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6
全球知名曆史學傢、斯坦福大學教授,《西方將主宰多久》作者全新力作;從史前人類,到現代社會,在數萬年曆史中找尋社會演變的本質,揭示物質力量與人類文明的根本關係!
作為當代人,該如何理解諸如白人販賣黑奴、原始社會的暴力殘殺,亦或是其他現在看來不閤理,但在當時卻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曆史狀態?而諸如自己騎著驢卻讓太太負重這樣在伯明翰會受到譴責的行為,為何到瞭希臘北部小村莊阿斯羅斯卻理所應當?
伊恩·莫裏斯在《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中,對這些問題給齣瞭可能的解答。他認為,隨著每個時代人們獲取能量方式的變化,人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演變,而每一個時代與其對應的觀念又恰是“得其所需”: 在以狩獵采集為生的采集者社會,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人們以自由小群體的形式生活,因此不能容忍等級製度,卻能容忍暴力;而以農耕為生的農業社會,過上瞭相對安定生活的人們不太能忍受暴力,卻相對能夠容忍等級製度……
伊恩·莫裏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識,從宏觀視角,結閤考古學、生物學等,論述瞭在人類的演變過程中,物質力量對人類已樹立並秉持瞭兩萬多年的“文化、價值觀和信仰”的影響,迴溯過去,亦展望未來,並反思瞭人類有無可能正在為自己的滅絕鋪路。
這本《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為現代人理解乃至寬容過去時代的價值觀,至少是比較平心靜氣對待它們,提供瞭一種解釋的基礎;也為我們更客觀、深入地瞭解當下社會的多元價值觀,以及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未來,帶來瞭獨特的視角。
伊恩·莫裏斯,全球著名曆史學傢、斯坦福大學曆史學和古典文學教授。中信齣版集團2014年度緻敬作者。已齣版《西方將主宰多久》《文明的度量》《戰爭》等多部著作,得到學術界和讀者的一緻好評。其中《西方將主宰多久》榮獲《紐約時報》年度傑齣圖書、《經濟學人》年度圖書、國際筆會/福剋納奬圖書、“益得書摘”國際圖書奬、英國奧威爾圖書奬(入圍)、FT中文網年度薦書等,入選首期“解放書單”;《文明的度量》入選“中國大眾好書榜”等。
莫裏斯的這本新書是富有意義的。莫裏斯努力在低的和高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高超的之間建立一種聯係……這種努力是非常可貴的。他的觀點也為現代人理解乃至寬容過去時代的價值觀,至少是比較平心靜氣對待它們,提供瞭一種解釋的基礎。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人類的價值觀念與生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這個道理經常被忘記,也就需要學者經常用細緻的研究來重新確認。在淘汰化石能源的時代,莫裏斯從人類能源的變遷闡述人類重要價值觀的變遷,很有新意,也會給讀者帶來對當代經濟與政治生活的啓迪。
——潘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中,伊恩·莫裏斯帶領讀者從史前人類跨越到現代社會,提齣瞭一種文化新理論,將其與經濟因素以及人類從自然中獲得能量和資源的方式緊密聯係在一起。新穎大膽、纔華橫溢而又激動人心。
——達龍·阿西莫格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剋拉剋奬得主
你可能不會完全贊同《人類的演變》中的所有觀點,但是一定會非常享受閱讀這部發人深省的傑作。更為重要的是,伊恩·莫裏斯在書中提齣的大膽而清晰的假設,對尚處於萌芽期的科學史學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科學》雜誌
《人類的演變》對倫理價值的演變與分歧給齣瞭令人激動的解釋……在伊恩·莫裏斯這位纔華橫溢的寫作者與思想傢筆下,文字化成瞭一次迷人而充滿智慧的旅程。
——《科剋斯評論》
推薦序 價值觀緣何而來?
導論
正篇
第一章 每個時代都是得其所需
喬治先生的故事
三種社會體係
曆史的詮釋與理解
一些“歪論”
曆史學傢的錯誤
第二章 采集者時代
什麼是采集者?
等公交的馬賽人獵手
采集者的生存方式
昆申人的“大酋長”與肖鬆尼人的“兔老大”
第三章 農耕時代
什麼是農耕者?
普通農民的生活記錄
農耕時代的生存方式以及希臘奇跡
阿格拉利亞世界
重返阿西羅斯
第四章 工業時代
什麼是化石燃料群體?
信息充足的時代
從阿格拉利亞到因達斯特裏亞
科學的發展與更自由的世界
阿斯羅斯之後:塔利班槍擊事件
第五章 人類的演變:生物、文化與未來
紅皇後效應
“漫長的夏天”與幸運緯度帶
海洋城邦與科技革命
三個問題的答案
評論篇
第六章 機器人和高級人工智能的時代會更美好嗎?
第七章 思想的局限
第八章 價值觀中的永恒、發展與自我
第九章 燈火闌珊處:文明崩潰之後
迴應篇
第十章 我對一切事物的正見
我的迴應
兩個假設
三個階段,三種社會形態
能量來源與人類價值觀
喬治先生犯錯瞭嗎?
21世紀的演變核心
1982年,我去希臘進行平生第一次考古發掘。我為此激動不已:雖然我在英國有過不少發掘經驗,但這一次是全新的體驗。我駕駛著老舊的路虎從伯明翰一路開到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在那裏轉乘一輛更加老舊的公交車前往阿西羅斯(Assiros),我們的工作地點就在那個農莊。在那裏,項目進入正軌。我們整天對史前陶器進行計數、稱量和歸類,等到夕陽西下,就在發掘現場塵土飛揚的前院裏喝上一兩杯茴香酒,養養精神。
某個傍晚,一個老人側身騎著驢,用手杖輕敲坐騎,從發掘現場邊上的土路經過。他旁邊有個徒步行走的老婦,鼓鼓囊囊的麻袋壓彎瞭她的背。他倆經過時,我的一個同學用蹩腳的希臘語問候他們。
老人停瞭下來,滿臉笑容。他跟我們的代言人翻譯聊瞭幾句,然後兩位老人繼續嚮前跋涉。
“那是喬治先生。”我們的翻譯說。
“你跟他聊什麼瞭?”有人問道。
“就是問候瞭一句。還問他為什麼不讓太太騎驢。”
停瞭一會兒,有人問:“然後呢?”
“他說他們隻有一頭驢。”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古典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衝擊。在伯明翰,男人騎著驢,卻讓太太費力扛著大麻袋,會被看作自私(甚至更糟)。然而在阿西羅斯,這麼做卻順理成章,其理由也不言自明,以至於喬治先生顯然覺得我們的問題很蠢。
三分之一個世紀過去瞭,我撰寫本書,就是試圖解釋我在阿西羅斯的所見所聞。本書的內容基於2012年10月我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的有關人類價值觀的兩次坦納講座。受邀主講坦納講座是學術生涯的至高榮譽之一,但老實說,我這樣的人本來不太可能受邀,所以這更令我備感榮幸。在遇到喬治先生之後的30年裏,我從未寫過有關道德哲學的隻言片語。當然,那件事的細節讓我猶豫不決,但仔細考慮之後,我確信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觀研究中心實際上是我評論阿西羅斯事件的最佳場所,因為準確地解釋喬治先生的話和我自己當時的反應,差不多就相當於一部近兩萬年來人類價值觀文化演變的通論瞭。我認為,完成這個任務需要曆史和考古學,而非道德哲學的專業知識背景,我自忖,這樣一部人類價值觀文化演變通論,道德哲學傢或許也會感興趣。
至於我的觀點正確與否,在看過專傢點評之後,留與諸位評說。我在前五章陳述理論,第六章到第九章是4位應答者對原講座的迴應——他們分彆是古典學者理查德·西福德、漢學傢史景遷、哲學傢剋裏斯蒂娜·M·科爾斯戈德,以及作傢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但我將在第十章做總結陳詞,對他們的迴應作答。
過去這四五十年,針對我見到喬治先生、他的驢和他太太時所遭遇的那種文化衝突(以及比這更古怪的),學術界撰寫的書籍和論文早已堆積成山。然而,我即將在本書中探討的問題與大多數此類研究全然不同。在我看來,放眼整個地球過去兩萬年的曆史,我們會看到人類的價值觀經曆瞭三個大緻交替齣現的體係。與每一種價值觀相關聯的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組織形式,而每一種組織形式又是由人類從周遭世界獲取能量的特定方式決定的。歸根結底,能量的獲取方式不僅能夠解釋喬治先生說的話,也能夠解釋他的話為何令我大吃一驚。
不過我得抓緊時機補充一句:因為價值觀體係——抑或文化,或者隨你怎麼稱呼——是無形的存在,如果想用100多頁的篇幅來論證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關注較為籠統的價值觀體係中具體的子集。因此,我在本書中相對僅限於(包括政治、經濟和性彆的)平等與等級製度的觀念,以及人們對待暴力的態度。之所以選擇這些主題,部分原因是我對它們感興趣,此外它們似乎也比較重要。不過我也懷疑價值觀的大多數子集都會揭示同樣的模式;如若不然,對價值觀的不同子集進行比較就會成為一個明顯的邏輯漏洞,批評傢們就會藉此麯解我的觀點。
第二章到第四章,我將用三章的篇幅展示這三種大緻先後交替齣現的人類價值觀體係的現實。第一種體係,我稱之為“覓食價值觀”,因為與它相關的社會主要通過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獵野生動物來維生。覓食者傾嚮於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數類型的等級製度,也比較能夠容忍暴力。第二種體係,我稱之為“農業價值觀”,因為與它相關的社會主要靠馴化的動植物來維持生計。農耕者傾嚮於更看重等級製度而非平等,比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種體係,我稱之為“化石燃料價值觀”,它所關聯的社會主要以已經轉變為煤、天然氣和石油的化石的能量來增加現存動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傾嚮於看重大多數類型的平等而非等級製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這一框架不僅解釋瞭1982年喬治先生的話為何讓我覺得如此奇怪(他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農耕階段,而我已經進入化石燃料階段瞭),似乎也對我們研究人類的價值觀産生瞭兩個更為廣泛的意義。如果我的能量獲取方式決定價值觀的觀點是正確的,它或許能引齣兩個結論:(1)道德哲學傢們力圖找到一個整齊劃一的、完美的人類價值觀體係的努力是徒勞的,以及(2)我們(不管“我們”是誰)如今視若珍寶的價值觀,實際上很可能——在並不十分久遠的將來的某個時間點——變得全然無用。在那個時間點(前提還是如果我是對的),我們會拋棄這些價值觀而進入第四個階段,也就是“後化石燃料”階段。在本書第五章,我提齣瞭一些設想,探討瞭那種價值觀可能的形態。
我關於文化衝突的研究與大多數近期研究的不同,就在於我試圖詮釋這一經驗而不僅僅是理解它。關於此二者的區彆,往往要追溯到將近一個世紀之前的社會學之父馬剋斯·韋伯。然而,韋伯並非第一個將理解與詮釋 作為兩種思考社會行為的方式對立起來的學者。這一榮耀似乎要歸於哲學傢和曆史學傢約翰·古斯塔夫·德羅伊森 ,他在19世紀50年代指齣,曆史學傢和自然科學傢所從事的活動從根本上完全不同。德羅伊森說,曆史學傢試圖理解(這裏是指抓住過去的行為者的主觀意義)研究對象,而自然科學傢試圖詮釋(這裏是指找到原因)研究對象。
韋伯不但極為詳細地闡明瞭德羅伊森最初的錶述,而且提齣社會學有第三個目標,既不同於曆史也不同於科學:將詮釋與理解閤而為一。他指齣:“當公開的行為及其動機都已被正確理解,且與此同時其關聯的意義已經完全能夠被理解時,我們就能對某一具體行為過程的因果關係加以正確詮釋……如果在意義方麵還缺乏足夠的依據,”他補充道,“那麼不管二者之間存在多高的一緻性,也不管其概率能夠多麼精準地計算齣來,它仍然是一個不可完全理解的統計概率,不管我們討論的是客觀進程還是主觀過程。”
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傢塔爾科特·帕森斯使得韋伯的思想在美國社會學界有瞭廣泛的受眾,而人類學傢剋利福德·格爾茨(他最初是帕森斯的學生)又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它貼上瞭一個嶄新的標簽。“與馬剋斯·韋伯一樣,我認為人是一種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格爾茨寫道,“我覺得文化就是那意義之網,因此文化分析並非探索規律的實驗性科學,而是尋求意義的詮釋性科學。”在如此詮釋韋伯的基礎上,格爾茨認為,要想理解社會行為,就必須進行“長期的、主要是(但並非完全)量化的、高度參與乃至近乎著魔的搜索式田野調查”,從而産生瞭他所定義的著名標簽——“深描”。
按照格爾茨的說法,深描通常應該采用“論文的形式,30頁還是300頁倒無所謂,這是提齣文化詮釋乃至該詮釋之理論基礎的天然體裁”。因此,“一部人種誌能否得到關注……不在於它的作者能否在某個偏遠的深山老林裏獲得原始資料,而在於他能夠在何種程度上闡釋在那些地方發生瞭什麼,把關於‘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的謎題簡化為‘在未知背景下,會自然産生哪些我們不熟悉的行為’”。
1982年的那一天,我腦中確實閃過一個念頭:喬治先生可能在跟我們開玩笑,譏諷我們這些第一世界的來客對其鄉村生活方式的倨傲態度。然而事實確是喬治先生騎在驢背上,而他的妻子卻背著個大麻袋徒步前行。我絲毫不懷疑,如果把喬治先生的話放在阿斯洛特(Assirote) 鄉村生活的深描語境下,能夠揭示一個陌生而奇妙的世界觀。然而這不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我的目標並非理解喬治先生和太太的行為,而是希望能夠詮釋它。
……
價值觀緣何而來?
何懷宏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莫裏斯的新書《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是以他2012年末在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觀研究中心的坦納講座的演講,以及4位評論人的評論和他的迴應為基礎結集而成的。此書所圍繞的是莫裏斯提齣的一個中心觀點,即他認為在人類過去兩萬年的曆史中,人類的價值觀經曆瞭三個大緻交替齣現的體係。與每一種價值觀相關聯的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組織形式,而每一種組織形式又是由人類從周遭世界獲取能量的特定方式決定的。
這三個價值體係就是書名用押頭韻——采集者/覓食者(foragers)、農夫/農耕者(farmers)和化石燃料使用者 (fossil fuels)——所示的價值觀體係,它們其實也可以說就是對應於狩獵—采集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三種不同的價值觀體係——莫裏斯有時藉用歐內斯特·蓋爾納(Ernest Gellner) 的說法把農業社會稱為“阿格拉裏亞”(Agraria),把工業社會稱為“因達斯特裏亞”(Industria)。
莫裏斯認為,第一種“覓食價值觀”的價值體係,因為與它相關的社會主要通過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獵野生動物來維生,是很小規模的群體且流動性很大,故而覓食者傾嚮於看重平等,也比較能夠容忍暴力。不過他認為19世紀有關覓食者實行“原始共産主義”,所有物資全部歸公的觀念是錯誤的。第二種是 “農業價值觀”的體係,因為與它相關的社會主要靠經過馴化的動植物來維持生計,農耕者傾嚮於更看重等級製度而非平等,比較不能容忍暴力。所以往往建立大的等級社會的國傢以保障定居者和平地休養生息。第三種是“化石燃料價值觀”的體係,它所關聯的社會主要通過鑽取已經轉變為煤、氣和油的植物化石能量來增加現存動植物的能量,故而化石燃料使用者傾嚮於看重大多數類型的平等而非等級製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價值觀念眾多且紛紜復雜,莫裏斯說他隻能在價值觀的諸多因素中選取瞭兩個他認為特彆重要的因素,即對待平等與暴力的態度,主要以這兩點來標示三種不同價值觀的差異。他不迴避他的觀點可能遇到的批評和定性,諸如簡化論、本質論、唯物論、實用主義等,甚至坦承自己就是這樣的觀點,而隻要在一個適度的範圍內,這樣的觀點並不是不正確的,或者至少說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說任何學者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某種程度上的本質論和簡化論。
這的確使熟悉馬剋思唯物史觀的人們很容易想起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
歐內斯特·蓋爾納,見第75頁注釋①。——編者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的觀點,但這裏是某種生産力——覓取能量的方式——直接決定價值觀念,他自然也不會引齣階級鬥爭的觀點,更勿論無産階級專政。相反,他是相當贊成今天發達的“化石燃料使用者社會”的主流思想的,贊成社會閤作與自由市場,或者如書中一個評論者理查德·西福德(Richard Seaford)所說,是贊成一種“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但更確切地說,他是贊成一種“與時俱進”、因需而變的價值觀。如果他生活在過去的社會,他也會接受過去社會的主流價值體係。這倒也是為現代人比較平心靜氣地看待、理解和同情地解釋過去的價值觀開闢瞭一條道路。他的曆史觀和價值觀背後的哲學是一種功利主義或效益主義,這也可以為同情地理解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念,預防少數人的浪漫政治思想逾越界限而傷至社會提供一個恰當的基礎。
莫裏斯的觀點簡單明快,而且的確抓住瞭一個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人必須獲得物質能量纔能生存下去,而且獲得的能量較多纔能繁榮,纔能發展起一套精緻甚至奢華的文化。而且,他對未來雖然也有展望,但沒有一套烏托邦的社會理想,未來是開放的,有幾種可能,包括由碳基生物變為矽基生物的可能,也有核戰爭的可能。
莫裏斯的“價值觀三段論”既有一種簡化的鋒利性,又包含著許多生命的常識,這些常識是拒斥書齋裏産生的“意識形態”的。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人類的價值觀的形成是相當復雜的,即便承認人們獲取能量的方式與他們的價值觀念之間有某種最初的決定關係,在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許多中介的,比如經濟關係和政治製度,它們可能對人們的價值觀的形成有更直接的作用,還有價值觀念和其他觀念本身的相互作用,包括這些觀念對獲取能量方式的反作用,等等。比如說,有時價值觀對一個社會的物質能量獲取方式甚至能起一種定嚮的作用,有些文明社會(比如經濟一度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明清時代的社會)遲遲未進入一種發達的市場和工業社會,正是上層主流價值追求的“誌不在此”起瞭很大的作用。
從最長遠的觀點和最根本的因素來看,莫裏斯的觀點也許能夠解釋某些根本的共性:人隻有吃飯纔能生存,隻有有豐富的多餘産品纔能發展。但不容易解釋一代代活著的人所麵對的生存和社會環境的多樣性,而活著的人要對付的卻主要是自己的特殊性,那些共性由於太一般甚至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
另一個問題則是涉及價值觀念的恒久性,在變化的價值觀念中有沒有一些不變的核心價值,莫裏斯的確提到瞭幾種,比如“待人公平,行事公正,愛憎分明,防患未然,敬畏神明”等。但他傾嚮於認為這是人類生物演化的結果,乃至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當然,人類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是人同時也進行著文化演化,但他還是堅持我們關於何為正直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製於我們如何從周遭世界獲取能量。在每一個階段,能量獲取的模式都決定瞭人口規模和密度,這些又反過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哪些社會組織形態的效果最佳,繼而又使得某些價值觀體係相對更成功、更受歡迎。每一個時代的觀念其實都是“得其所需”。
莫裏斯的分析數據常常是饒有趣味、引人入勝的。他談到覓食者並未刻意改變所開發資源的基因庫。而農耕者由於其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已經馴化的動植物,他們就刻意改變瞭所開發資源的基因庫。在覓食社會,每平方英裏 土地通常隻需支撐不到一人的生存,如果環境惡劣,這一比例可能會降低到每十平方英裏養活一個人。但是,農業社會的人口密度往往會超過每平方英裏10人。道德體係要滿足能量獲取的要求,而對於能量獲取介於10 000~30 000韆卡/人/天之間的(農業)社會,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接受政治和經濟的不平等。覓食者的暴力死亡率超過10%,而農耕者的這一比率接近5%,有時還要低得多。農耕者隻有在等級森嚴、在某種程度上恢復瞭和平的世界裏纔能
幸存,他們因此而重視等級與和平。在工業化程度最高的西方經濟體,人均能量獲取增長瞭7倍,從1800年前後的約38 000韆卡/人/天,大增到20世紀70年代的230 000韆卡/人/天。如今,全球平均每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居住著45人,也就是說世界上宜居部分的人口密度高達100人/平方公裏。而農業社會的典型人口密度30多人/平方公裏,2000年,人類的身高平均比1900年他們的曾祖父母高10厘米,壽命長瞭30年,扣除物價因素後的收入高齣瞭5倍。
莫裏斯還談到通嚮現代“工業社會”兩條路徑:自由路徑和非自由路徑。在有些年代,比如20世紀30年 曆史的鏡像·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曆史的鏡像·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曆史的鏡像·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曆史的另一種說法!讀史就是要多方參考不能隻信一傢之言!好書推薦!
評分200減100的時候就是沒貨,隻能活動結束以後買瞭
評分這書就是莫裏斯被吐槽與反吐槽的過程,哈哈哈。上半部分是莫裏斯的理論,然後齣來的“對手”都很厲害啊:西福德、科爾斯戈德、史景遷、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最後莫裏斯又對四位作瞭迴應。另外,這書部分觀點來自於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作者)。有點意思。
評分一直都想買這套書,沒捨得買,活動期間購買瞭。
評分一直思考人類社會的走嚮。自從接觸賈雷德·戴濛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一發不可收拾。
評分京東商城網購方便快捷,服務好!
評分很經典 值得一讀。
評分買瞭許久,剛開始看,視角不同,值得一看
評分這次終於把剩下的7本一次性收齊瞭,真棒
曆史的鏡像·人類的演變:采集者、農夫與大工業時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