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时代

剩女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洪理达 著,李雪顺 译
图书标签:
  • 都市女性
  • 情感
  • 婚姻
  • 爱情
  • 社会问题
  • 女性成长
  • 剩女
  • 独立女性
  • 生活
  • 现实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0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1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中国,年满27岁的未婚女子被冠上“剩女”之名,并根据年纪依次区分为“剩斗士”“必剩客”“斗战剩佛”和“齐天大剩”。她们面临来自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不得不“积极”结婚,因而在买房与财产分配上做出“消极”的妥协:情愿或不情愿地将房产单独登记在丈夫名下,即便自己出资购房也是如此。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造成夫妻关系各个层面的不对等,在婚姻因家暴与外遇而解体时,她们的境遇更是雪上加霜。
  她们该如何在女性维权步履维艰的环境下安身立命?面对不公,她们如何反击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作者洪理达对中国女性的建议:
  1.如果你决定结婚买房,确保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千万别主动放弃你一生中很贵重的财产的所有权。
  2.千万别为结婚而结婚。很多条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维持单身状态,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够很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内容简介

  “剩女”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群体吗?
  北上广深的单身职业女性,重要的任务就是嫁人?
  中国丈母娘推高房价是伪命题?
  为何对女性而言,房产远比工资收入更重要?
  “剩女”们积极向往婚姻,却在买房与财产分配上做出消极妥协。
  历时五年的研究,283例访谈,揭穿“剩女”“大叔控”以及结婚买房、家庭暴力背后的隐秘真相。

作者简介

  洪理达,出生于香港,自小随外交官父亲与语言学家母亲常驻国外。于哈佛大学修读东亚研究,在斯坦福大学取得亚洲研究学学士学位,后在清华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1996年担任香港亚洲电视台记者,1998年担任美国CNBC驻上海记者,之后以“美国之音”记者身份长期派驻北京。2002年荣获专业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优秀记者奖。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等媒体。

  李雪顺,1969年出生于重庆市武隆县,1992年大学毕业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010年晋升教授职称,并成为非虚构译坛新人。首部译著《寻路中国》获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1年新浪中国好书榜第*名和201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第*名,译著《江城》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2012年新浪中国好书榜第二名和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第七名,译著《奇石》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新京报2014年度畅销类好书第*名、腾讯·商报2014年度“华文好书”文化类第二名,译著《中国十亿城民》获新浪中国好书榜2014年9月榜第六名等荣誉。其译风独具、译语地道、可读性强,深受读者喜爱和原作者好评。近期译著有《愿你永远幸福》《犹太食规中国行》等。可通过发邮件与之交流阅读和翻译心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洪理达以生动浅白的笔调,直书城市专业女性在中国飙升的经济发展中所遭遇的不平等对待。”
  ──柯瑞佳(Rebecca E. Karl),纽约大学学者

  “研究深入、引人入胜。来自中国『剩女』的亲身剖白扣人心弦。对中国或女性问题有兴趣者不容错过。”
  ──鲁可蒂(Kristie Lu Stout),美国有线电视(CNN)新闻国际网络主播及记者
  “文笔吸引人、富启发性。这是个时常被忽略的重要议题,必读。”

  ──华志坚,《中国一把抓:你未必深知的108个问题》(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作者
  “出色、吸引人、创新的当代中国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对性别政治经济提出质疑的重要著作之一。”
  ──刘禾,《中国女性主义的诞生》(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编者之一

  “中国在国际间营造女性教育水平提升、财产增加的形象,背后实隐藏了严峻的性别不平等──中国女性在教育和财产方面的改善,反而为她们招来攻击。洪理达以平实的文笔陈述这些不公平现象,既易读且引人入胜。”
  ──女性主义及妇女研究协会(Feminist and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书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中国“剩女”
污蔑年近三十的单身知识女性
婚姻、社会稳定与提高“人口素质”
消解女性的已有成就
第二章
房地产盛宴中女性缺席
房地产价值30万亿美元,大多登记在男性名下
“他是房东,我付他房租。”
“我被法律晾在了一边。”
第三章
男女之间的财富悬殊
户籍制度
为什么父母会帮儿子而非女儿买房
国家鼓励买房,房市持续升温
为什么对中国女性而言,房产财富远比收入更重要
第四章
回到明朝
女性财产权利的黄金时期:一千年前?
辛亥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
后毛泽东时代的婚姻以及受损的女性财产权
第五章
在家暴中泥足深陷的妻子们
“家丑不外扬”
“制度的设计就是要让你放弃。”
“我为什么要同意她离婚?我们是一家人。”
第六章
性别平等的反击
女性对专制的反抗
性别与多元性别群体的行动
中国女权的未来
致谢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谨以本书中文版献给中国的女性,无论你是单身、已婚,或离异,祝愿你摆脱传统和文化的束缚,做真实的自己。
  32岁的尚文(化名)有个三岁的儿子,她是一个单亲妈妈,这在中国并不多见,主要是因为她的父母在2004年帮她买了一套属于她自己的房子。尚文说:“当时的房价还不算太贵,我父母也不知道房价会涨得这么快。”她没有想到,这笔投资会在若干年后发挥重要作用,给了她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大多数年轻的中国女性很难享受这种自由,在近期的经济腾飞中她们被落得越来越远了。
  尚文承认,她和对方见面几个月后便结了婚,因为她当时刚过了28岁生日。“三十岁就成‘剩女’了,所以我结婚的压力很大。”在英国获得学士学位的尚文说,“我年龄越来越大,所以就感到了那种压力。这有点蠢,可也是现实。”自2007年以来,先是全国妇联将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称之为“剩女”,很多女性,包括像尚文那样在跨国企业工作、收入较高的女性,都深受影响。看上去,能够从房地产价格飙升中获益的女性寥002剩女时代
  寥无几,在中国,每十五名单身女性中仅有一人拥有房产,而每五名男性中就有一人拥有房产。
  中国的父母倾向于给儿子而非女儿购房,不过尚文很走运,她的父母属于中产阶级,思想更为开明。两人确定关系没多久,男方就搬进了尚文的房子。然而夫妻感情迅速降温,尚文生下儿子之后,两人关系进一步恶化。“我丈夫一点儿家务也不做,最后的导火索,是他竟然对孩子不闻不问。”尚文说。2012年年底,他们离了婚。离婚前,丈夫已经变得十分暴躁,曾经把她父亲打得鼻青脸肿。
  尚文的房子单独登记在自己名下,这对她有所帮助,她可以让前夫搬走,而法庭也支持这样的诉求。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开展的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表明,已婚中国女性种仅有13。2%拥有以自己名字登记的住房,而已婚男性的这个比例是51.7%。另外,零点调查于2012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购房行为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超过70%的女性出资购买婚房,但只有30%的婚房登记了女方姓名。
  自1998年住房私有化改革之后,上述现象尤其对女性的财产和总体福利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继之而来的房地产爆发式增长给家庭财产带来指数级的回报。住房因为房产热潮而获得巨额回报。以尚文在北京的房子为例,她2004年以95万元购入的房屋,升值超过500%,目前市值远高于500万元。
  在人类历史上可能算是最大规模的居住性房地产财富积累过程中,中国女性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外。据汇丰银行估计,截至2014年年底,居住性房产价值超过209万亿元人民币,是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的3.3倍。即便如此,女性往往将其全部资产转至丈夫或男友名下用于购房,而购买的房屋通常仅登记男方姓名。个中原因十分复杂,包括各种根深蒂固的习俗和偏见,比如房屋所有权人必须是男方,男人必须拥有住房才能娶到老婆,以及父母和家族长辈重男轻女,觉得女儿无需拥有财产,而只给儿子或侄子购买住房。
  女性面临的巨大的结婚压力已经造成了破坏性的经济后果,很多女性因为害怕结不成婚而被迫接受了与男友或丈夫之间并不平等的财务安排。
  在市场改革时代,这样的态势导致了男女之间新型的财富差距。2011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中对已婚女性财产权利设置的阻碍,男女之间骤然拉大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多的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以及媒体将年近三十、受过教育的单身女性斥之为“剩女”的大合唱,证据历历在目。004剩女时代不过,尽管女权活动人士面临种种困难,年轻女性正在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财产权利的重要性。例如,2013年1月,一名女性提起据认为是国内第一例的性别歧视诉讼,她起诉一家培训公司以身为女性为由拒绝其求职申请。培训公司告诉她,公司需要的是男性,因为“工作内容包括更换饮水机水桶等体力活儿”。更重要的是,中国在2014年起草第一个《反家庭暴力法(草案)》,并有望在次年获得通过。
  尚文离婚后,父母帮她照顾儿子。她的工作相当不错,所居住的房子比当初更为值钱,从经济上来说,她事业顺利,经济有保障,住的房子有显著升值。她是幸运儿。
  对那些仍旧单身,并正在考虑结婚的中国女性,我有两条建议:
  1.如果你决定结婚买房,确保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千万别主动放弃你一生中最贵重的财产的所有权。
  2.千万别为结婚而结婚。很多条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维持单身状态,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剩女时代》是一部深刻探讨当代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力作。它没有回避,而是直面了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在个人成长与社会期望之间摇摆的女性们。本书不仅仅是在描绘“剩女”这一标签下的个体经历,更是对整个社会变迁中,性别角色、婚恋观念、职业发展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多元议题的细腻解剖。 故事的开篇,我们被拉入了一幅繁华都市的日常图景。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焦虑与挣扎。主人公们,她们或是初入职场,怀揣梦想,却在残酷的竞争中步履维艰;或是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却在催婚的压力下倍感困惑;再或是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感情,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留下一抹难以磨灭的遗憾。她们的名字各不相同,生活轨迹也千差万别,但她们身上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这个时代下,那些在年龄、婚姻、事业、家庭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女性。 本书没有将“剩女”简单地定义为“嫁不出去的女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对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概括。作者以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这其中,既有传统观念的余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伍思想,以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根深蒂固的社会期待;也有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在职场上的崛起,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追求。当女性的教育和经济能力大幅提升,她们的择偶标准自然也会随之提高,而社会提供的优质婚配资源却并未同步增长,这种错位成为了“剩女”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线叙事,将不同女性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她们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职场等不同维度上的复杂关系。 我们看到,有的是被父母“催婚大军”围追堵截的无奈。父母们出于朴素的爱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循,不断地向女儿灌输“三十岁是道坎”的观念,将婚姻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女儿在事业上付出的努力和在个人成长上获得的满足。这种来自家庭的压力,有时比外界的眼光更加令人窒息。 我们看到,有的是在职场上的拼搏与牺牲。为了追求职业上的成就,她们不得不挤压个人生活的时间,错过了最佳的婚恋时机。她们在工作中扮演着雷厉风行的角色,但在感情面前,却可能依然保留着一份纯真与期待,这份期待有时也成为了她们前进的阻碍。竞争激烈的职场,对女性的年龄和状态有着隐形的门槛,她们既要应对事业上的挑战,又要平衡好年龄增长带来的婚恋压力,这种双重困境,让她们的身心俱疲。 我们看到,有的是在爱情的幻灭与重塑。她们曾为爱奋不顾身,却被现实无情地击碎。失恋的痛苦,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作者并没有让她们沉溺于悲伤,而是展现了她们如何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义幸福。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蜕变的。她们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独立地站立。 我们还看到,有的是在友情中的相互慰藉与支持。那些同样经历着相似困境的姐妹们,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她们分享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分担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彼此的鼓励下,继续勇敢地向前走。这种女性之间的情谊,在这个冰冷疏离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剩女时代》并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也没有宣扬激进的“女权主义”口号。相反,它以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并非是对婚姻本身的否定,而是对当下社会围绕女性婚姻所构建的种种“规训”和“绑架”的批判。它质疑的是,为什么婚姻成为了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尺?为什么女性的个人价值,必须通过进入婚姻才能被充分肯定?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女性个体独立性与自我价值的肯定。它告诉我们,每一个女性,无论是否处于婚姻之中,都拥有独特的价值和权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不是被给予的,也不是被规定的,而是自己去创造和把握的。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步入婚姻,都应该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意愿,而非外界的压力或社会规则的裹挟。 作者在文笔上,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她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情感,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孤独、渴望、失落与希望,通过生动的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场景的切换流畅自然,人物的塑造立体鲜明,仿佛你我身边就能遇到这样一群女性。 《剩女时代》是一部值得所有女性,乃至全社会认真阅读的作品。它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当代女性的生活状态,理解她们的焦虑与困惑,也让我们看到她们身上所蕴含的坚韧与力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在其中所经历的真实情感与生存挑战。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时代,也照见了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的女性。它邀请我们一同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尊重个体选择的社会,让每一个女性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被贴上“剩女”标签的女性,并没有在困境中沉沦,而是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她们学会了如何与社会期望和解,也学会了如何忠于自己的内心。她们的生命,在经历过迷茫与挣扎后,绽放出更加成熟与独特的光芒。这本书,是对所有在“剩女时代”中努力生活的女性的献礼,也是对未来社会性别平权与个体价值实现的美好期许。它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性的独立与光芒,永远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妙,它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将几位主角在不同人生阶段遭遇的“卡点”进行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时间观念”的探讨。社会似乎为女性设定了一个隐形的“保质期”,一旦超过这个期限,价值感就会直线下滑。作者通过对几位主角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的描绘,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荒谬的设定。其中一位主角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去偏远地区支教,她所获得的满足感和精神富足,与另一位在城市里为了维持光鲜外表而精疲力竭的同行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社会学分析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描写之间,平衡得恰到好处,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它让我对“成功”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定义,它不再是金钱、职位或婚姻状况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对生命体验的深度参与和掌控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精神升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战性”的。它迫使你直面那些平日里习惯性回避的内心阴暗面和外界偏见。作者的叙事节奏感极强,像是一个技艺高超的DJ,将社会舆论的嘈杂、家庭期待的唠叨、自我怀疑的低语,混合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让你无法逃避。我尤其被其中一段关于“身份重塑”的描述所震撼——当一个女性不再将“妻子”或“母亲”作为核心身份标签时,她必须从零开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自我认知系统,这个过程的艰辛和孤独,被描绘得极其到位。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觉轻松愉快的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心理治疗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递出了一把手术刀,让你自己去剖开那些由外界灌输的“正确答案”,看看里面是否还有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对于那些渴望深度思考而非肤浅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现代女性的“生存指南”,读完之后感觉脑子里像被装上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把我过去对婚姻、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很多陈旧设定全部卸载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犀利,尤其是在剖析都市白领在面对高压工作和传统家庭期望时的那种内在撕扯时,简直是直击灵魂。我特别喜欢她对那些“被催婚”场景的描写,那种微妙的尴尬、无可奈何的敷衍,以及在亲戚朋友聚会上必须扮演的“幸福假象”,栩栩如生地还原了无数个周日的下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抱怨和批判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种积极的“自洽”路径。它鼓励女性去定义自己的成功标准,而不是被社会刻板印象牵着鼻子走。那种从外部压力中抽离出来,专注于内在成长和自我满足的力量感,让人读完后走路都带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完美伴侣”的执念,意识到高质量的独处远胜于低质量的陪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小说的,毕竟书名听起来就带着点社会热点话题的噱头。但很快,我发现这完全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文学。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扎实,她构建的几条女性角色的故事线错综复杂,却又有着惊人的真实感。比如那位在金融界叱咤风云,却在私人情感上屡战屡败的女高管,她的理性计算在面对情感的非理性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再比如那个追求艺术梦想,宁愿清贫也要保持精神自由的个体,她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外界的不理解,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将宏大的社会议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微观的、可感知的个体困境。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是否愿意为了某种“社会认可”而牺牲掉真正的自我?阅读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诚实的内心对话,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犀利的段落,甚至会忍不住对照自己的生活经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很多畅销书都给不了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如同夏日午后的一场酣畅淋漓的雷阵雨,毫不拖泥带水,直击要害。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视角,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对单身女性形成的无形枷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阶层女性困境时的细腻差别。对于底层女性而言,压力更多地体现在生存和生育的现实压力;而对于高知、中产女性,压力则转化为一种更高维度的“精神内耗”——对时间、效率和价值的焦虑。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剩女”绝不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标签,而是复杂社会图景中的多重投影。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释怀”。那些曾经让我耿耿于怀的“为什么我还没有……”、“别人都……”的念头,似乎都在这种宏观的审视下烟消云散了。它教导我们,人生的进度条是按照自己的频率运行的,不必被任何外部的时钟所裹挟。

评分

尽然还有那么多剩女!

评分

事实论证较多,观点来源实际生活,可信度比较高

评分

还不错,人丑多看书。。。

评分

写的不错,很现实

评分

不厚的一本书,但是想看看内容,不知道过没过时。能多了解也很欣慰了

评分

值得深思,反映一个社会现象

评分

哈不错

评分

买过很多次了 应该是不错的把~~~~~~~~相信京东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