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战争特典003:幕末维新2》收录五篇文章《对幕末戊辰维新战争的再认识》、《草莽之崛起——大和天诛组举兵始末》、《神话的背后——“长州奇兵队”的虚幻和真实》、《奥州之殇——明治戊辰东北战争》、《最后的幕府海军——幕末箱馆战争》。围绕幕末戊辰维新战争更为深入分析,将战争的细节之处及各方势力、历史背景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对幕末戊辰维新战争的再认识
草莽之崛起——大和天诛组举兵始末
神话的背后——“长州奇兵队”的虚幻和真实
奥州之殇——明治戊辰东北战争
最后的幕府海军——幕末箱馆战争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对幕末戊辰维新战争的再认识
庆应三年(1867)十二月九日,幕府、摄政关白等旧制被萨长倒幕派发动的王政复古政变一道废除,朝廷新设总裁、议定、参与诸职司掌国政,新政府自此诞生。新政府虽然要求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但庆喜不从,政府内部土佐、越前、尾张、宇和岛等主张雄藩联合,以诸藩公议施行新政的公议政体派诸侯和萨摩、长州等主张武力讨伐德川氏,企图建立由他们独揽大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讨幕派之
间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对于公议政体派所提出的应让诸侯公平参政的公议政体论,新政府一时找不到能够服众的理由将德川氏单独排除出去。由于德川庆胜(尾张)、松平庆永(越前)、山内丰信(土佐)等诸侯的政治反扑,新政府认可了庆喜在形式上的辞官纳地,同意其作为议定参加新政权。可是,拥有压倒日本任何一个大名实力的德川家若成为新政府的议政大臣,萨摩、长州等讨幕派的发言权就肯定会大大缩水,于是对于讨幕派来说,眼下手段就是挑起战争,将德川家打成“朝敌”。戊辰战争就是这样爆发的。
战争在谁和谁之间进行
对于戊辰战争的性质,日本学界以往是将其作为“权力本质”不同的势力之间的斗争来进行讨论和解读的。
原口清在《戊辰战争》(墒书房1963)一书中,将这次战争定义为“围绕日本的统一,是采取个别领有权的联合方式,还是采取对个别领有权的否定,将权力统于天皇必然化的方式二者之间的战争”,将前者定义为列藩同盟式的权力,将后者定义为主义权力。在这个意义上,原口认为奥羽越列藩同盟是大政奉还——公议政体路线的继承者。
对此,石井孝在著作《维新的内乱》(至诚堂1968)中,将戊辰战争定义为“以未来的主义政权为目标的天皇政权和德川政权之间的战争”,将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乃是为“未来的主义全国政权”鹿死谁手而进行的“天皇政府和德川政府之间的战争”,从鸟羽伏见之战到江户和平献城为止,戊辰战争的根本矛盾已在这一阶段解决,之后的战争仅占次要意义。第二阶段的东北、越后战争只是“具备中央政权面目的天皇政府和地方政权‘奥羽越列藩同盟’之间的战争”,他不赞成原口氏将列藩同盟看成之前公议政体路线的继承者的观点,列藩同盟在石井看来不过是“落后的封建领主间松散的联合体”。至于第三阶段的箱馆战争,石井则认为梗本武扬政权和新政府的战争是以“救济失去俸禄的旧幕臣”为目的的“士族叛乱的先驱形态”。
原口和石井二说系战后日本维新史研究者对戊辰战争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并形成了所谓“原口一石井争论”。除此之外,秋田县出身的维新史学家佐佐木克在其《戊辰战争》(中公新书1977)中认为奥羽越列藩同盟是为推翻被萨长讨幕派所垄断的“王政复古”而战斗,强调其“败者的论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战争特典003:幕末维新2》以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名称:龙吟之潮:大明水师的远洋雄心 作者: 铁马冰河 出版社: 沧海文集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680页 定价: 98.00元 内容提要: 《龙吟之潮:大明水师的远洋雄心》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军事的书籍,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明代海洋史诗画卷,深入探讨了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大明王朝在应对内忧外患,特别是倭寇侵扰和西方殖民势力崛起时,其海军力量如何从区域防御向远洋投射的艰难转型。本书聚焦于一个独特的历史窗口期,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明朝水师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余晖中汲取经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定义其海洋战略的历程。 核心章节与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沉寂与觉醒——从海禁到“开洋”的挣扎(约1550-1580年) 本部分详述了嘉靖年间倭寇之乱对沿海防御体系的巨大冲击,以及朝廷内部对于“海禁”政策的反复拉锯。作者深入分析了明代水师在技术、组织和人员构成上的深层困境。重点剖析了以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为代表的沿海将领如何因地制宜地创新战术,如“鸳鸯阵”的改良应用在水战中的实践,以及对“狼筅”、“水鬼刀”等特种水战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技术侧写: 详尽描绘了明代战船“福船”、“沙船”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不同海况下的优劣。尤其着重介绍了当时火器制造的水平,特别是“鸟铳”和“红夷大炮”在水战中的战术地位变化。 人事考量: 考察了明代水师的募兵制与世袭制并存带来的管理难题,以及地方豪强在水师建设中的隐秘作用。 第二部分:南洋布局——海权的初步试探(约1580-1620年) 随着东南沿海的局势略有稳定,明朝的战略目光开始投向更广阔的南洋。本部分详细记录了明朝官方与民间力量在吕宋(菲律宾)、麻六甲等地的角力。作者通过解密地方志和私人奏折,揭示了明朝在这些地区设立的非正式贸易管制点和防御前哨的运作模式。 外交与冲突: 重点叙述了明朝对吕宋西班牙殖民者的初期接触与摩擦,展现了朝廷在应对异族入侵时,从最初的绥靖策略到有限军事干预的转变过程。 商业驱动的海军: 探讨了以福建、广东的巨商群体对海军建设的间接资助与物资输送作用,描绘了一幅官商合力维护海上贸易线的复杂图景。 第三部分:远洋的阴影——与新航路时代的碰撞(约1620-1644年) 此部分是全书的高潮,聚焦于荷兰、葡萄牙等新兴海洋强权对东亚海域的渗透。作者以台湾海峡的争夺战为核心案例,展示了明代水师在面对装备更先进、组织更专业的欧洲舰队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抵抗与战略失误。 郑成功之前的准备: 详细梳理了福建水师在崇祯年间进行的几次针对性改革,包括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和火炮工艺的尝试。通过分析当时的军事会议记录,揭示了改革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推进的阻力。 战例分析: 对几次关键海战,如崇明岛之战、金门料罗湾之役进行了细致的战术复盘,探讨了明军在信息获取、后勤保障和舰船协同作战方面与欧洲强敌的差距。 第四部分:遗产与反思——南明水师的困境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南明时期,分析了在国家分裂的背景下,原有的水师力量如何瓦解、重组,以及如何为后来的抗清事业提供了最后的海上支撑。作者对明代海洋战略的总体成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其未能建立起一个独立、高效且持续投入的常备远洋海军的根本原因。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广度与深度: 资料引用横跨《明实录》、地方志、海关记录、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翻译件,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的海洋图景。 2. 军事与社会结合: 不仅关注战舰和火炮,更细致描绘了水手的生活、海关的腐败、以及沿海渔民在战争中的角色转变,展现了海洋战略对社会肌理的渗透。 3. 图文并茂: 附有大量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复原的明代战船结构图、海图摹本及人物肖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 目标读者: 对明史、军事史、海洋史、以及中国古代海军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历史军事小说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 --- 图书名称:浮世绘下的霓裳:江户中期女性服饰与社会变迁 作者: 樱井雅人 译者: 李婉清 出版社: 东瀛风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页数: 520页 定价: 128.00元 内容提要: 《浮世绘下的霓裳:江户中期女性服饰与社会变迁》是一部聚焦于日本江户时代(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女性服饰艺术与文化符号的专著。本书拒绝将和服仅视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江户中期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兴起以及性别观念微妙变化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通过对大量现存的浮世绘版画、时尚手册(如《洒落本》、《风俗图汇》)、以及当时的日记和文学作品的交叉比对,深入剖析了特定时期女性衣着如何成为表达身份、财富、情感乃至反抗精神的复杂载体。 深度探索主题: 第一章:和服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悖论(元禄至宝历时期) 本章探讨了在德川幕府推行“奢侈禁止令”的背景下,女性服饰如何在严格的规定中寻找创新的空间。重点分析了“元禄小袖”的特点,即色彩的浓郁化和图案的精细化。 色彩的语言: 详述了当时被视为“轻浮”的色彩(如深紫色、朱红)在特定社会阶层中的流行趋势,以及幕府对“不正当”服饰的查禁与民间如何通过材质而非款式规避禁令。 “着付け”的艺术: 深入解析了当时女性穿着和服的复杂技术,如腰带(Obi)系法的演变,以及“裾引き”(拖地的和服)在特定场合下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町人文化与“倾奇者”的余韵 随着大阪、江户等商业中心的崛起,町人(市民阶层)成为新的消费主体。本章重点关注町人女性,特别是游廓中的女性(如花魁和太夫)如何引领时尚潮流。 游廓时尚的扩散: 考察了奢华、大胆的游廓服饰(如多层衬里、复杂的刺绣工艺)如何逐渐被中产阶级模仿,以及这种“下渗”现象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 “町娘”的时尚手册: 详细解读了当时的时尚指导书籍,这些书籍如何指导普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素朴”与“雅致”的平衡美学。 第三章:纹样的秘密档案 服饰的纹样是社会观念的直接投射。作者穷尽了江户中期流行的上百种纹样,将其分类为自然元素、吉祥符号和历史典故三大类。 季节与寓意: 细致辨析了“雪轮”、“流水”、“蝶”等纹样在不同年份的流行侧重点,揭示了隐藏在这些图案背后的社会期盼与对时局的隐喻。 “小袖”上的叙事: 分析了某些复杂纹样叙事性的特点,如以一幅画面的形式描绘古典故事或地方风光,反映了市民对文化知识的追求。 第四章:服饰与性别权力 本书的理论核心部分,探讨了在高度父权的江户社会中,女性如何通过服饰表达微妙的权力诉求。 隐秘的符号反抗: 分析了女性通过衣着颜色、配饰(如簪子)的选择,表达对传统束缚的不满,尤其关注了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在服饰上的显著区分,以及这种区分的松动迹象。 与浮世绘大师的对话: 重点分析了鸟居清信、菱川师宣等大师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展示了艺术家如何捕捉并固化了这些服饰变革的瞬间。 结语:永恒的优雅与时代的烙印 本书最后总结道,江户中期的女性服饰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艺术思潮和性别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晶,其美学成就至今仍影响着全球对“和服”的认知。 本书特色: 1. 图像学分析: 大量采用浮世绘图像进行细致的服装结构、材质和色彩分析。 2. 文化跨界: 融合了服饰史、社会史、艺术史和性别研究的视角。 3. 详尽的词汇表: 附带完整的江户时期服饰术语对照表,便于读者理解专业内容。 目标读者: 对日本文化、服饰艺术史、浮世绘研究、以及女性文化史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及普通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