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

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爱登堡 著,董子凡 译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历史
  • 艺术史
  • 科学史
  • 大发现时代
  • 插图
  • 绘画
  • 自然之美
  • 文化史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7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046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发现之旅》(The Voyages of Discovery),以让人着迷的航海旅程为主题,真实重现了探险先驱们在航行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灾难和磨炼,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16~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将欧洲艺术大师带往世界各地,他们将在异国观察到的动植物或以文字或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书是在《发现之旅》纪录片的基础上,大卫爱登堡联合温莎城堡皇家图书馆的专家,一起整理编写而成。书中的语言保持了纪录片的语言风格,在优美生动的叙述中娓娓道来大发现时代杰出、叹为观止的自然史。

描绘航海大发现时代三百年
搜集自然历史上的近200幅珍藏画作
新颖、通俗、发人深省的语言解说
带你了解博物大师的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

《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以BBC纪录片《发现之旅》为基础,重点介绍了航海大发现时代以达?芬奇、卡西诺?达?波佐、亚历山大?马歇尔、玛丽亚?西贝拉?梅里安、马克?凯茨比这五位博物学家的自然史艺术成就,他们在科学探索和博物方面取得的成就代表了那个时代科学、艺术、人文发展的特征,这五位博物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学探索过程就如同那个伟大时代的缩影。
“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联合温莎城堡皇家图书馆的专家一起,搜集了自然历史上近200幅珍藏画作,用生动的解说语言,带你去领略大发现时代的自然史艺术成就和魅力,去了解那个时代不同的博物学家们对自然探索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背后的艰辛,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重现大发现时代的灿烂与辉煌。
《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适合自然史、科学史和艺术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大卫爱登堡,BBC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被世人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制作了多部享誉全球的纪录片。1985年,大卫?艾登堡被授封为爵士;2005年,获颁皇室功绩勋章。目前是大英博物馆和皇家植物园的托管人,身兼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副总裁、皇家自然保护学会主席。

目录

序言 4

描绘自然世界

大卫·爱德堡 7

“大自然的一切工作装点着世界”

马丁·克雷顿 35

卡西诺·达·波佐的《纸上博物馆》

“有一只真正的猞猁之眼”

莱阿·亚历山德拉图斯 68

亚历山大·马歇尔

“他的奇妙之书记录了花卉的细节”

苏珊·欧文斯 101

玛丽亚·西贝拉·梅里安

“勤奋、优雅而有神采”

苏珊·欧文斯 133

马克·凯茨比

“自然史天才”

苏珊·欧文斯 169

前言/序言


《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 一、 历史的洪流与好奇的目光:大发现时代的前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代,如同星辰般璀璨,激荡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探索。大发现时代,便是这样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篇章。当航海家们怀揣着梦想与勇气,扬帆驶向未知的海域,他们所带回的,不仅仅是新的土地、香料和财富,更是对世界认知的颠覆,是对人类自身边界的无限拓展。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背后,一股同样强大而细腻的力量,也在悄然酝酿,那就是对自然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究。 在那个理性与信仰交织的年代,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古老的传说、零星的记述,以及少量珍贵的,却常常被误读的文献。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贸易的日益繁荣,来自遥远大陆的动植物标本、奇特的矿石、以及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开始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欧洲的各大城市。这些“新奇事物”的出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尘封已久的好奇心之门。 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界奥秘的探求,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学科——博物学。它不像后来的科学那样严谨、系统,却充满了原始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博物学家们,如同一群孜孜不倦的探险家,他们跋涉于陌生的土地,观察、采集、记录,试图将那些隐藏在自然深处的秘密一一揭示。他们的工作,是科学的萌芽,也是艺术的灵感源泉。 而《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这本书,正是试图将这股历史洪流中的暗流——博物学的兴起,以及它与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一些古老的动植物图鉴,而是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和记录,来理解、认识并最终拥抱这个充满惊喜的全新世界。 二、 凝固的生命,流动的色彩:博物画的诞生与演进 在大发现时代之前,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界限,远比我们今天所认知的要模糊得多。然而,当新的物种、新的地貌、新的现象不断涌现,单纯的文字描述已显得苍白无力。人们需要一种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前所未有的发现。这时,博物画应运而生,它承担起了记录自然、传播知识的重任。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眼见证博物画从早期的粗糙描摹,逐渐发展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的过程。我们将会看到,那些早期的探险家和传教士,他们并非专业的画家,却用画笔记录下他们所见所闻。他们的作品,可能带着几分朴拙,但却充满了第一手资料的珍贵。比如,那些描绘美洲新大陆植物的插图,尽管在解剖结构上可能不够精确,但其鲜活的色彩和生动的形态,足以让当时的欧洲人惊叹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的博物学家与技艺精湛的艺术家开始紧密合作。艺术家们运用他们对色彩、光影、透视的精妙把握,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完美结合。他们不仅要忠实地还原物种的每一个细节——从叶片的脉络,到花瓣的纹理,再到动物的毛发和鳞片,还要捕捉到生命体的神韵与动态。 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博物画师及其作品。我们将会深入剖析他们的绘画技巧,例如如何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物种的骨骼和肌肉,如何运用层层叠叠的色彩表现出羽毛的光泽和皮肤的质感,如何通过对背景环境的描绘,来还原物种生存的自然栖息地。这些画作,不仅是科学的标本,更是艺术的瑰宝,它们以其惊人的写实主义,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 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那些描绘热带雨林中奇特鸟类、深海中斑斓鱼类,或是沙漠里顽强植物的画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物种的简单复制,更是对生命力的赞颂,是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赞叹。通过对这些画作的细致解读,读者将能够体会到,艺术家们是如何将科学的观察转化为视觉的盛宴,如何用画笔讲述大自然的故事。 三、 知识的载体,审美的载体:博物图鉴的魅力 博物画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博物学的发展。然而,如果这些精美的画作仅仅被束之高阁,那么它们的传播价值将大打折扣。正是那些集结了大量博物画的图鉴,将这些珍贵的知识和艺术呈现给了更广泛的受众。 本书将深入探讨大发现时代博物图鉴的形成与演变。这些图鉴,往往并非仅仅是图画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编排、分类和注释的知识体系。每一个物种,都被赋予了其科学名称、俗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以及药用价值或经济价值等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来自科学家们的严谨研究,有些则来自于探险家们的亲身经历,甚至,也包含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古老的智慧。 我们将看到,早期的图鉴,可能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每一页都凝聚着抄写者和绘图者的心血。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精美的铜版画图鉴开始出现,它们以其清晰细腻的图像和标准化的文字,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传播效率。这些图鉴,成为那个时代学者、医生、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乃至普通贵族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读物。 书中将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博物图鉴。例如,我们会比较那些专注于植物的草药志,它们往往详细记录了植物的药用部位、炮制方法和治疗功效;我们也会探究那些描绘奇异动物的动物志,它们用栩栩如生的图画,呈现了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生物形态。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揭示博物图鉴是如何同时成为知识的载体和审美的载体。在那个时代,一本精美的博物图鉴,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其考究的纸张、精美的装帧、细腻的插图,都体现了对知识和美的双重追求。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图鉴,人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博物艺术的影响力 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本身。它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史的进程。 本书将追溯博物艺术对后续科学研究的贡献。那些被详细描绘和记录的物种,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那些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为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可以说,没有大发现时代博物学家们的辛勤工作,就没有后来科学的蓬勃发展。 同时,博物艺术也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史。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在绘画、雕塑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即使是那些以浪漫主义或印象派为主要风格的艺术家,也常常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并借鉴博物画的写实技巧。 本书还将探讨,博物艺术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更容易被抽象的概念和快速变化的潮流所吸引。然而,博物艺术所展现的那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知识的严谨追求,却始终具有一种宁静而强大的力量。 通过《自然之美:大发现时代的博物艺术》,读者将能够重新认识那个充满冒险与发现的时代,感受博物学作为一门连接科学与艺术的学科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它将唤醒你内心深处对自然最本真的好奇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范围之广令人称奇,它没有局限于动植物学,而是将矿物学、古生物学甚至早期的地理制图学也纳入了考察范围。特别是关于早期地图绘制师如何将神话传说中的“未知领域”逐渐用实地考察的数据取代的过程,描绘得极其生动。这些早期的地图,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博物艺术表达,它们记录了知识的疆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恐惧与向往。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让我看到“博物学”并非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当时所有知识探索的交汇点,是文艺复兴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阅读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整个欧洲知识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大发现时代”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仅仅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更是一个人类认知边界被剧烈扩张的时期。作者巧妙地将探险家的航海日志与随船博物学家的观察记录并置,清晰地展示了新物种的发现是如何颠覆欧洲固有的世界观的。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奇珍异兽”的记录与想象之间的张力。一方面是精确的科学观察,另一方面则是基于文化和神话的解读,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认知图景。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策略,避免了将历史人物工具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好奇、误解与发现的复杂语境中。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文化冲击和解释系统的重构,这种深层次的探讨,远超我预期的博物学导览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行文流畅且富有韵律感,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僵硬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欧洲各大王室的私人藏宝室和新兴的科学学会之间。尤其喜欢它对“物种命名权”的争夺和早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的描绘。那些充满火药味的信件往来,那些为了抢先发表发现而进行的秘密合作与背叛,都让这段历史充满了戏剧张力。它揭示了在科学标准尚未完全确立之前,个人声望和宫廷庇护在知识积累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对“人”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关注,使得冷冰冰的科学史变得有血有肉,让人在阅读时不断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书中关于“博物学体系构建”的论述部分,这部分内容极具启发性。作者详细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到林奈过渡期间,人们试图对庞大涌入的自然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的艰辛努力。书中对不同分类学方法的优劣对比分析得非常透彻,例如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与基于地理来源的分类之间的冲突,是如何推动了后世系统分类学的诞生。这种对底层逻辑和方法论的深入剖析,对于理解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框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了谁发现了什么,而是着重探讨了“如何思考自然秩序”的过程,这种对思维工具的考察,显得尤为高明和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充满历史感的字体排版,到内页插画的精细程度,都透露出一种对早期博物学研究的深深敬意。特别是那些早期的植物素描和动物解剖图,那种用笔尖捕捉生命细节的匠心独运,即便放在今天的标准下看,也丝毫没有褪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将艺术史与科学探索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图鉴介绍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书中对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如何将对自然的热爱融入到他们对静物的描绘中,有着独到的见解。这种将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科学记录的准确性进行对焦的处理,使得阅读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去欣赏那些“科学的艺术品”的旅程。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无论是装裱的细微之处还是墨色的微妙变化,都让人对那个时代匠人的投入肃然起敬。

评分

物美价廉 好书 送货快 好评

评分

评分

很美的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入手~~~~~~

评分

很美的书

评分

很好,内容详实。

评分

质量好,是正品,速度也很快,一般下单的第二天就到了,快递小哥态度很好赞一个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