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帝国之弧》是乔良将军“帝国论”三部曲的第一部。作者继超级畅销书“超限战”之后,十年磨一剑,“突击”金融,为读者预见明日中国:“军事和金融,不但相关,而且非常相关——不了解金融,就不了解美国人的国家生存方式,最终就无法理解美国人的战略意图。换言之,懂金融,才能‘知彼’,而知己知彼,才能最终打好中国的‘崛起之战’”。
这本书以世界格局及全球热点为背书,以金融为切入点来告诉你:今天的世界为何是这个样子;未来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子;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世界。你将看到:
1.美国的崛起,是“枪杆子出政权”还是资本运作?
2.“全球化”一统江湖,是大势所趋还是另有所谋?
3.金融危机、经济泡沫,谁是推手,谁该负责?
4.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因何而快?
5.金融殖民是耸人听闻还是当下现实?阴谋论是否存在?
6.美国重返亚太围堵中国,是清醒的选择还是无奈之举?
7.“互联网将埋葬霸权”是石破天惊的真知灼见还是一时冲动之语?
8.“永不称霸”的口号是否已经过时?
9.我们为什么要对外积极援助?
10.怎样定义中国的核心利益?
11.领土争端,为什么要有胆有谋还要有智慧?
12.军改,改的是什么?
13.“一带一路”在国家战略层面有何深意?
14.未来关键10年,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内容简介
《帝国之弧》是乔良将军“帝国论”系列三部曲的一部。这是继“超限战”之后,作者的又一力作。十几年来,乔良将军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国内外形势,冷静透析全球热点事件,直入事件内核,不但对美国金融霸权演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读者明晰金融在大国战略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也对美国对华战略的发展走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探讨了中国的应对之策。作者在《帝国之弧》一书中时而冷静分析,鞭辟入里;时而满怀激荡,真知灼见迸发其间。可以说《帝国之弧》是欲了解世界发展趋势、了解全球政治、军事、经济走向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作者简介
乔良,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我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军事评论家。曾与王湘穗合著《超限战》一书。1999年,《超限战》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随后爆发的“9·11”事件中得到印证,在美国及西方引起强烈震动,从而被美国一些军事院校列为学员必读书目。
目录
自序:当帝国即将成为过时的话题
引言:“9?11”,美国国运的拐点
一.帝国前史:老欧洲没落与美国的崛起
美国是个帝国吗?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如果说是,美国却分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它没有海外殖民地,也不从其打仗占领的国家公开地掠夺资源财富,更不驱使奴役占领地的人民。从这几点来看,美国完全不像一个帝国。但如果据此判断美国不是帝国,那美国为什么追求霸权,并且实实在在拥有霸权—美国在最近40多年里,用美元构筑的金融体系将整个世界带入史无前例的金融文明而从全球获利。那么,美国是如何成为史上最新也最强盛的帝国的?
1.用资本的方式理解战争
2.被忽视的资源和资本能力
3.同盟国:鲜血与资本的劣势
4.协约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5.唯一的受益者只能是美国
二.金融殖民;货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那么,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个悖论的呢?
1.新殖民主义:“绿纸”换实物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美元全球化
三.金融魔杖: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美联储)你们可以谈论一切,就是不许谈论美元。这是禁忌,美国人对这一关乎美国国家生存的话题讳莫如深。
所以,要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好不要听美国人说什么,而是要了解美国的生存方式。美国人会告诉你许许多多它的国家战略构想,而所有这些战略构想的背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维护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霸权地位。那么,美国人极力要维护霸权又是为了什么?答案也只有一个:为了延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家生存方式。
1.美元指数周期律:“过山车”与“剪羊毛”原理
2.美元之祸1:拉美金融危机
3.美元之祸2:东南亚金融危机
4.金融海啸搅了第三次“剪羊毛”的美梦
四.硝烟背后:美国为何而战
也许,不能说美国人酷爱战争,但实际上美国总是需要战争。过去20 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20 年间四场战争,美国人为什么开战?
1.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NO!
2.科索沃战争剑指欧元
3.阿富汗反恐:打回全球资本对美国的信心
4.“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用战争快变量控制资本流
五.世纪之问:金融战与阴谋论
很多经济学家,对于金融战和阴谋论这样的说法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这两个词,无论是金融战还是阴谋论都不是专业术语;第二是因为许多学经济、学金融的人,他们从课本上从未接触过这类内容。所以他们本能地排斥这些。但我要问,如果我们看到的某些客观事实与我们所学到的理论不一样,我们会去修正谁?是修正我们的理论,还是去修正客观事实?既有的理论和实事求是谁更重要?这才是问题的出发点和分歧点。
1.谁用货币绑架了世界
2.金融战是战略工具还是夸张比喻
3.阴谋论本身就是阴谋
4.“金融殖民”是耸人听闻还是当下现实
5.中国人的财富如何成了华尔街的盛宴
6.最寒冷的冬天正在来临
六.重振或衰落:美国战略大调整能否避免颓势
2012 年一开年,美国即高调宣布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经济、军事、外交、安全,多管齐下,动作频频。特别是奥巴马总统与国防部长帕内塔、参联会主席邓普西,联手发布《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 世纪世界国防优先任务》的战略评估报告,更引起全球一片热议。美国究竟意欲何为?这次调整的背景原因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美国是否可以通过这次调整挽回颓势,避免衰落?都需要世人悉心揣度,深入探究。
1.清醒又无奈的选择:战略重心东移
2.N多个因素促美战略调整
3.与战略收缩态势匹配的新军事战略
4.深度展望:这次是否真的衰落?
七.谁将崛起:当美国自己击倒自己时,中国该做什么
从修昔底德开始,谈论帝国衰落的话题就从未间断,因为人们眼睁睁地看见过一个又一个帝国在眼皮底下走马灯似的兴起又衰落,甚至谈论世界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帝国—美利坚帝国的衰落,这一话题也已被人争吵了半个世纪,早已不再新鲜。真正新鲜的是谁敢预言:美国将在何时,因何种原因,以何种方式衰落?这才是真正新鲜的话题。很可惜,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做出这样的预言。更不要说预言美国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谁将是美国之后的继任者了。
1.保罗?肯尼迪为什么没有言中?
2.虚拟经济吃尽了货币霸权的红利
3.美欧反目,资本争夺与金融资本主义的毁灭
4.互联网,最大的创新消解最后的帝国
5.祈愿:命运之神眷顾中国
附录一:金融全球化与财富转移
附录二:大国崛起要有大智慧
附录三:大时代来临前的大国较量
后记
精彩书摘
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美国。在历经数年的战略摇摆之后,美国开始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战略重心的重大移动。奥巴马总统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太平洋总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发表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声言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最重要的使命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表面上看,这只是美国从全球扩张变为偏重亚太,从以大西洋为重心到以太平洋为重心的战略资源和力量投送的改变,但究其实质,则可看作是美国意识到自身实力不逮后的全球战略收缩。
此后,奥巴马和他的团队,在西太东亚上演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杂技。先是通过“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黄海军演”以及“钓鱼岛事件”,把本已有离心倾向的韩日两国重揽入怀。稳住东北亚的阵脚后,又掉头南下,以联合军演的方式激励越南、菲律宾在南中国海反复滋事;恢复对台湾出售武器;向缅甸政府释放“善意”,在原本关系不错的中缅之间打进楔子;跟新加坡谈判部署沿海快速舰基地问题;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建立一个驻扎2500名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基地;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在打完这一系列地缘战略的组合拳之后,真正富有深意的战略动作也随之出台,那就是主导甚至主宰亚太经济。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一切战略利益,最终都要表达为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只能通过财富的转移来实现。环视全球,受美国经济影响和欧债危机拖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表现低迷。只有亚太地区,由于有渐成地区经济火车头的中国牵引,尚具活力。对美国来说,无论是让自己经济脱困,还是要从亚洲的经济增长中获利,都必须刻不容缓地向亚太开刀。因为如果现在不动手,等到亚洲国家围绕中国重新排起新的雁阵时,美国再做什么,恐怕都为时已晚。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其战略目标一箭数雕:一是占据亚太龙头地位,主导“太平洋世纪”,确保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美国的“提款机”,成为它与欧元区竞争的根据地;二是遏制中国势头,不容任何国家挑战美国霸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判断,2016年中国GDP总量可能超过美国,到2030年,中国可能大大超过美国,甚至可能超过美国三分之一,或接近二分之一;到了2050年,中国可能就将完全在经济上超过美国。尽管这只是一种预测,但此一前景已足以惊出美国人一身冷汗。为了延缓甚至阻止这种可能性变成可怕的现实,奥巴马政府尽管仍对有可能被德国整合统一的欧洲放心不下,但在权衡再三后,还是决定移动自己的战略重心,从地缘和币缘两大战线环绕中国展开了一连串打压动作,大有先压住中国的势头再说的架势。但透过近期美国对中国又打又拉且雷声大雨点小的种种举动看,美国的着力点还在于如何尽快走出困境这一点上。从美国此番为配合战略调整,使用的策略被冠名以“巧实力”,也可看出其手上可打的牌已很有限。打压中国,除了遏制中国对其老大地位的挑战外,更紧迫的,还是要让中国在经济上向美国低头,在更大程度上为美国经济复苏做贡献。
美国在亚洲地区主要策略就是“制造麻烦,控制危机”,因为只有制造麻烦才能创造出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需求,才能拖住老盟友和吸引新伙伴,也才能显示美国实力水桶中最长的“军事长板”。过去美国的策略是“水涨船高”,各国是水,美国是船,船被水高高托起,大家好,我更好。现在美国自己遇到了麻烦,水涨船高的可能性没有了。另一个策略就浮出水面,“水落石出”,用弱化别国来相对凸现美国的“强”。现在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就是“水落石出”,用一切手段让你不好过,在相对比较中,你仍不如我,办法就是不断给你制造麻烦。
不过,即便美国这次战略重心东移针对中国的意图如此强烈,我们对美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和应对仍不宜反应过度。因为美国作为一个成熟的世界大国,当然懂得国际事务不可能完全由霸权决断。你可以一超独大,但不可能一手遮天,很多事都需要同别的国家特别是大国合作,也就是通过共治才能实现。太平洋区域肯定是需要共治的。中国也肯定会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共治的绕不开的因素。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基本策略,只能是尽力挤压中国的空间,挤压中国应得的利益,以便制造更多的筹码,最大限度地与中国讨价还价。
在这个大前提下,可以判断美国重回亚太针对中国的目的,是要用亚洲安全问题来遏制中国,给中国“去势”,使中国更加温顺地与美国走到一起,在它伤口修复差不多的时候,再跟欧洲进行一场货币霸权的对决。就此意义上说,美国不会希望亚太地区的危机失控,也不希望与中国全面对抗,因为在与欧元区博弈和吸收亚太地区能量的过程中美国还需要借重中国。
这此一意图在一件事上暴露无遗: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和希拉里轮番出击。极力架空甚至废弃已存在了近二十年的“APEC”机制,然后,借壳上市,把原本默默无闻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变成美国主导乃至主宰亚太经济的新平台,为亚太经济重新定则立规,意在用其将亚太国家一网打尽,独独把中国排除在外。其用意并非真要排除中国,因为今天的世界经济,排除了中国只会更糟,所以,其用意只在压中国屈服,给中国经济戴上笼套。
TPP做为美国排斥中国的经济战略,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点是要解决美国的经济安全问题。美国人认为在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要摆脱这种依赖,需另起炉灶;第二点是要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制定新游戏规则。WTO的贸易规则是美国人17年前主导确立的,很多规则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全球经济形势,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出现需要新游戏规则,美国人不希望中国成为新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其意图就是要在制定新游戏规则时,又一次把中国排除在外,等他制定完规则以后再让中国加入,那时将迫使中国做出更多类似于加入WTO时的让步;第三点则是要借TPP,阻止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出现。美国为什么视东北亚自贸区谈判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美国要接受欧盟和欧元的教训。欧洲共同体变成欧盟,又成功推出了欧元,使欧盟顿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时,美国人才为时已晚地发现欧元对美元霸权将构成强大挑战。所以这回,美国决不能容忍再出现新的挑战者。
因为一旦东北亚自贸区形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就将出现。而东北亚自贸区一经出现,就不会停步,它一定会南下整合东南亚,形成东亚自贸区。然后,继续向西,整合南亚次大陆: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接下去再整合中亚和西亚,这样,50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就会出现,比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样一个经济体他会愿意使用美元或者欧元进行其内部贸易结算吗?肯定不会。它一定会推出自己的货币,其结果就是导致世界货币三分天下,美元、欧元、人民币,美元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想想看,三分之一的美元霸权,还叫霸权吗?所以说美国人在默许接受欧盟、欧元坐大的教训以后,势必要防患于未然,提前打击东北亚自贸区。结果,通过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人成功地阻断了东北亚自贸区谈判的进程,也就顺带阻断了亚洲经济共同体乃至其区域货币出现的可能性。
从“在亚太战略再平衡”到TPP,这一系列动作,从战略设计到付诸实施,可谓步步精心,有板有眼。从中可看出美国战略决策层的心机。但与此前美国近半个世纪的国家战略相比较,此番的重心“东移”,有着力过猛之嫌,虽不失清醒和精明,但也少了强势和霸气。究其原因,除了力所不逮,底气不足,很难让人给出其他答案。
……
前言/序言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力量,如同不可阻挡的潮汐,深刻地塑造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力量无疑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叙事,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崛起,又在同一时代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场波澜壮阔的互动。它们如同抛物线的两端,看似遥远,却又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共同划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轨迹。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也非枯燥的政治分析。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旨在揭示美国与中国这“抛物线两端”各自的崛起逻辑、发展路径,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的互动关系。本书将带领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简单框架,以更为宏观和辩证的视角,审视这两个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理解它们为何成为今日之样子,又将如何塑造明日的世界。 美国:从边疆走向全球的自由主义帝国 美国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边疆、机遇与信念的史诗。从最初的殖民地,到如今无可争议的全球霸主,美国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演变。本书将追溯这一进程,深入剖析塑造美国国家特质的关键要素: “边疆精神”的塑造: 广袤的未知土地、无尽的机遇,以及随之而来的开拓与冒险,共同孕育了美国独特的“边疆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其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追求个人自由的民族性格中,也体现在其不断向外扩张、寻求新市场的动力之中。它不仅是地理上的扩张,更是思想和制度上的探索。 自由主义的内核与实践: 从《独立宣言》的自由平等理念,到宪法所确立的权力制衡与个人权利保障,自由主义深深根植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本书将审视这一理念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发展、演变,以及它如何成为吸引全球人才、塑造美国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背景下的具体体现和挑战。 资本主义的驱动力: 自由市场经济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关键。本书将分析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从早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到罗斯福新政的干预,再到新经济时代的科技浪潮,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活力与周期性。我们将关注其在技术创新、金融体系、全球贸易等方面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的塑造: 两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冷战,是美国从区域强国迈向全球霸主的决定性时期。本书将详细分析美国在这几场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从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援,到意识形态的对抗,以及最终成为自由主义阵营的领导者。我们将探讨冷战思维如何渗透到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社会,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的版图。 “例外主义”的自我认知: 美国人普遍相信其国家命运的特殊性,一种“例外主义”的观念贯穿始终。本书将探讨这一观念的起源、表现形式,以及它如何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责任的认知。它既是美国自信的源泉,也可能带来误判和傲慢。 中国:从文明古国到全球复兴的东方巨人 中国的崛起,则是一曲关于文明传承、社会变革与国家复兴的恢弘乐章。在经历了漫长的衰落与动荡之后,中国以惊人的速度重新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这一独特而复杂的崛起过程: 悠久的文明基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连贯的文明之一,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强大的文化认同,是理解中国国家特质的基石。本书将追溯这些文明基因如何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之中,塑造其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 革命与建设的曲折道路: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分析革命如何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以及改革开放如何开启了经济腾飞的序幕。我们将关注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政策的演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模式”的探索与形成: 在西方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中国模式”发展道路。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包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集体主义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我们将审视其成功之处,同时也分析其面临的内在矛盾和外部质疑。 “百年屈辱”的记忆与复兴的渴望: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及对“百年屈辱”的深刻记忆,构成了中国民族复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本书将分析这一历史记忆如何影响着中国的国家战略、民族自豪感,以及其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尊重和地位的决心。 人口红利与勤劳的国民: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勤劳的国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本书将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在国家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韬光养晦”到“走向世界”的战略转变: 从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当前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战略,中国的对外政策经历了重要的调整。本书将分析这一转变的内在逻辑、驱动因素,以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抛物线的交汇:两个大国的互动与全球未来 《帝国之弧》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并不将美国和中国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它们置于同一个历史和地缘政治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两个“抛物线两端”国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战略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美中两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是历史遗留的,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然而,同时,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两国也存在着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书将深入剖析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张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着全球的秩序和稳定。 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借鉴: 美国代表的自由民主理念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意识形态层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然而,这种碰撞并非全盘否定,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可能性。本书将探讨两种模式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适应性。 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塑。本书将分析中美两国在国际组织、全球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博弈,以及它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潜在影响。 科技竞赛的未来走向: 人工智能、5G、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正成为中美两国竞争的新焦点。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科技竞赛的战略意义、潜在风险,以及它将如何改变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形态。 文化交流与相互认知: 尽管存在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隔阂,文化交流始终是连接两国人民的重要桥梁。本书将探讨美中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现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和理解。 《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邀请您一同踏上一段发人深省的旅程。它不仅是对两个超级大国崛起的深度解析,更是对我们所处时代关键驱动力的洞察。通过理解美国和中国各自的历史逻辑和互动模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球未来的走向,理解那些塑造着我们生活、影响着我们命运的宏大力量。本书期望成为读者理解当下世界、洞察未来趋势的一把钥匙,它将引导您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抛物线”的轨迹,去思考人类文明的下一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