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与学校生活建 构》遵循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旨在通 过理论梳理、问卷调查、访谈和比较,分析中小学生 公民意识的现状以及学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合理借鉴欧美国家中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 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创设和优化学校生活,旨在为我 国中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全书除导论、附录和参考文献外,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对公民和公民意识加以界 定。第二章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证了公民意识培养 是学校教育理应担负的时代使命,但又遭遇严重生存 困境。第三章提出了学校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价值取 向和基本原则,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着眼国际与扎根 本土的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理论探寻与实 践关怀的结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当代学校公 民教育持守的基本价值取向。第四、五、六章分别从 知识教学、学生参与和教师等不同视角论证了公民意 识培养的基本路径和实践策略。结语部分认为培养学 生的公民意识可谓是步履维艰。但学校教育作为推动 社会变革的有机力量,需要在对好教育和好学校的探 寻和坚守中积极探索和扎实推进。
张夫伟,男,1979年1月生,山东济宁人,教育学博士。现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与公民教育、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出版著作《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独著)、《多元文化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合著);参编教材4部;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张红艳,女,1978年11月生,甘肃天水人,教育学硕士。现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野来审视公民教育。它融合了政治哲学、社会心理学乃至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全面且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模型。我尤其欣赏它对“情感在公民构建中的作用”的强调,这突破了传统教育只重理性的窠臼。它探讨了归属感、羞耻感、正义感这些复杂情感如何塑造我们对群体的认同和行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回忆起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关键的“公民时刻”,那些瞬间决定了我对社会的基本态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实践的盲区和潜力。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立刻“毕业”的书,而更像是一份持续性的行动指南,激励着读者终身学习和反思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责任。它的价值是长远的、内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又不失文学性的优美表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它没有陷入那种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将焦点放在微观层面——个体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构其公民身份。其中关于“公共领域参与”的案例分析,真是精彩绝伦。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几个基层社区项目从构想到实施的全过程,展示了普通人在面对制度障碍和冷漠时所表现出的韧性与智慧。我从中读出了一种积极的力量,那就是改变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始于我们愿意迈出的第一步。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很有匠心,图文并茂,使得那些略显复杂的社会学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了学术研究与大众的实际体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把我心底那些模糊的想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你日常生活中产生回响。比如,书里提到如何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来培养批判性思维,我立刻想起了我孩子在学校里参与的一次模拟联合国活动。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论,让教育者和家长都能找到切入点,将抽象的公民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我特别喜欢它对于“数字公民”这一前沿议题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年轻人辨别信息真伪、理性发言,这本书给出了相当有建设性的建议。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真正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希望他们能成为负责任、有见地的社会一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持保留态度,担心它会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然而,这本书的现实主义色彩却让我刮目相看。它毫不回避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面临的挑战,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人权利的平衡、精英教育与大众参与的张力等等。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体制对个人能动性的影响,同时又充满希望地指出,真正的公民教育是培养“行动者”,而非“旁观者”。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公民不服从的伦理边界”的讨论,它提供了一个审慎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思考在何种情况下,挑战既有规则是维护更高级的公民义务所必需的。这本书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起身,去观察和参与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里面内容肯定很扎实。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巧妙地将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讲述了公民身份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关于“社会责任感”那一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通过一些鲜活的青少年故事,展示了他们在面对社区问题时的思考和行动。这种叙事方式非常打动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我应该扮演的角色。它不只是在“教”我什么是公民,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思考和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套死板的答案。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公民认同的探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公民意识需要包容和理解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