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宋人筆記是中國古籍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文化價值。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是極有價值的史料。該書大多數宋人筆記係首次經校勘和標點提供世人閱讀,體現瞭“新”的特點。這些首次點校齣版的宋人筆記中,有些筆記盡管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習俗等,為後人留下瞭頗有價值的史料,彌足珍貴。
該書與此前點校齣版的宋人筆記相比,具有比較“準”即點校較為準確的特點。參加該書的整理點校者大都是在中國古代史和古代文學領域,尤其是唐、宋文學和史學方麵研究成績卓著者,雖然不敢過譽為極天下之選,但堪稱一流人選。
內容簡介:
宋人筆記是宋代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龐大,《全宋筆記》是中國宋代文史學界繼《全宋詩》和《全宋文》後第三部大型總集,是一部係統整理過的收羅齊全的宋人筆記總匯。每部筆記均由整理者撰寫一篇有學術價值的點校說明,內容包括作者小傳、成書經過、內容評價、版本情況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況等。全書采用繁體字竪排、新式標點,是極有價值的史料,全新包裝,更是饋贈收藏的佳品,彌足珍貴。
作者簡介: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兼職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國內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的影響。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目錄: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一》
學林(上)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二》
學林(下)
碧雞漫誌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四》
步裏客談
南燼紀聞錄
竊憤錄 竊憤續錄
靖康紀聞
績博物誌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五》
寓簡
高齋漫錄
獨醒雜誌
獨醒雜誌
楓窗小牘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六》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七》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八》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九》
《全宋筆記第四編(簡)十》
在綫試讀:
第四編(簡)二
曾
《爾雅》曰:「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郭璞注曰:「曾猶重也。」《爾雅》又曰:「父為考,母為妣。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郭璞注曰:「曾猶重也。」觀國按:曾孫、曾祖之曾當讀為層,古人用層字隻書作曾字。曾孫者一暑一迭層層為孫也;曾祖言重迭層層為祖也,故郭璞注《爾雅》曰「曾猶重也」,則曾孫、曾祖之曾音層可知矣。《信南山》詩曰:「曾孫田之。」又曰:「曾孫之穡。」又曰:「曾孫壽考。」《甫田》詩曰:「曾孫來止。」又曰:「曾孫不怒。」
又曰:「曾孫之稼。」又曰:「曾孫之庾。」《大田》詩曰:「曾孫是若。」《行葦》詩曰:「曾孫維主。」《維天之命》詩曰:「曾孫篤之。」鄭氏箋曰:「曾猶重也,自子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按鄭氏箋曰「曾猶重也」,則《詩》凡言曾孫,皆讀音層亦可知矣。《書》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周禮》曰:「詔女曾孫,諸侯百福。」《禮記》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凡此類言曾孫一體也。
卝
許慎《說文》曰:「磺,鬍猛切,樸也,亦作廿,古文也。故《周禮》有僕人掌金玉錫石之地。」鄭氏注曰:「卝之言礦也,金石未成器曰礦。」觀國按:磺亦作礦,卝亦作鉗,則僕者,古文礦宇也。《周禮釋音》,僕音鬍猛切。王荊公引《詩》「總角卝兮」以釋僕人之義,取其有分彆之義。若然,則卯兮音慣,而僕人亦音慣矣。若僕人音慣,則字書僕人之卝當棄而不用也,故劑公《字說》收礦字而不收卝字,恐僕字未可遽爾削去也。《禮記》曰:「天子之六府,有司貨。」鄭氏注曰:「司貨,僕人也。」陸德明《音義》曰:「廿,鬍猛切。」義甚明也。《廣韻》上聲於礦宇訓曰「金礦璞也」,於廿字訓曰「金玉未成器也」,又二字分二切,則誤矣。《禮部韻略》上聲僕字鬍猛切,金玉未成器也,礦字古猛切,銅鐵樸石也,亦誤矣。蓋卝、礦乃一字一義也。《廣韻》、《禮部韻略》皆分作二字二義,而所訓二義又同而無彆,蓋《廣韻》唱其誤,而《禮部韻略》襲其誤也。
……
第四編(簡)五
範忠宣公寓居永州東山寺,時諸孫尚幼。一日戲狎,言語少拂寺僧之意,僧大怒,叱罵不已。公坐於堂上,僧誦言過之,語頗侵公,公不之顧。傢人聞之,或以告,公亦不應。翌日,僧悔悟,大慚,遂詣公緻謝。公慰藉之,待之如初,若未嘗聞也。
宣和中,太白見,甚高。尚書劉公纔邵時在中秘,見而嘆曰:「是兵象也,國傢其有外患乎!」因與僚友同觀,憂形顔色。未幾,敵犯畿甸。後,周芭秀實來悴廬陵,贈詩雲:「劉郎校書天祿閣,太白下觀光昭灼。心知漢祀厄中天,夜半瞻星涕零落。」尚書字美中。
王劑公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謂公必盛鍥。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鬍餅兩枚,次供彘衡數四,頃即供飯,傍置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薦知名士四十二人,文捷在其中,獨以韜晷許之。真宗召至闕下,親禦便殿,試以平西夏方晷。文捷對極詳明,上大喜,除秘書省校書郎。其製詞雲:「毛文捷通經典禮,廷對方謀,茲謂碩材,可宜旌勸。」,惟啖鬍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顧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人言公在相位,自奉類不過如此。
兩府例得墳院,歐陽公既參大政,以素惡釋氏,久而不請。韓公為言之,乃請瀧岡之道顴。又以崇公之諱,因奏改為西陽官,今隸吉之永豐。後公罷政齣守青社,自為阡錶,刻碑以歸。江行過采石,舟裂碑瀋,舟人曰:「神如有知,石將齣。」有頃,石果見,遂得以歸立於其官。紹興乙卯,宮焚,不餘一瓦,碑亭獨無恙,信有神物護持雲。
毛文捷,字長卿,吉水人,淳化三年進士及第。王冀公與之為同年生,雅相友善。文捷豪放不羈,冀公素奇之。景德中,知舒州望江縣,冀公時知樞密院
夏英公帥江西日,時豫章大疫,公命醫製藥分給居民。醫請曰:「藥雖付之,恐亦虛設。」公曰:「何故?」醫曰:「江西之俗尚鬼信巫,每有疾病,未嘗親藥餌也。」公曰:「如此則民死於非命者多矣,不可以不禁止。」遂下令捕為巫者杖之,其著聞者黥隸他州。一歲,部肉共治一韆九百餘傢,江西自此淫巫遂息。
……
第四編(簡)七
靖康之後,時方用兵,急於人纔,故士大夫多奪哀起復。自是凡軍假攝,有不待朝命而行者。已而,雖非軍旅及藉材乾,多以急祿而起。李將仕東雲:在興國軍,有通山縣尉以喪母在告,既而齣參,人皆駭愕而不敢問。數日之後,同僚見其巾用縞素,問其所以,雲「先妣不幸」。曰:「如此何故參告?」雲:「某已於幾筵前拈香起復矣。」禮義之喪,一至於此。是可嘆也!
宣和中,濟南州宅中有鬼為美婦人,以媚太守。其後林震成材司業齣守是州。初到,乃雜於官奴中,黔衣淺色無妝飾,頎長而美,頗異於眾。林儒者,雖心怪之,未欲詢究。後屢閱公宴竟不見此人,乃問之隊長,告以服飾狀貌,眾皆雲無,林方惑之。次日,遂徑人堂室,林遂親愛之。自是與傢人雜處,無相忤也。一日,二小女兒戲於堂上,婦人過而衣裾誤拂兒麵。其人詬之,婦人笑而迴,以手捧兒麵捌之,麵遂視背,不能迴轉。舉傢大異,始知妖異。時何執中為丞相。林乃其壻,奏聞徽宗,至遣法師以符籙驅治,終莫能逐。乃移林知汝州,未幾,林竟卒。
呂洞賓當遊宿州天慶觀,道士不納,乃宿於三門下,采柏葉而食,踰月方去。臨行,以石榴皮書於道士門扉上雲:「手傳丹篆韆年術,口誦《黃庭》兩捲經。」字皆入木極深。後人有疾病者,颳其字以水服之皆愈。今颳取門木皆穿透矣。又楚州紫極官門楣壁上,亦有題詩雲:「宮門一閑人,臨水憑欄立。無人知我來,硃頂鶴聲急。」人取字,土亦皆穴也。
建炎初,車駕自維揚渡江。金人分兵逼壽春,眾劫太守馬識遠使投拜。馬拒之,率兵城守,卒能保全。及敵退,其嘗欲降者反不自安,乃謀殺太守以掩前失,曰:「守若存,我輩終不得全。」幕官王大節日:「彼有傢屬,如何?」於是盡殺,推大節權領州事,以太守首先投降,及兵退尚不肯用建炎年號,具奏朝廷,乃擢大節通判、權州事。紹興二年,大節與徐兢明叔俱在孟庾幕中,一日,大節與徐論禪,曰:「罪福之事,報應有無?」徐雲:「未瞭還須償宿債。」大節日:「如何可脫?」徐曰:「法心覺瞭無一物。趙州和尚道『放得下時,都沒事』。若放不下,寃債到來,何由彈免?」王麵發赤。次日,具飯邀徐,密告壽春之事,曰:「還可脫免否?」明叔曰:「如趙州言,放得下始得。」王曰:「如何放得下?」明叔曰:「惟覺能瞭。」翌日,徐與同官王昌俱訪大節,忽言「病來」,又曰:「瞭不得!瞭不得!且救我!」遂倒僕。二公取艾灸其臍中,方三四壯,矍然而起,曰:「知罪過!知罪過!」又曰:「且放寬我。」語言紛紜,莫能悉記。二公驚齣,但聞哀祈之聲,久之,竟死。孟與徐皆能道其事。
……
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的齣版,對我這樣的文化研究者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料,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思想的傳承。宋代,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湧現瞭大量的文學、藝術、思想成果。而筆記,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內涵,為我們理解宋代文化提供瞭重要的窗口。 我希望能夠從中發現一些關於宋代文化交流的綫索,例如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的融閤,或者宋代文化對周邊國傢的影響。也期待能夠找到一些關於當時教育製度、學術風氣,甚至是關於文人社團、學派紛爭的記載。這些內容,都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宋代文化的多元性和活力,以及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沉浸在宋代文學研究中的人來說,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覺得,筆記體文學是宋代文學最富生命力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以其自由的體裁、散文化的敘述、豐富的內容,展現瞭宋代文人的真實精神麵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一些名傢名作,而這套書的齣現,很可能將許多我們不太熟悉的,甚至是鮮為人知的筆記作品呈現在世人麵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挖掘其中那些關於文學創作、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的記載。例如,看看當時的書法大傢是如何評價後輩的,有沒有記錄一些失傳的書法理論,或者文學傢們是如何構思創作的,有沒有一些有趣的創作軼事,甚至是一些關於當時文人聚會、唱和的生動描述。這些零散的、看似不經意的記載,往往能夠為我們理解宋代文學的流變、審美趣味的形成提供意想不到的綫索。 更進一步說,我還在期待著從這些筆記中發現一些關於文學批評的萌芽和發展。宋代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許多重要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流派都在這個時期形成。而筆記,作為一種相對 informal 的寫作形式,往往記錄瞭文人之間對於詩文的看法,對於文學現象的議論,甚至是一些即興的評論。這些評論,雖然可能不如正規的文學批評那樣係統和深刻,但它們往往更貼近文學創作的實際,更富於時代感和生活氣息。通過閱讀這些筆記,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心目中的文學標準,以及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文學作品的。
評分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的齣版,簡直就是一場曆史學和文化研究者的盛宴!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套書的齣版信息時,內心就充滿瞭無比的期待。宋代,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它的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等方麵都留下瞭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而筆記作為一種相對自由、靈活的文獻形式,更是承載瞭無數生動鮮活的曆史細節和文人雅士的真知灼見。《全宋筆記第四編》的齣現,無疑是填補瞭我們對宋代研究的又一重要空白,其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首先,從史料價值來看,這套書的重要性不亞於一本重新發掘的宋代史料寶庫。宋代的筆記,涵蓋瞭從朝堂軼事、官場運作,到市井風情、民間傳說,再到學術思想、藝術評論,幾乎無所不包。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記錄瞭宋代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內容,例如官員的生活細節、文人的交往應酬、市井的交易習俗、普通百姓的婚喪嫁娶等等。這些細節,往往是宏大曆史敘事中難以觸及的,但恰恰是它們,構成瞭曆史的肌理,讓我們能夠更真實、更立體地感知那個時代。想象一下,通過這些筆記,我們能看到當時的書畫藝術是如何流傳和欣賞的,能聽到文人雅士們在茶餘飯後談論些什麼,甚至能瞭解到當時的物價和百姓的衣食住行。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二手研究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一直相信,曆史不僅僅是帝王的功過,更是普通人的悲歡離閤。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雖然以“宋”為名,但我相信其中一定隱藏著無數屬於那個時代的“小人物”的故事。曆史的宏大敘事常常忽略瞭個體,但正是這些個體的生活,構成瞭曆史的真實肌理。 我渴望從中找到關於宋代社會中那些不被史書記載的群體,例如商人、手工業者、農民、甚至是當時的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狀況。他們如何謀生?他們的喜怒哀樂是什麼?有沒有一些關於民間傳說、地方風俗、節慶習俗的記載?這些鮮活的生命片段,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
評分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的齣版,對我這個對中國古代藝術史頗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宋代,是中國繪畫、書法、陶瓷、雕塑等藝術領域發展的高峰,留下瞭無數傳世的藝術珍品。而筆記,常常會記錄下一些關於藝術創作、鑒賞、流傳的生動細節。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從中找到關於當時繪畫技法的討論,例如墨跡的暈染、色彩的運用、構圖的章法。也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關於書法傢如何用筆、如何運腕的技巧,甚至是他們對於不同書體和風格的評價。此外,關於宋代瓷器的燒造工藝、釉彩的配方,以及當時文人對於陶瓷的審美趣味,這些也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甚至是一些關於宮廷收藏、私人鑒賞、藝術品交易的記載,都能夠為我們勾勒齣宋代藝術品市場的大緻輪廓,以及藝術品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宋代科技發展的人來說,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簡直是一部隱藏的科技史料庫。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建築、機械等多個領域都取得瞭顯著的成就。而筆記,往往能以一種更 informal 的方式,記錄下一些科技創新的萌芽和實踐。 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當時的天文觀測記錄,例如對星象變化的觀察,對月食、日食的預測。也希望能夠瞭解到一些關於古代數學傢如何進行計算,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甚至是一些關於數學工具的記載。此外,關於古代醫學的治療方法、藥方,以及當時的建築技術、機械製造的原理和實踐,這些都可能隱藏在筆記的字裏行間,為我們研究宋代的科技發展提供寶貴的細節。
評分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的齣現,對我來說,是一種思想的啓迪,更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深刻體現。我深知,宋代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諸子百傢在此基礎上發展齣瞭理學等新的思想體係。而筆記,作為當時文人思想交流和學術爭鳴的載體,往往能夠記錄下一些更為前沿、更為深入的思想探討。 我尤其關注的是其中可能包含的關於哲學、政治哲學、倫理道德等方麵的論述。例如,看看當時的學者是如何解讀儒傢經典的,他們是如何看待道傢和佛傢思想的,有沒有關於“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核心概念的早期論述,甚至是一些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培養君子的討論。這些思想火花,雖然可能散落在筆記的字裏行間,但卻能為我們理解宋代思想的復雜性和深刻性提供寶貴的資料。
評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所展現的宋代社會生活的生動圖景,是其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我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專業的曆史學者,也能從中找到巨大的閱讀樂趣。宋代,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它的城市生活、市民文化、日常生活方式,在許多方麵都與現代社會有著令人驚嘆的相似之處。 我特彆期待能夠通過這些筆記,瞭解到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比如,當時的市井有什麼樣的叫賣聲?人們在集市上會買些什麼東西?街頭巷尾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文人雅士們除瞭吟詩作對,還會進行哪些娛樂活動?甚至是一些關於宋代服飾、飲食、節日習俗的描寫,都能讓我對那個時代産生更加具象的認知。這種從生活細節入手,感受曆史溫度的方式,遠比枯燥的年代事件更能打動人心。
評分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的精裝繁體字竪排版本,簡直就是為收藏傢和研究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認為,閱讀古籍,尤其是珍貴的文獻,最能體現其原貌和精髓的方式,就是以原有的字體和排版方式進行。繁體字和竪排,不僅是曆史的印記,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數字時代,能夠擁有一套如此精美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享受。 我非常欣賞這種對細節的堅持。繁體字所蘊含的每一個筆畫,都承載著漢字演變的痕跡,而竪排的布局,更是符閤中國傳統的閱讀習慣,能夠帶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更不用說精裝的裝幀,厚實的紙張,考究的印刷,都使得這套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具備瞭收藏價值。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份珍貴遺存,擺放在書架上,本身就能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馨香。
評分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宋代政治史的關注尤為突齣,而這套《全宋筆記第四編》在我看來,無疑是理解宋代政治運作和權力格局的一個絕佳視角。正史往往以一種宏大、敘事的口吻記錄重大事件,但很多時候,一些關鍵性的細節、人物的真實動機、官場上的潛規則,卻容易被遮蔽。筆記,恰恰能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具煙火氣的方式,展現這些不為人知的政治生態。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朝堂內部的真實對話、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地方官員的奏摺內容,甚至是關於一些重要曆史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秘聞。 想象一下,通過筆記,我們可以看到宰相是如何與皇帝進行日常溝通的,禦史是如何彈劾官員的,甚至是一些關於宮廷內部鬥爭的細微之處。這些信息,對於我們構建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宋代政治圖景至關重要。同時,筆記中也可能包含著一些關於社會經濟政策、法律製度、軍事調動等方麵的零散記錄,這些記錄雖然不一定係統,但卻能為我們提供非常鮮活的史料,幫助我們理解政策的執行情況,以及社會各階層對這些政策的反應。這種從細節入手,窺探曆史全貌的研究方法,正是筆記體史料的獨特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