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的宝贵意义在于还原了四百年“世界如何看中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这是一场跨越东西的对话,是一段推进人类历史的文化传奇,四百年的东学西鉴历史,以学者的视角,他者的眼睛,还原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四百年前的利玛窦是如何用科学叩响中国大门,为什么说康熙大帝被西方称为“哲人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就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汉学界的诺贝尔是谁?《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都能给你答案。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以梳理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生命历程为主,通过对四百年汉学家与中国的交往以及对他们的命运的生动刻画,描摹出汉学(中国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异的宏大历史图景。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共分为八章,脱胎于文化纪录片《纽带》,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专家学者的思想精粹,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直面汉学(中国学)这门“高冷”学问的前世今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同文明在西去东来的道路上相遇、相融,而汉学恰似一条纽带,它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中国与世界。
序一 /严绍璗
序二 /张西平
序三 /杨煦生
1/第一章 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沙勿略的上川岛之盼
罗明坚:会编字典的仙花寺主人
利玛窦:用科学叩响中国大门的使者
金尼阁的遗憾,更是中国的遗憾
卫匡国:17世纪撰写中国史的最佳撰稿人
23/第二章 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南怀仁:来自西洋的二品大员
孔夫子的“乌托邦”
去中国,寻找上帝的足迹
康熙大帝:“哲人王”的现世楷模
用理性照亮世界
一部《论语》,可以打倒希腊七贤
伏尔泰:欧洲的良心
47/第三章 抽刀断水水更流
雷慕沙:汉学世界的“鲁滨逊”
马礼逊:用性命编纂《华英字典》
小斯当东:被乾隆接见过的汉学家
儒莲:汉学界的诺贝尔
谁来解剖中国?
73/第四章 抢回来的学问
沙漠中的夺宝竞赛
敦煌,作为一门学问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戴密微:“我们的光芒”
99/第五章 双头鹰,凝视着东方和西方
康熙与彼得,两大帝王的布局
俄罗斯汉学的崛起
“阿翰林”:中国年画的第一个推手
近水楼台先得月
123/第六章 尽天命,以成人事
“西学鸿儒”井上哲次郎
再造中国,大日本帝国的“天命”
把中国当作中国
吉川幸次郎:“我是中国人”
149/第七章 中国学,别开生面
从“汉学”到“中国学”
辉煌的“费正清帝国”
史华慈:一个孤寂的犹太人
173/第八章 文化的基因库
标本意义上的中国经典
永恒的“中国心灵”
高罗佩:文学意义上的“狄仁杰之父”
走向未来的纽带
201/附录 导演手记
有一些地方很少有人知道
欧罗巴印象
记史华慈先生
邂逅伯希和
为什么出发
给汉学家画像
小心翼翼
拖 延
朋友圈
我认识的“理雅各”
后记
第一章 诞生,当西方遇见东方
引 子
汉学或中国学,是世界各国研究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问。 几百年来,它像一根飘逸的纽带,若即若离,把中国和世界衔接在一起,
使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向世界,成为滋养全人类的智慧。用心观察,在西方文 化所有发生转折和突破的节点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如果不是为了寻找中国,哥伦布不会发现新大陆。如果没有活字印刷术,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会在瞬间席卷西方世界。如果没有火药,中世纪的堡 垒不知何时才能被摧毁。如果没有指南针,人类甚至很难验证,地球是个椭 圆形。
如果换一个视角看,正是在发现东方、走近中国的过程中,欧洲人,才 一步步发现了西方,发展了西方,进而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
那么,这一页,是如何掀开的呢?
沙勿略的上川岛之盼
上川岛,广东人的度假胜地, 纬度与美国夏威夷大致相同。
当地人自认,这里的风景不 输海南岛半分。可很少有人知道, 这里是天主教在中国的一处圣 地。 公元 1552 年, 在葡萄牙人 登占澳门之前,荒无人烟的上川 岛,成为欧洲人在中国唯一可以 短暂停靠的贸易点。
12 月,海岛迎来了冷冽的北方季风,46 岁的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向 隔海相望的大明疆土喊道:“岩石啊岩石,你何时才能裂开?”
但“岩石”尚未裂开,他已病逝在这片荒凉的岛屿上。
澳门利氏学社社长 万德化
我们知道方济各·沙勿略是耶稣会的创始人。耶稣会士并没有很高的语 言天赋,在用其他语言表达自己观点方面的能力不强,所以学习的过程很艰难,
但他们的个性、好奇心、对他人的态度,帮助他们打开了很多扇门。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 刘元龙
方济各·沙勿略当时到日本传教,应该说他是当时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 他感觉到日本的整个文化,包括他们的宗教,受中国传统的影响非常大。佛 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包括儒家文化,在他们整个观念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他们对于外来文化,持一种排斥态度。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周振鹤
很多人就表示疑问 :中国人是不是信了天主教?沙勿略说中国人还没有, 人家就说,你要先说服中国人信天主教,我们也可以信,为什么你们的教那 么好,而中国人不信?
面对这样的质问,沙勿略无言以对。这使他意识到 :基督教要进入东方, 必须先进入中国。但当时的大明帝国,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官方正式 派遣的使节,其他一切外国人,都禁止进入中国。
沙勿略想尽办法,也只能魂断南海,至死未能踏入中国大陆半步。 “岩石”,何时才会裂开呢?
罗明坚:会编字典的仙花寺主人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每个站在这里的人在惊艳之余,都会浮想 联翩,想象着它在被火灾烧毁前的气派与辉煌。
1579 年 7 月,当罗明坚来到这里时,圣保禄教堂还没有最后竣工,鸦片 也还没有成为商品。不过,大三巴旁的码头上,已然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欧洲人对东方产品的渴望,给葡萄牙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6 年前,在明朝皇帝的允许下,他们以晒货为名,开始在这荒凉的半岛上定居。
对西方人来说,即使在今 天,方块字也犹如天书一般。
刚到澳门的罗明坚,既听 不懂中国话,也找不到一个懂 得葡萄牙语的中国人。在写给 耶稣总会的信中,他说 :“因此, 我找到一位老师,只能借图画 学习中文语言,如画一匹马,就告诉我这个动物的中国话叫‘马’。”
此举在无意中,成了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
澳门利氏学社社长 万德化
罗明坚非常认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古汉语,对中国的伦理道德也非常 好奇,并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中国人。
意大利罗马传信修道院博士 马 诺
所以他一入境,广东的高官,一发现有一个能说好中文的外国人,就跟 他交朋友了。
罗明坚被破例允许在广州的岸上过夜,因为明朝的海关官员认为“他 是一个有中国文学修养的神父及老师”。而在此之前,所有从澳门到广州进 行贸易的葡国商人及传教士,仅被允许在所属船只上交流和居住。
1582 年 8 月,罗明坚出版了《天主圣教实录》,这是欧洲人用汉语写就的 第一部布道书。就在此刻,他的身边又多了一个汉语学习者——利玛窦。
北上中国的道路,变得不再孤单。 1583 年冬,广东肇庆,中国内地 的第一所天主教堂出现在这里。此时距离沙勿略去世,已有 31 年。 这所房子,最初是按欧洲风格设计的二层小楼,为避免当地人生疑,后改 为中式。肇庆知府王泮亲自题写了两块 牌匾:一块悬挂在院门的门楣上,题为 “仙花寺”;另一块是“西来净士”,悬 挂在客厅上方。
每天早晨,梳洗罢,罗明坚和利玛窦都要一丝不苟地穿好袈裟,逢人便双手合十,自称是来自西方的僧人,希 望以此拉近与中国百姓的距离。
两个洋和尚,成了肇庆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鸣钟、三棱镜,这些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器物,在当时,却成了献给中国官员最高端的礼物。而当利玛窦向众人展示自己绘制的世界地图时,文 人士大夫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竟然不是世界的中心!
法国国际科研中心研究员 詹嘉玲
有人建议他把这幅地图翻译成中文。于是,他不仅翻译了大多数的国家 名称,并重新绘制,让中国处在地图的中心。
与此同时,为帮助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罗明坚和利玛窦在这里还编写 了一部辞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语与西方语言对照的辞典。
1934 年,意大利汉学家德礼贤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发现了这份手稿,并 为其命名《葡华辞典》。“虽然手稿没有封面也没有署名,但根据对纸张笔迹和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明代官话翻译来考证,可以推测为罗、利二人合编。”
……
序一
在《纽带》开播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在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中的主旋律 之一,是一个须臾不能或缺的宏大篇章。《纽带》从西欧、俄罗斯、日本和美 国四大区域的文明史发展中,采用以特定时空中的相应事件和人物与中华文 明复杂的认知关系,突破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世界文明史发展的“一元论观念”, 展现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参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层面价值意 义”。本片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外传矫正了所谓“世界纯粹是由欧洲启蒙 运动推进到近代社会”以及“日本文明是由海洋为主体构成”等许多失实的 “文明史观”,使今天的中国观众知晓了自己的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一 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感到鼓舞。本片更有价值的是,它为我们当今推进“中 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思考。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即国际“汉学”或“中国学”)原本是一门理性思 维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和表述,至少会涉及两种国别的文化以 及它们之间的三层关系,至今国内外大学在本科阶段都没有能力设立相应的 学科专业,只能在硕士或博士层面中展开。本片的编辑与播出,以生动的“形 象故事”,提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模式形态”和“价值内涵”,以及实 现“走出去”必须构建的“中间通道”以及在“中间通道”中必然发生的以 对象国“本体哲学”和特定时空中的“内在需要”对中国文化做出“特定的
解读”(马克思把这样的解读称为“不正确的理解”),从而从中国文化中获得 对象国提升和推进自身文化需要的“文化材料”,构成在随后形成的“新文化” 的“元素”。大型文化纪录片《纽带》以生动的故事和科学的表述展现了中国 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本片提供的生动的关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互动”的“文化学学理”, 以我从事“国际中国文化”这一学术 50 余年的体验,以及它对于我们实现伟 大梦想中的“文化战略”提供的历史性的思考意义,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前 所未有”的。
严绍璗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序二
开拓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新领域 不断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纽带》首次系统介绍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历史,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国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唯有此,才能迈出走向世 界的坚实步伐。那么,为何这样看待海外汉学(中国学)呢?
第一,海外汉学(中国学)是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了解中国的窗口。 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学术成果不被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所知,随 着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界开始关注中国,但此时他 们所借助的基本材料、基本文献仍是海外汉学家们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对于 一般民众来讲,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完全掌握在这些汉学家手中。这个 道理不复杂,正像中国学术界和民众对美国的了解、对俄国的了解、对阿拉 伯世界的了解依靠的就是从事美国研究、俄国研究、中东研究的学者一样。 因此,了解国外的中国学,团结知华、爱华的汉学家,不仅是中国学术走向 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大的文化战略和重要的学术文化政策。要想改变世 界各国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就要找到为我们说话、理解中国、同情中国的人, 这些人首先当属海外的汉学家。所以,了解和熟悉海外中国学是中国学术走 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二,海外汉学(中国学)与中国近现代的中国学术进展紧密相连。或 许有些人会说,这些老外,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中国学者的学问好,我们自己 的事,别人看总不如自己认识得清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学术走向世 界根本上是靠我们自己,但是也要知道从晚明时开始,在全球化的初期,中 国已经被卷入世界的贸易体系之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文化、历史、典籍已 经开始被这些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所研究。从那时起,中国的知识 已经不归中国学者独有,开始有了另一套讲述中国文化和学术的新的叙述, 正如《纽带》在片中所记载的那样。而且在 1814 年的法国,他们已经把中国 研究列入其正式的教育系统之中,在西方东方学中开始有了一门新学问:汉学。 尤为引起我们注意的是,1905 年中国科举废除,经学解体,中国知识的叙述 系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我们这套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完全是从西方传 过来的。作为后发性现代化国家,自己的知识系统的独立发展已经被打断了, 而在帮助我们建立这套现代学术体系的人中,西方汉学家是很重要的群体。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不了解国外的中国学或者汉学,我们就搞不清我们自己 的近代知识系统的形成与变迁。
更为重要的是 :要在中国崛起后,走出百年“欧风美雨”对我们的影响, 重建中国的学术体系,也要了解域外汉学(中国学),如果不这样做,我们自 己的近代到当代的学术历史就搞不清,中国学术的当代重建也是一句空话。
当然,海外的汉学家水平也都不尽相同,好的有,差的也不少,对其既 不要鄙视,也不要仰视,我们要知道中国学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为了 让中国学术回到世界学术的中心,为了重建自己的学术系统,我们都必须了 解海外中国学。
如何展开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呢?《纽带》这部片子给了我们很 好的启示。
首先,要了解各国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传统。每个国家对中国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当代的中国学家也是在他们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这个领域的,所以,摸清其历史和传统应该是与其对话的基本要求,不然会闹出笑话。 近30年来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对海外的中国学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北京外国 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出版的《国际汉学》已经连续出版了 20 年,学界也出版了国别汉学史系列丛书,建议大家注意关注一下这些年的研究成果。但对很 多具体学科来讲,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具体学科,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崛起,国 外对中国的现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国外对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等的研究所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都需要国内的学者关注,摸清其基本情况。
其次,要注意海外中国学的学术背景和政治背景。西方的中国研究是在 西方的学术背景下展开的,学术的基本理论、框架、方法大都是西方的。因 此,在把握这些国外的中国研究时,特别是西方的中国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万不可以为他们讲述的是中国的知识和内容,就按照我们熟悉的理论和方法 去理解他们。对待域外的中国学要特别注意从跨文化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 这在中国历史、人文研究中是要特别注意的。从社会科学的学科来说,西方 许多对中国的研究都是在智库和一些基金会的支持下展开的,一方面,他们 有一些实证性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中国文化 的理解就会和我们有所不同。我们应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一些成果。 这样的方法论是要有的。《纽带》中也反映了这一点,特别是在介绍日本中国 学研究一集,严绍璗先生讲得很好。
最后,积极与海外中国学展开学术互动,建立学术的自信与自觉。在当 前的世界学术话语中,无论人文学术或者社会科学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都 是西方的学术话语。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未在国际学术领域展开中国 研究,这个原本属于我们掌握话语权的研究领域,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西方的中国学研究者,这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走向世界的第 一步就是要了解海外的中国学研究,同时,我们所面临的第一波学术论争也可能是西方的中国学家,在解释中国文明与文化,在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上, 西方中国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中有 些明显是有问题的,这就需要我们和他们展开学术性的讨论。所以,在与国 外中国学研究者打交道中,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是一个基本的立场。世界的重 心在向东方转移,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是一个大的趋势,西方文明和中国 文明一样都是地域性的文明,同时都具有普世性的意义,一切理论都来自西 方的趋势肯定是有问题的,尤其在中国研究上更不应如此。因此,既要结交 国外的中国学家,又要和他们展开学术对话、学术交流。建立一种批评的中 国学、对话的中国学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的双重任务。其实这个过程 就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学术重建的过程。
从《纽带》这部片子我们看到中国的学术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我 们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与海外中国学界的对话与合作,才能逐步拥有在世 界学术领域中的发言权;我们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表达我们中国学术的理想、中 国学术的立场、中国学术的传统与文化,才能在中国重新肩负起文化大国的 使命。在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事业 才刚刚开始,了解汉学,尊重他们的学术成果,积极与汉学家展开对话,这 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纽带》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语言,第一次从 电视的角度向民众介绍了海外汉学,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当下重 商主义成为社会主导,“娱乐至上”弥漫电视节目的时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了《纽带》,说明了中央电视台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视野。在中国成为大国的今 天,在我们走出西方中心主义、重建中国当代学术体系和理论的伟大时代, 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学术纪录片。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
《国际汉学》主编
序三
汉学与全球化时代的共在
大型纪录片《纽带》的播出,可以说是一个文化事件、一个与当代中国 人的文化自我意识的成熟历程相关的文化事件。“汉学”这一以研究中国、中 国文化、中国性(Chineseness)为使命的生僻的海外学术方向——当代学术 界对海外汉学的自觉关注,大约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那时候这种关注还是 学术圈里极其小众的事情——借此不期而然地进入了公共视野。
一部宽泛意义上的汉学史,曲折地折射着中国文明与世界的文化关系和 对话关系。大而化之,这种对话关系呈现为看似平常、实际上却各个奇特的 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发生于汉字文化圈的模式:汉字文化圈中的东亚、东南亚 的近邻们,早自东汉时期起,就追慕、学习,也创造性地化用着这个以天下 自居的文明——从语文的假借、经典的传播、制度的模仿到审美意趣的趋同 等。这种在很长历史阶段都甚为全方位的追慕,其实是一场由追慕者们发起 的、对中国文明的长期对话。而作为“文化宗主”的中国文明,在大部分的 历史时期中,对这种对话其实是很少严肃、平等地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棒
评分好书
评分棒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