宋代射远器/ 150
肆 宋代防御武器/154
子 宋代卫体武器/154
丑 宋代守城武器/157
第五节 元代兵器 (辽、 金、 西夏附) / 157
壹 元代长兵/ 159
贰 元代短兵/ 160
叁 元代射远器/ 164
肆 元代防御武器/165
第六节 明代兵器/166
壹 明代长兵/ 169
贰 明代短兵/ 171
叁 明代系兵/ 172
肆 明代射远器/ 173
子 明代弓箭/ 173
丑 明代火器/ 173
伍 明代防御武器/175
陆 明代冶铁铸兵之法/ 177
第七节 清代兵器/180
壹 清代长兵/ 181
贰 清代短兵/ 183
子 清代军用刀及宝刀/ 183
丑 清代宝剑/ 185
寅 清代杂形短兵/188
叁 清代射远器/ 189
子 清代暗器/ 189
丑 清代弓弩/ 199
寅 清代枪炮/ 202
肆 清代防御武器/206
子 清代防守武器/206
丑 清代卫体武器/206
第八节 边疆各族兵器/ 210
壹 边疆各族长兵/211
贰 边疆各族短兵/211
子 边疆各族之刀/211
丑 边疆各族之剑/213
寅 边疆各族之标枪/215
卯 边疆各族其他短兵/ 216
叁 边疆各族射远器/ 216
子 边疆各族之弓弩箭矢及箭筒/ 216
丑 边疆各族之火器/ 217
肆 边疆各族防御武器/ 217
子 边疆各族防守武器/ 217
丑 边疆各族卫体武器/ 218
伍 边疆各族之鼓/218
图版/220
插图目次(共一百二十八器)
第一图 仰韶期之骨石合制刀/ 24
第二图 石戈/ 41
第三图 戈之安置法/ 42
第四图 各地出土商、 周、 战国铜戈之形式变迁略图/ 43
第五图 程瑶田氏所拟之戈柲图/ 45
第六图 马衡氏所仿造之戈柲/ 46
第七图 郭宝钧氏拟戈柲想象图/ 47
第八图 辛村与戈同出土之角质钩/ 48
第九图 卫墓出土之铜钩/ 49
第十图 卫墓出土以銎受柲之铜戟/ 53
第十一图 程瑶田氏所绘倨句度法生于矩之图/ 55
第十二图 欧洲青铜器时代之勾兵/ 56
第十三图 程瑶田氏初拟戟制图/ 56
第十四图 程瑶田氏再拟戟制图/ 58
第十五图 《揅经室集》 载龙伯戟图/ 58
第十六图 郭沫若氏所拟雄戟想象图/ 59
第十七图 胡肇椿氏实测之铜戟及铁戟图/60
第十八图 卫墓出土 戟/ 61
第十九图 铜矛之形式/ 63
第二十图 殷虚出土铜矛/ 64
第二十一图 战国越王矛/ 64
第二十二图 周初玉矛/ 65
第二十三图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六年英国伦敦之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中各国博物馆及收藏家送往陈列之中国周代铜矛头/ 65
第二十四图 商殷铜刀/ 69第二十六图 甲种实茎有后铜剑/ 74
第二十七图 甲种铜剑深刻阳文凸体花纹之剑格(腊)/ 75
第二十八图 剑格(腊)上精刻鸟篆书之春秋、 战国名剑/ 76
第二十九图 乙种空茎铜剑/ 78
第三十图 波斯出土与乙种剑相类似之管柄铜剑/ 79
第三十一图 戊种冠首及无首铜剑/ 83
第三十二图 程瑶田氏所图示形式特异之中国古代铜剑/ 84
第三十三图 空体筒形铜茎之剖面形/ 90
第三十四图 日本名手所铸刃上出现平面天然花纹之良刃/ 99
第三十五图 殷虚铜矢/ 101
第三十六图 程瑶田氏所图矢人为矢三等之图/ 106
第三十七图 周代及春秋、 战国之铜镞和有铭之铜镞/ 107
第三十八图 殷代铜盔/ 108
第三十九图 石冠/111
第四十图 汉刀笔/117
第四十一图 汉代铜弩机详图/ 120
第四十二图 铜鼓鸟首花纹变迁图/ 130
第四十三图 唐宋残甲片/ 139
第四十四图 西夏文青铜小刀二柄/ 142
第四十五图 汉代铁杆铜镞/ 144
第四十六图 日人所藏唐人佩剑图/ 148
第四十七图 清代弩弓/ 200
第四十八图 清代弹弩/ 200
第四十九图 弩弓之机/ 201
第五十图 蜀汉诸葛武侯弩/ 201
图版目次(共八百五十四器)
第一图版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骨兵/ 221
第二图版 中石器时代之石兵/ 223
第三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斧/ 224
第四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刀/ 226
第五图版 河南殷虚出土石刀/ 227
第六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石矛头及石镞/ 228
第七图版 新石器时代之骨兵及贝兵/ 230
第八图版 石铜器时代之骨、 角、 蚌贝兵器/ 232
第九图版 三代玉兵/ 234
第十图版 三代玉兵/ 236
……
第一章 石 兵
( 角、 骨、 蚌、 玉兵器附)
第一节 原始石器时代及旧石器时代之石兵
原始人类, 工兵不分, 石器即石兵也, 以石片斫物则为器, 以石片格斗即为兵。故叙述石兵, 应自叙述石器始, 石器明则石兵亦明矣。石器时期之年代, 颇难为准确之估定, 尤其原始石器时代, 在真原始人未确定以前, 实难限定其年代也。若依各国考古学家普通估计之法, 则可假定新石器时代约在距今七千年至九千五百年之间, 旧石器时代约在距今九千五百年至四十万年之间, 再远则为原始石器时代。但其间尚有区域问题, 恐亦未可一概而论也。
原始石器时代之石器, 现在出土者颇少, 故尚未能为各期之分析。至于旧石器时代之石器出土者既多, 欧洲人曾为之分期如下:
旧石器时代前期分为舍利文化期及阿雪利文化期。
旧石器时代中期名为摩斯特林文化期。
旧石器时代后期分为奥利那西文化期、 梭鲁特文化期及马格德林文化期。
旧新两石器时代过渡期名为阿奇林文化期。
各期之名字, 均由欧洲地名而出, 但因已成习惯, 故他洲如美洲、 亚洲等处之考古团体,
掘出石器, 亦皆援引上列诸时期, 以相附合, 以相比拟。 法国考古学家德日进 (Dr援Teilhard de Chardin)、 桑志华 (E援Licent)、 步日耶 (H援Breuil) 诸氏, 在中国各地发现旧石器时代之石器, 亦均举以与上述诸期相比拟而定其年代。近年荷兰人在爪哇发现 “爪哇原人” 淤或 “爪哇人” , 及前期旧石器时代石器, 欧洲考古学家亦均认为与舍利文化期之石器因同式而同期。
吾人苟欲认识上述各期石兵之特性, 以便手执一器, 即可分辨其期代, 而为发掘时或鉴定时之标准, 则不可不知此各期石器之形式及制造之法。 兹为介绍如下:
在旧石器最古之舍利文化期中, 几于只有一种石器, 法人呼为石拳, 英人称为手斧。其形式至为简单, 亦甚易辨别, 大都系天然石块, 略如中国端阳节所食之短体肥胖之粽子形, 边上当然凸凹不平, 底部稍圆而较为平整, 半系古人挑选之故,半系用多磨平之故。 此种老石兵, 欧洲最多, 在小亚细亚与中亚细亚各地亦有出土者, 在中国出土之旧石器时代之石器中 (如周口店等处出土之石器) 则未曾见及,说者谓此可为中国人种非从西来或中西不同源之一证。 阿雪利文化期出土之石兵较多, 可分为石刀、 石刮等类, 不难一望而可辨别其形式, 但其制造之技术仍甚为简陋, 较之舍利期并无改进, 仅将天然石子敲去其碎片而用其中心石核耳。 降至摩斯特林文化期, 虽然石器仍形粗陋, 但其技术已有进步; 因不但利用石心 (石核),且已知同时利用敲下或落下之石片制器, 而制造之方法亦已较上两期为进化。盖在上两期中, 制造石器之法, 系以石击石, 去其碎片, 留其中心, 可谓一击或击一次而成; 摩斯特林期之石器, 则须再击始成。其法系选择石子之一面或一点而敲击之, 一击即可获得大小合意之石片, 石片敲下之后, 再将石子敲击以成器, 且整齐其边角, 使成锐利之边锋。 是以摩斯特林期石器制造之特点有二: (一) 将撞击的力量缩小在石之一点;(二) 再击或二重手工之打琢。奥利那西文化期的石器与摩斯特林文化期的石器大致无甚差别, 然亦小有不同之点, 此系先后人工差异之故, 欧洲考古学家大都能辨别。 再降至梭鲁特期, 则石兵及他种石器之制造尤形进步, 已有两面边锋, 犹如制刀者已能制剑矣。 迨至马格德林期, 制造石器之技术更加长足进展。 从前制作石器系以石击石而用其中心石核及碎片, 其始仅一次打击, 其后则
多次打击, 击而后琢; 马格德林期石器之制造, 已知利用居间器击打, 而不复以石块击石块。 譬如斯时燧石器之打击, 均曾经过一种中间媒介的工具, 如石凿、 石钻、石锤之类, 而不直接用力打击其石块; 是以马格德林期之石器, 其体积面积均能大小如意, 制成各种不同之器具。斯时人类之知识已大形进化, 可谓已有科学观念,因吾人至今亦尚沿用此种方法凿石也。至于阿奇林期, 系旧新两石器时代之过渡时期, 有人名之为中石器时代, 亦有人名之为尾旧石器时代。在此时期中, 马格德林期的艺术已不复存在, 系另以么石器 (日人译为细石器, 即含有结晶成分之小火石所制之石器) 代表斯时制作之石器, 此外并无他种特征。
就骨角等器言之, 人类自有生以来, 即知利用此等俯拾即是之天然兵器。至前后旧石器时代, 骨角器使用的范围愈形扩大, 可为其时代之又一区别。 在舍利期及阿雪利期中, 是否仅用天然骨角为器, 或已知加以人工制作, 虽尚不能断定, 但曾经使用骨角兵器则毫无可疑。 降至摩斯特林期, 则确知业已开始人工修制骨角器,但其形式及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 颇为简单, 其制造之技术当然亦甚简陋。 至奥利那西期, 则人工进步, 遗有以鹿角制成之骨针及他种骨器甚多, 恐已有骨镞之可能。再迟至马格德林期, 则骨器之种类愈多, 制作的技艺亦愈形进步, 因斯期之人类已知利用间接琢击刻划之工具也。 至新石器时代之前, 阿奇林期中, 则斯时驯鹿业已绝灭, 鹿角制器因以不见, 而骨器制作的艺术亦复呈衰落之现象。 就美术方面言之, 绘画及雕刻之遗迹, 在西欧前旧石器时代之遗迹中, 尚无确定之发现; 在奥利那西期中, 则确已发现雕刻及造型艺的开始; 降至马格德林期, 则最初的艺术已达最高之成就。 此种自然形象之造型艺术成为旧石器时代之动物画家及雕刻家之专长, 实为人类史上之特彩。
……
导言
一民族固有之兵器,实与其人种、文化、历史、科学、美术、技艺,及其民族之消长生息强弱盛衰,有密切之关系。是以世界各国,既有古兵博物馆之设置,以资观感,复各有其兵器史,以利学者及军人之研究,并供人民阅读。吾国兵器在商周已臻发达,惜无著述遗留,汉人所著之《考工记》承周代文化之后,对于合金之术尚有所昭示,但亦略而不详,且仅及周末之兵器。自汉以来,以迄于今,除宋曾公亮之《武经总要》及明茅元仪之《武备志》图示宋明两代所用兵器尚详外,其他关于兵器之著述,大都不出商周二代兵器之范围,仅《金石索》采纳较广,《西清续鉴》稍列西北回蒙二族之兵器耳。推原其故,一则因发掘之事业未盛,商以前之铜兵尚无出土者,而石兵之出土又系近年之事,故前人论兵,其远不能超越商周,亦事实之所宜然。二则因铁兵发生,周末仅有萌芽,而铁质易腐,且无铭文,海内藏兵家多不及汉以后之物,或存有三代以下非古之见解,然亦因实物不多及不佳之故。
至于边疆各民族,如蒙古、回、藏、苗、瑶、彝、羌,及“戎”、“番”、“夷”,以及缅甸、马来等族之古兵器,均有可观,且早已见知于世,帝国主义者劫夺甚多;海内人士则收藏尚少,历代以来从无注意及此者。清高宗之收入十数器于《西清续鉴》,尚属创举,但无继响者。盖因畴昔藏器之士,存玩古之见者较多,既以三代为古,复专重铭文花纹及器形之考较,遂偏重器之外表,而对于三代铸造之术及科学艺术之实质反少研究;三代以后之器更无论矣,边疆各民族之器更无论矣。清代海通以后,实学之思想渐盛,故清儒之论周代兵器,一祛从前附会神奇之说,而以实物为著论之根据,如程瑶田其翘楚也。程氏所著《通艺录》中之《考工创物小记》,对于周代长兵、短兵及射远兵,如戈、戟、剑、匕首、弓、矢之类,均一一为深切详晰之研究,庞然巨籍,并无一语涉及神奇怪诞之说,或虚无附会穿凿不经之语,此诚清季儒者渐重实学之明证,而为前人之所不及,后人之所宜致其钦迟者也。嗣后趋重科学,考古之学盛,著书立说之士日多,对于兵器一端不乏知言之士。如陆懋德之《中国上古铜兵考》上篇,对于钺、戚、斤、戣、瞿、戈、戟、矛等古长兵,解释考据颇周(仅戟形有误),且图示其装柄使用之形,巧具匠心。马衡著之《戈戟之研究》一文,图示戈戟之形式及附件,及所仿造之柲(拟图有误)。一九三一年郭沫若著之《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内有《说戟》一文,图示戟之形及其装柲之形,纠正马衡之主张,图著《俯身葬》二文中有《勾兵之研究》,证明商及周初之戈,胡均甚短,多半连胡亦无之,雕戈只是戈之一种,《考工记》的戈至早不过是周末之戈。一九三二年广州黄花考古学院之《考古学杂志》,载有胡肇椿著之《戟辨》,以广州木塘岗出土铜戟,辨正马衡说戈戟同为一物之误。一九三五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三分载有郭宝钧著《戈戟余论》一文,根据河南辛村卫墓出土之铜戟十五具,及汲县出土长胡戈十余事,证明程瑶田初年所说之戟不误,及阮元《揅经室集》中所载龙伯之可信,于是戈戟之形大明,装柄之式亦定,自此可以毋庸再辩,诚如郭沫若氏所谓实物为论断之主体也。
又如一九三四年徐中舒著《弋射与弩之溯源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一文,亦可继《玉海》诸古籍之后而为古式射远器加一旁证。以上为今人图列及研究兵器大致也。但三代以后之兵器,仍鲜著述,且少实物;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两千年以来(舶来品除外),吾中华民族固有兵器之变迁沿革,其铸造如何递变,其形式如何更易,其历代制造所受外族影响如何,其向外发展传播之势力范围如何,均无所考焉。著者于此困难过程中,曾向全国各省各县之博物馆、图书馆、各大学、古物陈列所、民众陈列所,以及其他公私收藏兵器之处所及人士,兼及蒙藏回及苗瑶彝诸民族,征求自汉以下以迄清季之中国兵器摄影或图形,以及关于兵器未知之著作;一征不应再征之,且曾函请各方相助为理而自行担负各种费用;如是者劳劳十数年,甚至大庙丛林之藏有古兵者,亦不舍置。今者检查所获结果,尚并非各代均有,虽一切旅行及摄影等费,均由著者担任,尚有吝不肯摄,或置诸不理,或诮为多事者。甚矣,吾侪学者专门研究之难也。因《亚洲古兵器图考》之编辑,先成中华民族古兵器一集,名曰《中国兵器史稿》问世。碌碌三十年,所得仅此!
因略述经历甘苦及编述旨趣以代导言。
中国兵器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兵器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至今绝无仅有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详实的文献史料,稀有的兵器实物照片,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
评分文字很详尽,是真一本力作,如果是全彩就更好了
评分包装很好,快递小哥很速度,购物挺愉快,下次再来京东
评分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先驱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一书是中国古兵器研究领域的通史类读物,被视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详实的文献史料,稀有的兵器实物照片,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
评分3、《真实的人的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分一本书只不过是所有书籍中平平常常的一册,直至找到它的读者的那一刻起,才会产生那种任何人都无法破译的美丽和神秘。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买了会比没买开心。
评分兵器史上知名著作,只是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作为工具书配合其它历史书籍一起阅读很不错,也能解决自己不少疑惑
评分活动期间买了很多书,对中国兵器史感兴趣就买了一本
评分中国兵器通史拓荒巨著,以小器见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兵器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