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滚滚红尘,这世间确有它的污秽不洁。但因为人间这点公平,所以我们才可以说,对于命运,我永不绝望。
——独木舟
一、《一粒红尘》是畅销书作家独木舟与人生并行的转型之作,各地图书城等各种图书销售排行榜,是2014年销量与口碑齐赞的畅销佳作。《一粒红尘II》是“红尘”系列结局篇。
二、《一粒红尘II》随书赠送:
1、全彩别册《在无声而寂静的时间里》,内含未曾曝光的同步创作笔记&独木舟漫游意大利照片;
三、独木舟&《一粒红尘II》全国签售会将从2015年10月起,在北京、哈尔滨、长沙、深圳、郑州、武汉、南京、杭州、南昌、重庆、成都、昆明等12城开启。
内容简介
“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对不对?”
她用了疑问句的语气,却又似乎并不需要谁给她一个答案。
在秋天的月光下,她想起很多。
她经历的所有,赤贫的童年,激烈的青春,破碎的初恋,被损耗、被欺骗和折辱的生活,从前她的眼里只看得见这些,心里也只记得这些。
命运给她十个盒子,前面几个拆开全是空的——她曾经为之愤恨过,久久不能释怀。
而现在,她要拆下一个了。
作者简介
独木舟,一株生长在南方的性情暴烈的植物,如今种植于北方城市,一个不想结婚的大龄文艺女青年,始终对所爱虔诚,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有过几个爱人,有过几段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还在写字。
已出版长篇小说《深海里的星星》《深海里的星星II》《时光会记得》(又名《月亮说它忘记了》)《一粒红尘》《一粒红尘II》短篇小说集《你是我的记忆》游记、散文、专栏及绘本《我亦飘零久》《荆棘王冠》《孤单星球》
目录
第一章
如今城池瓦解,盟友离她而去,她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堆废墟,一砖一瓦再砌生活。
第二章
会被忘记和忽略的,只能说明并不重要。
对于人生至关重要的那件事情,你只是不会轻易提起。
第三章
我是如此的拙于表达,我所经历过的时间和万物,真正能够算作美好的——并不多,所以才会对你如此珍而重之。
第四章
她抓住他的手,盖在自己的眼睛上,他掌心里那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足以让一个迷途的人找到故乡。
第五章
当所有散落的珍珠被穿成一串项链的时候,她才会了解,每一颗珍珠都包含着命运安排的深意。
第六章
她终于知道了,两个“不对”的人非要在一起,就只会制造出层出不穷的麻烦,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
不管他对她有多好多珍惜,不管她有多想成全他成全自己,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力量阻挡在他们之间。
第七章
下一个盒子——现在就置于她双手之中,而她并不急着打开。
她希望在打开这个盒子之前,她已经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命运。
精彩书摘
这是迄今为止我写过的篇幅最长的小说,两本加起来字数超过三十万。
所有想要在这个故事里完成的,都已经尽我所能书写在其中,因此,题外便无须长篇累牍,就连后记的标题都一并省略。
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每次出书(尤其是长篇小说)最喜欢写的不是正文部分,而是跋或者后记。
跳脱出小说的人物角色,以作者的身份和视角来阐述种种用意,冷静而又疏离。
某个人物在某个场合说的某一句话,做的某一个小动作——曾经希望每一个字都能掰开、揉碎来解释给读者看,以求写出来的所有文字能被读到的人充分理解。
接受“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接受“每一个句子都有可能被理解成千万种意思”,或许是一个写作者慢慢成熟的必经道路。
要相信读者,相信他们会有自己的所得。
我小时候算是个相当叛逆的少女,锋芒全露在外边,写作的风格比较局限于天雷地火的爱情、横冲直撞的女孩和残酷黑暗的青春,在现实中,当然也会很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爱憎。
或许是因为年轻吧,所以那样去理解生活,也并不会显得格外愚蠢。
而现在,距离我的十八岁已经过去了十年,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我都已经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所以,现在——
锋芒,我将它藏于心里。
2014年夏天,我在长沙写完《一粒红尘》,接着便在十个城市做巡回签售会,在现场见到了很多老读者、新读者,其中有帮女儿排队的父母,有帮异地女朋友排队的男生……
如果说在人生中一定有那么一些时刻,你感觉到自己对于他人有了那么丁点儿意义,我想大概就是类似这样的时候吧。
秋天的时候,我决定回北京。
长沙当然是很好的,无论我这一生有多么漫长,而我又将要去多少地方,它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底片,是我最初的梦想和永远不能舍弃的后盾。
很少对人说起,我十八岁时离家,敏感,胆小,贫穷,貌不惊人的少女独自对着一个全新的城市,站在某个餐厅门口,近乎绝望地认为自己一生都不可能走进去,坐下来吃顿饭。
这些后来当成笑话想起来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几乎击溃了那个自卑的灵魂。
我是不太相信“心灵鸡汤”的,但是我相信人可以克服很多东西,只要你真心想在某种环境中扎根下来。
你所需要做的只是克服你的惰性、你的小聪明,还有你脑袋里随时冒出来的打退堂鼓的念头。
那个年轻时候的我,怀着就连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偏执和好胜心,在那个城市里一点点地长大,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然后,她想要去再远一点的地方,试试看。
对于我来说,北京是绕不过去的一站。
不是他们说的因为这里有更多新鲜的玩意儿,更多先锋的观念,那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我真正在乎的,是自己曾经在这里当过逃兵。
我曾经认为这个城市太大,太冷漠,而个体太渺小,太孤独,这种专属于年轻时的矫情让我在那个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
所以重回北京,待在这里,其中没有任何重大意义,连跟自己的战斗都算不上,仅仅是一个成年人的某种尝试。
仅仅是因为心里有个声音说:或许你现在可以做到了。
我想起在青藏线的火车上,半夜睡不着觉,我一抬头看到窗外满天的星星,夜空干净得像是被水冲洗过一样。
那一幕如同某种神谕,赦免了所有的苦难和罪责。
我一边发抖一边在手机记事簿上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我说我隐约有一种预感,在我二十七岁过了一半的时候,或许,我的灵魂将会有一个正常的轮廓了。
之后,我回到北京,开始写《一粒红尘》的第二部。
我不想说这是一种使命感,只是内心有一种召唤,认为叶昭觉的故事应该继续写下去。在开始之前,我甚至不敢说自己一定能掌控她的命运,只是跟随着这种召唤,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带着一些试探,一些不确定,甚至包含着一些卑微。
我试图去理解她的挫败,她的自我否定,她身边那群人随便拎出一个来都要比她更有个性,更精彩耀眼,更像一个故事的主角该有的样子。
滚滚红尘,她是其中最微小的一颗,而我的初衷,恰是想要写好这个最普通平凡的姑娘。
这一年北京春夏下了很多次雨,对着文档写作的那些雨夜,我经常有种回到了南方的错觉。空气清新而潮湿,雨滴打在玻璃上发出声响,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从指间静静流逝。
写长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意志力的考验。
有次去听严歌苓的讲座,她说:“文学是我的宗教,是我愿意花几十年时间去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认定这一点。”
我想,我之所以会因为这句话而热泪盈眶,大概是因为对于写作这件事仍有热爱吧。
但愿我所经历的岁月都不是虚度,未来能更游刃有余。
但愿曾经有过的软弱和痛苦,终究是酿出了一点儿,一点儿智慧。
……
前言/序言
《尘世浮沉录》:一卷关于时间、记忆与存在的磅礴史诗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远山文集 装帧: 典藏精装,附赠手绘地图 页数: 880页 --- 内容提要: 《尘世浮沉录》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哲学寓言,一曲献给所有在时间洪流中挣扎求存的灵魂的挽歌。它跨越了数个世纪,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长陵城”——那个传说中建立在时间断层之上的不朽之城——的兴衰与变迁。本书的核心,围绕着三个相互纠缠的线索展开:永恒的守望者家族“桓氏”的命运、关于“时间之沙”的禁忌知识的追寻,以及一段被历史刻意遗忘的“大寂静”时期的真相。 第一部:迷雾中的城邦——长陵的黎明与黄昏 长陵城,如同镶嵌在世界脉络中一块巨大的琥珀,凝固着过去的辉煌。故事始于桓氏家族的最后一代族长桓昭,他继承的不仅仅是庞大的财富和权力,更是一份沉重的使命:维护城邦与“时间裂隙”之间的微妙平衡。 作者以极其写实的风格描绘了长陵城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城中有“观象士”负责解读星辰的运行与尘世的对应;有“织梦人”利用特定的仪式从沉睡者的集体潜意识中提取预言的碎片;更有被视为异端的“逆流者”,他们试图打破时间既定的轨迹,追求个人意志的绝对自由。 桓昭的童年是在无尽的图书馆和被封存的古籍中度过的。他发现,城邦的历史记录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尤其是一段被称为“无声之年”的空白。每当他试图探究这段历史的细节,便会遭遇来自城内神秘的“秩序维护者”的阻挠。这种禁忌的氛围,如同长陵城上空永不消散的浓雾,压抑而引人入胜。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描绘长陵城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哲学思辨。那些关于“存在是否即是重复”、“记忆的可靠性”的讨论,在奢靡的宴会和阴暗的密室中此起彼伏,为后续的宏大叙事奠定了沉重的基调。 第二部:追寻“时间之沙”的奥秘 桓昭深信,“时间之沙”并非虚构的神话,而是维系长陵城存在的物质基础。这种沙子据说能捕捉、浓缩或稀释特定时刻的本质。为了寻找关于这种沙子的记载,桓昭踏上了离开长陵城的旅程——这是桓氏家族数百年来的首次出城。 旅程的第一站是极北的“冰封遗迹”,那里是前文明“泰坦人”的沉睡之地。在这里,桓昭遇到了一位自称“编号734”的机械生命体,它用冰冷的逻辑揭示了时间并非线性流动的概念,而是如同海洋潮汐般,存在着周期性的涨落与坍缩。 本书的叙事结构在此处展现出其复杂性。穿插在桓昭的冒险中的,是多段被发现的“失落的日记”。这些日记的主人是不同时代试图掌握时间力量的学者和疯子。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时间之沙”是如何从一种自然现象,被异化为一种政治工具,最终导致了某种无法挽回的灾难。 在这一部分,作者对“工具理性”与“存在意义”的探讨达到了高潮。时间不再是流逝的背景,而成了可以被交易、被掠夺的资源。桓昭必须面对一个抉择:是修复长陵城摇摇欲坠的时间平衡,还是彻底摧毁这种力量的源头,让一切归于真正的混沌。 第三部:大寂静的真相与救赎的代价 随着追寻的深入,桓昭终于拼凑出了“大寂静”时期的真相。那是一场由过度干预时间所引发的“存在性瘟疫”,所有人的记忆、情感、甚至物理形态都在瞬间被抹去,只留下一片虚无的背景音——“寂静”。长陵城的建立,正是为了从这场虚无中“重新打捞”出残存的意义和个体。 本书的第三部分充满了心理惊悚与形而上学的反思。当桓昭的同伴们因为触及真相而开始“褪色”(他们的存在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时,桓昭自身也开始怀疑,他所经历的一切是否只是一个更宏大、更古老循环中的预设脚本。 最后的对峙发生在“时间之井”的底部。与桓昭对立的,并非一个邪恶的个体,而是时间本身的一种“免疫反应”——一个由纯粹的逻辑和秩序构成的实体,它视一切个体性为对宇宙稳定的威胁。 《尘世浮沉录》的结局是开放且令人心碎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英雄主义解决方案。桓昭最终的选择,是放弃成为“时间的主宰”,转而成为一个“永恒的见证者”。他明白了,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控制时间,而在于接受时间的无常,并以有限的生命去铭刻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 文学价值与风格: 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卡夫卡的疏离感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作者擅长运用大量的象征符号(如钟摆、沙漏、褪色的壁画)来营造强烈的宿命感。叙事节奏时而缓慢如蜗行,时而迅疾如彗星划过天际,精确地模仿了时间本身的不可预测性。它对人类集体记忆、历史的重塑,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尺度下的微不足道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而沉重的反思。这不是一本消遣之作,而是一次对阅读者心智的严酷考验。 推荐人群: 热衷于硬科幻、哲学小说、历史悬疑,以及对探讨“存在主义危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喜欢在复杂隐喻和多重叙事结构中寻找乐趣的深度阅读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