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套装全3册)

成化十四年(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梦溪石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明朝历史
  • 悬疑推理
  • 杨 Zajin
  • 历史传记
  • 宫廷秘史
  • 架空历史
  • 文化历史
  • 小说
  • 成化十四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2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17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0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晋江大神梦溪石全新力作,网站积分过4亿的超人气作品。

★严谨考据而剧情活泼,不仅真实还原了明朝成化年间的历史风貌,而且塑造了三个充满了反差萌的角色——玉树临风的文官唐泛背地里是个吃货,高冷的锦衣卫隋州为了救人可以男扮女装,恶名远扬的东厂汪直其实只是个傲娇————三种选择,三种萌点,总有一款适合你。

★金牌人气作者非天夜翔、顾雪柔、南枝,倾力推荐。附送三个角色超可爱换衣小贴纸!

内容简介

顺天府推官唐泛初入仕林,便遇上武安侯府的大公子意外身死的案子。原本武安侯要以婢女加害草草结案,唐泛却在尸体上发现了疑点,固执地追查下去,结果牵扯出了武安侯府上盘根错节的家族纠纷,还无辜小婢女以清白。

在查案过程中,唐泛结识了锦衣卫副千户隋州。两人配合默契,携手解决了东宫案、京城诱拐案、威宁海子案、真假太子案等一系列复杂诡异的案件,为成化年间的官场上带来一股清流。

突然暴毙的太子伴读,恃宠而骄的万贵妃到底是不是主使?

深夜时分,宋朝皇帝陵寝中传出连绵不绝的哭声,守陵村民只剩残缺不全的尸体,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边陲战事吃紧,三拨明军在追击鞑靼人的过程中离奇失踪。传说中的鬼蜮阴兵是否真的存在?

科举考生上吊自杀,临死前在房间墙壁上写下“旷世奇冤,死不瞑目” 八个血淋淋的大字。究竟是集体舞弊还是另有冤情?

太子的手上突然少了一道疤痕,是否意味着如今住在东宫的只是一个替身?事关储君之位,能否仅凭公主的一面之词就怀疑太子的真假…………


作者简介

梦溪石

大神级网络作家,所有作品常年位居晋江文学网销售金榜,其作品以详实考据和诙谐文风相结合,世界观大气,三观端正,赢得众多读者喜爱。其在微博上的逗趣蠢萌与笔下呈现的世界呈现鲜明对比,故有“大王喵”的外号。代表作品:《九霄》、《天下》。


目录

武安侯府案

第一章 深夜惊变 002

第二章 互相试探 021

第三章 疑影重重 038

第四章 峰回路转 060

第五章 张氏之死 079

第六章 西厂汪直 105

第七章 白莲妖徒 123

东宫案

第八章  入宫面圣 140

第九章  宫门奇案 156

第十章  废后吴氏 179

第十一章 韩家内幕 198

第十二章 何为恩义 219

第十三章 狭路相逢 239

第十四章 突生变故 258

第十五章 一家团圆 276

京城诱拐案

第十六章 阿冬失踪 290

第十七章 以恶制恶 307

第十八章 身陷敌窟 323

第十九章  挑拨离间 001

洛水古棺案

第二十章  初入刑部 018

第二十一章 杀鸡儆猴 037

第二十二章 帝陵怪闻 054

第二十三章 村长之死 064

第二十四章 一探究竟 081

第二十五章 峰回路转 097

第二十六章 自作自受 110

第二十七章 尘埃落定 127

第二十八章 余波未平 139

第二十九章 隋州封侯 150

第三十章  为友出气 161

第三十一章 心照神交 171

第三十二章 筵席刁难 184

威宁海子案

第三十三章 大同之行 202

第三十四章 威宁海子 214

第三十五章 杜氏药堂 230

第三十六章 暗藏玄机 242

第三十七章 高手对决 258

第三十八章 雨夜疑云 276

第三十九章 怪事连连 292

第四十章  阴魂不散 312

第四十一章 南下巡查 333

苏州案

第四十二章 奇怪少年 002

第四十三章 另有内情 016

第四十四章 美人碰壁 034

第四十五章 倒戈相向 054

第四十六章 千钧一发 069

科举案

第四十七章 宴有好宴  086

第四十八章 旧友叙旧 104

第四十九章 前因后果 121

第五十章  诗为心声 138

第五十一章 焚尸灭迹 153

第五十二章 艳福不浅 169

第五十三章 九死一生 186

真假太子案

第五十四章 内阁风云 204

第五十五章 彗入北斗 220

第五十六章 暗潮汹涌 238

第五十七章 如何抉择 249

第五十八章 公主有请 264

第五十九章 诸事不宜 280

第六十章  争分夺秒 295

第六十一章 浩气长存 312

番外 江南之行 325


精彩书摘

进了里头,看到殿中种种摆设,唐泛面上虽然不显,心里却已经有些底了。

等被领到内殿正堂,眼见正殿之中的人或坐或站,正中更坐着一名黄色绫罗圆领袍的中年男人。他没有怔愣失礼,直接就下跪行礼道:“臣唐泛,参见陛下。”

“免礼。”成化帝道,声音是万年不变的懒洋洋,但他不是故作慵懒,而是真懒。

唐泛起身谢礼,负手而立,并未抬头东张西望,面色依旧平稳。

成化帝对这个小人物的到来并不在意,他也不会记得自己曾经在三年前还夸过对方“清隽丰采”的。

他已经很疲倦了,只是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严重了。这不,连内阁三位阁老都还在这里,没有离宫,所以皇帝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来。

他望向汪直:“汪内臣,人是你推荐入宫的,由你来说吧。”

“是。”汪直恭谨应道,全无在宫外时唐泛所见到的跋扈飞扬。

“唐泛。”汪直道。

“臣在。”唐泛还是保持着微微垂首的姿势。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得到许可,臣下是不能随意直视圣颜的,这显得不敬,但他在刚刚进来的时候就已经飞快地将在场所有人都纳入眼底了。

皇帝、太子都在。

万安、刘珝、刘吉,赫赫有名的纸糊三阁老们也在。

这些大佬已经等于掌握帝国大权的巅峰级人物了。

还有其他一些仆从宫婢、禁卫军士,自不必提。

人虽多,却愣是没有发出半点声息。

除此之外,唯有殿中烛火不时噼啪作响。

不过唐泛眼力所及,发现就在皇帝身后的屏风后面,似乎还藏着一个影影绰绰的人影。

那隐而不露的人身份为何,似乎呼之欲出。


那头汪直已经开始说起召见他进来的原因。

如今这位东宫太子朱祐樘,虽是长于皇宫之中,却直到三年前才刚刚被立为太子,身世堪称坎坷。

但既然名分已定,读书习字,一切就要按照储君的规格来培养。

太子的老师班底很强大,但除了老师之外,还要有伴读。

而太子伴读一般都是从宫内的宦官里选,不过有时候也会从大臣的子侄里挑选。当今太子的其中一位伴读叫韩早,其父韩方,是成化帝当太子时的老师之一。

韩方因为身体不好,早两年就准备辞官了。但皇帝顾念老师的情谊,就赠了韩方太子少师的虚衔,又让韩方的儿子韩早进宫当太子伴读。

这不是那种太子做不好作业就要代罚受罪的那种奴才,而是实打实的伴读加玩伴。韩早跟太子年龄相当,成日在一起读书,感情也很融洽。

但就在今天,太子他们正在上课的时候,韩早忽然喊着肚子痛,结果还没等太医过来,韩早就忽然往地上一栽,没气了。

这还得了!

东宫顿时就沸腾了,太医火速赶来,左看右看,都看不出韩早到底是为什么死的。

好巧不巧,就在韩早喊着肚子疼之前不久,万贵妃曾经差人送来两碗绿豆百合汤。

太子没喝,韩早喝了。

结果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情。

谁都知道,万贵妃当初也是有儿子的,还是皇长子,只是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后来贤妃柏氏又生了一个,被立为太子,结果没过两年又死了。自那之后,后宫里就再没有皇嗣诞生过,大家都说是万贵妃不准除了她之外的后宫女子诞下子嗣的缘故。

以万氏的雌威,如今这位太子能够重见天日,其中经历的种种波折,更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好了,说到这里,韩早为什么会死,似乎已经非常明了,审也不用审。

作为皇帝最心爱的女人,别说太子没死,就算死了,万贵妃很可能也不会被怎样。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赶紧大事化小,随便找个借口掩饰过去,大家继续保持表面上的和平。

但问题来了,万贵妃在知道这件事之后,极其震惊,哭天喊地,当即就跑到皇帝面前闹,指天誓日地说这件事绝非自己所为,坚决要求皇帝彻查到底,查出真相,还自己一个清白!

正因为如此,事情涉及了太子、万贵妃等人,其中还有成化帝老师的儿子,成化帝头疼之余,不得不将宰辅们召入宫商量对策。

宰辅的职责是治理国家,虽然现在内阁为首的三位阁老都是在混日子,国家治理得很不行,可也并不代表他们破案断案就该行了。

首辅万安从政治和大局的角度考虑,建议皇帝将此事轻轻揭过算了,反正太子殿下万幸无事。至于韩早,朝廷可以下旨对韩家加以厚恤,这样皆大欢喜。

但万贵妃不干了,不管大家心里信不信,她都再三坚持自己在这件事里是完全无辜的。

她很明白,所有人都知道她讨厌太子,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她在这件事里的嫌疑是最大的。如果皇帝真的将此事含糊过去,那她就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心爱女人的坚持下,成化帝没有办法,只得一面让人去请阁老们进宫,一面去通知韩家人。

两碗绿豆百合汤,太子没喝,他那碗给了韩早,剩下的一碗让旁边一个小内侍给喝了。

内侍没事,韩早却死了。

在唐泛进宫之前,已经有人检查过了,那锅糖水已经没剩了,查不出里头是否放了东西,但碗和勺子本身都是没有抹毒的。

如果绿豆百合汤有事,为何侍从喝了却无事?

难道只有韩早喝的那一碗有事?

送汤过来的是万贵妃宫里的宫婢,无论如何也不承认是自己下了毒。

再说韩早不过一个幼童,哪里会有什么仇人,就算要害,害的也是太子,谁又看太子不顺眼?

宫中上下,也不过就是那个人。

不过这些事情却不好说,也不能明说,所以首辅万安的提议在被万贵妃否决之后,他就干脆不开口了,免得得罪了万贵妃。

万首辅跟万贵妃都姓万,但两人没有一文钱的关系。只是他知道万贵妃深受成化帝宠爱,所以借着大家都姓万,千方百计跟万贵妃攀上亲戚,所以首辅位置坐得很稳。

这点很为其他人不耻,大家私底下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万岁阁老。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内阁宰辅们各种搞笑的绰号,比如说三辅刘吉,就被叫作刘棉花,因为他脸皮很厚,不怕弹,所以大家背地里喊人,直接就喊刘棉花如何如何。

言归正传,汤和碗都没有问题,太医即使能给死人把脉,也证明不了韩早是不是本来就有病。但是根据内宦和太子所言,韩早原本是好端端的,往日里身体也没出过什么毛病。

假如真是有人下毒,那谁也不会相信单单是冲着韩早这一个小伴读去的。大家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蓄意杀人下毒案,而目标就是当今太子殿下。

如果彻查起来,内宫之中也不晓得又要掀起多少风雨,冤死多少人。成化帝不是不疼爱太子,但这种疼爱是有限的,太子从小就没有在他身边长大,现在为了国本立了太子,该给他的,成化帝都不吝啬。但他不愿意为了此事再兴风浪,更何况在他心里,也觉得这件事可能跟自己心爱的女人万贵妃有关。

太子本人也很懂事,他虽然伤心伴读的死,却没有哭着喊着要为自己的小伴读报仇,当皇帝问到他的时候,他也只是说遵从父皇的意思。

大家都希望大事化小,只有万贵妃不愿意。

皇帝陛下非常无奈,又不愿拂逆了心爱女人的意思,事情就此僵持在那里。在唐泛来之前,他已经将自己最信任的两个宦官,东厂的尚铭和西厂的汪直都找了过来。

尚铭为了揽功,马上就主动请愿交由东厂来查办。但汪直却很明白皇帝的意思,既想知道真相,但又不想大肆声张,在皇帝看来,偷偷地去查,万一发现跟万贵妃有关,也好遮掩。

所以他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人——唐泛。

汪直推荐唐泛的理由是:唐泛人很聪明,目前在顺天府任推官,职业挺对口,在先前武安侯府案里也有出色的表现,可以让他来调查。

皇帝同意了,于是就有了唐泛的进宫。


旁人还奇怪唐泛什么时候跟汪公公搭上线了,唐泛自己听完来龙去脉,却只想苦笑:汪直这是在把我往火坑里推呢,谁愿意沾这种棘手的事情啊!

这位汪太监果然是年轻气盛,任性至极,想一出是一出,这也不要紧,却将唐泛拖下了水。

“唐泛,现在事情你知道了,对于此案你可有什么看法?”汪直问。

唐泛对汪直这种身居高位就喜欢自作主张、不把自己当回事的行为相当反感。

但他不是一个会抱怨的人,事到如今,既然已经被架上了火堆,当着皇帝内阁的面,也没有他任何拒绝的权利。唐泛的怒意仅仅是一闪而逝,随即就被他压到心底,转而开始思索起解决之道。

他想了想便道:“下官能力有限,当着陛下与诸位宰辅的面,更不敢随口胡说。如今更只是听了个大概,既未见到韩早的尸体,也未曾询问过所有与案件有涉的人员,所以暂时没有什么可说的。”

成化帝闻言有些失望,他本来也没打算让唐泛一上来就能立马揭开真相,真有这能力,那比神仙还厉害了。

但听他这样说,成化帝仍然忍不住对汪直抱怨:“汪内臣,你方才还说这人如何厉害。依朕看来,也就是跟外头那些言官御史一样,嘴上功夫天下无敌罢了!”

唐泛眼观鼻,鼻观心,装死,好像皇帝说的不是他一样。

汪直暗暗觉得唐泛不识抬举,没有赶紧表忠心,还杵在一边跟木头人似的,忙道:“陛下容禀,如今许多事情如同一团乱麻,确实也很难立时发现什么,不如请陛下宽限一些时日,好让唐泛慢慢去查。好教陛下知道,成化十一年金殿题名,唐泛得中二甲第一,当时还蒙陛下亲口夸过呢!”

他为了证明自己眼光不错,将陈年往事搬了出来。成化帝掀了掀眼皮,依稀记得好像确实是有这么回事,对唐泛的印象略略有了一些好转。

“既是如此,唐泛,这桩案子就交由你负责吧,不过……”皇帝看了汪直一眼。

汪直会意,随即道:“此案事关重大,切不可对外乱说,否则当重重惩之。”

众目睽睽之下,唐泛终于出声,一开口却是石破天惊:“臣不敢奉命。”

什么?!

这人疯了不成?!

他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吗?!

这种场合,也是能耍脾气的?

所有人,包括那些充当背景的宫婢侍卫,个个都忍不住睁大了眼睛,瞪着唐泛。

首辅万安抢在所有人面前大声叱喝:“大胆唐泛,岂敢不尊圣意,目无尊上!”

汪直心里更是恼怒,他知道唐泛对这桩差事,很可能心存不满。但汪直也有自己的打算,就算唐泛再不乐意,眼下也只有乖乖听命的份,怎由得他喧宾夺主?一个小小的从六品推官,还真把自己当成一棵葱了。皇帝金口玉言,他竟然还说“不敢奉命”,这是要打皇帝的脸不成?

“唐泛,你是失心疯了吗,这是什么场合,由得你在这里放肆!若敢有二话,项忠、商辂便是你的前车之鉴!”

项忠和商辂,一个是前兵部尚书,一个是前首辅,两个人都曾因为反对汪公公而下台,一个被革职为民,一个自己辞职跑路了。汪直拿他们出来,显然是要威胁唐泛:你若还敢说三道四,那他们就是你的下场!

万安暗暗摇头,心想汪公公也是怒火攻心,口不择言了,要知道唐泛现在也只是一个从六品推官,你拿项忠他们两个来举例,那不反而是在抬举唐泛吗?

成化帝则皱起眉头,盯着唐泛,面露不悦。

他不是一个喜欢杀人的皇帝,这是他好的一方面。但如果对一个人看不顺眼,他挥挥小手,要么将人罢官,要么将人贬职发配,那也足够让对方喝一壶了。

太子朱祐樘同样不发一言,只是好奇地看着唐泛。

案子事发至今已经过了大半天,眼下本该是就寝的时辰,但因为事情与自己有关,他却仍然不能去休息,但太子并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虽然有些累,却依旧站在父亲身边,恭谨如初。


等到疾风骤雨般的斥骂告一段落,唐泛这才拱了拱手,缓缓道:“陛下容禀。臣身为推官,推的是死人,推不了活人,此案粗粗一看,只怕复杂程度远超想象,故而若陛下将此重担交由臣,臣不敢不接,但有些事情却不能不事先问清楚,还请陛下恕臣无罪。”

成化帝道:“你只管问,恕你无罪。”

唐泛点点头:“那臣就斗胆问了。陛下可敢担保,此案的的确确与万贵妃无关?”

此话一出,四下惊诧更胜方才。

所有人都觉得唐泛不仅是失心疯,还是一个愣头青。

这种疑问放在心里也就罢了,哪是可以直接说出来的?

就连首辅万安也是一愣,然后才禁不住暗自摇头,他想的却与旁人不同:不得了,真不得了。唐泛明知那位在场,故意有此一问,为的是先声夺人,将案子摊开来说,免得日后自己遭了暗算。

万安自然也还记得,三年前,正是自己一句话,使得这个年轻人原本应该到手的状元之位,转眼成了煮熟的鸭子飞了。

果不其然,就在万安这么想的时候,屏风后面一道人影,已经按捺不住,怒气冲冲地转了出来。

“若此事是我所为,我便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若非我所为,你便天打雷劈全家死光!”

万氏一代宠妃风范,果然一张口就非同凡响。

却听见唐泛依旧用那个不紧不慢的语调道:“好教贵妃知道,臣父母早逝,家姐外嫁,不算唐家人,严格说来,确实是全家死光了。”

所有人嘴角抽搐,都为这番话而绝倒。

连万氏也是一愣,瞬间忘记自己要骂什么了。

唐泛话锋一转:“臣说过,臣乃推官,推的是死人,而非活人。既然有贵妃这一番话,那臣也就可以安心追查此案了。”


这件事,他已经被牵扯进来,骑虎难下,不能不接。

万贵妃当众否认此事与自己有关,那就等于当众立下誓言。有了这句话,唐泛在调查的时候受到的掣肘也就会相对少一些。

但唐泛也不会因为万贵妃的话,就认为此事真的跟她没有关系了。

直接下毒的办法虽然看起来很笨,但如果有效的话,也并非没有可能。万氏宠冠后宫,就算太子死了,皇帝也未必会追究她,多的是借口可以帮万氏撇清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万氏没有可能赌一赌呢?

总而言之,案子未必复杂,但因为案情牵涉的人物全都是重量级的,所以便格外让人头疼。


前言/序言


《大明王朝的另一侧》:穿行于历史烟云中的市井百态与权力角逐 一、 引子:历史的褶皱与日常的温度 我们熟悉的明朝历史,往往聚焦于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皇帝的更迭、内阁的权斗、边关的战事,以及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然而,在这些波澜壮阔的表象之下,是无数普通人柴米油盐的挣扎,是地方官员在执行政令时的智慧与妥协,更是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毛孔。 本书并非聚焦于正史的记载,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侧面”。它将目光投向一个特定且充满张力的历史节点——成化年间,一个看似承平、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厚重外壳,看到其中的肌理与温度,那些关于人性的复杂博弈,以及在制度的框架下,个体如何求存、抗争与变通。 二、 权力边界的模糊与地方治理的艺术 成化年间,皇帝深居宫中,朝堂之上,旧臣与新贵之间的平衡微妙而脆弱。这种权力的真空或失焦,必然导致地方权力结构的重塑。本书详细描绘了地方官员——从知府到县丞——在治理困境中的“创造性”执行。 1. 财政的幽灵与“摊丁入亩”的前奏: 税收永远是王朝稳定的核心命脉,也是地方官员最头疼的问题。我们不再简单描述税额,而是深入探讨税收征派的“灰色地带”。例如,如何利用地方乡绅的力量进行隐性征税?面对天灾人祸导致的赋税缺口,官员们如何巧妙地运用“缓征”“挪用”甚至“私下借贷”等手段,既要保证对上的数字“好看”,又要安抚底层的民怨?这些操作,构成了地方治理的生存哲学。 2. 治安的困境与乡勇的崛起: 卫所制度的衰败,使得基层治安力量空虚。在盗匪横行、民变时有时无的环境中,地方士绅与官府如何达成一种心照不宣的合作,组织起具有半官方性质的“乡勇”或“义社”?这些武装力量的形成,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之举,也为日后地方豪强坐大埋下了伏笔。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半民半官”治安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潜在的失控风险。 3. 司法权的弹性与“人情”的重量: 在大明严苛的律法之下,真正的判决往往充满了地方色彩。一个县令如何在“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与“顾全地方稳定”的现实中周旋?书中探讨了“和解文化”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以及一些经典案例中,如何利用“证据不足”“情有可原”等概念,实现一种“合乎人情”的裁决,而非僵硬的律条执行。 三、 渗透到骨髓的民间生活与商业活力 如果说庙堂是骨架,那么民间就是血肉。成化时期,商业活动的活跃度远超一般史书的描述。 1. 漕运与水利:商业的命脉与腐败的温床: 漕运不仅仅是将南方的粮食运往京畿,它更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本书描绘了运河沿岸的“三脚行”(船户、管事、监工)如何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物资的损耗、时间的延误,背后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通过对一次大型漕运的模拟追踪,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普通的官船背后,牵动着多少地方商贾的资金,以及多少官员的“抽头”。 2. 城市角落的江湖与手艺人的坚守: 从南京到苏州,城市的手工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细致描绘了丝绸作坊中的学徒制度、瓷器烧制中的秘技传承、以及市井说书人如何成为信息的“地下传播者”。这些手艺人,他们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对现有秩序保持审慎距离的群体。他们对新技术的拥抱,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构成了当时经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宗教、信仰与社会的粘合剂: 在一个物质生活尚不稳定的时代,精神寄托至关重要。本书关注了民间佛教、道教以及本土神祇崇拜的复兴。它探讨了寺庙和道观在地方上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民间信贷的中心、信息交换的节点,甚至是地方纠纷的调停所。 四、 文化的渗透与士绅阶层的自我塑造 士大夫阶层是连接朝廷与地方的关键。然而,在成化这个相对“内敛”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期许和外部压力发生了变化。 1. 文学的变异与“雅”的下沉: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子佳人”的文学模式开始在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流传。本书分析了这种文化的下沉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审美和婚恋观,以及传统诗词歌赋如何被地方戏曲和小说所“通俗化”。 2. 乡绅的责任与“地方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士绅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科举入仕,他们开始将权力重心放在地方慈善、修桥铺路、族学建设上。这种“地方性知识”的构建,使他们成为了地方的实际管理者。本书揭示了,这种“贤人政治”的背后,是如何巩固了宗族势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朝廷自上而下的直接控制力。 五、 结语:被遗忘的平衡 《大明王朝的另一侧》试图呈现的,是一个立体而矛盾的成化朝代。它既有制度的僵硬,也有人性的灵活;既有皇权的威慑,也有市井的活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王朝的存续,往往依赖于无数微小、复杂、有时甚至不合规范的“平衡术”。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宏图伟业,更有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用他们的智慧和妥协,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肌理与风貌。阅读此书,便是走进这些被光环遗漏的角落,重新审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立刻被那种老派的叙事风格和扎实的考据功底给吸引住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慢热”和“厚重感”。它没有为了追求戏剧冲突而牺牲历史的合理性,每一个关键情节的展开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推演。我最喜欢它对官场斗争的刻画,那种不动声色的权力博弈,远比直接的刀光剑影更让人感到窒息和过瘾。书中对人性的探讨也相当深刻,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物,他们的动机和选择都得到了充分的解释,让人不禁反思,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对于喜欢严谨推理和深度历史背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提供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一直以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背景与引人入胜的冒险元素完美结合起来。主角的性格特质——那种对正义近乎偏执的追求,使得他在腐朽的官场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强大的戏剧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为角色的命运揪心,也为那些不公的遭遇感到愤懑。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人该如何面对”。全书的情感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对黑暗的批判,也有对光明和希望的坚守,读完后让人心里充满了一种既沉重又豁然开朗的感觉。绝对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部佳作。

评分

这本历史悬疑小说简直是带我穿越回大明成化年间,沉浸式体验了一把宫廷的波谲云诡。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描绘细致入微,从官员的服饰、当时的礼仪制度,到市井百姓的生活百态,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案件的层层推进,线索的不断交织,每当以为要解开谜团时,总会有新的反转出现,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主角周新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他既有朝廷命官的铁面无私和智慧谋略,又不失人情味,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展现出的周旋能力,令人拍案叫绝。读完后感觉自己对明朝中期的政治生态有了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生动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代文化有研究兴趣的读者,我必须说,这套书的文本功力实在令人赞叹。它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情节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遣词造句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读起来有一种老电影般的质感。尤其是在描写场景氛围时,比如京城里的暮色,或者衙门里的肃杀之气,那种画面感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墨香和烟火气。更难得的是,作者巧妙地将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地方轶事融入到主线故事中,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背景增添了许多鲜活的色彩和趣味性。这套书放在书架上,光是看到它的名字,都能唤起我对那段历史的美好回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推理小说爱好者的福音,而且是带着浓厚“中国味儿”的那种。它的悬疑设置非常高明,不像一些西式推理那样依赖于物证的碎片化搜集,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对人情世故、权力网络和地方风俗的洞察。每一次破案过程都充满了智力上的交锋,主角的推理过程逻辑缜密,每一步都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结构的深刻理解之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案件细节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明朝法律和刑制的介绍,虽然是背景知识,但融入得非常自然,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读完后,不仅满足了对解谜的渴求,还顺带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社会学课,这种知识和娱乐性完美结合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评分

推荐。

评分

趁着双11入手了9本书,不错,很划算,封面好看极了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快递很快

评分

古风推理,近期关注

评分

早就想买这套书了,终于买啦,喜欢梦溪石的作品,有其他的书出版了也会再来买

评分

东西不错,很喜欢。

评分

很喜欢的一部小说,趁活动买了,便宜

评分

很喜欢这个作者写古代的小说

评分

速度快,包装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