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对光纤通信原理进行全面的介绍。
注重可读性和实用性,提供PPt课件,习题解答。
本书可以满足对高等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时可供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广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自从1966年华裔英籍科学家高锟博士提出光纤这种新的传输介质的概念以来,光纤通信的发展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以独特的优点掀起通信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成为现代通信网的主要支柱。进入21世纪,光纤通信发展更加迅速,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地被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应用于光纤通信中。2005年我国研制了首个80×40 Gb/s的超高速光纤系统,目前100 Gb/s的系统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大规模商用,400 Gb/s的系统也已在实验室完成研发。全光网络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光互联网,实现新一代 IP 数据网络。为满足社会的需求,高等学校纷纷开设光纤通信这门课程,但光纤通信既是高新技术,又是实用技术。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传授什么呢?广大学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什么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书在采纳多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也吸收了高职高专院校和成教学员的意见,精心组织编写本书的内容。
本书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介绍光纤通信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光纤通信的器件和设备,第2章介绍光纤通信的物理学基础。
第3~6章分别介绍光纤、光源和光发送机、光检测器和光接收机、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内容。
第7~9章介绍SDH技术、光放大和色散补偿技术和WDM技术等高新技术。
第10章介绍高新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相干光通信技术、光孤子通信技术、码型技术、前向纠错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构建新型光纤通信系统、光互联网、光交换技术、智能光网络、全光通信网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的问题,力求从基础知识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光纤通信原理和技术进行全面的介绍。力图做到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 同时力求使读者阅读本书任何内容都不会有太大的跳跃性,以便高职高专院校使用; 另外本书尽量讲清楚推导思路,贴近实际应用,可供研究生和相关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第1版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在本书第2版的编写过程中,力争跟踪光纤通信的最新进展,介绍高新技术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等内容。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5月
坦白说,我在这之前对光纤通信了解甚少,只是知道它是用来传输数据的,而且速度很快。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光纤制造”的那些章节,以前总以为光纤就是一根细细的玻璃丝,但读了才知道,它的制造工艺是多么的精密和复杂。从高纯度石英砂的提纯,到预制棒的拉制,再到光纤的拉伸和涂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和工程的智慧。我尤其对“光纤的色散”这一部分的内容着迷,之前对“色散”这个词总觉得很模糊,但书中通过非常清晰的图示和类比,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颜色的光在光纤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以及色散是如何影响传输信号的质量的。还有“多模光纤的模式色散”问题,作者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为什么长距离传输时,单模光纤比多模光纤的优势更大。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光纤通信的奇妙世界,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数据流背后的伟大技术。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下一代通信技术的信息。这本书虽然是关于光纤通信的,但它对于“光传输系统”的整体设计和优化思路的讲解,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相干光通信”的章节,详细介绍了载波相位恢复、载波相位调制解调等关键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突破了传统强度调制方式的限制,实现了更高的频谱效率和传输容量。作者还对“光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比如向更智能、更灵活的网络演进,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通信技术充满了期待。我个人觉得,书中对于“光网络性能监测与管理”的探讨也很有意义,这直接关系到网络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作者从多个维度阐述了监测的关键指标和方法,为实际运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野比较开阔,不仅限于基础知识,更着眼于行业的发展前沿,对于想要了解光通信技术在宏观层面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有半个月了,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现在对光纤通信有了个大概的了解,真的感觉收获良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总是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光纤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光信号比作“快递小哥”,这样一来,那些复杂的理论就变得生动易懂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实际的应用案例,比如电信运营商是如何利用光纤网络提供高速宽带服务的,还有光纤在医疗、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新兴应用,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光纤通信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纤制造工艺”那一章节,详细介绍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最终光纤成型的每一个步骤,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也能从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还有,书中对各种损耗机理的分析也非常透彻,比如瑞利散射、吸收损耗等等,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衰减,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困难。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通俗易懂和知识的全面性,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评分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是我们课程组推荐的教材之一。刚拿到书的时候,觉得标题“简明教程”可能内容会比较浅显,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比我想象的要深入得多。第一章关于“光的基本性质”的介绍,虽然是基础,但作者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让我头疼的是“模式理论”这块,之前听课时总是感觉云里雾里,但这本书通过引入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和图示,把不同模式的传输特性解释得一清二楚,甚至还提到了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在模式上的差异以及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我对“光纤传感技术”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书中介绍了几种主流的光纤传感原理,比如分布式温度传感、应变传感等,并且还列举了一些实际应用场景,比如桥梁的健康监测、油气管道的泄漏检测等等,这让我觉得光纤通信技术不仅仅是用来通信,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虽然有些章节的公式推导稍微有点复杂,但整体来说,这本书的逻辑性很强,循序渐进,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光通信工程师,我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光纤通信简明教程·第2版》,不得不说,这本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与市面上一些偏重理论而忽略实践的书籍不同,它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清晰严谨,但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当前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光放大器”部分时,对不同类型光放大器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长距离传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我们理解EDFA、SOA等关键器件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光网络架构”的章节,从传统的点对点通信到复杂的多层网络结构,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分析了不同架构的优势与局限性,为我们设计和优化网络提供了理论指导。我个人觉得,书中关于“光器件的封装与可靠性”的讨论也相当有价值,这往往是许多工程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但其对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本书内容扎实,分析透彻,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工程实用性,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