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通过自身经验总结出来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著有《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本书是“民国大家谈学养”系列中的一册。主要分为四部分:“教育与中国”、“读书与思考”、“体悟与人生”、“信念与自由”,分别收录胡适民国时期的著述及演说,表达了胡适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对普通青年以及大学生的寄语,对文化、自由的观点等。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编有《新世纪教育文库》等30余种。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改革。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发表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文存》等。
序
倾听民国先生的趣话 朱永新
第一章
教育与中国
003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
010 做“孝子”还是做“堂堂的人”
015 论家庭教育
019 慈幼的问题
025 学术救国
032 领袖人才的来源
第二章
读书与思考
043 为学要如金字塔
045 思想的方法
053 为什么读书
058 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
060 治学方法
066 智识的准备
075 思想不可变成宗教
第三章
体悟与人生
081 我的母亲
090 人生问题
095 青年人的苦闷
103 做人与读书
107 学生与社会
112 自然主义的人生观
116 人生有何意义
118 行为道德种种(节选)
122 新生活
125 不要抛弃学问
第四章
信念与自由
131 差不多先生传
134 信心与反省(节选)
138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节选)
146 做不受人惑的人
149 我们要我们的自由
153 美国的妇人
162 拜金主义
166 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
173 三个方子
181 编后记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最普遍的死症,医书上还没有名字,我姑且叫他做“没有胃口”。无论什么好东西,到了我们嘴里,舌头一舔,刚觉有味,才吞下肚去,就要作呕了。胃口不好,什么美味都只能“浅尝而止”,终不能下咽,所以我们天天皱起眉头,做出苦样子来,说:没有好东西吃!这个病症,看上去很平常,其实是死症。
前些年,大家都承认中国需要科学;然而科学还没有进口,一就听见一班妄人高唱“科学破产”了;不久又听见一班妄人高唱“打倒科学”了。前些年,大家又都承认中国需要民主宪政;然而宪政还没有入门,国会只召集过一个,早就听见一班“学者”高唱“议会政治破产”“民主宪政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了。
更奇怪的是今日大家对于教育的不信任。我做小孩子的时候,常听见人说这类的话:“普鲁士战胜法兰西,不在战场上而在小学校里。”“英国的国旗从日出处飘到日入处,其原因要在英国学堂的足球场上去寻找。”那时的中国人真迷信教育的万能!山东有一个乞丐武训,他终身讨饭,积下钱来就去办小学堂;他开了好几个小学堂,当时全国人都知道“义丐武训”的大名。这件故事,最可以表示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教育的狂热。民国初元,范源濂等人极力提倡师范教育,他们的见解虽然太偏重“普及”而忽略了“提高”的方面,然而他们还是向来迷信教育救国的一派的代表。民国六年以后,蔡元培等人注意大学教育,他们的弊病恰和前一派相反,他们用全力去做“提高”的事业,却又忽略了教育“普及”的面。但无论如何,范、蔡诸人都还绝对信仰教育是救国的唯一路子。民八至民九,杜威博士在中国各地讲演新教育的原理与方法,也很引起了全国人的注意。那时阎锡山在娘子关内也正在计划山西的普及教育,太原的种种补充小学师资的速成训练班正在极热烈的猛进时期,当时到太原游览参观的人都不能不深刻的感觉山西的一班领袖对于普及教育的狂热。
曾几何时,全国人对于教育好像忽然都冷淡了!渐渐的有人厌恶教育了,渐渐的有人高喊“教育破产”了。
从狂热的迷信教育,变到冷淡的怀疑教育,这里面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第一是教育界自己毁坏他们在国中的信用:自从民八双十节以后北京教育界抬出了“索薪”的大旗来替代了“造新文化”的运动,甚至于不恤教员罢课至一年以上以求达到索薪的目的,从此以后,我们真不能怪国人瞧不起教育界了。第二是这十年来教育的政治化,使教育变空虚了;往往学校所认为最不满意的人,可以不读书,不做学问,而仅仅靠着活动的能力取得禄位与权力;学校本身又因为政治的不安定,时时发生令人厌恶的风潮。第三,这十几年来(直到最近时期),教育行政的当局无力管理教育,就使私立中学与大学尽量的营业化;往往失业的大学生与留学生,不用什么图书仪器的设备,就可以挂起中学或大学的招牌来招收学生;野鸡学校越多,教育的信用当然越低落了。第四,这十几年来,所谓高等教育的机关,添设太快了,国内人才实在不够分配,所以大学地位与程度都降低了,这也是教育招人轻视的一个原因。第五,粗制滥造的毕业生骤然增多了,而社会上的事业不能有同样速度的发展,政府机关又不肯充分采用考试任官的方法,于是“粥少僧多”的现象就成为今日的严重问题,做父兄的,担负了十多年的教育费,眼见子弟拿着文凭寻不到饭碗,当然要埋怨教育本身的失败了。
这许多原因(当然不限于这些),我们都不否认。但我要指出,这种种原因都不够证成教育的破产。事实上,我们今日还只是刚开始试办教育,还只是刚起了一个头,离那现代国家应该有的教育真是去题万里!本来还没有“教育”可说,怎么谈得到“教育破产”?产还没有置,有什么可破?今日高唱“教育破产”的妄人,都只是害了我在上文说的“没有胃口”的病症。他们在一个时代也曾跟着别人喊着要教育,等到刚尝着教育的味儿,他们早就皱起眉头来说教育是吃不得的了!我们只能学耶稣的话来对这种人说:“啊!你们这班信心浅薄的人啊!”
我要很诚恳的对全国人诉说:今日中国教育的一切毛病,都由于我们对教育太没有信心,太不注意,太不肯花钱。教育所以“破产”,都因为教育太少了,太不够了。教育的失败,正因为我们今日还不曾真正有教育。
为什么一个小学毕业的孩子不肯回到田间去帮他父母做工呢?并不是小学教育毁了他。第一,是因为田间小孩子能读完小学的人数太少了,他觉得他进了一种特殊阶级,所以不屑种田学手艺了。第二,是因为那班种田做手艺的人也连小学都没有进过,本来也就不欢迎这个认得几担大字的小学生。第三,他的父兄花钱送他进学堂,心眼里本来也就指望他做一个特殊阶级,可以夸耀邻里,本来也就最不指望他做块“回乡豆腐干”重回到田间来。
对于这三个根本原因,一切所谓“生活教育”“职业教育”,都不是有效的救济。根本的救济在于教育普及,使个个学龄儿童都得受义务的(不用父母花钱的)小学教育;使人人都感觉那一点点的小学教育并不是某种特殊阶级的表记,不过是个个“人”必需的东西,——和吃饭睡觉呼吸空气一样的必需的东西。人人都受了小学教育,小学毕业生自然不会做游民了。
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许多怪现状,也不会是教育本身的毛病,也往往是这个过渡时期(从没有教育过渡到刚开始有教育的时期)不可避免的现状。因为教育太希有,太贵;因为小学教育太不普及,所以中等教育更成了极少数人家子弟的专有品,大学教育更不用说了。今日大多数升学的青年,不一定都是应该升学的,只因为他们的父兄有送子弟升学的财力,或者因为他们的父兄存了“将本求利”的心思勉力借贷供给他们升学的。中学毕业要贴报条向亲戚报喜,大学毕业要在祠堂前竖旗杆,这都不是今日已绝迹的事。这样希有的宝贝(今日在初中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一千分之一;在高中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四千分之一;在专科以上学校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一万分之一!)当然要高自位置,不屑回到内地去,宁作都市的失业者而不肯做农村的导师了。
今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所以还办不好,基本的原因还在于学生的来源太狭,在于下层的教育基础太窄太小,(十九年度全国高中普通科毕业生数不满八千人,而二十年度专科以上学校一年级新生有一万五千多人!)来学的多数是为熬资格而来,不是为求学问而来。因为要的是资格,所以只要学校肯给文凭便有学生。因为要的是资格,所以教员越不负责任,越受欢迎,而严格负责的训练管理往往反可以引起风潮;学问是可以牺牲的,资格和文凭是不可以牺牲的。
欲要救济教育的失败,根本的方法只有用全力扩大那个下层的基础,就是要下决心在最短年限内做到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与社会在今日必须拼命扩充初等义务教育,然后可以用助学金和免费的制度,从那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里,选拔那些真有求高等知识的天才的人去升学。受教育的人多了,单有文凭上的资格就不够用了,多数人自然会要求真正的知识与技能了。
这当然是绝大的财政负担,其经费数目的伟大可以骇死今日中央和地方天天叫穷的财政家。但这不是绝不可能的事。在七八年前,谁敢相信中国政府每年能担负四万万元的军费?然而这个巨大的军费数目在今日久已是我们看惯毫不惊讶的事实了!
所以今日最可虑的还不是没有钱,只是我们全国人对于教育没有信心。我们今日必须坚决的信仰:五千万失学儿童的救济比五千架飞机的功效至少要大五万倍!
……
不久前,刚刚读完马建强先生寄来的《民国先生》一书。好生感慨。这本书讲述了蔡元培的成长史,品味了作为父亲的梁启超的家书,解读了实业教育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的教育救国梦想,介绍了教育出版双子星座张元济与陆费逵,描绘了徐志摩、胡适的名人雅集,以及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的文人情谊,特别是最后一章《歌声中的学校,学校里的歌声》,栩栩如生地回望了民国校园里的弦歌,民国先生们的理想与行状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是啊,尽管那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教育仍然有尊严,大师依然有风范,校园照旧有弦歌。民国教育,的确是值得教育史学家们好好研究的问题。
差不多同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老总专程来北京,送来《典范苏州》首批三册(《昆曲》《刺绣》《吴语》)。他们告诉我,这套书涉及“听声”(昆曲、评弹、吴语、吴歌)、“读城”(古典园林、山水名胜、古镇乡村、街巷里弄)、“博物”(年画、刺绣、雕刻、织物)、“品味”(苏帮菜、小吃记、饮食经、物产录)、“识人”(名士贤人、廉吏大人、才子佳人、大师奇人)和“传道”(学风、家风、文风、民风)。这套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也非常喜欢。在今年的全民阅读推荐图书50种评选的过程中,作为评委的我,也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这套书。
古吴轩的领导还带来一套民国教育家的书系样书,希望我能够写个序言。这套书包括梁启超《为学与做人》、张伯苓《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蔡元培《学养》、陶行知《行是知之始》、梅贻琦《大学的意义》、胡适《做不受人惑的人》和叶圣陶《养成习惯,就是教育》等。我最初有些犹豫,因为我知道,这些民国时期的教育大家,每个人都是一座丰碑,都是一个教育的宝库,选编他们的著作,没有深厚的功力,是难以胜任的。但是,古吴轩的这套书,竟然是编辑们自己选编的!
我仔细翻阅了这套样书,且不说装帧之雅致精美,开本之玲珑可爱,仅就内容而言,也是情趣盎然的。如胡适,编者选择了《我梦想一个理想的牢狱》《青年人的苦闷》;蔡元培,编者选择了《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朋友是外在的我》;张伯苓,编者选择了《欲成事者须带三分傻气》《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梁启超,编者选择了《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以及给孩子的若干家书。这些选文,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可读性强,对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也就是说,这套书的读者对象,是普罗大众。
转念再想,现在专家们选编的民国教育家的书已经很多了——我自己也曾选编出版了《叶圣陶教育名篇选》《叶圣陶教育箴言》《陶行知教育箴言》等。这些选编的角度,多半从教育切入。但是,每个编辑都是优秀的读者,而由读者选编的大师作品还不多见。读者选编的标准,可以不考虑体系,不考虑理论,甚至不考虑是否为代表作品,只要想一件事:喜欢。
我总算理解了出版社与编辑的良苦用心,自然也乐意担任这套书的总主编,为他们摇旗呐喊,理由只有一个——
让更多的人走进民国大师们的精神世界,走进民国先生们的教育世界,倾听先生的趣话,总结过去的经验,思考教育的未来。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年龄的增长,更在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个信息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或主动地接收着海量的信息,而如何筛选、消化、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是现今社会对我们提出的一个巨大挑战。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承诺了一种摆脱这种困境的路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理解“惑”的本质,以及“不受惑”的实现途径。是不是涉及到一些心理学上的原理,比如认知偏差、从众心理?或者是一些哲学上的思考,关于真理、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保持同理心的同时,又不被他人的情绪或偏见所影响。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需要智慧和技巧。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一些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展示人们是如何陷入“惑”的泥沼,以及如何从中挣脱出来。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个人成长的读物,更是对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精神独立的一种探索。
评分“做不受人惑的人”,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挑战的意味,也点出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我们活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也活在信息纷杂的时代里,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着。有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评论,都可能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是如何定义“惑”的,它可能是来自他人的期待,可能是来自社会的压力,也可能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更重要的是,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们构建起一道强大的内在屏障。这不仅仅是关于拒绝外部干扰,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解如何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如何建立起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如何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不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一次在纷繁世界中寻找清晰方向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做不受人惑的人”几个字,就像一个闪烁的信号灯,瞬间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纷杂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潮流裹挟,不被他人意见左右,是一种稀缺的智慧。尤其是在网络上,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真假难辨,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甚至产生焦虑。我总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是缺乏自信?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还是对“合群”的天然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根源,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浮于表面的建议。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层层剥茧,教会我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锚点,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以及如何建立自己独立思考的框架。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在面对不同意见时,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又不失批判性;在做出重要决策时,如何听取他人意见,但最终的判断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想,成为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并非是孤僻和固执,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清晰认知,以及一种不被外部世界轻易动摇的平和。这本书,或许就是我寻找这股力量的地图。
评分“做不受人惑的人”,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力量。我一直觉得,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他人评价、甚至社会潮流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我们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真实的自我。这种“被惑”的状态,虽然在我们看来很普遍,但仔细想想,却可能让我们错失很多宝贵的机会,甚至偏离自己真正的人生轨迹。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一丝希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认识到“被惑”的各种形式,以及它们对我们造成的潜在伤害。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我增强自己的内在力量,建立起坚实的自我认知。比如,如何识别那些试图“惑”我的人或事?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如何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不受外部干扰的价值体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切实可行的练习和指导,让我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一点点地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更加清醒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对当下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呐喊的回应。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声音”的世界里,社交媒体上的观点,新闻里的报道,朋友间的闲聊,甚至是商业广告,都在不断地试图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就轻易地接受了这些信息,并按照它们所指引的方向去行动。这种习惯,久而久之,就会让我们变得迟钝,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惑”的根源,探究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有力的论证,让我们认识到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不受人惑”所带来的自由和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觉醒”的契机。我希望它能给我一把钥匙,打开我内心深处那扇被尘封的理性之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更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买买买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的。看着也挺好的。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包装完整,书品尚可,值得推荐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买买买
评分非常适合非常喜欢非常的好
评分好书慢慢读
评分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