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我司自2017.10.1起全麵上綫電子發票,從三方倉儲直接齣貨的商品一律采用電子發票的形式發送到客戶預留的手機。請客戶填寫好正確和完整的企業抬頭和稅號。如需要發送到郵箱的,可通過京東咚咚聯係在綫客服提供郵箱地址。
發貨時間公告:
現貨商品 :周一至周五下單48小時內齣貨。
北上廣深及江浙滬市區內一般2-5天到貨,其他地區一般3-7天到貨。我司使用中通和Z物流多庫房就近齣貨(無法接受挑選物流公司望理解),包裹在運送途中不顯示運單號。抵達目的地城市之後,會在派件當天顯示物流單號,還請廣大客戶知曉!耐心等待包裹哦!兩種快遞的查詢方式如下:
Z物流查詢網站:https://www.kuaidi100.com/all/yamaxunwuliu.shtml
中通快遞:https://www.kuaidi100.com/all/zt.shtml
預售商品:到貨時間請參考“商品副標題”和內頁說明。
預訂商品:該類是為顧客從海外特彆 訂購的,正常情況30-60天內發貨,付款24小時後因海外已轉接安排空運流程,無法退貨和取消。請務必知悉!
(海外預定對接齣版社庫存實時發生變動,可能會發生海外齣版社庫存無法滿足的情況,因海外庫存為不可控因素,如庫存無法滿足,商傢會盡快聯係客戶取消訂單,請確保聯係電話和短信的通暢。帶來不便還請廣大客戶理解和配閤,感謝。)
在綫客服:每天上午9:00-晚間22:00(雙休日、節假日也有值班客服哦,如遇吃飯離開,還請耐心等待)。疑難問題請在工作日9:00-17:00聯係售後客服處理。
——————————————————————————————————————————————————————————————
ISBN:9783836544344
內容介紹Walter Gropius (1883-1969) set out to build for the future. A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Bauhaus, the Berlin-born architect had an inestimable influence on our aesthetic environment, championing a bold new hybrid of light, geometry, and industrial design, as dazzling today as it was a century ago.In this essential architect introduction, we survey 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a 20th-century visionary with 20 of his most significant projects, from the 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 Germany to the Chicago Tribune Tower and 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Center, completed after Gropius' exodu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7. We explore his role both as an architectural practitioner, and as a writer and educator, not only as a Bauhaus pioneer, but also, along with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s a leading propon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作者介紹Gilbert Lupfer has published on the histo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20th century. He currently teaches at the Technische Universitat Dresden, Germany.,
educator, not only as a Bauhaus pioneer, but also, along with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s a leading propon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圖片展示
——————————————————————————————————————————————————————————————
注意事項:
1,海外“預定”和現貨圖書請分開下單!:
由於“預定商品”是為顧客做特需訂購(一般是國內無現貨圖書),與“現貨”不同,是單獨下訂單給海外齣版社,請廣大顧客務必將“預定商品”與“現貨商品”分開下單,共同下單會造成訂單無法報齣的情況,請務必分開下單!
2, 凡收貨地址為港、澳、颱的讀者,請先詢問在綫客服確認地址是否可送,需要補運費。如不聯係客服直接拍下商品的,商傢將無法予以發貨;因收件地址問題而申請退款者,請在申請理由中注明拍錯寶貝,其他申請理由不予審核,請理解和配閤。
3,關於退換貨:
3.1,個人原因退換貨運費需要客戶自己承擔,還請知悉。
3.2,破損原因退貨是需要買傢拍攝:1破損商品照片,2完好外包裝照片,請將這兩張照片發給商傢在綫客服審核,如收到商品時外包裝已經破損,請直接拒收!(即便前颱收下或被放自提櫃,隻要不是本人簽收,都可以直接聯係快遞員取迴的。務必不要對外包裝已破損的商品進行簽收和拆包)。這樣商傢能嚮快遞公司索賠,外包裝破損仍然簽收的情況商傢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換貨,請知悉。
3.3,含原裝塑封的商品拆封後將影響二次銷售。 商傢隻接受未拆封商品的退換貨,拆封後造成的損失商傢無法承擔,還請買傢考慮好瞭再拆封,原裝塑封商品拆封後不接受退貨,請知悉!
4,關於紙張發黃:
有的買傢反映購得圖書紙張不夠亮白(漂白劑和熒光劑),在此我方特此說明:
原版小說大多采用環保再生紙,環保紙特點:微黃(無漂白、更護眼)、紙質略薄、輕便 。原版小說大多為小開本便於攜帶,字體小絕非質量問題。請知悉!如有必需,我司可嚮平颱齣示海外齣版社提供的齣貨發票。相信消費者們雪亮的眼睛,請不要主觀誹謗我們是盜版 。我司商品100%為正版!
以下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建築學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與其他建築大師的作品集形成對比,突齣不同設計思想和曆史背景: 《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與永恒的結構》 一、 書籍概述與核心主題 《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與永恒的結構》是一部全麵深入的建築理論與實踐研究專著,旨在剖析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巨匠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設計哲學、技術革新及其對全球建築語匯的深遠影響。本書不僅是對其標誌性作品的圖錄展示,更是一次對“少即是多”(Less is More)這一核心美學原則在空間、材料和結構上具體化過程的細緻考察。 全書以時間為軸綫,結閤密斯職業生涯中不同階段的關鍵項目,係統梳理瞭他如何從早期的錶現主義轉嚮清晰、精確的結構錶現主義,並最終確立瞭其在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中的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本書深入探討瞭密斯對於“皮膚與骨骼”(Skin and Bones)的執著,即建築外殼與內部支撐係統之間清晰、誠實的關係,如何成為其設計語言的基石。 二、 結構與內容詳解 本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輔以大量的獨傢高清建築攝影、原始設計草圖、結構剖麵圖以及密斯本人的書信和訪談摘錄,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理解視角。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與歐洲的洗禮(1905-1928) 本部分聚焦於密斯在德國的早期職業生涯,特彆是他師從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的經曆。詳細分析瞭他在貝倫斯事務所期間參與的工業建築設計,如何初步接觸到結構邏輯的重要性。重點分析瞭早期的住宅項目,如巴登-巴登的雅科比住宅和格呂內瓦爾德的赫爾曼·朗格住宅。這一階段的研究揭示瞭密斯如何開始提煉對純粹形式的渴望,並嘗試在古典的比例感中融入現代材料(如鋼和玻璃)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魏森霍夫與功能主義的奠基(1927-1932) 魏森霍夫聚居區(Weissenhof Estate)是密斯建築思想的第一個重要匯閤點。本章詳細解讀瞭密斯作為項目總監,如何協調高迪恩、勒·柯布西耶等一眾現代主義大師,並展示瞭他為該項目設計的樣闆房。分析側重於他對“自由平麵”(Free Plan)的實驗,以及對純粹幾何體塊的追求。特彆有一章專門討論瞭“自由空間”的概念,這是對傳統承重牆體係的徹底顛覆。 第三部分:巴塞羅那的“空想”與物質的詩意(1929) 巴塞羅那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被譽為現代建築的聖杯。本部分以極高的篇幅和細緻的分析,拆解瞭這個臨時性建築的永恒價值。重點剖析瞭其對稀有材料的運用——羅馬尼紅大理石、縞瑪瑙、青銅與無框玻璃——如何共同營造齣一種流動、反射和光影交織的“流動的空間”。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其標誌性“巴塞羅那椅”的設計演變過程,展示瞭傢具設計如何與建築空間在形式和功能上達到完美統一。 第四部分:美國的工業美學與玻璃幕牆的勝利(1938-1958) 1937年後,密斯流亡美國,在芝加哥擔任建築學院院長,並將其設計哲學推嚮瞭全球化。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他在美國的轉型,特彆是對標準化、模塊化和工業化建造技術的深度應用。核心案例包括: 1. 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深入剖析瞭這座“玻璃盒子”如何將建築的室內外界限消弭至極緻,以及它在結構錶達上的純粹性所引發的爭議與影響。 2. 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 詳盡解讀瞭這座紐約地標如何將結構元素——特彆是H型鋼梁——提升為外立麵的裝飾性錶達,實現瞭“結構即美學”的宣言。書中對比瞭原始設計與最終實施方案中,對結構銅飾闆的處理差異,揭示瞭商業需求與純粹設計之間的張力。 第五部分:大學校園的宏大敘事與結構係統(1950年代至今) 最後一部分關注密斯在美國大學校園(如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的總體規劃和標誌性建築,如皇冠大廳(Crown Hall)。這裏的主題轉嚮瞭如何利用預製鋼結構和大型跨度,創造齣可以適應未來功能變化而無需重新劃分牆體的“通用空間”(Universal Space)。書籍結尾對密斯晚年關於“萬物皆可被容納於一個簡潔的結構框架之下”的願景進行瞭哲學層麵的總結,並探討瞭這種極簡主義美學對當代建築,尤其是高技派(High-Tech)和極簡主義藝術(Minimalism Art)的持續性啓發。 三、 獨特的貢獻與研究價值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精確性”的執著。與某些側重於有機形式或地域主義的設計師作品集不同,本書強調的是工程學的嚴謹性如何服務於形而上的美學追求。它不是一本關於“情感錶達”的建築書,而是一本關於“邏輯與秩序”的建築聖經。通過詳盡的圖紙解析,讀者可以理解密斯是如何精確計算每一根梁、柱的相對位置,從而達到形式上的絕對平衡。它為建築師、工程師和曆史學傢提供瞭一套理解現代主義結構美學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