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学是什么》:畅销10年,风靡中国,销量突破100万册!心血之作,名家智慧,深入浅出。听名师之言,再论人生所向!
内容简介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的自语独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到 《论语》的语录对话体,这些洋溢着美学精神的文本都是对话性的。《美学是什么》恰似一个带风景的房间我们通过这个房间去欣赏一祯祯美学的风景边看边聊。那一个个的小 话题恰似房间里不同朝向的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们瞥见美学风景的不同侧面。相信你最终会把这些局部景观在心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美学图景。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目录
美学是什么
目 录
CONTENTS
阅读说明
序一 林建华
让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滋润心田
序二 许智宏
重视人文学科 高扬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在哪里?
--推介"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 乐黛云
开篇絮语
风景一 伊斯特惕克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风景二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从两个"转向"说起
南北文化与儒道互补
"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
"初发芙蓉"为上
自然平淡的美学
风景三 美与崇高
西方古典美学的渊源
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维纳斯与掷铁饼者
美与崇高
阴柔与阳刚之美
风景四 杜尚的质疑
《喷泉》的诘难
颠覆传统
何为艺术?
何为艺术品?
风景五 这不是一只烟斗
模仿的快感
从模仿到再现
"这不是一只烟斗"
再现、媒介与艺术门类
风景六 诗可以怨
书艺之道
情感与艺术
情感与形式
情感的艺术表现
表现和表现主义
风景七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的意味
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与形式主义
陌生化的形式
风景八 时亦越法有所纵
藐姑射山之"神人"
艺术家是"倾邪险怪"的人吗?
天才说与文化说
风景九 看蒙娜丽莎看
看《蒙娜丽莎》
进入"谜一样的微笑"
审美趣味
意象与意味
风景十 能兴者谓之豪杰
超越日常生活
美学精神
诗意地生存
编辑说明
精彩书摘
美学是什么风景
伊斯特惕克[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对于这种对象,“伊斯特惕克”(Ae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亲爱的读者,当你走入一间“带风景的房间”,推开一扇窗户,外面的风景扑面而来。于是,我们坐在窗前,一边茗茶,一边欣赏风景,并侃侃而谈起来。
人世间的风景有各式各样,江南与塞北迥然异趣,黄山和庐山判然有别。风景的多样性恰恰证明了我们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实,美学也是一道风景,而要谈论眼前的风景,免不了要进入美学。说美学也是一道风景,一个意思是说美学的风景也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景观,因此,要了解美学,就要搞清楚风景是啥样的。从词源学上说,汉语中“美学”这个概念,对应的西语是Aesthetica(音译“伊斯特惕克”)。汉语的美学概念,据考证是根据日语对Aesthetica的翻译而来的。就这个概念的直观意义而言,每当说到“美学”,人们常识性的理解往往是:美学乃“关于美的学问”。这种常识性的理解没错,但又不完全。
那么,我们该如何谈论并思考伊斯特惕克呢?这就等于问:我们该如何欣赏美学的风景呢?
中国古典绘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一体。中国画家观看和表现自然风景的方法和观念迥异于西方画家。有人概括为所谓“散点透视”,它全然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古人把这种不断游移变动的观景法则概括为“三远”法,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郭熙:《林泉高致》,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这看山的“三远”法,实乃观看山景的三种不同方式,可仰视,亦可远视,还可以平视。不同的观法,自然看到不同的景象。看山尚如此,看美学的风景更有多种观法,而不同的观法也就会看到美学的不同景观。
一种观法是顺着历史的线索浏览,追根溯源地探寻美学起源,然后将其历史嬗变一一道来。不消说,这是一种美学史的观法,它的好处在于可以描述美学的历史轨迹和不同时代的景观。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从美学最基本问题入手,比如从“什么是美”这个千古难题开始,进而引发出一系列美学的基本命题和范畴,最终建构起一个美学理论体系。显然,这是一种逻辑推演式的审视。第三种观法是把目光集中在日常美学现象上,由现象进入背后的本质,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步步递进,深入到美学的胜景,这是一种经验性的观法。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我们不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将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打开一扇窗看到一片景,再开一扇窗,看到又一片景,透过几扇不同的窗户,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最终形成一个美学的全景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么,就让我们从具体的美学现象聊起吧!
作为生活现象的美学
美学何处寻?答案是:美学无处不在。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细细想来,找寻美学也颇有些这样的意味。美学并不是一个像茶杯或桌子那样的物品俯拾即得,那么,美学究竟在哪里呢?它是在历代美学家的头脑里?还是在图书馆那卷帙浩繁的美学典籍里?还是在师生济济一堂的教室里?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美学就在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中,它和我们朝夕相伴,只不过我们常常未能察觉而已。所以,找寻美学又“得来全不费工夫”。
说美学和我们朝夕相伴,无非是说美学并非高不可攀的玄学奥义。你我也许天天都会遭遇美学,因为美学观念和道理就在饮食起居或交往劳作这样的日常活动中。往大处说,美学乃是关于我们生活中诸多审美现象的哲学思考;往小处讲,这些思考其实常常呈现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里。也许你有过登临泰山的体验,在“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豪气中,你感悟到大自然的伟岸和崇高;也许,你深夜居于书房一隅,静静地读着鲁迅的小说,不免浮想联翩,真正动情了;也许,你亲手制作了一件家具,那造型和结构体现出你自己的风格和趣味。我们还可以列举许许多多的“也许”,但我想说,当你这么去行动时,当你伴随行动而有所感、有所思时,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美学了。
一俟说到美学,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美”。从人体的美到服饰的美,从家居装饰到城市形象,美作为常见的文化现象和人的一种诉求,总是相伴在现实生活里。马克思曾提出,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因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在马克思看来,动物无法摆脱“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来生产,因而天鹅和鸵鸟各有各的生活范围和方式,其物种的特定性是预先规定好的,其生存方式是无法突破的。人则有所不同,他具有不确定性和超越性,因而可以摆脱直接的肉体需要来生产,所以,人才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于是,美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个尺度,便深刻地制约着人类。俗话说得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既然美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何谓美呢?
我们暂且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看看美的观念是如何在那里萌芽的。在希腊,美是一种理想,一种神圣的、不可企及的典范,引导着希腊人的生活。美学史研究认为,希腊人是西方最早发现美的民族。以至于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坦言:现在广泛流传的美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据说:“米涅瓦由于这个国家的气候温和,没有选择其他地方而是把它提供给希腊人作为生息之地,以便产生出杰出人才。”希腊男青年从小接受角斗和游泳训练,形体美为人们所崇尚。隆重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了展示健美体型和坚强意志的盛会,而一个城市的赛美大会一旦选出冠军,就会为他制作一尊雕像,以志纪念并激励后人。历史地看,也许是希腊人最先发现了人体美并大加赞美。他们不但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而且被要求学习绘画,以便学会敏锐地观察和判断人体美。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前往竞技学校,向青年人教授如何塑造并欣赏人体的美,而伟大的艺术家菲狄亚斯则记录下美的瞬间,将它们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所以温克尔曼写道:“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美享受如此的荣誉。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希腊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但忠实地模仿美的形象,而且为了追求美的典范性,不惜以理想的美来塑造自己,要求艺术。艺术史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希腊的雕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额和鼻子几乎形成一条平直的线形,这种理想的塑形旨在体现出希腊人所认为的理想之美,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美。据传,伟大的艺术家宙克西斯就曾要求,如若描绘海伦的美,必须要集希腊美女美之总和,因此,海伦的美绝非个别的美,而是普遍的美和绝对的美。所以我们看到,希腊雕塑中女神的美总是那样高贵而完满,神圣而不可企及。温克尔曼把希腊雕塑的美学风格精辟地描述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米洛的维纳斯便是这种理想的美的典范(详后),而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即维纳斯)也体现了这样的风格。
中国文化与西方有所不同,美的概念没有希腊文化中那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美的争论和相关理论也很多。与古希腊时代相当的中国先秦时代,我们的先哲们就开始讨论美的问题了。孔子就有“尽善尽美”说,老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等。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于美的看法,以及美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从宙克西斯生活的年代到今天,斗转星移,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关于美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呢?今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影视作品到广告,从选美到美容,从自拍照到婚纱照,人们追求和表现美的冲动有增无减。既然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那么我们不妨追问一句,人们是如何来判断人形体的美和面容的美呢?其中有无美的标准和规范?如果有,和古代希腊人和中国古代先民美的观念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就已经不知不觉深入到美学中去了。
前言/序言
《艺术的深层回响:超越形式的感知之域》 本书并非旨在直接界定“美学是什么”,而是意图深入探索艺术、审美体验与人类精神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不在这里提供一套僵化的定义或一套固定的法则,而是试图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一窥那些构成我们审美感知基石的、流动而深刻的体验。这本书的旅程,将带领我们穿越艺术史的长河,品味不同文化中审美观念的演变,并尝试理解为何某些事物能够触动我们内在最深处的琴弦,引发共鸣,甚至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们将从艺术的起源开始,不是去追溯第一个雕塑或第一幅壁画的诞生,而是去探寻人类早期对“形式”之外的某种“力量”或“意义”的感知。那些刻在洞穴墙壁上的图形,那些古老仪式中传递的韵律,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试图与未知对话,与内在情感共振的尝试。这种尝试,便是审美意识萌发的最初迹象。我们将审视这些早期艺术如何承载着信仰、社群的记忆和对宇宙的理解,而这些,远比单纯的视觉呈现更为重要。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古希腊,这个西方哲学与艺术的摇篮。我们不会仅仅复述柏拉图关于“理念”的理论,或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模仿”的观点,而是会去感受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西方艺术的审美取向。从和谐的比例,到悲剧的净化作用,再到对理想化形式的追求,我们会探讨这些理念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评价。我们会思考,当古希腊人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时,是何种超越断裂本身的某种完整性,触动了他们的灵魂? 在中世纪,艺术与宗教的结合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不会枯燥地罗列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而是会去体悟那些高耸的穹顶、绚烂的彩色玻璃以及庄严的雕塑,是如何将信徒带入一个超越世俗的、神圣的空间。艺术在这里不再仅仅是装饰,而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桥梁。我们会探究,那些被描绘得虔诚而肃穆的圣像,它们如何通过形式的力量,传达出对超越性的渴望和对永恒的敬畏。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开始重新聚焦于人本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会沉溺于达芬奇的解剖学知识,或是米开朗琪罗的肌肉线条,而是会去感受那个时代对人文主义的颂扬,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实世界的重新发现。从提香笔下色彩的奔放,到拉斐尔画作中人物的优雅,我们会看到艺术家们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描绘世界,如何通过艺术来赞美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巴洛克时期,艺术以其夸张、动感和戏剧性的特质,挑战着古典的宁静。我们会深入探究那些繁复的装饰、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情感的澎湃,是如何在观者心中激起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情感的宣泄。贝尔尼尼雕塑中人物扭曲的肢体和激昂的面容,卡拉瓦乔画作中突然照亮黑暗的基督,它们都在诉说着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一种对生命激情与苦难的深刻体验。 启蒙运动之后,艺术开始走向多元化。从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与秩序,到浪漫主义的情感与个性,再到现实主义的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会看到艺术家们如何根据各自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理念,去探索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我们会探讨,浪漫主义艺术家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壮阔;现实主义艺术家如何通过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刻画,来揭示社会的真实面貌。 进入现代艺术领域,我们则会看到艺术的边界被不断拓展和挑战。从印象派对光影瞬息万变的捕捉,到象征主义对内在情感的隐晦表达,再到野兽派对色彩的自由运用,抽象表现主义对纯粹形式的探索,我们会发现,艺术的意义不再仅仅在于对现实的模仿,而更多地在于艺术家对内在世界、对情感、对观念的表达。我们会思考,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为何能带给人一种宁静与秩序的感受;马蒂斯大胆的色彩运用,又为何能唤起一种纯粹的生命喜悦。 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审美体验的个体性与普遍性。我们会讨论,为何同样一幅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为何一种音乐,有些人听来心潮澎湃,有些人却毫无感觉。我们会探讨,除了艺术形式本身,个体的经验、记忆、文化背景以及情感状态,如何在塑造我们的审美判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会深入分析,当我们在欣赏一首诗、一首曲子,或是一件雕塑时,我们究竟在与什么对话?是与艺术家,是与作品本身,还是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存在? 我们还将触及一些跨文化视角的艺术。例如,东方艺术中对于“留白”的智慧,对于“意境”的追求,这些与西方艺术强调“实体”和“表现”的理念有何异同?日本的“侘寂”(Wabi-sabi)美学,如何看待不完美、短暂和不完整的价值?这些不同的审美取向,都为我们理解“美”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在探讨艺术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与“美”相关的哲学思考。我们不会简单重复康德的“无利害的快感”,或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是会去思考,人类为何会对某些事物产生“美”的判断?这种判断是源于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的学习?“真”、“善”、“美”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当艺术作品挑战我们的既有认知,甚至引发不适感时,它是否依然能够触及审美的范畴? 本书并不提供一个最终的答案,因为“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探索、被定义、被重塑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深入的艺术之旅,能够激发读者对艺术的兴趣,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中那些超越实用价值的、充满魅力的瞬间的珍视。我们邀请您,与我们一同,在艺术的广袤天地里,去感受那些无声的呼唤,去倾听那些深沉的回响,去发现,在形式之外,在定义之外,艺术所能为我们开启的,那片广阔的感知之域。 这是一次关于感受的探索,一次关于理解的尝试,一次关于人类精神独特表达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