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一生著作精華,全14冊包括:《季羨林談國學》《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讀書·治學·寫作》《紅》《一生的遠行》《彼岸印跡》《牛棚雜憶》《我的心是一麵鏡子》《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迴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該選集是季羨林老先生在三零一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涵蓋散文、隨筆、遊記、迴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可以媲美全集。季老在序言中說:“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瞭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此次齣版的自選集完全遵照季老“存真求實”的意願,在精選的基礎上收錄季老各個人生階段的代錶作品。
正如文集跋文作者梁衡先生所說,“(季)先生學問之衣鉢,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誌、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於是遂建議於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麵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
海報:
本套叢書是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瞭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錶作品,涵蓋散文、隨筆、遊記、迴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瞭季老的治學之誌、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全14冊包括:《季羨林談國學》《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人生》《讀書·治學·寫作》《紅》《一生的遠行》《彼岸印跡》《牛棚雜憶》《我的心是一麵鏡子》《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迴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傢、東方文化研究專傢、散文傢,被稱為“學界泰鬥”。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感動中國》頒奬詞
對季羨林而言,傢國情懷也許就是具體為這裏有他的親人、朋友、師長,這裏有美麗的山川江河,有無數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小書攤。或許,對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是傢國情懷的寄托所在吧。——新京報
季節變換人無常,羨慕大師學識龐。林中頓減韆鞦樹,世界都在喊彷徨!——新浪網
1.《季羨林談國學》(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閤一”新解?/37
關於“天人閤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133
第二輯 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係?/171
西化問題的側麵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2.《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 東方文化
東方文化?/5
再談東方文化?/12
我與東方文化研究?/18
倡議編撰《東方文化集成》?/24
“天人閤一”新解?/37
關於“天人閤一”思想的再思考?/56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84
中國文化發展戰略問題?/89
東方文化與東方文學?/126
中國青年與現代文明?/133
第二輯 西方不亮東方亮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141
議論東西方文化的意義?/147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間的盛衰消長問題?/153
西方不亮東方亮?/158
東西文化的互補關係?/171
西化問題的側麵觀?/186
東學西漸與“東化”?/194
拿來和送去?/206
“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209
我們要奉行“送去主義”?/211
跋?/215
3.《季羨林談佛》(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我和佛教研究 /3
原始佛教的曆史起源問題 /10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25
釋迦牟尼 /37
印度佛教的發展與衍變 /53
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麯被遺忘瞭的“路綫鬥爭”
——提婆達多問題 /76
浮屠與佛 /118
再談浮屠與佛 /135
法 顯 /154
佛教的傳入中國
——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 /186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200
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 /207
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 /224
佛教與儒傢和道教的關係 /240
關於玄奘 /249
關於《大唐西域記》 /272
佛教的倒流 /295
跋 /344
4.《季羨林談人生》(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輯 人生漫談
人生 /5
再談人生 /7
三論人生 /9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11
不完滿纔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禪趣人生 /20
人生漫談 /24
人生小品 /30
緣分與命運 /35
走運與倒黴 /38
世態炎涼 /40
愛情 /42
成功 /48
第二輯 做人與處世
滿招損,謙受益 /53
謙虛與虛僞 /56
做人與處世 /58
牽就與適應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為有不為 /64
難得糊塗 /67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70
三思而行 /73
談孝 /75
談禮貌 /77
論朋友 /80
論正義 /83
漫談倫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積纍 /100
漫談撒謊 /102
容忍 /106
忘 /108
毀譽 /113
壞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輯 我們麵對的現實
論壓力 /143
論恐懼 /145
我們麵對的現實 /148
論博士 /152
論教授 /155
衣著的款式 /158
漫談消費 /160
論包裝 /165
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再論包裝 /168
論“據理力爭” /171
論怪論 /175
思想傢與哲學傢 /177
真理愈辨愈明嗎? /180
用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問題 /183
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餐與西餐 /186
我的懷舊觀 /188
我的座右銘 /192
座右銘(老年時期) /194
我的美人觀 /195
我害怕“天纔” /201
勤奮、天纔( 纔能) 與機遇 /204
一寸光陰不可輕 /206
時間 /209
目中無人 /213
第四輯 談老年
談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談老 /223
談老年( 一) /228
談老年( 二) /230
談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談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贊“代溝” /259
老少之間 /263
老馬識途 /266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 /268
養生無術是有術 /270
長壽之道 /272
長生不老 /274
漫談“再少” 問題—嚮普天下老年人祝賀春節 /276
第五輯 希望在你們身上
新年述懷 /281
八十述懷 /283
新年抒懷 /288
虎年抒懷 /296
夢遊21 世紀 /303
韆禧感言 /306
迎新懷舊—21 世紀第一個元旦感懷 /310
新世紀新韆年寄語 /316
九十述懷 /318
九三述懷 /328
狗年元旦抒懷 /334
九十五歲初度 /336
溫馨,傢庭不可或缺的氣氛 /340
希望21 世紀傢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們身上 /346
跋 /349
5.《讀書·治學·寫作》(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 讀書
開捲有益?/5
我最喜愛的書?/8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12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15
坐擁書城意未足?/18
我的書齋?/20
推薦十種書?/23
藏書與讀書?/27
我和北大圖書館?/30
我和外國文學?/33
漫談散文?/41
我對散文的認識?/49
散文的兩大類?/54
中國散文與世界散文?/57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62
讀硃自清《背影》?/63
我讀《濛田隨筆》?/66
我和東坡詞?/71
第二輯 治學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77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和範圍?/80
我和外國語言?/83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102
如何搜集資料?/104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107
如何利用時間?/109
纔、學、識?/111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115
關於義理、文章與考證?/122
學術研究發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 /130
為考證辯誣?/132
再談考證?/135
我的考證?/138
我的義理?/141
一些具體的想法?/144
廣通聲氣 博采眾長?/154
“模糊”“分析”與“綜閤”?/156
談翻譯?/160
研究、創作與翻譯並舉?/167
漢語與外語?/170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94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197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99
鬍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227
第三輯 寫作
作文?/243
寫文章?/249
寫日記?/251
文章的題目?/255
我的處女作?/257
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261
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曆?/265
文以載道?/273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276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280
多注意“身邊瑣事”?/283
語言混亂數例?/290
慘淡經營與信手拈來?/292
怎樣寫散文?/295
語言與文字?/302
談談“煉話”?/305
獲奬有感?/309
跋?/313
6.《賦得永久的悔》(精裝珍藏版)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 難忘這些人
一雙長滿老繭的手?/5
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11
在兄弟們中間?/20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
最近幾年,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瞭一股“文化熱”的高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們國傢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瞭今天這個地步,在接受幾十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大傢都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任務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瞭。我想大傢都會同意,人類曆史上任何社會,都不能專靠科技來支撐,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也絕不能是例外。
在眾多的討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論文和專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獨創性的意見,我從中學習瞭不少的非常有用的東西。我在這裏不詳細去敘述。我隻有一個感覺,這就是,討論中國文化,往往就眼前論眼前,從幾韆年的曆史上進行細緻深刻的探討不夠,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最廣闊的宏觀探討更不夠。我個人覺得,探討中國文化問題,不能隻局限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幾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於我們居住於其中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我們必須上下數韆年,縱橫數萬裏,目光遠大,胸襟開闊,纔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的全貌,而不至於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總之,我們要從曆史上和地理上擴大我們的視野,纔能探驪得珠。
我們眼前的情況怎樣呢?從19世紀末葉以來,我們就走瞭西化的道路。當然,西化的開始還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時規模極小,也沒有嚮西方學習的意識,所以我不采取那個說法,隻說從19世紀末葉開始。從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從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來看,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幾百年以來,西方文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文化,壟斷瞭世界。資本主義統一世界市場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國傢都或先或後地吸收過去。這影響錶現在各個方麵。不但在政治、經濟方麵到處都打上瞭西方的印記,在文學方麵也形成瞭“世界文學”,從文學創作的形式上統一瞭全世界。在科學、技術、哲學、藝術等方麵,莫不皆然。中國從清末到現在,中間經曆瞭許多驚濤駭浪,帝國統治、辛亥革命、洪憲竊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西化的程度日趨深入。到瞭今天,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腳,從裏到外,試問哪一件沒有西化?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究竟還留下瞭多少?我看,除瞭我們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們真可以說是“全盤西化”瞭。
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我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如何,這是一件不可抗禦的事。我一不發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對中國自然經濟的遭到破壞,對中國小手工業生産方式的消失,我並不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我認為,有幾韆年古老文明的中國,如果還想存在下去,就必須跟上世界潮流,絕不能讓時代潮流甩在後麵。這一點,我想是絕大多數的中國有識之士所共同承認的。
但是,事情還有它的另外一麵,它也帶來瞭不良後果。這最突齣地錶現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僑居上海的帝國主義者在公園裏竪上木牌,上麵寫著:“華人與狗不許入內。”這是外來的侵略者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汙辱。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後,我們號稱已經站起來瞭,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並未消失。古已有之,於今為烈。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50年代曾批判過一陣這種思想,好像也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到瞭“十年浩劫”,以“四人幫”為首的一幫人,批崇洋媚外,調門最高,態度最“積極”。在國外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幾乎都被戴上瞭這頂帽子。然而,實際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幫”及其爪牙自己。現在,“四人幫”垮颱已經十多年瞭,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有增無減。有時簡直令人感到此風已經病入膏肓。賈桂似的人物到處可見,多麼愛國的人士也無法否認這一點,有識之士怒然憂之。這種接近變態的媚外心理,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凡是外國的東西都好,凡是外國人都值得尊敬,這是一種反常的心理狀態。中國烹調享譽世界。有一些外國食品本來並不怎麼樣,但是,一旦標明是舶來品,立即身價十倍,某一些味覺頓經改造的人,蜂擁而至,爭先恐後。連一些外國朋友都大惑不解,隻有頻頻搖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隻有外來的和尚纔會念經。這樣怎麼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越之處。19世紀後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於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後的將近一百年中,我們逐漸發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麵,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20年代,就有人提齣瞭“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人齣於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彆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裏不詳細討論。我隻想指齣,人類曆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麼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嚮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嚮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絕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故步自封,迴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始終認為,評價中國文化,探討嚮西方文化學習這樣的大問題,正如我在上麵已經講過的那樣,必須把眼光放遠,必須把全人類的曆史發展放在眼中,更必須特彆重視人類文化交流的曆史。隻有這樣,纔能做到公允和客觀。我是主張人類文化産生多元論的,人類文化絕不是哪一個國傢或民族單獨創造齣來的。法西斯分子有過這種論調,他們是彆有用心的。從人類幾韆年的曆史來看,民族和國傢,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齣瞭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曆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傢的貢獻又不完全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傢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傢産生瞭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瞭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係。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曆史以來,總共形成瞭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傢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傢又是互相學習的。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係。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瞭人類文化的發展,推動瞭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係:第一個文化圈構成瞭西方大文化體係,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瞭東方大文化體係。“東方”在這裏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係之間的關係也是互相學習的關係。僅就目前來看,統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曆史上來看,二者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曆史上曾齣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傢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錶是英國曆史學傢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曆史研究》裏,從世界曆史全局齣發,共發現瞭二十一個或二十三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又可以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馬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
湯因比明確反對隻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麵貌都已經西化瞭,其他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麵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
湯因比在本書的許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經受著考驗》中,提齣瞭一個觀點:文明發展有四步驟,即起源、生長、衰落、解體。在《文明經受著考驗》10—11頁,他提到瞭德國學者斯本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沒落》,對此書給瞭很高的評價,也提到瞭斯本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曆史研究》的結尾處,429—430頁,他寫道:
當作者進行他的廣泛研究時發現他所搜集到的各種文明大多數顯然已經是死亡瞭的時候,他不得不作齣這樣的推論:死亡確是每個文明所麵對著的一種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隸屬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對每一個文明都不能萬歲的看法是再明確不過的瞭。
瞭解瞭我在上麵談到的這些情況,現在再來看中國文化,我們的眼光就比以前開闊多瞭。在過去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産生瞭影響,這是我們的驕傲,這也是一個曆史事實。湯因比對此也有所論述,他對中國過去的文化有很好的評價。但是,到瞭後來,我們為什麼忽然不行瞭呢?為什麼現在竟會齣現這樣崇洋媚外的思想呢?為什麼西方某一些人士也瞧不起我們呢?我覺得,在這裏,我們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少曆史的眼光。我們自己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不能躺在光榮的曆史上,成為今天的阿Q;二不能隻看目前的情況,成為今天的賈桂。西方人應該力避一個極端,認為中國什麼都不行,自己什麼都行,自己是天之驕子,從開天闢地以來就是如此,將來也會永遠如此。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東西雙方都要從曆史和地理兩個方麵的宏觀上來看待中國文化,絕不能囿於成見,鼠目寸光,隻見片段,不見全體;隻看現在,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中國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並非隻有一個看法,隻有一種評價。漢唐盛世我不去講它瞭,隻談十六七世紀以後的情況,也就能給我們許多啓發。這一段時間,在中國是從明末到清初,在歐洲約略相當於所謂“啓濛時期”。在這期間,中國一方麵開始嚮西方學習;另一方麵,中國的文化也大量西傳。關於這個問題,中西雙方都有大量的記載,我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加以徵引。方豪在他的《中西交通史》中有比較詳細而扼要的介紹。我在下麵利用他的資料介紹一下在這期間中國文化流嚮西方的情況。
憶日內瓦
(羨林按:偶檢舊稿,無意中發現瞭這一篇散文。我的眼立刻亮瞭起來,簡直像是在陳年古舊的書中發現瞭一片幾十年前夾進去的紅葉。時光的流逝好像在上麵根本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依然鮮艷照人。我既驚且喜,立即讀瞭一遍。雖然已經過去瞭三十年,但文中所寫的印象至今依然鮮明、生動。文中提到瞭美國大兵,跡近不敬。但是,當時他們確是如此。我留下的這一幅寫照,反映瞭曆史的真實,難道一點意義也沒有嗎?質之黃偉經同誌,不知以為然否?)
擴大的日內瓦會議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到這一座世界名城上來。十幾年前,我曾在那裏住過。現在我的迴憶的絲縷又不禁同這一座美妙絕倫的城市聯係起來?瞭。
我首先迴憶到的就是日內瓦美麗的風光。大傢都知道,瑞士全國就是一個花團錦簇的大花園,到處都可以看到明媚秀麗的山光水色,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到過那裏的人,自然會親眼觀察,親身經曆。連沒有到過那裏的人也會從畫片上領略一二,聊當臥遊。在全世界範圍內,瑞士之美真可以說是傢喻戶曉,膾炙人口,看來用不著我在這裏浪費筆墨加以描繪瞭。
我隻想談一點我的觀察,我的體會。在我們國傢裏,一提到山水之美,肯定說是“青山”“綠水”。這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因為這是我們從實際觀察中得齣來的結果。如果有人懷疑的話,有詩為證。用不著到處翻閱,僅就我記憶所及,就可以舉齣不少的例證來。唐代詩人韋應物的《東郊》裏有這樣兩句話:“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杜甫的《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彆,青山空復情。”最全麵的當然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你看,“青山”“綠水”這裏全有瞭。如果還需要現在的例證的話,那就是毛主席的《送瘟神》。青和綠這兩樣顔色,確實能夠概括中國山水之美。不管是陽朔,還是富春;不管是峨嵋,還是雁蕩,莫不皆然。
然而,談到瑞士的山水,我覺得,青和綠似乎就不夠瞭。我小的時候,很喜歡看瑞士風景畫片。幾乎在每一張畫片上,除瞭青和綠之外,都還可以看到一種介乎淡紫淡紅淡黃之間的似濃又似淡的顔色。我當時頗不以為然,以為這是印畫片的人創造齣來的,實際上是不會存在的。但是,當我到瞭瑞士以後,我親眼看到瞭這一種顔色,我的疑團頓消,隻好承認它的存在瞭。在白皚皚的雪峰下麵,在蒼翠蓊鬱的樹林旁邊,特彆是在小湖的倒影中,有那麼一層青中透紫的輕靄若隱若現地浮動在那裏,比起純粹的青和綠來,更是彆有逸趣。如果有人想把這種顔色抓住,仔細加以分析研究,親身走到山下林中去觀察,那麼他看到的隻是樹木山峰,“青靄入看無”,他什麼也看不到的。
我不懂光學,我不知道這種顔色是怎樣形成的。我隻是覺得它很美。對我來說,我看這也就夠瞭。中國古代詩文描繪山水,除瞭上麵說到的青和綠外,也有用紫色的。王勃的《滕王閣序》裏就有“煙光凝而暮山紫”這樣的句子。住在北京的人黃昏時分看西山,也會發現紫的顔色。但是,這隻限於黃昏時分。而在瑞士卻不是這樣。一日之內,隻要有太陽,就能看到這一團紫氣,人們幾乎一整天都能夠欣賞這種神奇的景色。
我雖然談的是整個瑞士,實際上也就是談日內瓦。不過有一條:在日內瓦城內,這景色是看不到的。一旦走進附近的山林中,卻可以充分地盡情地享受這種奇麗的景色。我之所以特彆喜歡日內瓦,這也是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是什麼呢?恐怕首先就是萊芒湖。我住在那裏的時候,每天都是很早就起來。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萊芒湖邊去散步。湖這樣大,水這樣深,而且又清澈見底,在世界上其他國傢確實是極罕見的。湖的對岸是高聳入雲的雪峰,就是在夏天,上麵的積雪也不融化,一片白皚皚的雪光壓在這一座美麗的小城的上麵,使人隨時都想到“積雪浮雲端”這樣的詩句。而湖麵的倒影,似乎比上麵的對立麵還更動人,比真實的東西還更真實—白色顯得更白,紅色顯得更紅,綠色顯得更綠—這些顔色混閤起來,在波平如鏡的湖麵上,繪上瞭一幅絢爛多彩的圖畫。
在湖邊漫步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能夠看到一兩隻或者三四隻白色的天鵝,像純白的軍艦一樣,傲然在湖裏遊來遊去。據老日內瓦人說,這些鵝都是野鵝,它們並不住在日內瓦,它們的傢離日內瓦還有上百裏的路程。每天它們都以驚人的速度從那裏遊來;到瞭一定的時候,再遊迴去,天天如此。對我來說,這也是非常新鮮的事。我立即想到歐洲的許多童話,白鵝在裏麵是主人公,它們變成太子或者公主,做齣許多神奇的事情。我麵對著這樣如畫的湖山,自己也像是走進一個童話的王國裏去瞭。
日內瓦的好地方多得很。這裏有列寜讀過書的地方,有盧梭的紀念碑,有整齊寬敞的街道,有五顔六色各式各樣的樓房彆墅,還有好客的瑞士人。這一切都是迴憶的最好的資料。可惜我離開日內瓦的時間已經太久瞭,到現在有點朦朧模糊。即使自己努力到記憶裏去挖掘,有時候也隻能挖齣一些斷片,連不成一個整體的東西?瞭。
無論如何,日內瓦留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美妙的,我自己也常常高興迴憶它。就算是隻能迴憶到一些斷片吧,它們仍然能帶給我一些快樂。這一次又迴憶到這一座中歐的名城,情形也不例外。
但是,事情也不全是美妙的。青山綠水,再加上那麼一團紫氣,確實是美麗動人的;萊芒湖的白鵝也確實能引人遐想。可是在這些美麗的東西之間,總還似乎有那麼一點不十分如意的東西,很不調和地夾雜在裏麵,使我有骨鯁在喉之感。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我有點睏惑瞭。我左思右想,費瞭很大的力量,終於恍然大悟:這是美國大兵。
美國大兵同美麗的日內瓦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統治者趁火打劫,又發瞭一筆橫財,在世界上許多國傢都建立瞭軍事基地。這就需要大量的士兵住在國外。美國人民並不甘心給華爾街的老闆們到外國去賣命。老闆們於是就想盡瞭辦法,威脅利誘,金錢美人,能用的全用上瞭。效果仍然不大。他們異想天開,最後想到打瑞士的主意。他們規定:誰要是在國外服兵役多少多少年,就有權利到這個山明水秀的世界公園裏來逛上一兩周。
這辦法大概發生瞭作用,當我到瞭瑞士的時候,到處都可以看到身著美國軍服,嘴裏嚼著口香糖,邁著美國人特有的步子大聲喧嚷的美國士兵。誰也不知道,他們眼睛裏究竟看到瞭些什麼。他們徜徉於山上、林中、湖邊、街頭,看來也自得其樂。但是,事情是不能盡如人意的。瑞士這個地方是有錢不愁花不齣去的,而美國大兵口袋裏所缺的就是錢這玩意兒。有些人意誌堅強一些,能夠抗拒大玻璃窗子裏陳列著的金光閃閃的各種名牌手錶的誘惑,能夠抗拒大旅館中肉山酒海的誘惑。但是,據說也有少數人,少數美國大少爺抵抗不住這種誘惑。那麼怎麼辦呢?美國頗為流行的誨盜誨淫的小說中是有錦囊妙計的。到瞭此時,隻好乞靈於這些妙計瞭。我曾幾次聽瑞士朋友說,在夜裏,有時候甚至在白天,大錶店裏的大玻璃窗子就被砸破,有人抓到幾塊手錶,就飛奔逃走。據說,還有更厲害的。有的美國大兵,也是由於抵擋不住美妙絕倫的瑞士名錶的誘惑,又沒有赤手空拳砸破玻璃窗子的勇氣。天無絕人之路,他們賣掉自己的鋼筆以及身上所有能夠賣掉的東西,用來換一塊手錶。據說有人連軍裝都脫下來賣掉。難道這就是他們吹噓的所謂民主自由嗎?這些事情聽起來頗為離奇。但是,告訴我這些事情的瑞士朋友並不是說謊者,他們是真誠的。事情究竟怎樣,那隻有天知道?瞭。
就這樣,美國某一些士兵帶到瑞士去的這樣的“美國生活方式”,頗引起一些人的嘁嘁喳喳。這種事情無論如何也同這世界花園的神奇的青色、綠色和紫色有些矛盾,有些不調和,有些不協調,有些煞風景。難道不是這樣嗎?
過瞭沒多久,我就離開瞭瑞士,到現在一轉眼已經十五年瞭。我頭腦裏煞風景的感覺,一直沒能清除。到瞭今天,擴大的日內瓦會議又在這一座美麗的城市裏開幕瞭。以國務卿臘斯剋為首的美國代錶團,韆方百計在會內、會外搗亂,企圖阻撓會議的進行。他們撒謊、吹牛、裝瘋、賣傻,極盡齣醜之能事,集丟人之大成。我於是恍然大悟:這一批傢夥乾壞事,既不擇時,也不擇地。原來我對美國兵所作所為的那些想法,簡直是太幼稚瞭。我現在仿佛是如來佛在菩提樹下成瞭道,我把那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通通丟掉,什麼矛盾,什麼不調和,什麼不協調,什麼煞風景,都見鬼去吧。十五年前我在瑞士遇到的美國兵,今天在日內瓦開會的美國官,他們是一脈相承,衣鉢不訛。這些人都不能代錶真正的美國老百姓,但又確確實實都是美國産品。道理是明擺著的。我們應該把二者區分開來,纔是全麵而又準確的。想到這裏,我的心情愉快瞭,疑團消逝瞭。今後我再迴憶日內瓦的時候,就隻有神奇美妙的山水,萊芒湖中漫遊的白鵝,又青又綠又紫的那一團靈氣,還有好客的居民。這些美好的迴憶將永遠伴隨著我,永遠,永遠。
1964年6月15日寫完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錶現在文章中。到瞭老年,如果想齣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緻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僞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錶達齣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瞭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乾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齣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幼稚,甚至多麼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傢,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誌,寜靜以緻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絕不是不關心國傢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瞭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托不掉,“春花鞦月何時瞭,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隻有俟諸來生瞭。
跋
季羨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但他的貢獻和意義又遠在其學問之上。我嘗問先生:“你所治之學,如吐火羅文,如大印度佛教,於今天何用?”他肅然答道:“學問不問有用無用,隻問精不精。”嚴謹的治學態度發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學問雖專、雖深,然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尤美。就是有關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這些很專的學術論著也深入淺齣,條分縷析。雖學富五車,卻水深愈靜,絕無一絲賣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園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憂國事。常憶季荷池畔紅磚小樓,拜訪時,品評人事,說到動人處,竟眼含熱淚。我曾問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問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懷。”問其因,隻為他們有骨氣。聯係“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寜摺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憂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
先生學問之衣鉢,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誌、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於是遂建議於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麵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適有磨鐵圖書領導多方促成,於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初衷。
梁衡
送給朋友的
評分這個商品很不錯哦,值得推薦!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此套書放購物車好久,618活動買瞭,值得擁有,值得收藏。
評分活動時買的,很劃算,期待閱讀
評分送貨很快,書很好,很喜歡
評分大師之作,珍藏一世
評分物流快,包裝好,看著還不錯。。。
評分此套書放購物車好久,618活動買瞭,值得擁有,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