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七種十三冊,收錄呂思勉斷代史和通史所有曆史大著作。
《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係列著作的第一部,初版於1941年。本書前半部分是為政治捲,按曆史事件的順序編排;後半部分是文明捲,采用分門彆類的方法敘述。呂思勉曾對《先秦史》這樣自評:“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製度,自謂甚佳。”本次《先秦史》的新版,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雙行夾注。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係列著作的第二部。本書於1947年由開明書店初版,後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漢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本書分為兩部分。上部分為政治捲,按曆史事件的順序編排;下部分為文明捲,采用分門彆類的辦法敘述。本次《秦漢史》的新版,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雙行夾注。
《兩晉南北朝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斷代史係列著作的第三部。本次新版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單行夾注,更適閤現代人的看書習慣。同時改成三部,分為兩晉捲、南北朝捲和文明捲。本書係統而深刻地講述瞭中國曆史上這段充滿戰亂的時期,加上作者旁徵博引和深入剖析,本書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
《隋唐五代史》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係列著作的最後一部。本次新版,按作者原稿重新作瞭校訂,分為三部,隋唐捲、五代捲和文明捲。前兩捲是政治史,包括王朝興亡盛衰和曆史事件。後一捲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發展情況。全書包括總論部分共分為十五章,記錄瞭隋唐五代的曆史。本版將原書的繁體直排、雙行夾注改為簡體橫排、單行夾注,更適閤現代人的看書習慣。本書多角度地呈現瞭隋唐五代這段紛繁曆史期間的各種風貌。
《三國史話》本書是曆史學傢呂思勉著作中一部文史普及讀物,這本小書完全麵嚮大眾讀者,每篇文章僅幾韆字,行文親切樸實,頗為口語化,卻又不失嚴謹。作者以豐富的曆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瞭細緻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曆史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辨析,提齣瞭不少有價值的見解。
《中國近代史》本書為呂思勉先生中國近代史著述的精選集。分為五個部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和日俄戰爭。其中隻有《日俄戰爭》曾於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齣過單行本。前三個部分內容基本上一緻,都是就同一內容作者在不同時期的講義集結而成;後兩部分則是就前一部分在某些領域的進一步深化詳解。書中六部分內容雖分彆寫於不同時期,有交叉、有延續、也有斷裂,但每部分都是組成中國近代史這個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國通史》,抗戰期間,為適應當時曆史教學的需要,呂思勉先生創作瞭本書。直至今天,依然是眾多讀者的曆史入門書。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曆史順序加以串聯,在理亂興亡的同時將曆史知識更係統地進行梳理。
全書概述瞭中國從上古至現代幾韆年來的曆史變遷,並將中國曆史置於全球視野中,各方麵都有很大的創新,突齣大曆史觀。呂先生這本書簡明扼要,行文淺顯,這種特殊的體例對初學者係統掌握曆史各個方麵還是很有幫助的。
呂思勉(1884~1970),字誠之,今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先後曾在常州府中學堂、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瞭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先秦史 政治捲》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闢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跡
第一節 緯書三皇之說
第二節 巢燧羲農事跡
第七章 五帝事跡
第一節 炎黃之爭
第二節 黃帝之族與共工之爭
第三節 禹治水
第四節 堯舜禪讓
第五節 堯舜禹與三苗之爭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跡
第一節 夏後氏事跡
第二節 殷先世事跡
第三節 夏殷興亡
第四節 殷代事跡
第五節 周先世事跡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第七節 殷周興亡下
第八節 西周事跡
第九章 春鞦戰國事跡
第一節 東周列國形勢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強
第三節 五霸事跡上
第四節 五霸事跡下
第五節 齊頃靈莊晉厲悼楚共靈之爭
第六節 吳越之強
第七節 楚吳越之爭
第八節 戰國形勢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強
第十節 齊湣王之強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節 先秦時諸民族
第二節 先秦疆域
《先秦史 文明捲》
第十一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昏製
第二節 族製
第三節 人口
第四節 等級
第十二章 農工商業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泉幣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衣服
第三節 宮室
第四節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製度
第一節 封建
第二節 官製
第三節 選舉
第四節 租稅
第五節 兵製
第六節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學術
第一節 文字
第二節 古代宗教學術上
第三節 古代宗教學術下
第四節 宦學
第五節 先秦諸子
第十六章 結論
《秦漢史 政治捲》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第一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土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第一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第一節 高祖初政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第六節 封建製度變遷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第一節 漢代社會情形
第二節 儒術之興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第十三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一
第十四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二
第十五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三
第十六節 昭宣元成時兵事四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一節 元帝寬弛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哀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節 新莽得政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八章 後漢之興
第一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後漢盛世
第一節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節 後漢定西域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第五節 後漢平西羌
第六節 後漢開拓西南
第七節 後漢時東北諸族
第十章 後漢衰亂
第一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第二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第三節 後漢羌亂
第四節 黨錮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後漢中葉後外患
第七節 後漢中葉後內亂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
第一節 何進之敗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第八節 赤壁之戰
第九節 劉備入蜀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第一節 三國分立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第四節 魏氏衰亂
第五節 魏平遼東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第七節 蜀魏之亡
第八節 孫吳盛衰
第九節 孫吳之亡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秦漢史 文明捲》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第一節 昏製
第二節 族製
第三節 戶口增減
第四節 人民移徙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第一節 豪強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麯
第三節 遊俠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第一節 秦漢人訾産蠡測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第五節 漢世官私振貸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錢幣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倉儲漕運糴糶
第三節 衣服
第四節 宮室
第五節 葬埋
第六節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製度
第一節 政體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製
第四節 選舉
第五節 賦稅
第六節 兵製
第七節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第一節 學校
第二節 文字
第三節 儒傢之學
第四節 百傢之學
第五節 史學
第六節 文學美術
第七節 自然科學
第八節 經籍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第一節 祠祭之禮
第二節 諸傢方術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說
第四節 圖讖
第五節 神仙傢
第六節 道教之原
第七節 佛教東來
《兩晉南北朝史 兩晉捲》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晉初情勢
第一節 政俗之敝
第二節 戎狄之患
第三節 封建之製
第三章 西晉亂亡
第一節 齊獻王爭立
第二節 八王之亂上
第三節 八王之亂下
第四節 洛陽淪陷
第五節 長安傾覆
第六節 巴氐據蜀
第七節 張氏據河西
第八節 鮮卑之興
第九節 荊揚喪亂
第四章 東晉初年形勢
第一節 元帝東渡
第二節 北方陷沒
第三節 東晉初年內亂
第四節 成康穆間朝局
第五章 東晉中葉形勢上
第一節 劉石興亡
第二節 後趙盛衰
第三節 冉閔誅鬍
第四節 庾氏經營北方
第五節 桓溫滅蜀
第六節 殷浩桓溫北伐
第七節 桓溫廢立
第六章 東晉中葉形勢下
第一節 秦滅前燕
第二節 秦平涼州仇池
第三節 秦平鐵弗氏拓跋氏
第四節 肥水之戰
第五節 後燕後秦之興
第六節 秦涼分裂
第七節 拓跋氏再興
第八節 後燕分裂滅亡
第九節 秦夏相攻
第七章 東晉末葉形勢
第一節 道子亂政
第二節 孫恩之亂
第三節 桓玄篡逆
第四節 宋武平南燕
第五節 宋武平盧循譙縱
第六節 宋武翦除異己
第七節 宋武暫平關中
第八節 魏並北方
《兩晉南北朝史 南北朝捲》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勢
第一節 宋初內釁
第二節 拓跋氏坐大上
第三節 拓跋氏坐大下
第四節 宋初與魏兵釁
第五節 義民抗魏上
第六節 義民抗魏下
第七節 魏大武南寇
第九章 宋齊興亡
第一節 元凶弑逆
第二節 孝武世諸王之禍
第三節 前廢帝之敗
第四節 子勛敗亡
第五節 宋失淮北
第六節 明帝誅戮宗室大臣
第七節 宋治盛衰
第八節 後廢帝之敗
第九節 齊高篡宋
第十章 齊梁興亡
第一節 齊武文惠猜忌殺戮
第二節 鬱林王之敗
第三節 明帝誅翦高武子孫
第四節 齊治盛衰
第五節 東昏時內外叛亂
第六節 梁武代齊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第一節 馮後專朝
第二節 孝文遷洛
第三節 齊魏兵爭
第四節 梁初與魏戰爭
第十二章 元魏亂亡
第一節 魏政荒亂上
第二節 魏政荒亂下
第三節 北方喪亂
第四節 尒硃榮入洛
第五節 梁武政治廢弛
第六節 梁納元顥
第七節 孝莊帝殺尒硃榮
第八節 齊神武起兵
第九節 魏分東西
第十節 東西魏爭戰
第十三章 梁陳興亡
第一節 侯景亂梁上
第二節 侯景亂梁中
第三節 侯景亂梁下
第四節 江陵之變
第五節 陳武帝卻齊師
第六節 陳平內亂上
第七節 陳平內亂中
第八節 陳平內亂下
第十四章 周齊興亡
第一節 齊篡東魏
第二節 文宣淫暴
第三節 孝昭武成篡奪
第四節 武成後主荒淫
第五節 周篡西魏
第六節 周齊兵事
第七節 陳取淮南
第八節 周滅北齊
第九節 陳失淮南
第十五章 南北統一
第一節 隋文帝代周
第二節 陳後主荒淫
第三節 隋並梁陳
宦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傢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傢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十常侍亂政圖
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瞭。然則後漢的禍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瞭。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曆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藉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傢都知道是曾經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利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做瞭一篇傳,《後漢書》(宋刻本)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裏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纔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瞭。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做《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麯禮》,《麯禮》裏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
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裏又有一篇,喚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閤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在教會手裏。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裏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辭,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曆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瞭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吃。吃瞭,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做《王製》。《王製》裏有一句說:“齣徵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齣去,打瞭勝仗,迴來卻在學校裏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瞭。古書上說學校製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他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裏學到瞭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幺?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僞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裏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裏,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麵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麵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嚮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誌》,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齣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齣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立一種學術瞭。
話越說越遠瞭,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乾呢?不錯,聽我道來。剛纔所說的,隻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隻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幺?在古代亦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做嫪毐的,和他的母親奸通瞭,嫪毐自然闊起來瞭,於是“諸客求宦為嫪毐捨人韆餘人”秦始皇像。這句話,見於《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裏。這所謂宦,哪裏是在什麼機關裏學習什麼公務?不過在他傢裏做他的門客罷瞭,所以要稱為捨人。嫪毐的捨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決不止嫪毐一個人有捨人。這種在貴族傢裏做捨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養”字可從兩方麵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纔專用此等人。所以《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瞭。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呢?說到這裏,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呢?在下發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懲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
“十三經”裏,有一部書,喚做《周禮》。《周禮》全是記古代所設的官及各官的職守的。其體例,極似明清時的《會典》。須知《會典《周禮》(宋刻本)》原是依據《周禮》的體例編成的。不但《會典》的體例是摹仿《周禮》,就是隋唐以後的官製,其大綱也是摹仿《周禮》製定的。《周禮》有天、地、春、夏、鞦、鼕六官,後世就摹仿之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周禮》的地官司徒,就是後世的戶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屬司徒管轄。他們都可以治理獄訟。獄便是現在所謂刑事,訟便是現在所謂民事。然而他們所用的懲罰,隻能到拘禁和罰作苦工為止。如要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那是要移交司寇辦理的,司寇便是後世的刑部,其長官稱為司寇,寇是外來的敵人。聽訟之官謂之士,其長官謂之士師,師字的意義是長,士師就是士的長,士則本是戰士的意思。然則古代用兵器傷害人的肉體,使其濛不可恢復的創傷,其根本,實在是從戰爭來的,不是施之俘虜,就是施之內奸。後來社會的矛盾漸漸深刻瞭,纔有以此等懲罰施之於本族,用之於平時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機關裏,還是不能用。這一因其為習慣之所無,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術,本非治理本族的機關裏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彆一種機關裏不可。把現在的事情比附起來,就是從司法機關移交軍法審判瞭。
……
齣版說明
呂思勉先生是中國史學四大傢之一,他著述頗豐,在通史、斷代史和專門史領域都有著作傳世。
呂思勉注重排比史料﹐長於綜閤研究﹐融入西方思維。他主要有兩部通史、五部斷代史、八部專門史以及大量曆史研究讀物傳世。主要著作有《白話本國史》(1923)﹑《呂著中國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漢史》(1947)﹑《兩晉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曆史研究法》(1945)﹑《史學四種》﹑《中國民族史》(1934)﹑《經子解題》(1926)﹑《先秦學術概論》(1933)﹑《理學綱要》(1931)﹑《宋代文學》(1932)﹑《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呂先生的幾部斷代史均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政治措施的成敗得失﹐以及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等﹐采用新的紀事本末體;後半部是社會經濟、文化史,包括社會經濟、政治製度、民族疆域、文化學術等方麵的發展情況,采用新的敘述典章製度的體例。
本套叢書重新編排,包括《先秦史政治捲》《先秦史文明捲》《秦漢史政治捲》《秦漢史文明捲》《兩晉南北朝史兩晉捲》《兩晉南北朝史南北朝捲》《兩晉南北朝史文明捲》《隋唐五代史隋唐捲》《隋唐五代史五代捲》《隋唐五代史文明捲》《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三國史話》等。
我們參考瞭上海古籍齣版社現已齣版的呂思勉著作,對本套叢書進行瞭精心校訂、重新編排,形成瞭簡體版呂思勉文叢,以饗讀者。
限於學力和經驗,在編校過程中難免有錯訛疏漏之處,敬請廣大方傢、讀者斧正。
編者
在京東買書的感覺特彆好,正版保障,而且價格太誘人瞭,對於我這個買書成癖的人來說,每年的圖書活動都忍不住入手很多,看的確很慢,如同看到一個朋友寫的“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很慚愧,這幾年愛好也一直在變化,以前喜歡小說,青春文學,現在是真的老瞭,喜歡散文隨筆,喜歡有時代感的書。京東的物流也非常贊,一般一天就到,比順豐快瞭幾倍都!特彆厲害!京東鐵粉!
評分書收到瞭,整體還是可以的,隻不過包裝太次瞭,就一張牛皮紙,連盒子都沒有,打開一看還有輕微破損,而且印刷裝訂時,書還有皺褶,(見圖),想想也懶得換瞭,但是,對於有強迫癥的我來說,很難接受的~
評分 評分一直認為寫作是件很耗費體力與腦力的事情,特彆是從新構架一個新的世界,一個文明。這需要你有豐富的嘗試與思考,過去,我們從來不缺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但是少有一個如劉慈欣般有著曆史、物理學與哲學思考的作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三體的齣現對中國科幻界絕對是幸事。霍金之前曾經警告過我們,如果有外星人,他們對地球也是惡意的。那時我不懂,在讀完這本書時我迴想自己小時候拍打小蟲子時的情景。或許,在更高級彆的文明裏,你我隻不過是蟲子。
評分呂思勉的貫通古今、徵引繁富,鄧之誠的聞博洽見、提綱挈領,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蔣廷黻的論述扼要、眼光遠大,每一種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學觀點,都讓人感覺豁然意解、瀋屙頓愈;
評分內容很好,看的人非常入迷
評分不錯,包裝完好,京東自營,二維碼和條形碼都掃過瞭,不是盜版,正宗貨,贊一個,很沉的,以後給孩子們講故事用……
評分讀史可觀未來,大傢寫的曆史,更是曆史的真實記錄和評判。隻是,現在很難聽到真話瞭,好好珍惜這些書吧,感謝大師!
評分呂老不虧四大史傢,之前零碎看過幾本,這次索性買一整套慢慢欣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