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 [Encounters in Ethnomusicology: A Memoir]

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 [Encounters in Ethnomusicology: A Memoi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 著
图书标签:
  • 民族音乐学
  • 回忆录
  • 音乐人类学
  • 田野调查
  • 文化研究
  • 音乐
  • 个人经历
  • 学术
  • 中国音乐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810966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51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外国民族音乐学理论丛书
外文名称:Encounters in Ethnomusicology: A Memoi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从内特尔自己的视角出发,讲述半个世纪他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学生、教师、编辑、研究者的历程,以及在此期间里的所思所想,所展示出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学术经历,也体现出了美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过程和其中所遇到的问题。《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以回忆录形式书写,以学科的历史进程划分章节,对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与评价。这一研究对理解和建构民族音乐学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图片说明
序言
鸣谢

1.着手介绍
有关确立时间的问题
来自瓦特的引导
来自埃里希·M.霍恩博斯特的引导
小蘑菇
阿玛迪斯
家族事业

2.萌芽的八十年代
阿德勒的范例
1885和那时候的故事
大思想
为国家而欢庆
理解“他者”
英雄时代:施通普夫、埃里斯和滚筒唱片机

3.秋分
多元文化生活
在秋分时节整理行装
一种流亡的职业
民族音乐学家们的移民
音乐的国度
弃物中的遗产
捷克面团和德国腌菜
“我们是上帝的战士”
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陆伯查尔领地的登山者和布拉格俱乐部的都市人
特雷辛的英雄
汉斯·萨克斯的预言

4.谁在指引着我
寻求最伟大的音乐家
从西欧艺术音乐的国土而来
第二小提琴
人类学的音乐
三位特别的音乐爱好者
有关教科书和介绍领域的题外话
任何文化中最具判断力的特征之一
代表被压迫者

5.在杜克·法玛尔的工作坊中
活力的涌现
人脉资源丰富的人
集大成者
民俗学的影响
名字以“K”开头的女士们
语言学与高姿态
比尔·莎士比亚的夏天
光辉事业,太短暂了

6.跨年夜
阿德勒的接班人
克罗伯的足迹
“我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家”
有关起源的神话

第一谐谑曲:想象的对话
时代广场的杏仁蛋白软糖
7.马诺德哈玛和卡尔皮塔
8.恰哈尔尕的收集者
9.在中心地带
10.有关“改变”和“他者”:一些次要的想法
11.“小个子”的地盘
12.夏至
索引

精彩书摘

  也许这种表演实践围绕着这样一种关系,还解释了将歌曲第一节用作儿童歌曲的原因。我没有具体的数据来支持这一理论,但这种情形使我回想起黑人奴隶住处的歌唱实践以及几十年前白种美国人想象中的非裔美国人,或许比20年更久远,但我们依然还知道它。我们知道快乐歌唱着的原住民的形象,他们的歌词有双重含义,这些原住民把音乐当成武器来对付其他人。因此我发现,关注捷克人在黑人与他们自己之间建立起的一种联系是非常有趣的,他们都生活在“他者”多数民族的霸权下;关注捷克人和非裔美国人音乐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爵士音乐,也很有意思,此外还关注自由的概念以及为获得自由的斗争。20世纪早期的一个例证就是黑人灵歌对德沃夏克特别的吸引。之后,捷克人开始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因此在纳粹的统治下,爵士乐表演被视为捷克人反抗的标志(如约塞夫·史考瑞奇Josef~koreck夕在短篇小说《低音萨克斯》中的描述)。
  1945年,当捷克人将德国人赶出捷克并剔除其文化后,不再应付境内的德国人。被冠以“西方”范例之标志的爵士乐开始成为反共反俄的一部分。爵士音乐家仍旧是史考瑞奇(Skvorecky)和昆德拉(Kundera)等作者虚构的主要人物,昆德拉诉说了捷克民族在俄国和共产主义统治下所遭受的苦难。20世纪80年代,音乐家联盟中爵士乐部分的活动同时成为了反抗势力,许多成员因发行反政府的小册子而被捕。在此,象征主义产生于爵士乐的概念,它是一种带有即兴自由的音乐,也是被践踏的美国黑人的音乐。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及同名电影)里让人难忘的一幕中,主角走进了一个爵士俱乐部。一群穿着黑西服的俄国人厌恶爵士乐并指责着乐队,然后乐队唱起了斯坦卡拉辛的民谣,斯坦卡拉辛是17世纪哥萨克自由之战的战士,曾经在反沙皇武装中工作十分得力,但后来成为俄国共产主义压迫的代表人物。之后,“斯坦卡拉辛”被赋予了一种有力的爵士乐的方式,俄国人对此十分愤慨,捷克音乐家用这种受压迫人民的音乐,挥舞着爵士乐即兴表演的有力武器战胜了他们。
  尽管我自认为是个地道的美国人,甚至我儿时在布拉格的时候从未感觉特别“捷克”,我在1997年所看到的一个场景却使我意外感受到了自豪的激动,当为捷克自由而战的战士用非暴力的拳头取得了胜利(他们总是比暴力更具有容忍性)时,他们欢迎大批游客,并欣赏被称为“爵士没问题”的乐队在古老的查尔斯大桥上的演奏来庆祝自由,展示着他们与非裔美国人,可能还有今天所有无差别的美国人的团结。
  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然而,1939年之前为塑造布拉格文化形态做出巨大贡献的犹太社区在1945年之后就消失了。与说意第绪语(Yiddish)的波兰、俄国和罗马尼亚犹太社区相比,19世纪晚期之后的布拉格犹太人更典型地说着德语或德语化意第绪语,这种当地的犹太一德国方言来源于意第绪语,又与之相区别(Mauscheldeutsch德语化意第绪语=Michele-Deutsch=摩西一德国——见Cohen,97)。在大约1850年后捷克文化的复兴之前,捷克语显然并没有大范围地被使用。
  三个世纪之前,很显然,犹太社区为布拉格的中产阶级带来了大量供他们娱乐的世俗音乐和本土音乐,毫无疑问,这一做法伴随着19世纪的消逝而得以扩散。但在20世纪,犹太音乐家、教师、作家和学者也支撑着布拉格德国社区的大量音乐生活,他们的赞助人也常常是犹太人。难怪,也许布拉格20世纪的许多犹太音乐家认为他们自己并非是种族上的德国人,而是最具有明确意义的德国人。
  但就像我在20世纪30年代所亲身感受他们的那样,如果布拉格说德语的犹太人将他们自己主要视为贝多芬和歌德的德奥文化的参与者,那他们在自身特殊文化形态的创造中,就会对捷克环境并自然地为犹太文化的诸多方面作出让步。这个犹太社区中的很多成员对宗教或捷克民族传统并无兴趣,但他们还保持着民族认同的种种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性格和行为特点,包括强烈而富有激情的表现力趋向和对音乐几乎是不自觉的理解力来确定这种民族认同。不用说,这些特性描述是一种老套的模式,但这也是许多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所公认的。
  ……

前言/序言

  这是有关于我本人的故事,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我所亲身经历的民族音乐学的这段历史,以及我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作者、编辑、研究者、指导者,有些情况下仅是作为一位旁观者的感受。虽然在我写作的时候千年虫危机已经过去了,但我已步入幕年,生活中的每一张账单和信件本应标注“1”的部分改成了序号“2”,象征着日历上的标识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人们的生活、社会以及音乐生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了更大的变化。因为我们都知道,民族音乐学可能在不久之后也会发生超乎预料的改变,这种变动比我们司空见惯的十年一次的“模式转换”更为深刻,或许民族音乐学会有新的称谓。我意在回顾往昔,去评介我所遇到的人和我读过的书;并把我在过去五十年的生活经历和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工作与该学科的历史先驱们相关联。与此同时我也试着去讲述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并对过往给予评价。
  我在书写有关民族音乐学历史的章节时,结合了一些记忆中的往事,并对有助于理解民族音乐学这一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评论,这让我花费了不少额外的精力,同时也使文论的结构打破了常规。我需要阐述的是,书中综合运用了年代排序和按话题进行的方式,也许它更接近于一部随笔集,其内容并没有试图囊括一切。每一章节的中心都由我的职业生涯(或个人生活)延伸至专业背景、相关学者、出版物以及相关动态。由此,表面上看,第六章讲述的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在全国会议上宣读论文的艰难的一天,但实际上还谈论了我的论文主题,及在这一主题上已有所建树的前辈们;提及了会议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并简单描述了我在那儿所遇见的人们。第八章是关于我在伊朗的田野工作经历,并提及了我的老师和一些同行,与此同时也提供了民族音乐学采风历史的纲要。
  在此总结每一章节的中心主题是很有意义的。第一章是关于童年时期我对民族音乐学的入门和我的家庭背景;第二章讲述与我父亲紧密相连的音乐学早期历史;第三章探讨我的家庭迫于纳粹大屠杀的移民经历(以及许多音乐学家们),以及我来自布拉格的文化背景;第四章是关于我和我的同行们将人类学、音乐背景等类似的基本设想带人民族音乐学;第五章以我在印第安纳大学与乔治·赫尔佐格以及其他人共同进行研究的情况;第六章详细描述了我第一篇论文和博士论文研究的背景和语境;在第七章中,我涉及了有关即兴和口头传播的研究;第八章则是有关我在伊朗的田野工作;第九章讲述了我在伊利诺伊大学的生活及其民族音乐学的发展;第十章说明了随后我在底特律、蒙大拿、德黑兰和马德拉斯(现在的金奈)时,对音乐变化研究的兴趣,在此暂时偏离了主线的内容,介绍了我所邂逅的大量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者们;第十一章说明了我与民族音乐学学会长久以来的联系,并确定了我在学会期刊过去四十年中最喜爱的三十五篇文章名单;第十二章以我尝试写作有关黑足人和美国中西部音乐学院的音乐民族志为中心,同样也讨论了自1965年开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民族志历史习作问题。
  有时,我不禁把这一写作阵地当成修订一些我早期出版物的机会,试着去修正、解释、辩护、致歉和重新思考。我时时屈服于这一诱惑,但将之彻底做好是自私而扰人的举动。可以说,现在看我以前所写的东西,真希望或多或少的有些不同。真实的学术历史迫使我改变了许多想法,现在我认为从1952年至80年代的出版物中我所陈述的许多观点、理论和随之而来的方法都是错误的。我试着在书中的某些点上提出修正,但从总体上来说,我承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我关于这么多问题的想法已经改变了好几次。可能这并非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亦不是一项研究,但我并不希望它被视为非学术的。我试图提供论述的佐证,却用通俗的风格写作,希望能够因此而说服读者我并非一直让自己那么严肃。我希望在第六章、第九章和第十一章中三次出现的“谐谑曲”能够实现谐谑曲的功能。但我也真的希望读者能够明白没有什么能够比我在本世纪后半叶民族音乐学领域里的研究更为严肃的事情了。
  有几章包含了我所认识的学者们的素描,他们的研究和人格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已逝去。可能是鉴于很明显的原因,我避免采用同样的风格来书写我在伊利诺伊大学或其他地方的同行,他们现在仍然是我的合作伙伴。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希望读者能肯定这么多的学者、教师、学生和朋友们,他们着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我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这样的话远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情。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探讨过去这些年我众多研究生们的研究,但我只能顺带提及他们其中的精选;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他们,我将不会如此多彩。
跨越音域的探索:一部关于文化、历史与人类精神的田野考察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回忆录,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全球多元文化景观、人类历史变迁与复杂社会结构的田野考察笔记。 它聚焦于一系列看似独立,实则深刻关联的文化现象和历史事件,以人类学家独特的视角,解剖文明的肌理与情感的共鸣。 本书的叙事主线围绕着“相遇”——并非学术会议上的理论碰撞,而是真实世界中,个体生命与迥异文化、古老传统以及现代思潮的直接、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交锋。我们将在书中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广袤的地理空间,从亚洲的古老庙宇到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深处,从欧洲工业化后的新兴都市到非洲干旱的萨凡纳。 第一部分:失落的语境与声音的考古 本部分致力于揭示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声音”。作者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迅速消逝的口述传统和仪式音乐。这不是为了记录“音乐”本身,而是将其视为理解一个族群世界观、宇宙观和伦理体系的密码。 例如,书中详尽描绘了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一个偏远社区中,其历法与祭祀仪式紧密相连的诵经传统。作者并未用西方的乐理框架去分析其旋律的复杂性,而是花费大量篇幅重建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冰川的融化、季节的更替,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了祭司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表达方式。这种“声音的考古”,旨在复原声音背后的社会功能和认知结构。我们看到的不是音符,而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此外,作者还深入考察了全球化进程对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在东南亚的一个岛屿上,记录了一种只在特定节庆中使用的编织技艺,其图案的复杂性与当地复杂的亲属关系结构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对应。当这种仪式被商业化旅游业取代后,编织的图案是如何被简化、被误读,以及这种“意义的稀释”对社区认同感造成的深层创伤。本书强调,文化遗产的消亡,往往是其社会语境瓦解的直接后果。 第二部分:权力、地图与看不见的界限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地缘政治的张力。作者摒弃了传统的政治史书写模式,转而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经验出发,审视权力是如何在空间中被构建、被体验和被抵抗的。 一个核心议题是对“边界”的解构。在巴尔干地区,作者追踪了一条在不同时代扮演过帝国边疆、贸易通道和冲突地带的古老商路。通过对沿途不同民族的家庭记忆和地方神话的收集,揭示了历史是如何被不同群体“分层书写”的。同一座山丘,在一位族群的传说中是圣地,而在另一族群的记忆中则是惨遭屠杀的战场。本书通过并置这些相互冲突的叙事,探讨了身份认同的流变性与建构性。 书中还对殖民遗产对现代社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在非洲某国首都,作者细致描绘了殖民时期规划的城市街道布局如何至今仍在无形中塑造着阶层隔离和社会流动性。被刻意设计成“直线”的道路,象征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效率,却与当地居民原有的以亲缘和社群为中心的“非直线”生活方式产生了永恒的摩擦。这种对物质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考察,远超出了单纯的城市规划范畴,触及了权力运作的深层机制。 第三部分:技术的异化与人类情感的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在近几十年来经历的剧烈技术转型,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和媒体如何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记忆的存储方式以及集体的情感体验。 作者在高度数字化的都市环境中进行了一项关于“数字遗忘”的观察研究。随着个人数据和数字档案的爆炸性增长,人们似乎越来越依赖外部存储系统来维持记忆。书中访谈了一批老年人,他们如何应对自己一生积累的实体信件、照片被视为“冗余信息”而被清理的命运。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抛弃,究竟是解放了心智,还是削弱了我们与时间深处连接的能力? 此外,本书探讨了集体叙事在数字时代的分裂与重组。通过对一系列网络社群的长期跟踪,作者分析了“回音室效应”如何固化了特定群体的世界观,以及这种固化如何导致了对外部信息的系统性排斥。这不是对社交媒体的道德审判,而是一种对人类认知倾向在特定技术环境下如何被放大和扭曲的现象学观察。我们看到了,即使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真正的理解和共情依然需要跨越巨大的认知鸿沟。 总结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它拒绝将文化视为静态的“标本”,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流变、充满张力的过程。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复杂世界的工具:用历史的深度去挖掘当下的现象,用地理的空间去理解权力运作的痕迹,以及用对个体经验的关注去把握宏大叙事的脉搏。它邀请读者放下既有的分类框架,以一种更加敏锐和充满敬畏的心态,重新丈量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及其背后的丰富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颠覆了我对“音乐”的许多固有认知。作者的叙述风格极为个人化,却又充满了普适的价值。他将自己置身于被研究的对象之中,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分享他与不同民族音乐的每一次“亲密接触”。我被他所描绘的那些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表演,以及那些在特定社会场景下奏响的旋律所震撼。他不仅记录下了音乐的形态,更捕捉到了音乐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不同社群中扮演的凝聚、沟通甚至反抗的角色。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深珍视。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广阔的世界中,通过音乐找到自己位置的深刻反思。

评分

阅读《民族音乐学亲历记》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谈。他将自己多年的学术旅程,那些充满挑战与惊喜的田野调查,以及与形形色色音乐人之间的点滴互动,娓娓道来。我被他笔下的那些鲜活的场景深深吸引,那些在原始森林中回荡的部落歌谣,那些在节庆庆典上奏响的古老乐器,都仿佛近在眼前,声入我心。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热情与投入,以及他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所展现出的谦逊与尊重,都让我深受启发。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倾听、去理解、去感受。这种真诚的态度,使得他的记录充满了温度和力量,也让我对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回忆,更是一部关于探索、发现和连接的动人篇章,它让我看到了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又如何滋养着人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窗口,带领我走进了那些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作者用一种无比生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了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与音乐、与人相遇的故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些遥远的村落、热闹的市集,亲耳聆听着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旋律。文字间流淌着一种真挚的情感,既有对音乐深深的热爱,也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敬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音乐形式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好奇的探索精神。他不仅仅是在记录音乐,更是在记录音乐背后的人文故事,记录下那些与音乐共生共荣的生命。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打动我,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仿佛我也可以通过他的文字,去触碰那些遥远而珍贵的文化脉络。整本书读下来,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音乐”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悦耳的音符,更是承载历史、情感、信仰和社群认同的活态文化。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惊叹的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音乐在全球文化图景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些色彩斑斓、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我能够想象到他在陌生的土地上,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音乐瞬间。他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音高和节奏,而是深入到音乐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宗教意义以及情感表达的层面。每一次的田野调查,都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冒险,作者在其中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学术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与那些人、那些音乐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族音乐学不仅仅是关于研究,更是关于爱,关于对人类文明不同表达形式的热情与呵护。

评分

《民族音乐学亲历记》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行,它让我有机会窥见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熟悉,是因为我们都在用音乐表达喜怒哀乐;陌生,是因为那些遥远地域的音乐形式,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表达方式,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描绘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深度。我被他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者,成长为一个洞察深刻的民族音乐学家,这个过程深深吸引。他分享的那些关于田野调查的甘苦,关于学术争鸣的思考,以及关于音乐传承的忧思,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研究者形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是连接人类情感最直接的桥梁,而民族音乐学,正是致力于守护和发扬这份宝贵财富的学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