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内容,详细论述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配以细致翔实的图解,让读者一册在手,轻松掌握健康生活、养生、防病、治病之道。本书根据历代版本精编精校,译文严谨,注释详尽准确。本书适合养生保健爱好者及喜欢研究《黄帝内经》的读者阅读,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长寿者养生秘诀
养生之道
人体生长规律
养生的四种境界
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四季养生规律
阴阳之道与养生
生气通天论篇:不生病的智慧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阳气的重要性
四季邪气的更替
过食五味对身体的伤害
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
风邪是百病之首
事物的阴和阳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及其应用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四时阴阳对人体的影响
用阴阳学说解释疾病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
疾病的阴阳与疗法
灵兰秘典论篇:十二脏腑功能简述
脏腑的功能
脏腑的协调统一
六节藏象论篇:气候致病
日月的运行规律
太过、不及与平气
五运之气、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
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映
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
五脏生成篇:详诊五脏之病
五脏与五味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
五色、五味、五脏的对应关系
气血与健康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
五脏别论篇:五脏分类及诊病方法
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
切寸口脉可以诊全身疾病的原理
异法方宜论篇:地域气候影响治病
不同地区疾病的治疗方法
移精变气论篇:治病方法同时而异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色脉诊察法
诊治疾病的要领
汤液醪醴论篇:五谷养生法
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
五脏阳气被遏所引起的疾病与治疗
玉版论要篇:察色诊治方法
《揆度》和《奇恒》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
脉象与疾病
脉要精微论篇:望闻问切四诊法
诊脉的要点
从神色与面色看五脏精气
阴阳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
从梦看人阴阳之气的变化
诊脉的原理
疾病的形成与演变
旧病和新病的判断
尺肤诊脉法
脉象与疾病
平人气象论篇:健康的脉象
从脉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
脉象与胃气的关系
寸口脉与疾病
真脏脉的死亡日期规律
逆四时的脉象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
玉机真脏论篇: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
四季的脉象
脾脉的脉象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播
疾病的乘传
五脏的真脏脉
真脏脉主死的原因
脉象逆四时
五实与五虚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人体内各组成部分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机制。“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来阐述保健思想。
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同时,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人们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这再一次证明了《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深远影响。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医学家、养生家来学习研究《黄帝内经》,而且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灵感、受到不同的启发,很多名医大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李时珍等,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帮助下,创立了各自的医学健康体系。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运用中医养生,使其成为我们健康长寿的保障,就必须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入手。然而,《黄帝内经》作为几千年前的一部医学作品,文字古奥,很难理解不说,我们现代的生活背景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把《黄帝内经》应用到现代社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特地组织专人编写了这部《黄帝内经》。
本书参考历代权威版本,结合现代生活习性,精选《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增强生命活力及防病益健康的内容,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译文明白严谨,并对重点、难点进行了细致翔实的图解,一目了然,非常便于理解记忆;深入浅出的图解说明附以300余幅精心绘制的插图,真正能够做到无障碍阅读,兼具趣味性和美观性,让人闲暇浏览便能轻松得其要旨,仔细研读更能体会到中华医学之精深。此外,书中还附以大量的人体经络穴位图、针灸手法图、人体生理和病理图等,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真正做到一册在手,经典相伴,让非医学专业的你也能够轻松读懂这本传世名著,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平衡为养的奥义,掌握健康生活、养生、防病、治病之道。
《医者问诊手记:望闻问切与临床智慧》 本书并非一部医学典籍的解读,也不是对古老智慧的复述。它是一本源自临床一线、脉搏搏动的真实记录,是资深医者在长年累月与疾病搏斗中,对身体微妙信号的敏锐捕捉,以及由此升华出的独特诊疗智慧的结晶。作者以其丰富的行医经验为沃土,以扎实的医学理论为根基,将那些在病榻前、在求诊室中、在无数个日夜思索中凝练出的临床感悟,以生动、细腻、充满人情味的笔触娓娓道来。 翻开此书,您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体会“望”之精微。那不仅仅是观察面色、舌苔、形态,更是对一个人整体生命状态的细致洞察。从细微的眼神变化,到肢体语言的细微差异,甚至是衣着、气味中所蕴含的线索,作者都会一一剖析,揭示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书中将详述如何通过“望”来初步判断脏腑功能、气血盈亏,以及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让读者领略到“望”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闻”的奥秘同样被作者赋予了新的生命。除了听诊心肺之声,本书将重点探讨声音的变化——咳嗽的性质、呼吸的深浅急促、甚至患者言语的粗细缓急,都可能成为 diagnostically valuable cues。作者会分享如何从病人的痰声、呕吐声、甚至肠鸣音中,捕捉到疾病的端倪。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声响,在经验丰富的医者耳中,却是揭示病因、判断病情的关键信息。 “问”是医者与患者建立连接的桥梁,也是获取病情真相的必经之路。本书强调的“问”绝非简单的问诊记录,而是充满技巧和智慧的沟通艺术。作者将分享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患者回忆起关键的病史信息,如何从患者的回答中辨别真伪,如何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体征之间的关联。从病程的演变,到生活习惯的细节,再到情绪的波动,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指向疾病的深层原因。书中会深入剖析不同疾病的典型问诊要点,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调整问诊策略。 而“切”则被提升到了触碰生命律动的境界。书中将详细阐述脉诊的精髓,不仅仅是数脉的快慢,更是对脉象形态、力度、节律等细微变化的辨识。作者会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不同脉象所代表的病理状态,例如弦脉的紧绷、滑脉的流畅、沉脉的深藏,以及它们与气血、脏腑功能的复杂联系。此外,“切”还包括触诊腹部、皮温、皮肤弹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触摸感知身体的异常,从而为诊断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然而,《医者问诊手记》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望闻问切”四诊方法的细致描绘。它更侧重于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一套完整的临床思维体系。作者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诊疗中,将来自四诊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推理,最终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案例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疾病类型丰富多样,既有常见多发病,也有疑难杂症。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深入浅出,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医者是如何从零散的症状信息中,抽丝剥茧,直抵病灶。 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喜怒哀乐、有着生活方式、有着情感需求的个体。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医者不仅要治病,更要懂人情,要将医学的严谨与人性的关怀融为一体。书中会分享医者如何在面对患者的恐惧、焦虑、甚至绝望时,给予恰当的安慰和鼓励;如何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对其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全书始终,使得本书充满了温暖和人文关怀。 此外,《医者问诊手记》还涉及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书中会分享一些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西医的诊断技术,来补充和印证中医的判断;又如何在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时,借鉴西医的病理生理知识,来深化理解。这种融会贯通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医学视野。 本书适合所有对医学、对生命、对健康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初涉医学领域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抑或是希望更深入了解自身健康的普通大众,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高深的学术论文,它是一本充满智慧、充满温度、充满人生哲理的医学随笔,能够引领你走进真实而鲜活的临床世界,感悟医者仁心,领略生命的神奇。通过阅读此书,你将不仅仅是学习医学知识,更将学会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全面、更具同情心的方式去理解和关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