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步步嚮前:7步提高職業競爭力》:職場變換需要高人指點,纔能步步嚮前。全球500強企業1000名員工職業輔導經驗的深度總結。一個個總結齣來的模型和規律,讓你豁然開朗,在職場中脫穎而齣。讀者可免費獲取職業傾嚮評估(CPI)。
內容簡介
沒有一份工作是穩定的“鐵飯碗”,學會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優勢,如何瞭解和自己的職業願景匹配的就業信息,是在職業生涯起步、提升和轉型期間需要不斷思索的問題。
《步步嚮前:7步提高職業競爭力》通過一個個鮮活真實原創的案例,和處於職業探索、職業找尋、職業成長的你進行一對一對話,讓你係統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看到彆人身上的自己,從而調動自己的智慧,發現你的各種可能,找到屬於你的職業發展之路。
作者簡介
李梅(May) 睿仕管理中國(Right Management)資深職業顧問;天力亞太EAP顧問(職業發展、工作壓力、人際關係);閤思谘詢領導力測評高級顧問;清華大學特聘講師、職業生涯教練;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學士,後在北京大學進修應用心理學。
沐蘭(Tina) 睿仕管理中國(Right Management)資深職業顧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導師;清華大學職業生涯教練;BCC(職業生涯教練)、GCDF(全球職業生涯規劃師);職業形象管理顧問;南開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學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
精彩書評
May(李梅)具有溫和的氣質、包容的心態、紮實的專業功底、全球500強企業的工作經驗,和她暢談總會覺得茅塞頓開。縱觀這本書,你可以當作不同的場景劇來看,在裏麵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能找到答案;也可以當作自己的連續劇來看,預知劇情,做好準備,以降低職業成本。選錯瞭職業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永遠在考慮自己是否選錯瞭,所以,給自己留點時間,看看這本書,方嚮對瞭就不怕路遠。
北京炫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煜
2014年,我在一傢全球500強跨國石油公司工作。由於戰略性調整,我不得不再次擇業,我當時很迷茫,正是這時,公司聘請瞭職業顧問李梅老師為我們提供谘詢服務。李梅老師運用專業方法幫助我找到職業優勢,還指導我準備瞭有針對性的簡曆,我順利地進入一傢大型製造企業。
入職一段時間後,我再次遇到瞭睏惑,雖然按照閤同,輔導期已經結束,幾乎徹夜未眠的我還是給李梅老師發瞭一條長長的求助短信。第二天早上我接到瞭李梅老師打來的電話,她幫我做瞭一個十多分鍾的測試後,我又聽見瞭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放下電話後豁然開朗。
當我得知李梅老師和沐蘭老師閤著瞭這本書時,我特彆高興!相信讀者一定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嚮,並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
和光資本財務主管 郭薇
2013年,因為公司全球總部戰略結構調整,我們整個産品部門被裁,我收到瞭一份為期三個月的職業谘詢閤同。我那時正在準備MBA的留學申請,所以希望有人能從客觀的角度幫我審閱文書和做一些麵試上的準備工作。梅姐不僅沒有拒絕我提齣的閤同範圍之外的要求,還介紹朋友幫助我。在這三個月裏,梅姐一直耐心地幫我修改簡曆、找文書漏洞、一遍遍做模擬麵試,並結閤她自己在職業轉型中的經驗,啓發我挖掘成就事件。她的所有努力都是為瞭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希望你在讀這本書時,成為像我一樣的受益者。
樂視網高級工程師 李強(Alex)
初識李梅老師是在她給清華碩士生講的職業生涯能力拓展訓練課上,我被她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也被她緻力於幫助大學生求職所感動。彼時正值我開始思考求職問題,一片茫然。李梅老師無私的幫助,讓我打瞭一場有準備的求職之戰,從一個懵懂迷茫的理工科女生成長為自信且目標明確的職場新人,讓我走在瞭同齡人的前列。非常感謝李梅老師!我堅信這本書能夠幫助到更多即將走嚮職場的學生!
陶氏化學管理培訓生 何正旭
在麵臨就業、職業轉型這樣重大的人生選擇麵前,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人,都難免迷茫。每次換工作,你想換來什麼?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做哪些準備?你想清楚瞭嗎?你該如何做?
讓Tina老師用豐富、真實的案例和有效的工具,引導你走齣一條堅定的、適閤自己的職業之路。
資深人力資源經理、LMI領導力教練 Tracy Pan
如果說兒時的幼稚和童真創造瞭當時天馬行空的夢想,那麼今天的你就應該更加務實,更好地“把握當下”,纔可以更好地走嚮未來的自己。
這本書通過係統化的測評工具,結閤不同行業、不同角色的生動案例,一步一步,幫助今天的你和將來的自己對話。
IT高級研發經理 Meng Dong
優雅熱情的Tina用她的專業知識帶領很多全球500強企業的職業經理人走齣職場迷茫,很多人也因此成為Tina的朋友,包括我。Tina的工具真的是可以發現自己的能力、性格、價值觀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她的非常實用的建議,可以升華簡曆和更深地瞭解麵試;她的引導,可以啓發到自己從而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方嚮。她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職業的成長,也包括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的提升,以及生活的全方位管理。
看到書的目錄,我已經很期待瞭,因為裏麵還有很多我沒有和Tina交流過的內容。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職場上有高人指點,現在,Tina來瞭!
IT高級産品經理 Crystal Xiao
?
May(李梅)具有溫和的氣質、包容的心態、紮實的專業功底、全球500強企業的工作經驗,和她暢談總會覺得茅塞頓開。縱觀這本書,你可以當作不同的場景劇來看,在裏麵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能找到答案;也可以當作自己的連續劇來看,預知劇情,做好準備,以降低職業成本。選錯瞭職業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永遠在考慮自己是否選錯瞭,所以,給自己留點時間,看看這本書,方嚮對瞭就不怕路遠。
北京炫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宋煜
2014年,我在一傢全球500強跨國石油公司工作。由於戰略性調整,我不得不再次擇業,我當時很迷茫,正是這時,公司聘請瞭職業顧問李梅老師為我們提供谘詢服務。李梅老師運用專業方法幫助我找到職業優勢,還指導我準備瞭有針對性的簡曆,我順利地進入一傢大型製造企業。
入職一段時間後,我再次遇到瞭睏惑,雖然按照閤同,輔導期已經結束,幾乎徹夜未眠的我還是給李梅老師發瞭一條長長的求助短信。第二天早上我接到瞭李梅老師打來的電話,她幫我做瞭一個十多分鍾的測試後,我又聽見瞭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放下電話後豁然開朗。
當我得知李梅老師和沐蘭老師閤著瞭這本書時,我特彆高興!相信讀者一定能從書中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嚮,並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
和光資本財務主管 郭薇
2013年,因為公司全球總部戰略結構調整,我們整個産品部門被裁,我收到瞭一份為期三個月的職業谘詢閤同。我那時正在準備MBA的留學申請,所以希望有人能從客觀的角度幫我審閱文書和做一些麵試上的準備工作。梅姐不僅沒有拒絕我提齣的閤同範圍之外的要求,還介紹朋友幫助我。在這三個月裏,梅姐一直耐心地幫我修改簡曆、找文書漏洞、一遍遍做模擬麵試,並結閤她自己在職業轉型中的經驗,啓發我挖掘成就事件。她的所有努力都是為瞭幫助我成為更好的自己。希望你在讀這本書時,成為像我一樣的受益者。
樂視網高級工程師 李強(Alex)
初識李梅老師是在她給清華碩士生講的職業生涯能力拓展訓練課上,我被她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也被她緻力於幫助大學生求職所感動。彼時正值我開始思考求職問題,一片茫然。李梅老師無私的幫助,讓我打瞭一場有準備的求職之戰,從一個懵懂迷茫的理工科女生成長為自信且目標明確的職場新人,讓我走在瞭同齡人的前列。非常感謝李梅老師!我堅信這本書能夠幫助到更多即將走嚮職場的學生!
陶氏化學管理培訓生 何正旭
在麵臨就業、職業轉型這樣重大的人生選擇麵前,無論是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人,都難免迷茫。每次換工作,你想換來什麼?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做哪些準備?你想清楚瞭嗎?你該如何做?
讓Tina老師用豐富、真實的案例和有效的工具,引導你走齣一條堅定的、適閤自己的職業之路。
資深人力資源經理、LMI領導力教練 Tracy Pan
如果說兒時的幼稚和童真創造瞭當時天馬行空的夢想,那麼今天的你就應該更加務實,更好地“把握當下”,纔可以更好地走嚮未來的自己。
這本書通過係統化的測評工具,結閤不同行業、不同角色的生動案例,一步一步,幫助今天的你和將來的自己對話。
IT高級研發經理 Meng Dong
優雅熱情的Tina用她的專業知識帶領很多全球500強企業的職業經理人走齣職場迷茫,很多人也因此成為Tina的朋友,包括我。Tina的工具真的是可以發現自己的能力、性格、價值觀從而找到自己的定位;她的非常實用的建議,可以升華簡曆和更深地瞭解麵試;她的引導,可以啓發到自己從而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方嚮。她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職業的成長,也包括外在形象和內在修養的提升,以及生活的全方位管理。
看到書的目錄,我已經很期待瞭,因為裏麵還有很多我沒有和Tina交流過的內容。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職場上有高人指點,現在,Tina來瞭!
IT高級産品經理 Crystal Xiao
?
目錄
第1章 嚮內看:全方位瞭解自己
職業轉換,你想換來什麼
發現你的能力
通過60 種特質瞭解你的性格
找到職業坐標
讓興趣開花結果
發現你的職業優勢
跨越時空的對話
第2章 嚮外看:探索工作世界
看行業:小手機,大世界
看企業生態圈
看企業類彆:國企、外企、民企,你去哪兒
看職業:說說Job Family
看職位:梯子和格子架
看同事:年齡差,多大閤適
職業體驗,讓感覺落地
第3章 做選擇
做簡曆的目的是什麼
步步嚮前:7步提高職業競爭力
為何簡曆“石沉大海”
寫簡曆,亮齣你的態度
投遞簡曆,不走尋常路
如何和獵頭打交道
還有哪些招聘渠道
第4章 在路上
認識麵試官的評價偏見
麵試,不打無準備之仗
麵試結構和常用的測評形式
麵試問題的思考策略
麵試後復盤和跟進
麵試中必死無疑的三個錶現
說說薪酬這件事兒
第5章 把握當下
不做“生銹的螺絲釘”
職業生涯花開花落
職場30 年,成長,再成長
發揮優勢,提升職場競爭力
直麵變革,應變求生
得體形象,助力職場
職場的model 和shadow
第6章 職業管理中的三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迷茫和適應
第二類問題:成長的煩惱
第三類問題:中年職業危機
第7章 職業管理“小幫手”:自我教練工具
工具1 目標五問
工具2 閃光時刻
工具3 快樂三問
工具4 決策平衡單
工具5 職業生涯麯綫
工具6 平衡輪
工具7 生活方式象限圖
第8章 非常7 + 1:你一定要關注的
100 個字的個人簡曆
在不同行業或職業中遊走的各路達人
誰決定天花闆的高低
四世同堂,快樂共成長
樹立你的個人職業品牌
附錄 免費獲取職業傾嚮評估
精彩書摘
在路上
麵試路上,
就是展現最“好”的自己的過程,
“亮”齣你與崗位最匹配的一麵,
機會自然而然就來瞭。
麵試官:請問你有什麼缺點?
A答:我的缺點是工作太認真!
B答:我的缺點是追求完美。
往往麵試官聽到這樣的迴答,腦子裏瞬間閃過一句話:“麵經(麵試經驗的簡稱)看多瞭!”然後,你離齣局也就不遠瞭。
從2012年起,我擔任清華大學“職業能力拓展訓練”課程的老師,到2015年,選修該課程的碩士生、博士生有200多個,還有旁聽的本科生。課上我從沒有教過他們網上麵經上的內容。我輔導過的外企員工,超過四五百人,同樣我也不教他們麵經上的內容。經過我輔導的人基本都能掌握麵試的方法,順利通過麵試。
同樣,我希望從今天起,你也能放下麵經,展現用人單位想看到的你。
認識麵試官的評價偏見
沒有幾個人不怕麵試官。麵試官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偏見。瞭解瞭偏見,我們纔能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僅能避免撞到槍口上,還能讓自己熠熠生輝。
偏見1 第一印象
案例
Daisy是一個資深招聘經理,可謂閱人無數。在生活中,她是一個單身女人。一次經人介紹,和一位男士在餐廳約會。這位男士給Daisy的印象普普通通,沒什麼特彆好,但也不算壞。在吃完飯的時候,令她吃驚的一幕發生瞭:他拿起筷子剔牙。在那一刻,她對他形成這樣一個印象:缺乏教養。後來,這位先生多次約她見麵,Daisy都婉拒瞭——壞的第一印象形成瞭,就再也難以改變。
Daisy是專業的麵試官,她內心知道不能因為一件小事就否定這個人,但即便如此,那一刻形成的印象仿佛刻在瞭腦子裏,揮之不去。
而我們經常麵對的是沒有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業務經理,第一印象對他們的影響就更加強烈。沒有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你可能就沒機會進入下一輪麵試;如果留下壞的第一印象,第一輪麵試可能都無法順利完成:20分鍾之內,你就被打發瞭。
媒體策劃專傢有一句名言:要給人好印象,你隻需要7秒鍾。而在麵試中,前5分鍾是形成第一印象的關鍵期。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者們得以成功描繪齣影響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
第一印象符閤55/38/7原則:55% 來自你的外錶;38% 來自你的舉止;7% 來自你講話的內容。
(1)第一印象的形成55%與外錶有關。
外錶不僅是你的麵相,還包括你的著裝。
比如,你去一傢金融公司應聘銷售經理,鬍子拉碴,穿著休閑裝、牛仔褲,黑皮鞋裏時隱時現一雙白襪子,必然會給麵試官留下瞭這樣的印象:這人不職業。
圖4-1 55/38/7原則
如果是女士,除瞭著職業裝外,麵試盡可能化淡妝,錶示你對對方的尊重。
又如,你接到麵試通知時碰巧正在生病,最好改時間,不然你蔫頭耷腦的,無疑會浪費一次麵試機會。
(2)第一印象有大約38%與舉止有關。
你走路和站立的姿勢、你的錶情,以及你和他人說話的音調、語氣、語速、節奏都將影響給他人的第一印象。
比如:接到麵試電話時,你恰巧有急事需要處理且周圍很嘈雜,或你正在躺著休息,或今天情緒不好,你需要做的是馬上找個清靜的地方,或者馬上坐起來抖擻精神,或者乾脆告訴對方:“非常抱歉,現在正好不方便,麻煩改一下時間,好嗎?”
此外,握手也能傳遞重要信息。研究發現,那些握手時目光和你直接接觸、手掌乾燥、堅定有力、自然擺動,而不是無力、潮濕、試探性的人,不僅能讓你對他感覺良好,還將取得你的信任。
(3)第一印象中隻有7%與講話內容有關。
這也正說明瞭在第一印象中,你“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偏見2 光環效應(暈輪效應)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即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給人以非常好(或非常差)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也會給予較好(或較差)的評價。
光環效應,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從認知角度講,光環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彆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麵的。
但是,這種認知偏見在所難免,在麵試中尤為常見。
在過往的招聘經驗中,往往通過麵試的不是各方麵都還可以的人,而是有閃光點且沒有緻命缺陷的人。這樣的結果,光環效應無疑起瞭一定的作用。
當候選人與這個崗位的要求相比具有突齣優勢的時候,麵試官往往會心生好感,而對其他方麵采取瞭較為寬容的態度。
當然,如果候選人存在突齣缺點,其優勢也會被掩蓋,甚至麵試官沒有耐心將麵試進行下去。
應對光環效應,候選人能做的隻有找到“亮點”,突齣優勢,讓自己的優勢部分熠熠生輝!
偏見3 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即“先入為主”,是指人們識記事物時,第一印象更鮮明、更牢固。近因效應,是指人們識記一係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信息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信息的現象。人們往往對最初接觸的信息和最近接觸的信息印象更為深刻。舉個例子:我們迴想一下,《我是歌手》節目中,你對第一個齣場和最後一個齣場的歌手的錶現肯定印象深刻,而中間的那些歌手隻有在他們有不同尋常(或者特棒或者特糟糕)的錶現時,纔能被你記住。
在麵試中,可能麵試官一天會見很多候選人,但你不可能要求麵試官把你排在哪個位置,如果你沒有突齣錶現,你就會被淹沒在一堆候選人當中,麵試結果可想而知。
麵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應對的策略依然是:讓自己閃亮!
偏見4 像我效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典型的“像我效應”的體現,人往往喜歡和自己像的人。在麵試中與麵試官具有相同背景、興趣、風格等的人,更容易被麵試官喜歡,比如:
校友:師哥師姐要是麵試你,是什麼感覺?
老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都曾在一傢公司工作過:你們就是同事!
有共同的愛好:同好,是不是覺得有的聊,知音呀!
住一個小區:遠親不如近鄰。
開同款車:大概說明你們有相同的品味。
著裝風格相同:去一傢傳統國企,穿運動裝,是不是覺得另類?
語言習慣相同:外企員工之間互稱英文名,以錶示平等和親切,但到國企直呼其名,你必死無疑瞭。
針對“像我效應”,以及上麵提到的各種評價偏見,你要做的是: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
那我們如何進行準備呢?
麵試,不打無準備之仗
案例
有一次,我正在對Chris進行麵試輔導,他的電話響瞭,對方是他應聘公司的招牌人員,通知他明天麵試。Chris隻是點頭接受,什麼問題都沒有問就掛瞭電話。
我問他:“你怎麼什麼都不問就掛瞭呢?”
他驚訝地說:“啊,不就是通知麵試嗎?知道瞭麵試時間和地點不就行瞭嗎?還能問什麼呀?”
我說:“不問清楚,怎麼準備麵試呢?”
Chris更驚訝瞭:“我以前每次都是直接去麵試,有什麼可準備的呀?”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麵試也一樣,良好的準備是成功的關鍵。你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麵進行準備:信息準備、內容準備和心理準備。
信息準備
需要準備的信息包括:
公司基本信息
公司基本信息包括企業性質、股權情況、規模、經營狀況、産品情況、核心競爭優勢、企業文化、組織架構、人員大緻結構、用人理念、業界對該公司的認可度或口碑、近期動態、高管背景和風格、主要競爭對手等。
案例
一小哥們兒到寶潔應聘,錶現尚可。麵試結束環節,麵試官問小哥們兒: “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小哥們兒討好地問:“我很想知道,您是如何在聯閤利華堅持十多年的?”
麵試官瞬間變臉:“我一天都沒在聯閤利華工作過!”
小哥們兒的命運可想而知。
部門信息
部門在公司中的位置、業務情況、人員規模、部門組織架構、團隊氛圍(部門文化)、部門管理層情況等。
崗位信息
崗位信息包括崗位職責、匯報綫(上級、隔級上級、下屬人數等),以及崗位需求原因(新增或離職補充)。
對於新增崗位,有時候業務經理也不知道要什麼人,崗位說明書也就寫不清楚。有時候招聘經理安排業務經理麵試不同風格和背景的求職者,使業務經理清楚到底想要什麼人。這對求職者的影響是,麵試流程可能較長,用人單位的標準也不好掌握。
對於新增崗位,應注意:
(1)為什麼新增,期望帶來的價值是什麼?
(2)在麵試你之前還麵試過什麼人?因為什麼原因沒有符閤要求?
對於離職補充,更要提起注意,需要瞭解如下情況:
(1)前任為什麼離職(崗),在這個崗位上做瞭多久,什麼去嚮?
(2)有幾個前任?都分彆做瞭多長時間?
還記得《杜拉拉升職記》嗎?小白領杜拉拉是行政和招聘齣身,不知道動瞭哪根筋一門心思要做薪酬福利,不是這個職位就不去談(在我看來,這個杜拉拉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市場)。當然找瞭很久都沒有閤適的,因為沒有公司願意聘請她這樣背景的人做薪酬福利經理。正在山窮水盡的時候,突然一個公司要見她,而且很快上崗。杜拉拉同學還沒高興幾天,就發現這個崗位是個大坑,是個離職補充,誰做這個職位都做不好。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天上不掉餡餅,掉下來也會砸暈你。
在我的招聘經曆中,就曾多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總結起來,無外乎兩類:
類彆1:崗位設置不閤理,誰來誰死。
有一傢知名的跨國公司,總部是投資公司,設置瞭組織發展經理,下麵是非常獨立的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有HR總監,都有成熟的體係和HR團隊,根本不會聽從總部指揮。所以,總部組織發展經理要做點事特彆難,要看各個總監的臉色,這個崗位換人無數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
類彆2:上級難以相處,誰來誰死。
一傢知名公司,在業界口碑不錯,唯獨有一個職位常年招聘:一個業務部門的人力資源總監。在這個崗位上的人,過不瞭半年就得離職。原因是這個崗位的上級非常挑剔,且缺乏對下屬的尊重,動不動就發脾氣罵人,沒人能受得瞭他。
麵對這樣的上級,你要提醒自己:我是普通人,不是超人,彆人搞不定的,我也搞不定,還是敬而遠之吧。
麵試官信息
你要知道誰來麵試你。你要根據麵試官的崗位、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個人風格、用人偏好等不同而有所準備。
麵試官來自人力資源部,考核的是綜閤素質和能力,如工作意願、工作動機、文化匹配度、智商、情商和逆商。他們往往不會過於關注專業能力。
麵試官是業務經理,往往更看重專業能力,以及和團隊的融閤情況。
麵試官是隔級上級,往往對專業能力不會花很多時間考察,可能看重綜閤素質、團隊融閤及人纔梯隊的建設。
麵試官是同一部門的同事,可能關注的是專業能力,以及與同事相處的能力。
麵試官是其他部門的同事,不用說,要看看是否可以跨部門配閤瞭。
麵試流程信息
瞭解麵試流程的目的,一是對整個麵試周期、順序做到心中有數;二是通過麵試流程側麵瞭解這傢企業的管理風格。有件事情至今想起來,我還是很自責。
案例
我做獵頭的第一年,還是個老“菜鳥”。我幫一傢跨國公司找組織發展總監,推薦瞭一個很不錯的候選人。我想當然地以為三次麵試就可以瞭,也就沒有問。誰想到三輪結束還有三輪:全球總部、相關部門負責人還要麵試。候選人到第三輪結束本以為就確定瞭,一聽還有三輪,開始不耐煩瞭。在我好說歹說下,候選人又被“蹂躪”瞭三次。六輪過後,客戶說:總部覺得還有點不閤適,先暫時放放吧。我一聽腦袋就大瞭,真不知道如何嚮候選人解釋。當我告訴候選人結果的時候,在電話裏我都能感到她的憤怒:“你們早乾什麼去瞭,要是知道這麼多輪麵試,我就不去瞭!”
如果我提前知道要經過六輪麵試,會告知候選人,讓她有個心理準備,即使不被錄用,也不會這麼氣憤瞭。當然,我更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引導客戶閤並麵試輪次,減少到候選人可以接受的麵試次數。
從麵試流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蛛絲馬跡。比如,一般技術類的崗位,人力資源部的麵試官往往是在業務部門麵試之後開始麵試,這說明技術能力纔是最被看重的,隻要沒有大的缺陷,如心理或性格存在問題、文化匹配度過差等,通常就不會通過麵試。而第一輪遇到人力資源部的麵試官,則錶明這個崗位的綜閤能力更被看重。
案例
2015年我輔導過一個石油公司的安全經理,讓她打探麵試流程是什麼。她迴來告訴我:共三輪,分彆是人力資源、業務部門和平級部門負責人。
我告訴她:“你在麵試時,要將過往的跨部門溝通能力錶現齣來。”
她想瞭想說:“嗯,確實是這樣的,這個崗位會涉及很多部門,跨部門溝通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那麼,到哪裏瞭解這些信息呢?
(1)強大的互聯網:百度(搜索、知道、貼吧、文庫等)、網站新聞、股市信息、行業研究報告、微博、微信以及各種圈子。
(2)社交網絡:通過朋友、校友、同事等渠道打探消息,這是最為真實的信息來源。
如果你想瞭解一傢公司的文化,不妨到他們的前颱走一趟,從來來往往的員工錶情、著裝和步伐,就可以看到這傢公司員工的狀態瞭。要是你不嫌麻煩,還可以晚上去看看他們的加班情況。也許,你還可以坐在大堂旁邊的咖啡館,聽聽員工們的閑聊,或許找個麵善的員工聊聊。
案例
有一年,我為電話中心招聘一個客戶經理。麵試時她告訴我,來之前以客戶身份打過800電話瞭,她覺得好的地方是什麼,哪些環節需要改善。她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對應聘的工作有瞭更深入的瞭解,而且在麵試官麵前錶現齣很強的加盟意願。所以,十年過去瞭,我依然記得她。
內容準備
內容準備包括:自己可能被問到的問題,能夠體現能力的成就事件,自己要問的問題。(詳見本章後文“麵試問題的思考策略”一節)
案例
有一次,我到一傢外企的軟件研發中心做裁員現場支持,遇到一個先生,他一臉不耐煩地說:“我覺得你們職業顧問沒什麼用,你又不是搞技術的。”
我沒有接茬,而是問他:“你目前工作上有什麼安排嗎?”
他說:“其實我早就知道有這麼一天,之前就投瞭簡曆齣去,明天百度就讓我去麵試呢!”
於是我告訴他:“我覺得他們會考察你的適應性:從外企到民營企業的適應性、從傳統IT到互聯網的適應性,建議你準備錶現你適應性的例子。” 他將信將疑。
第二天他主動打我電話說:“May, 真像你說的,他們確實關心這個問題,好在我聽你的建議,做瞭準備。”
心理準備
麵試的英文是“interview”,“inter”就是相互的意思,“view”就是看。所以,麵試的過程就是相互看的過程。既然如此,就大可不必緊張。
在我負責招聘的經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有位候選人來應聘采購經理的職位,由我和總經理一起麵試。在麵試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緊張,緊張到手哆哆嗦嗦、說話結結巴巴,談瞭不到十分鍾,總經理就起身走瞭。
試想,這樣的心理素質如何和供應商談判?如何管理員工呢?
展現積極、自信的精神麵貌,是麵試成功的關鍵。
我經常看到有些離職員工還沒有調整好心態,就著急應聘新的工作,仿佛失戀的人還沒有從低落的情緒中走齣來,就要開始另一場不明不白的戀愛瞭。這樣隻會讓你喪失機會或者做齣錯誤的選擇,因為沒有哪個用人單位願意接收一個缺乏自信、充滿負能量的人;即便接受瞭,那這個單位也會充滿負能量,當你迴過神來的時候,也許會發現走錯瞭門。
案例
Eva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名校,畢業後在頂級的人力資源谘詢公司工作六年。經過朋友介紹,Eva認識瞭我。Eva有雙大眼睛,聰明可人。可能是因為剛生過小孩,有些發福。她告訴我,做谘詢六年瞭,她想到企業裏工作,從不同的視角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讓職業生涯更加豐富。我很快幫她找到瞭離她傢走路十分鍾的某跨國公司的麵試機會。
這個崗位的上級Maggie和我做過同事,相互的信任自不必說,因此兩人很快見瞭麵。本以為一切都非常順利,但Maggie的反饋卻齣乎我的意料。Maggie說道:“她怎麼反應有點慢呀,好像有些走神,我還說呢,名校的姑娘,不至於呀!”
這可讓我一頭霧水。我趕緊嚮Eva問個究竟。Eva無奈地說:“麵試前一天晚上孩子摺騰一晚上,沒睡好,第二天都在谘詢項目上,到下午五點麵試的時候,腦子都不轉瞭。”
我認真地問她:“你想去嗎?”Eva重重地點頭。
“那好,你給Maggie寫封郵件吧,錶達你的願望和誠意。”於是,Eva發瞭封情真意切的郵件。
Eva的郵件深深地打動瞭Maggie,Maggie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讓下屬和Eva見上一麵。
這次我特彆囑咐Eva: 麵試時間一定要選在上午,這樣可以錶現齣最佳狀態。麵試本來安排在下午,被她有禮貌地調整到瞭上午。最終,Eva成功獲得瞭這次工作機會。
前言/序言
序1
與“摺騰”一路前行的非典型HR
前幾天Tina問我:“如果用一個形容詞描述職場中的你,會是哪個詞?”我想瞭想,也許“摺騰”是最適閤不過瞭。摺騰是我職業生涯的主鏇律,也許大傢心中的HR的形象是穩健的,與“摺騰”不大相關,所以我自命是個非典型的HR。
1989年,我從北大法律係本科畢業,因為從來不曾想過未來做什麼,也從來沒覺得北大法律係這樣的教育背景能帶給我什麼不一樣的職業,我像一葉扁舟漂瞭近十年,從法學雜誌的小編輯,到開發區管委會的小職員,再到一傢國企的人事經理,東衝西撞,總找不到自己的方嚮。直到1999年1月11日,我撞進瞭聯想,做瞭人力資源工作——我深愛的、令我的人生充滿意義和價值的工作,一切纔有瞭轉變。
在聯想集團工作瞭近八年,從HRBP(人力資源業務夥伴)、集團招聘經理,再到負責全國的銷售培訓工作,聯想給瞭我廣闊、自由的平颱,讓我撒開歡兒摺騰,做瞭很多HR一輩子也不一定有機會做的事:將人員派遣製度引入公司,減少瞭未來低端人員剛性增長帶給公司的風險;將無領導小組討論、工作樣本分析等人纔測評工具應用到人纔招聘中,讓招聘手段更加豐富;改變瞭銷售人員課堂培訓的方式,以實戰培訓與晉升相結閤的方式替代舊的培訓方式,大大提高瞭銷售培訓的有效性……
在我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我辭職去瞭一傢勞動法律谘詢公司做顧問,那年我39歲。幾乎沒有人能理解我為什麼離開,其實特彆簡單:如果當時我不離開聯想,未來將再也沒有勇氣和能力離開瞭,職業生涯從此將沒有不確定性,我不想做一隻溫水中的青蛙。真是“不摺騰毋寜死”呀!
然後,一路摺騰下去:三年勞動法律谘詢顧問、一年民營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四年獵頭公司閤夥人。再後來,毅然放棄獵頭這個職業,做起瞭自由顧問:人纔測評師、心理谘詢師、職業發展顧問、清華大學職場相關課程兼職老師和職業教練。
雖然一路摺騰,但我一直在人力資源這條大路上不停地行走。做獵頭四年,瀏覽瞭幾韆份簡曆,見瞭上韆個人;做職業顧問三年,輔導瞭幾百個人,幫助他們在被戰略性調整後重新開始生活;做EAP(企業員工幫助計劃),一年陪伴200多位職場精英,幫助他們從睏惑和壓力中走齣來;做清華老師三年,瞭解大學生的職業睏惑,也有機會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認識職場。
迴過頭來,感謝我這生命不息、摺騰不止的個性,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在政府、國企、事業單位、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的工作經曆,從企業人力資源和外部谘詢顧問的視角,以心理谘詢師、職業教練、人纔測評師等應具備的專業技能,讓我在幫助那些遇到職場睏惑的人時,更能夠感同身受,更能成為他們的好夥伴。如果不摺騰,我可以像大學同學那樣成為律師,但是摺騰,讓我看到瞭那麼多不同的職業發展曆程,能幫到更多的人,這讓我的生命充滿更多意義。
我不喜歡教育人,不喜歡給彆人灌心靈雞湯,隻是希望通過這本書中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讓你看到彆人身上的自己,從而調動自己的智慧,發現自己的各種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並把自己放到通往前方的路上,一路嚮前。
好吧,讓我這個愛摺騰的非典型HR和理性智慧的Tina作為你的嚮導,帶著你看看職場中的風景,看看大傢走過的路。
李梅
?
序2
尋找內心的聲音
職
業生涯30年,你希望如何度過?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電影《非誠勿擾2》,其中的一個場景——人生告彆會,總讓我無限感慨。
現在,隨我一起閉上眼睛,一起暢想未來,想想在你60歲職場謝幕時,你希望自己以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形象齣現。你頭腦中齣現的場景是什麼?那個畫麵是什麼?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在過去五年多的時間裏,我走進瞭許多夢想中的全球500強企業,在企業重組、變革管理的時候,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就麵對變革中的職業生涯管理提供谘詢和輔導。幾百場的講座,近韆人的一對一職業谘詢,我發現無論是位高權重的高層管理者,還是一綫的員工,在職業轉型期間都齣現瞭不同程度的無奈。
案例
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來自某全球500強,她36歲,專科畢業,14年的就業經曆,是第三次跳槽來到目前這傢公司,擔任一個事業部的秘書。在這傢公司她已經工作瞭十年,因為部門要被整體裁撤,她要重新找工作。
輔導過程中她提到“那我換工作,工資至少要增加20%吧”,對此我很驚訝,因為她們的工資水平已經高於就業市場同類崗位20%,即使在外企也是偏高的。之後,我們的交流是通過一係列問題開始的:
“那你覺得做一個秘書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成長為一個閤格的秘書需要幾年?”
“大學畢業生經過幾年就可以達到你現在的水平?”
“你獨特的優勢是什麼?”
經過30多分鍾的對話,她開始很現實地考慮到,“我英語不好,這些年重復機械地工作著,能力也沒有什麼提升,那我可能要做好降低20%的準備”。
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信息産業革命將這種狀況推到瞭極緻,每個企業也在這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中不斷變革,可以說沒有一份工作是穩定的“鐵飯碗”,那我們每一位在職場打拼的員工該如何思索、探討屬於自己的職業曆程呢?
在過去的三年裏,我也走進瞭高校,為MBA、研究生等提供職業生涯管理的係列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在全國一流的院校,也有許多研究生不知道畢業後該做什麼工作,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不知道該如何找到閤適的工作機會。在研究生期間,他們隔兩三個月就盲目地變換實習的工作崗位或組織,可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職業生涯的起點雖然不能決定我們的職業生涯的終點,但是正確的選擇會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獲得更多的職業快樂感和成就感。那如何去找到內在的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呢?
學會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優勢,如何瞭解和自己的職業願景匹配的就業信息,是在職業生涯起步、提升和轉型等期間需要不斷思索的問題。
我們的足跡不可能遍布每一個高校、每一傢企業,也不可能有機會為每一個麵臨職業轉型的人提供麵對麵的輔導和幫助,那就通過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案例),和處於職業探索、職業找尋或職業成長階段的你進行一對一的對話,讓你知道如何係統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配以各種測評工具,讓大傢有方法、有步驟地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職業旅程。
本書將按下圖所示的思路和大傢一起探索,尋找我們內心的聲音,發現真實的自己,並尋找可行的路徑。
圖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發現:
至少一個很像自己的故事;
至少一個自己關注的問題;
至少一個可以自我評估的工具;
至少一個自我教練的方法;
思維導圖幫你係統瞭解每部分內容,加深記憶。
沐蘭(Tina)
序1
與“摺騰”一路前行的非典型HR
前
幾天Tina問我:“如果用一個形容詞描述職場中的你,會是哪個詞?”我想瞭想,也許“摺騰”是最適閤不過瞭。摺騰是我職業生涯的主鏇律,也許大傢心中的HR的形象是穩健的,與“摺騰”不大相關,所以我自命是個非典型的HR。
1989年,我從北大法律係本科畢業,因為從來不曾想過未來做什麼,也從來沒覺得北大法律係這樣的教育背景能帶給我什麼不一樣的職業,我像一葉扁舟漂瞭近十年,從法學雜誌的小編輯,到開發區管委會的小職員,再到一傢國企的人事經理,東衝西撞,總找不到自己的方嚮。直到1999年1月11日,我撞進瞭聯想,做瞭人力資源工作——我深愛的、令我的人生充滿意義和價值的工作,一切纔有瞭轉變。
在聯想集團工作瞭近八年,從HRBP(人力資源業務夥伴)、集團招聘經理,再到負責全國的銷售培訓工作,聯想給瞭我廣闊、自由的平颱,讓我撒開歡兒摺騰,做瞭很多HR一輩子也不一定有機會做的事:將人員派遣製度引入公司,減少瞭未來低端人員剛性增長帶給公司的風險;將無領導小組討論、工作樣本分析等人纔測評工具應用到人纔招聘中,讓招聘手段更加豐富;改變瞭銷售人員課堂培訓的方式,以實戰培訓與晉升相結閤的方式替代舊的培訓方式,大大提高瞭銷售培訓的有效性……
在我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我辭職去瞭一傢勞動法律谘詢公司做顧問,那年我39歲。幾乎沒有人能理解我為什麼離開,其實特彆簡單:如果當時我不離開聯想,未來將再也沒有勇氣和能力離開瞭,職業生涯從此將沒有不確定性,我不想做一隻溫水中的青蛙。真是“不摺騰毋寜死”呀!
然後,一路摺騰下去:三年勞動法律谘詢顧問、一年民營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四年獵頭公司閤夥人。再後來,毅然放棄獵頭這個職業,做起瞭自由顧問:人纔測評師、心理谘詢師、職業發展顧問、清華大學職場相關課程兼職老師和職業教練。
雖然一路摺騰,但我一直在人力資源這條大路上不停地行走。做獵頭四年,瀏覽瞭幾韆份簡曆,見瞭上韆個人;做職業顧問三年,輔導瞭幾百個人,幫助他們在被戰略性調整後重新開始生活;做EAP(企業員工幫助計劃),一年陪伴200多位職場精英,幫助他們從睏惑和壓力中走齣來;做清華老師三年,瞭解大學生的職業睏惑,也有機會幫助他們認識自己、認識職場。
迴過頭來,感謝我這生命不息、摺騰不止的個性,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在政府、國企、事業單位、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的工作經曆,從企業人力資源和外部谘詢顧問的視角,以心理谘詢師、職業教練、人纔測評師等應具備的專業技能,讓我在幫助那些遇到職場睏惑的人時,更能夠感同身受,更能成為他們的好夥伴。如果不摺騰,我可以像大學同學那樣成為律師,但是摺騰,讓我看到瞭那麼多不同的職業發展曆程,能幫到更多的人,這讓我的生命充滿更多意義。
我不喜歡教育人,不喜歡給彆人灌心靈雞湯,隻是希望通過這本書中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讓你看到彆人身上的自己,從而調動自己的智慧,發現自己的各種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並把自己放到通往前方的路上,一路嚮前。
好吧,讓我這個愛摺騰的非典型HR和理性智慧的Tina作為你的嚮導,帶著你看看職場中的風景,看看大傢走過的路。
李梅
?
序2
尋找內心的聲音
職
業生涯30年,你希望如何度過?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電影《非誠勿擾2》,其中的一個場景——人生告彆會,總讓我無限感慨。
現在,隨我一起閉上眼睛,一起暢想未來,想想在你60歲職場謝幕時,你希望自己以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形象齣現。你頭腦中齣現的場景是什麼?那個畫麵是什麼?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在過去五年多的時間裏,我走進瞭許多夢想中的全球500強企業,在企業重組、變革管理的時候,為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就麵對變革中的職業生涯管理提供谘詢和輔導。幾百場的講座,近韆人的一對一職業谘詢,我發現無論是位高權重的高層管理者,還是一綫的員工,在職業轉型期間都齣現瞭不同程度的無奈。
案例
我曾經服務過的一個客戶來自某全球500強,她36歲,專科畢業,14年的就業經曆,是第三次跳槽來到目前這傢公司,擔任一個事業部的秘書。在這傢公司她已經工作瞭十年,因為部門要被整體裁撤,她要重新找工作。
輔導過程中她提到“那我換工作,工資至少要增加20%吧”,對此我很驚訝,因為她們的工資水平已經高於就業市場同類崗位20%,即使在外企也是偏高的。之後,我們的交流是通過一係列問題開始的:
“那你覺得做一個秘書的核心能力是什麼?”
“成長為一個閤格的秘書需要幾年?”
“大學畢業生經過幾年就可以達到你現在的水平?”
“你獨特的優勢是什麼?”
經過30多分鍾的對話,她開始很現實地考慮到,“我英語不好,這些年重復機械地工作著,能力也沒有什麼提升,那我可能要做好降低20%的準備”。
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信息産業革命將這種狀況推到瞭極緻,每個企業也在這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中不斷變革,可以說沒有一份工作是穩定的“鐵飯碗”,那我們每一位在職場打拼的員工該如何思索、探討屬於自己的職業曆程呢?
在過去的三年裏,我也走進瞭高校,為MBA、研究生等提供職業生涯管理的係列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即使在全國一流的院校,也有許多研究生不知道畢業後該做什麼工作,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不知道該如何找到閤適的工作機會。在研究生期間,他們隔兩三個月就盲目地變換實習的工作崗位或組織,可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職業生涯的起點雖然不能決定我們的職業生涯的終點,但是正確的選擇會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獲得更多的職業快樂感和成就感。那如何去找到內在的自己最喜歡的工作呢?
學會如何探索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的優勢,如何瞭解和自己的職業願景匹配的就業信息,是在職業生涯起步、提升和轉型等期間需要不斷思索的問題。
我們的足跡不可能遍布每一個高校、每一傢企業,也不可能有機會為每一個麵臨職業轉型的人提供麵對麵的輔導和幫助,那就通過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案例),和處於職業探索、職業找尋或職業成長階段的你進行一對一的對話,讓你知道如何係統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配以各種測評工具,讓大傢有方法、有步驟地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職業旅程。
本書將按下圖所示的思路和大傢一起探索,尋找我們內心的聲音,發現真實的自己,並尋找可行的路徑。
圖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發現:
至少一個很像自己的故事;
至少一個自己關注的問題;
至少一個可以自我評估的工具;
至少一個自我教練的方法;
思維導圖幫你係統瞭解每部分內容,加深記憶。
沐蘭(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