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2版)》是依据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委员会颁布的《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编写的复习参考资料。内容涵盖了大纲所作的全部要求,即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电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简单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均匀传输线,半导体及二极管,放大电路基础,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和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数字电路基础知识,集成逻辑门电路,逻辑代数及逻辑函数化简,集成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数模(D/A)和模数(A/D)转换,电力系统基本知识,电力线路、变压器的参数与等值电路,简单电网的潮流计算,无功功率平衡与电压调整,短路电流计算,变压器,感应电动机,同步电机,过电压及绝缘配合,断路器,互感器,直流电机,电气主接线,电气设备选择等。《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2版)》将上述内容分为四部分,分设四章,每章均设有考试大纲、复习内容、仿真习题和习题答案。
《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2版)》适用于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的应试人员,同时也是本专业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1 电路与电磁场
考试大纲
复习内容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1 理想电路元件
1.1.2 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1.1.3 基尔霍夫定律
1.2 电路的分析方法
1.2.1 常用的电路等效变换方法
1.2.2 节点方程的列写方法及其求解电路
1.2.3 回路方程的列写方法
1.2.4 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1.3 正弦电流电路
1.3.1 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有效值
1.3.2 电感、电容元件电流、电压关系的相量形式及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3.3 阻抗、导纳、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
1.3.4 正弦电流电路分析的相量方法
1.3.5 频率特性概念
1.3.6 三相电路中电源和负载的连接方式及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电流、三相功率的概念和关系
1.3.7 对称三相电路分析的相量方法
1.3.8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1.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4.1 非正弦周期量的傅里叶级数分解方法
1.4.2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4.3 非正弦周期电路的分析方法
1.5 简单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5.1 换路定则和电压、电流初始值的确定
1.5.2 一阶动态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1.5.3 二阶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1.6 静电场
1.6.1 电场强度、电位
1.6.2 用高斯定律计算具有对称性分布的静电场问题
1.6.3 静电场边值问题的镜像法和电轴法
1.6.4 电场力及其计算
1.6.5 电容和部分电容,简单形状电极结构电容的计算
1.7 恒定电场
1.7.1 恒定电流、恒定电场和电流密度
1.7.2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的微分形式,恒定电场的基本方程和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
1.7.3 电导和接地电阻
1.8 恒定磁场
1.8.1 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及磁化强度
1.8.2 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和分界面上的衔接条件
1.8.3 自感与互感
1.8.4 磁场能量和磁场力
1.9 均匀传输线
1.9.1 均匀传输线的基本方程和正弦稳态分析方法
1.9.2 均匀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阻抗匹配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2 模拟电子技术
考试大纲
复习内容
2.1 半导体及二极管
2.1.1 PN结的形成及单向导电性
2.1.2 二极管和稳压管特性、参数
2.2 放大电路基础
2.2.1 基本放大电路
2.2.2 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
3 数字电子技术
4 电气工程基础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由电气专业委员会负责拟定电气专业考试大纲和命题。为使应考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基础考试大纲的内容,通过全国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专业基础考试,特编写此书。编写中,力求做到:内容紧扣考试大纲,既照顾知识的相关性与连续性,又保持各科目的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使应考人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准确掌握重点内容。书中编有大量的仿真习题,期望通过习题的演练提高应考人员的应试能力。
参加本书编写的主要人员有:姜常珍、钱巨玺、林金海、张耀升、刘绍信、张芳、刘怀东、严雪飞、赵金利、孔祥玉、张炳达等。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同行的热情支持和具体帮助,同行们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和资料,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对书中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10月
好的,以下是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不包含《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2版)》中所涉及的任何知识点,而是聚焦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高级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 --- 书籍名称:《自然形态的重塑:后工业时代生态景观的理论与实践前沿》 导言:从“控制”到“共生”的范式转型 在人类活动日益深刻地影响地球系统的今天,传统的园林和城市绿化理念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书并非探讨电力系统、电路理论或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复习策略,而是深入剖析一种全新的设计哲学:如何利用先进的生态科学和场地敏感性分析,在后工业化的破碎景观中,构建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复杂生态系统。 我们将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的几何学布局和工程规范,转向了地质动力学、水文循环的自然路径,以及本地物种的协同演化。 本书旨在为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生态工程师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前沿实践案例。我们不再将景观视为静态的装饰品,而是视为一个动态、不断演化的生命体。 ---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解构与重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本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的底层逻辑。它避开了所有工程学和电气规范的讨论,专注于生物学、土壤学和气候学的交叉领域。 第一章:场地认知与地质历史的深度解读 本章的核心是场地调查的“非结构化”方法。我们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地层、土壤母质(如冰碛物、冲积层)的年代和成分,来预测植物群落的潜在演替路径。我们将详细介绍地质构造对微气候(如风廊、热岛效应的缓解)的影响,并引入“时间深度”的概念,强调设计决策必须尊重数千年尺度上的自然过程。讨论内容包括:地貌学在决定水流路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来指导植被选择,而非仅仅依赖营养指标的简单测定。 第二章:水文动力学与仿生水循环系统 本章完全专注于水的生态学功能,而非水力学计算或泵站设计。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海绵城市”的自然化策略。内容包括: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s)的植被筛选标准,它们如何通过根系和微生物活动实现污染物去除;雨水花园(Rain Gardens)的设计参数,着重于渗透率的长期维持而非短期流量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坡度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提高地下水补给效率,以及如何通过构建连续的蓝绿网络,恢复区域性的水文平衡。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此部分是本书的生物学核心。它探讨了如何从自然界中学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详细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结构(例如,先锋物种、中生群落、顶极群落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结构来构建抵抗病虫害和气候波动的前沿生态景观。内容包括:传粉者网络的设计、土壤生物的激活、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多层次的植被垂直结构(地被、灌木层、乔木层)来最大化生物多样性。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单一种植的局限性,转而推广多功能、高密度、高复杂度的群落配置模型。 --- 第二部分:实践前沿——复杂系统的干预与管理 本部分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策略,重点关注复杂、受损或人工环境的生态修复与重构。 第四章:工业棕地与污染场地的生态修复策略 本书关注的是对被污染或结构破坏的场地的生物地球化学修复。我们深入研究了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技术——如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和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的生态学机制。不同于传统的土壤改良剂或物理覆盖,本章侧重于选择特定超富集植物群落来降低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设计案例将聚焦于如何将修复过程与景观美学相结合,例如,通过分阶段的植被更替,实现从净化到生态稳定的过渡。 第五章:气候适应性植被设计与耐逆性筛选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本章提供了一套基于“适应力”的植物选择标准。我们不再依赖传统的耐寒区划分,而是引入了对植物根系结构、蒸腾速率、以及对间歇性干旱和洪水的生理响应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内容包括:如何利用“遗传多样性银行”的概念,在单一设计项目中引入具有不同气候适应潜力的物种变种;以及如何设计具有缓冲能力的植被带,以应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极端气候事件。 第六章:数字模拟与基于过程的设计工具 本章探讨了当代景观设计中非工程计算工具的应用。我们介绍如何利用基于主体的模型(Agent-Based Models, ABM)来模拟植物群落的竞争、扩散和物种入侵过程。这些模型帮助设计师预见设计方案在数十年后的生态状态,从而进行前瞻性调整。此外,我们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宏观尺度上分析生态廊道连通性、评估栖息地破碎化程度的先进应用,重点在于通过空间分析优化生态服务的流向。 --- 结语:景观作为持续的生态实验 《自然形态的重塑》坚信,最好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开始。它呼吁设计师将自身定位为生态系统的促进者和守护者,而非最终的形态决定者。全书贯穿始终的理念是:理解自然的运行逻辑,顺势而为,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可持续的、与我们共同演化的未来空间。 本书没有涉及任何电力规范、电路分析或资格考试的任何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