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宪林,徐连成 编
图书标签:
  • 电子产品
  • 装配
  • 调试
  • 维修
  • 电子技术
  • 实操
  • 技能
  • 入门
  • DIY
  • 故障排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4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0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2
字数:3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于中等职业院校电子类、电气类、机电类等专业的学生使用。
  本书主编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所选实验涵盖了基本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范围,实用性、实操性强,简单易学,跟着实验步骤练习,很容易掌握。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装配常用工具及焊接技术,直流稳压电源的装接与调试,助听器的装接与调试,集成功率放大器的装接与调试,叮咚门铃的装接与调试,调光台灯的装接与调试,声光控楼道灯的装接与调试等内容。每个项目的内容按照专业技能、电子仿真、搭建电路、印刷电路板设计、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的模式编写,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
  本书适合于中等职业院校电子类、电气类、机电类等专业的学生使用。

目录

项目一 常用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
任务一 电阻的识别与检测/1
任务二 电容器的识别/9
任务三 二极管的识别及检测/14
任务四 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20
项目二 电子装配常用工具及焊接技术 /26
任务一 装配工具的正确使用/26
任务二 焊接的基本操作工艺/32
项目三 直流稳压电源的装接与调试 /43
任务一 直流稳压电源/43
任务二 直流稳压电源的仿真/51
任务三 搭建直流稳压电源/58
任务四 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PCB板/62
任务五 直流稳压电源装配与检测/67
项目四 助听器的装接与调试 /73
任务一 助听器多级放大电路/73
任务二 助听器多级放大电路的仿真测量/79
任务三 搭建助听器多级放大电路/83
任务四 助听器多级放大电路的PCB板设计/88
任务五 实用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93
项目五 集成功率放大器的装接与调试 /97
任务一 音频功放芯片电路的工作原理/97
任务二 集成音响功率放大电路的仿真/102
任务三 搭建功率放大电路/110
任务四 设计功率放大器电路的PCB板/112
任务五 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装接与调试/117
项目六 叮咚门铃的装接与调试 /121
任务一 555定时器及其应用电路的工作原理/121
任务二 叮咚门铃电路的仿真与测量/126
任务三 搭建叮咚门铃电路/130
任务四 叮咚门铃电路的PCB板设计/133
任务五 叮咚门铃电路的装接与调试/137
项目七 调光台灯的装接与调试 /142
任务一 调光台灯电路的工作原理/142
任务二 调光台灯电路的仿真测量/149
任务三 搭建调光台灯电路/154
任务四 设计调光台灯电路的PCB板/156
任务五 调光台灯电路的装接与调试/161
项目八 声光控楼道灯的装接与调试 /166
任务一 声光控节能灯电路的工作原理/166
任务二 声光控延时楼道灯控制电路仿真/174
任务三 搭建声光控延时楼道灯控制电路/182
任务四 声光控节能灯电路的PCB板设计/188
任务五 声光控制灯电路装配与调试/195
参考文献 /202

前言/序言


《光影织梦:影像艺术的观念与实践》 内容简介 在这个视觉文化日益盛行的时代,影像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到触动心弦的独立短片,从记录现实的纪录片到构建奇幻世界的数字特效,影像艺术始终是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然而,影像的魅力远不止于表面的图像和声音,其背后蕴含着深邃的观念、精妙的技艺以及创作者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光影织梦:影像艺术的观念与实践》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深入剖析影像艺术核心价值,引领读者走进其观念世界,并掌握多元实践路径的专著。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也不是对某种特定影像风格的推崇。它着眼于影像艺术的根本——观念,并以此为线索,延展至具体的实践层面。我们相信,任何一项令人瞩目的影像作品,都源于一个清晰而有力的核心观念。而精湛的实践技巧,则是将这一观念具象化、生命化的必要手段。因此,本书将围绕“观念如何孕育影像,实践如何成就表达”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观念的源流——影像之魂的孕育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溯影像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追溯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影像观念的哲学思想、美学理论和艺术流派。我们将探讨: 视觉的哲学: 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探讨视觉经验如何影响我们对真实、表象和理解的认知。影像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形式,如何承载并重塑这些哲学思考。 美学的传承与革新: 分析从古希腊的和谐比例,到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则,再到现代主义的抽象与解构,影像美学是如何在继承经典的同时不断进行突破的。我们将深入理解构图、色彩、光影等基本元素在不同美学体系中的意义。 艺术流派的影像印记: 考察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绘画流派对早期电影美学的影响,以及后来的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如何启发了当代影像叙事和表达方式。 媒介的自觉: 探讨电影、电视、数字影像等不同媒介各自的特性,以及艺术家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表达特定的观念。例如,电影的蒙太奇如何创造节奏与意义,电视的即时性如何影响信息传递,数字技术的无限可能如何挑战传统的叙事边界。 在梳理了影像观念的宏观背景之后,本书将聚焦于个体观念的形成与提炼: 观察与体验: 强调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个人独特体验的价值。任何深刻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源自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或内在情感的敏锐捕捉。 思考与提问: 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既有观念提出质疑,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一个有力量的艺术观念,常常是对某个普遍性问题的独特回应。 主题的确定与深化: 指导读者如何从模糊的想法中提炼出清晰的主题,并不断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使其具有更强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感染力。 叙事与结构: 探讨如何将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以及不同的叙事结构(线性、非线性、碎片化等)如何服务于不同的观念表达。 第二部分:实践的飞跃——影像之形的塑造 观念的伟大需要精湛的实践技巧来支撑。本部分将从宏观到微观,细致讲解影像创作的各个环节,并强调在实践中如何服务于观念的表达。 一、前期策划与准备 剧本创作与故事板: 并非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将观念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蓝图。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台词、场景、人物动作等细节来传递核心思想,以及故事板在预设镜头语言、节奏和构图中的关键作用。 视觉风格的确立: 如何根据观念选择合适的色调、光影、景别、运动方式等,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这包括对不同美术风格、摄影流派的理解和运用。 场景设计与美术指导: 探讨如何通过布景、道具、服装等来构建与观念相契合的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 人物塑造与表演指导: 演员的表演是传递情感与观念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表情来深化角色,并最终服务于影片的整体观念。 二、拍摄过程的精益求精 摄影语言的运用: 镜头运动: 推、拉、摇、移、升、降等不同镜头运动的心理暗示和情感表达功能。 景别与构图: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如何影响观众的观看距离和情感代入,以及黄金分割、对称、引导线等构图原则在营造视觉平衡与叙事张力中的应用。 光影的魔术: 自然光与人工光的运用,硬光与柔光的效果,明暗对比、色彩温度如何营造氛围,塑造情绪,以及光线在引导观众视线、强调主体方面的作用。 色彩的哲学: 色彩的情感象征意义,冷暖色调的对比与协调,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搭配来传递特定的观念或情绪。 声音的设计与运用: 声音不仅仅是画面的补充,更是营造氛围、传递信息、深化观念的重要元素。我们将探讨: 对话与旁白: 如何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塑造人物,以及旁白在解释、引导观众思考中的作用。 环境音效: 真实的环境音如何增强画面的沉浸感,以及经过艺术处理的音效如何营造特定的情绪和氛围。 配乐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如何烘托情绪,引导观众的心理感受,以及不同类型音乐在影像表达中的选择。 静默的力量: 留白与静默在影像中的艺术价值,它们如何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更深层次的共鸣。 三、后期制作的化腐朽为神奇 剪辑的节奏与叙事: 剪辑是影像创作的“第二支笔”。我们将深入分析: 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 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众对时间的感知、空间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节奏的控制: 通过镜头时长、切换频率来控制影片的节奏,营造紧张、舒缓、平缓等不同效果,以服务于影片的整体观念。 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协调: 如何使画面切换与声音变化达到最佳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色彩校正与视觉特效: 色彩的二次加工: 通过调色来统一画面风格,强调特定情绪,或赋予画面独特的艺术质感。 数字特效的艺术运用: CGI、合成、绿幕抠像等技术在增强表现力,构建超现实场景,或实现导演创意时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其为观念服务而非喧宾夺主。 声音的混音与润色: 将对话、音效、音乐等元素有机融合,形成清晰、饱满、富有层次感的声场。 第三部分:观念与实践的融合——走向卓越的影像之路 在掌握了观念的形成与实践的技艺之后,本书将带领读者思考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创造出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影像作品。 作者意图与观众解读: 探讨创作者的意图如何通过影像作品传递给观众,以及观众如何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认知对作品进行解读。一个优秀的影像作品,应该能在创作者的观念与观众的解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 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观众的思考,拓展其认知边界。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深刻的观念和精湛的实践,实现这一目标。 叙事的多样性与观念的普适性: 探讨不同类型的影像作品(故事片、纪录片、实验影像、动画等)在观念表达上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如何让个体化的观念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触动不同背景的观众。 持续的创新与反思: 影像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鼓励读者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对新观念的探索,并不断反思自身的创作实践,在迭代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光影织梦:影像艺术的观念与实践》希望成为您通往影像艺术殿堂的引路人。它将帮助您理解影像背后的深刻思想,掌握驱动影像的力量,并最终用镜头编织出属于您自己的光影之梦,用影像的力量去触动人心,去表达思想,去塑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本书属于每一个热爱影像,渴望用影像表达自我的梦想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学生,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电子产品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总觉得实践经验不足。这本书的书名“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基本的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的案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应用这些理论。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电路设计案例,以及这些设计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在“调试”方面,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实际的电路调试过程的演示,比如如何使用示波器分析信号波形,如何使用逻辑分析仪排查数字电路故障等等。我还想了解一些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这些对于我将来进入这个行业非常重要。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电子工程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它将电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选材到生产、测试,都囊括其中。作为一个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产品质量稳定,而有些却问题频出。这本书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测试”章节,让我看到了解答这些疑问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质量检测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和工艺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例如,在选择元器件时,有哪些关键的参数需要关注?在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如何通过环境测试、寿命测试等来评估产品的可靠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权威的、实用的信息。我还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感到好奇,在当今社会,电子产品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希望这本书也能在这方面有所涉及。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了。说实话,我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弱的人,以前尝试过组装一些简单的电子玩具,但总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而半途而废。这本书的书名“装配与调试”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非常希望它能提供详实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好能配有大量的实景图片或者视频教程链接,这样我就可以跟着一步一步来,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尤其是在“调试”这个环节,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如何判断一个电路是否正常工作,出现问题时如何定位故障,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学习的技能。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和技巧,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我还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常用的电子工具和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比如万用表、示波器等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进行调试。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随身指导”,让我能够真正地从“看不懂”到“看得懂,做得来”。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封面设计得很现代,给人一种专业又不失亲和力的感觉。我之所以会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对电子产品背后的技术原理很感兴趣,但又缺乏系统的学习途径。市面上关于电子产品的信息很多,但往往不成体系,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电子产品的整体构造、零部件的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对书中的“原理讲解”部分尤其期待,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复杂的电路图和技术术语,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领悟。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实际案例,例如分析一些市面上常见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这样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来构思内容,从目录的设计就能看出其逻辑性和系统性,这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信心。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已有段时间了,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部分。作为一个对科技发展高度敏感的人,我一直很想了解电子产品在未来会有怎样的突破和演进。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听起来比较偏向技术操作,但我相信作者在内容中也会涉及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将如何深刻地影响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以及这些新技术将催生出哪些全新的产品形态。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智能化制造”、“工业4.0”等概念感到好奇,想了解它们将如何改变电子产品的生产方式。此外,我还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对未来电子产品市场格局的预测,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从业者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深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引领我思考行业未来方向的启示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