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古塔

房山古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佳琛,曹蕾 编
图书标签:
  • 房山
  • 古塔
  • 历史
  • 文化
  • 建筑
  • 古迹
  • 北京
  • 地方志
  • 文物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7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71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特种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基于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数据准确、用语规范,真实反映房山地区古塔现状。
  2.图文并茂,详略得当,足以展现古塔的造型艺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古建专家吴梦麟先生审定全稿、吕敬人工作室整体设计。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房山古塔以其发展历史绵长、数量众多、形制繁杂而独具特色,既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也是房山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本书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参考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全面、真实反映房山古塔的保存现状,为古代建筑的研究者、爱好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赵佳琛,女,研究生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博士,副研究员,曾任内蒙古包头师专教师,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文化教育处副处长、处长。现任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蕾,女,1975年10月出生,汉族,河北景县人,高级政工师,现任北京市房山区副区长,分管科教文卫工作。

目录

前 言
房山古塔概论
唐代古塔
01景云二年塔
02太极元年塔
03开元十年塔
04开元十五年塔
05金仙公主塔
06云居寺北塔院唐塔
07云居寺石经山南台唐塔
08下寺密檐塔
辽代古塔
01定光佛舍利塔
02良乡多宝佛塔
03琬公塔
04六聘山天开寺忏悔上人塔
05忏悔正慧大师灵塔
06压经塔
07云居寺南塔
08云居寺北塔
09天开塔
10花塔
11玉皇塔
12老虎塔
13照塔
14谷积山鞭塔
15上方山塔院辽塔
金代古塔
01广公禅师塔
02严行大德灵塔
03于庄塔
04双泉沟和尚塔
元代古塔
01应公长老寿塔
02龄公和尚塔
03白水寺石塔
明代古塔
01姚广孝墓塔
02谷积山东塔
03周吉祥塔
04雪凭泉公和尚灵塔
05怡公和尚灵塔
06恩公和尚塔
07修道禅师灵塔
08万人塔
09谷积山铃铛塔
10豆各庄塔
11镇江塔
12水头村尼姑塔
13极乐寺和尚塔
14广智禅寺石塔
15上方山塔院明代覆钵式塔
清代古塔
01如公瑞峰和尚塔
02同隐之塔
03古清大士塔
04大和禅师灵塔
05顺治十四年十方普同塔
06云融之塔
07随缘幻迹塔
08同源隐迹塔
09宝忏塔
10普公灵塔
11性亮灵塔
12月公禅师灵塔
13玉公禅师灵塔
14本师冲宸科公禅师塔
15觉岸、天郎、闻慧禅师灵塔
16溟波墓塔
17圆通和尚塔
18了尘和尚塔
19乾隆二十年十方普同塔
20浩如泉公和尚觉灵塔
21乾隆二十四年上方山和尚塔
22慈光住公和尚灵塔
23海公和尚塔
24慈寿塔
25黑龙关和尚塔
26胜泉寺塔群
27黄山店宝金山塔群
年代不详
01上方山塔院年代不详古塔
02北双井和尚塔
03观音殿和尚塔
附录
0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2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3房山古塔一览表

精彩书摘

  塔是塔婆的简称,源自于巴利语的thuupa,有时又称方坟、圆冢、浮图、塔庙、庙、高显、支提﹑寺等,但根据此字的梵文Stuupa,其正名当是窣堵波。窣堵波本义坟冢。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佛教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符号。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佛舍利或佛经、法器等佛教物品。佛经记载,释逝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将其尸骨火化,在火化后的灰烬中得到部分遗骨和舍利,为供奉这些遗骨和舍利,就建立了八座下部为圆形台基,中部为半球形覆钵,上部为尖状刹体的坟墓建筑,称为窣屠波,即印度早期塔的基本类型。从此以后,塔遂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佛教的神圣建筑,佛塔信仰遂逐渐展开。至于窣屠波形状的来历,《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释迦牟尼的两个弟子,在与释迦离别时,曾向佛祖询问供养“佛物”(头发与指甲)之法。释迦不语不答,而是脱下僧衣,“叠成方形,在上倒覆食钵,钵上再树锡仗”示制,弟子按意而行。此后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有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建立窣屠波的需要,佛教信徒便用释迦牟尼的遗物等能引起对释迦牟尼思念的象征物来建造窣屠波。佛教中有见塔如见佛的传统,这种信仰理念也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建造大量佛塔的思想基础。在阿育王时期,印度佛塔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在释逝牟尼的许多经行之处都修建了佛塔,形式也在宰屠波的基础之上更加丰富。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而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化的实物代表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建筑中并没有塔这一建筑类型,塔在传入中国之初仍保留其原始形态且称之为浮图。《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其中“天竺旧状”指印度的窣屠波,“重构之”指木楼阁。因塔原非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故而在甲骨金文里皆不见此字,最早出现塔字的文献是东汉(25─220)晚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佛经。可见,“塔”字极可能为东汉末年译经人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政权不稳,号饥啼寒,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间,为旨在引导众生跳出人生苦海的佛教大传播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于是,其间大兴土木,建造佛寺佛塔之举风靡华夏大地。《洛阳伽蓝记》称其时为“招提栉比,宝塔骈罗”,并无一点夸张。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塔也随之经历了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塔融合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并经过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房山区古塔的兴建与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据文献记载,佛教最迟在西晋时已传入幽州地区,其最显著的标志即是嘉福寺(潭柘寺)的兴建。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幽州地区缓慢传播,兴建的佛教寺庙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期间虽经北魏太武帝毁佛,但总的趋势是处于发展时期。北周武帝毁佛时,幽州地区辖属于与北周对峙的北齐,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成为北周僧众法难的避难所。隋唐时期,幽州地区经济逐渐繁盛,加之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和保护,佛教传播之势较为强盛,佛教寺院开始大量兴建。伴随着幽州地区佛教的迅速传播和佛教寺院的大量新建,作为佛教形象化实物最好体现的佛塔也开始大量出现。隋文帝曾得天竺沙门僧赠给的佛舍利一包,即位后,令“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先后三次在全国各州建立舍利塔安置。其中弘业寺作为幽州名寺,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第二批得到舍利,建塔安置。唐采师伦书的智泉寺《重藏舍利记》称:“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隋大业中,静琬发愿在石经山刻造石藏,并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大力赞助,云居寺因此创建。唐开元天宝之间,惠暹和玄法主持石经山刻造石经事业,此举得到唐代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唐玄宗之妹金仙长公主嘉叹于静琬师徒的事迹,给予房山刻经以大力资助。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奏请赐给云居寺新旧译经4000 余卷,作为僧俗刻造石经的蓝本,又将寺旁的麦田、果园、林木等,皆赐给云居寺作为寺产,并捐资重修、扩建云居寺。除皇亲贵戚外,唐代幽州地方势力及普通百姓亦崇信佛法,并助刻佛经。房山地区开始出现佛塔,并留存至今,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最好见证。
  “象教之东,辽、金为烈。宏开净域,肇起伽蓝。”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逐渐成为诸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统治阶级崇佛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地区佛教日益盛行,“凡郡邑村落中,崇高爽皑,山环水抱之地,悉为其所有然其兴也” ,“以故绀修之园,金布之地,宝坊华宇遍于燕蓟之间,其魁杰伟丽之观为天下甲”,以致“僧居佛寺,冠于北方”。 房山云居寺及刻石经得到的其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寺院浮屠的创建,
  北京地区佛教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也是房山古塔的发展的历史。房山古塔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仍在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山海遗珠:古蜀文明的辉煌与失落》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一个与“房山古塔”完全无关的主题。 --- 山海遗珠:古蜀文明的辉煌与失落 作者: 考古学者 萧景晖 出版社: 九州文化研究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定价: 128.00 元 内容简介 《山海遗珠:古蜀文明的辉煌与失落》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国西南腹地——古蜀国度兴衰历程的宏大历史叙事与细致考古报告的融合之作。本书摒弃了传统地方志的叙事窠臼,以全新的视角和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带领读者穿越三千年的历史迷雾,直抵长江上游那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 古蜀文明,这个长期以来被视为“失落的帝国”,以其独特的青铜器艺术、令人费解的祭祀体系和最终的神秘消亡,持续激发着世人无尽的遐想。本书正是基于近二十年来三星堆、金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辅以对出土文物进行的多学科交叉分析,力图重建一个立体、鲜活的古蜀世界。 第一部分:巴山蜀水间的曙光——史前基础与早期建构(约公元前2000年—前1300年) 本部分聚焦于古蜀文明的史前源头。我们探讨了岷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演变,分析了宝墩文化遗址群所揭示的早期城市化雏形。作者通过对陶器风格的区域性对比,论证了古蜀文明并非孤立产生,而是与中原及长江中游文明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与交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详细梳理了早期聚落的选址逻辑,揭示了对水患的防御以及对特定矿产资源的依赖如何塑造了早期古蜀的地理格局。 第二部分:青铜的颂歌——神权政治与艺术高峰(约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 这是古蜀文明最辉煌的篇章。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的深度解读。作者首次系统性地将“一号坑”与“二号坑”的祭祀布局纳入天文观测的框架内进行分析,提出了青铜神权核心是“沟通天地”的独特理论。 书中对标志性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与考证: 1. “纵目”神像群像的象征意义: 分析了其与古蜀族群自述神话的契合度,探讨了眼睛形象在古蜀信仰体系中的至高地位,并比较了其在不同祭祀场景中的摆放差异。 2. 黄金面具与权力的交接: 通过对黄金纯度与锤揲工艺的分析,论证了黄金在古蜀王权合法性中的中介作用,揭示了权力层级与祭祀用品材质的严格对应关系。 3. 奇异的青铜神树: 结合文献记载中对“扶桑”或类似神木的描述,本书提出三星堆神树是古蜀人理解宇宙秩序(天、地、人三界)的物质化模型,并详述了围绕神树进行的“升献”仪式的可能流程。 第三部分:金沙的余晖——王权的转移与文化的中化(约公元前1000年—前316年) 随着三星堆祭祀中心的衰落,古蜀文明并未终结,而是进行了向成都平原腹地的战略性转移,金沙遗址即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见证。本部分探讨了“迁都”背后的政治动因和环境压力。 作者特别关注了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饰,它们相较于三星堆的宗教祭祀用品,更侧重于世俗的威仪展示。书中通过对金沙玉器上纹饰的对比研究,发现此时期的文化已显著受到周文化,特别是巴文化的影响。古蜀文明在保持自身独特审美趣味的同时,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这既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其最终被吞并的前奏。 第四部分:长夜将至——巴蜀最后的抵抗与文明的隐入(约公元前316年) 秦国对巴蜀的征服是理解古蜀“失落”的关键。本书详尽复盘了战国末期秦惠文王灭蜀的军事部署与战略布局。我们审视了古蜀国在面对强秦时的防御体系——“栈道”的利用与反制。 然而,本书的结论并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作者认为,古蜀文明的“失落”,并非完全是武力的强加,更在于其核心的、以神权和祭祀为基础的政治结构,在面对一个更具组织性、更世俗化的帝国(秦)时,所表现出的内在脆弱性。当祭祀的中心和王权的象征被摧毁后,古蜀的文化认同便迅速瓦解,其独特的宗教和艺术形态被更强势的文化所吸收、稀释,最终“隐入”了后世的巴蜀文化之中。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结合了地质学、材料科学(对青铜合金成分的分析)、人类学和文献学等多维证据。 清晰的年代脉络: 对古蜀文明的分期划分细致入微,确保了历史叙事的准确性。 视觉震撼: 包含数百张高清的考古现场照片、文物三维重建图及精美线描图,极大增强了阅读体验。 《山海遗珠》不仅是对一个古代王国的考古回顾,更是对人类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如何孕育、发展、辉煌,并最终选择消融于历史洪流的深刻沉思。它邀请每一位读者,共同见证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那场宏大而又静默的“山海之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什么时间建了什么塔”,他更是在探讨,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这些古塔是如何抵御自然的侵蚀,又是如何见证世事的变迁。他会用极为凝练的语言,描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何冲刷了塔基的泥土,或是某次地震如何让塔顶的琉璃瓦发生了细微的位移,这些描述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感。同时,作者也很有意识地将这些古塔置于更广阔的地域文化网络中进行审视,比如分析某座古塔的风格与邻近地区、甚至更遥远地区的佛塔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技术交流,这种区域比较的视角,让我对古代的文化传播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思考,古塔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之间的巨大反差,作者将这种哲思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对建筑结构的分析中,使得阅读体验上升到了思辨的层面。它不再仅仅是一本地方志,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面对时间洪流时所能留下的最坚韧印记的沉思录,文字的张力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因为涉及的年代跨度很大,地域性又强,很容易读成枯燥的“清单体”。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甚至带有一丝探秘的快感。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古塔在历史上曾被用作信号传递的灯塔,详细记载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塔顶的烟雾或灯光与远处的瞭望点进行联络,这种军事或通讯功能的揭示,让我对这些静默的建筑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这些古塔周围村落的口述史料。那些老人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关于塔下神谕、关于塔影下的婚嫁庆典,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轶事,为冰冷的砖石赋予了鲜活的灵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既尊重历史文献的严肃性,又毫不吝啬地展现了民间文化的力量,两者交织,使得房山古塔的历史立体而饱满,不再是教科书上孤零零的图片,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载体,这本书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北京郊区历史地理的书,名字叫《房山古塔》。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总觉得无非是些年代久远的石碑和建筑的枯燥记录。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那种硬邦邦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穿梭于房山这片土地上。作者似乎对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古塔本身,更是在描绘古塔周围那些鲜活的人间烟火。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某座古塔下曾经集市的繁荣景象,那些吆喝声、叫卖声,仿佛就在耳边回荡。他又会突然笔锋一转,探讨古塔的建造工艺,但即便是技术性的描述,也被融入了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坚韧之中,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特别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古塔在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时所用的细腻笔触,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风吹拂,古钟悠扬的意境之中,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遗迹”的理解,它绝非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淌的时间河流中的一个鲜明坐标。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相当考究,虽然我没有看到实体书,但从电子版的质量来看,看得出出版方在呈现这份厚重历史时的用心良苦。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地理学家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徒步考察。他似乎对房山的地质构造了如指掌,每当提到一座古塔的选址,他都会先从脚下的岩层谈起,解释为何选择这个山坳,或是那处山脊。这种宏观的视角非常震撼,让我意识到,古人选择建造地点,绝非是随意的审美考量,而是集合了风水、资源、防御、交通等无数复杂因素的综合决策。书中对不同朝代古塔建筑风格的演变对比,更是精彩绝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样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时代背景如何影响了宗教信仰的表达,进而体现在塔身的比例、斗拱的样式乃至雕刻内容的更迭上。我记得有一段专门讲了某个时期,因为某种教派的兴盛,导致塔顶的形制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创新,这种将文化思潮与具体建筑形态挂钩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用词精准却不失文采,很多段落我需要反复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一堆古塔的历史,更像是掌握了一套解读中国古代工程美学和宗教符号体系的“密钥”,视野被极大地打开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历史现场还原”。作者在描述古塔的修复与重建历史时,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敏感度。他没有简单地赞颂修复的成功,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历代修复过程中,哪些保留了原有的历史信息,哪些又因时代审美或技术局限而产生了“新的历史痕迹”。这种对“修补的艺术”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原貌”,在历史的长河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定义和重构的概念。此外,书中对古塔周围遗存的碑刻文字的解读,也下了大功夫。他不仅翻译了碑文的大意,更对其中一些晦涩的宗教术语或地方官的题词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整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即便是跨越不同学科(如建筑学、宗教学、地理学)的知识点,也能被作者用流畅的过渡文字自然地衔接起来,读起来犹如行云流水,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作者的引导,最终对房山地区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