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是针对青少年编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图书,含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农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分册,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叙说人类历史上20 000年来重大的科学发现。本丛书为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
丛书各分册均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以科学发现的历史为主,兼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丛书通俗易懂,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乃至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元,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4月生于浙江兰溪,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与陈景润、潘承洞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1958年起,与华罗庚合作研究数论方法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现称“华—王方法”),成果获1990年陈嘉庚物质科学奖。此外还获得何梁何利奖(1994)、华罗庚数学奖(1999)等重大科技奖励。
王元院士对数学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1994年出版科普代表作《华罗庚》,此书2002年获得首届“吴大猷科普著作金签奖”。王元院士非常关心科学发展的历程,是《科学编年史》(席泽宗主编)一书的副主编。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学”的,更是关于“人”如何进行思考和创造的。作者非常善于捕捉那些在科学发展史上扮演关键角色的“非主流”人物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那些伟大的名字,但书中却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先驱者和合作者。比如,某位早期量子力学奠基人背后的那位沉默的合作者,或是某项重大发现中,那位承担了大量繁琐计算却鲜为人知的女性科学家。通过这些侧写,我看到了科学成就的复杂性和集体性,它不再是少数天才的“灵光一闪”,而是无数人智慧的积累和相互成就。这种对“人”的关注,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那些在灯下伏案、为解开宇宙奥秘而默默耕耘的面孔。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定律,赋予了鲜活的人文精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并对人类的探索精神油然而生一种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非虚构写作示范。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你可以看到对整个物理学分支百年发展脉络的宏观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条主要的知识线索,让你对全局有清晰的认识。但与此同时,它又会突然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某一个决定性瞬间。举个例子,对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的那段描述,作者没有陷入冗长的数学推导,而是细致描绘了他在专利局工作时的那种心不在焉与内心宇宙的剧烈碰撞,那种“灵感乍现”前的酝酿期。这种“快慢结合”的节奏感,有效地避免了冗长带来的疲惫,也防止了过于跳跃带来的信息缺失。我读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过渡段落而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一个时代的技术瓶颈与下一个时代的理论突破联系起来的。这种流畅感,让原本可能晦涩的内容变得易于消化,如同品尝一道层层递进的美味佳肴,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惊喜等待着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像是星辰一样的光点,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宇宙的浩渺与科学的神秘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经典和厚重的气息。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文字和插图的配合堪称完美。那些精美的历史照片、清晰的物理模型图示,每一样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老教授在耐心地为你讲述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比如,讲述伽利略如何进行落体实验的那一章,插图还原了当时简陋却充满智慧的实验场景,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书中的章节过渡非常自然,没有那种生硬的逻辑跳跃,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便是对物理学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被这种优雅的呈现方式所吸引,愿意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总而言之,从包装到内容呈现,这本书在美学和实用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读完这本讲述科学探索历程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物理学概念,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点儿哲学思辨的笔触展现了出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对话”,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比如,在探讨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当时社会对“运动”和“力”的普遍认知,以及牛顿是如何挣脱这些旧观念的束缚的。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让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突破背后的思想困境与人文价值。书中对于不同科学流派之间的争论和碰撞也着墨甚多,那些历史上的“战争”——比如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拉锯战——被写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这种写历史不只写发现,更写“发现者心路历程”的写法,使得整本书的温度很高,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智慧演进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外发现”的解读,它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线性攀升,而是充满了偶然与灵光乍现。
评分坦白说,我对很多科普读物都会感到一种“说教感”,仿佛作者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着读者,生怕你理解不了。但这本作品完全没有这种弊病。它流露出的是一种真正的、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敬畏感。作者在阐述一些科学边界问题时,表现得极其谦逊和审慎,他会明确指出哪些是已经被证实的理论,哪些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假说,甚至坦诚地讨论当前物理学面临的根本性矛盾,比如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调和难题。这种“不把话说死”的态度,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和批判性思维。书中关于未来物理学展望的部分尤其精彩,它不是空泛的臆想,而是基于现有理论框架的合理推测,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被邀请加入了一场顶尖科学家的私密讨论会,那种思维的碰撞让人感到振奋。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是一种面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既要大胆假设,也要小心求证,保持永远的好奇心。
评分挺好的
评分很好,值得看!
评分阅读不同的书,学习不同的内容,非常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从古至今,人们在化学学科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探索的足迹。这里面,有奇妙的化学知识,有发人深省的化学家故事,更有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一切汇成了这本《化学的足迹》。
评分印刷不错,纸张也不错。
评分从古至今,人们在化学学科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探索的足迹。这里面,有奇妙的化学知识,有发人深省的化学家故事,更有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一切汇成了这本《化学的足迹》。
评分这个系列的书质量非常好,内容丰富多彩好
评分还行吧,可以购买,非要10个字体…
评分假期给孩子看的,主要为培养兴趣,孩子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