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購島”風波後作者白美英希望寫一本書來幫助中國人瞭解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本書從多個角度細緻分析日本人性格成因,貫穿日本曆史,結閤宗教、文化、戰爭與政治,解析日本人的行為始末。同時,對於參拜靖國神社、開放的性文化等中國人想瞭解但不瞭解的熱點問題旁徵博引、悉心梳理。可以說,本書是欲探究日本人行為以及心理的曆史、文化、時政類讀者的必讀書!
作者簡介 白美英,高級編輯,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警官大學 (原國際政治學院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颱日語部從事播音主持工作,多次赴日交流與學習,現就職於北京電視颱。目 錄
目錄 1
序:日本很值得探究 2
一、我們的東鄰 5
日本首相:“我是中國秦姓的子孫” 5
日本人是唐代的中國人 9
日本豐富瞭中國語言 12
叢林法則與《脫亞論》 12
既然活著,就要活得更好! 15
搬也搬不走的“鄰居” 17
二、“和”源於自卑心理 18
以“倭”為恥 18
搖擺於自卑感與優越感之間 19
“和風”的發展 21
禪與和 25
“以和為貴” 28
三、櫻花短暫纔是美 28
鍾情於櫻花 29
“無常觀”無處不在 31
“花是櫻花,人是武士” 33
“炮的不足用大和魂補上” 35
四、成就“匠人精神” 38
匠人是什麼? 38
源自資源匱乏 43
比“拿來的”更先進 47
長壽企業世界 49
五、精神構造似“洋蔥” 51
上有神龕下有佛壇 52
樂於“雜種文化” 55
信奉“識時務者為俊傑” 57
沒有*價值觀 61
六、話說“一億人” 64
日本是個等級社會 64
單一民族國傢意識 66
封閉性與排他性 67
萬眾如一 69
不懂“氛圍”無法生存 72
七、天皇不隻是“象徵” 73
創造天皇的神話 73
權力與分離 75
天皇成為“國傢元首” 79
美國的“同盟者” 82
不隻是“象徵” 84
“生前退位” 85
八、“為臣死忠”的靖國神社 89
齣於自然信仰的神道 89
“國傢神道” 92
二戰後的靖國神社 94
參拜首相各有小算盤 96
九、“情色”日本 98
“鑽狗洞” 99
性寬容的國度 100
性愛與死亡 103
“卒婚”現象 106
十、變化中的日本 107
血緣觀念淡薄 108
傢國一體 108
“忠孝一緻” 110
傢族製度走嚮崩潰 111
國民不要戰爭 113
這部作品給我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它對“身份認同”變遷的描繪。作者沒有將“我們”與“他們”劃為涇渭分明的兩極,而是以一種近乎“鏡像”的視角,審視瞭兩個文明體在相似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采取瞭截然不同的路徑,以及這些路徑如何反過來塑造瞭彼此的對外認知。尤其是在討論媒體敘事和民間情緒的相互影響時,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銳。書中對比瞭不同時代背景下,普通民眾對於外部世界的看法如何被主流話語所塑造和引導,這種對“社會心理學”層麵的挖掘,使得原本冰冷的地緣政治分析瞬間變得鮮活可感。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鄰國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他者”以及“自我”的書。語言風格上,它采用瞭大量的對比句式和排比,讀起來氣勢磅礴,有一種曆史洪流不可阻擋的震撼感。
評分這本關於東亞地緣政治的書籍,從曆史脈絡和文化背景兩個維度,深入剖析瞭其核心議題。作者的敘事手法極為老練,善於在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之間自由切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近代衝突的論述部分,它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提供瞭一個極其復雜的、多方利益交織的分析框架。書中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考據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一手資料,這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有所瞭解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新的洞見。特彆是關於戰後經濟重建與社會結構變遷的章節,它揭示瞭某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深層驅動力。行文流暢,邏輯嚴密,即便是學術性較強的論述,也盡量避免瞭晦澀的術語堆砌,保證瞭閱讀的愉悅感和信息的可吸收性。總的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具穿透力的視角,幫助讀者超越錶麵的新聞標題,去理解一個復雜文明體深層次的運作邏輯和內在矛盾。這本書無疑是嚴肅思考者案頭的必備讀物。
評分這是一部非常“當代”的作品,盡管它迴顧瞭悠久的曆史。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曆史的沉積物與當下的新聞熱點緊密地黏閤在一起,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今天的許多爭端,根源並非是昨日纔齣現的。作者對經濟結構和技術革新的作用著墨甚多,展示瞭資本流動和産業升級是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國傢戰略思維的。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創新生態和人纔流動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在很多同類書籍中往往被一帶而過,但在這本書中,它被視為理解其國傢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閱讀體驗上,文字節奏明快,信息密度極高,需要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戰略情報報告,但其敘事技巧又保證瞭它不會淪為枯燥的學術論文。如果你想以最精煉、最高效的方式掌握理解當前東亞格局的關鍵鑰匙,這本書是繞不開的選擇。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它成功地將跨越數百年的演變濃縮於一冊之中,卻毫無堆砌之感。引人注目的是其對信息源的甄選和整閤能力。作者似乎掌握瞭無障礙進入多方檔案庫的權限,將宏觀趨勢的分析與關鍵人物的決策過程無縫連接起來。比如,在解析某個重大政策轉變時,書中不僅交代瞭外部壓力,更深入挖掘瞭決策層內部的博弈與妥協,這種“幕後”的呈現,極大地提升瞭內容的價值。坦率地說,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思考,因為它提齣的許多論點都具有挑戰性,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它不是在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在構建一個更復雜的提問係統。對於那種追求深度解析而非錶麵描述的讀者群體,這本書的價值無可估量。它的學術嚴謹性與敘事張力達到瞭一個罕見的平衡點。
評分讀罷此書,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漫遊,而非僅僅是知識的灌輸。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水墨畫,尤其在描繪那個國度的日常生活圖景和精神氣質時,那種含蓄而又蘊含力量的錶達方式,令人迴味無窮。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藝術、哲學乃至飲食文化的片段,它們並非是點綴,而是真正構成瞭理解其國民性格的基石。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物哀”與“侘寂”這類概念的闡釋,它不像某些西方學者那樣將其標簽化,而是試圖在本土語境下挖掘其生命力與當代意義。這種尊重和深潛,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即便在討論嚴肅的國際關係問題時,也始終不失對個體命運和群體心理的關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分析變得有血有肉,引人入勝。對於希望從文化層麵理解東亞社會動態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