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為何總是如此瘋狂 : 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潰與應對》準確預測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中國經濟學者,解開中國股市狂升暴跌的謎團。瞭解股市泡沫,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股市大趨勢,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幫助投資者、政府等各方麵有效應對泡沫,保持理性,維持經濟穩健成長。
海報:
內容簡介
《為何總是如此瘋狂 : 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潰與應對》:在每一次股市狂升暴跌的背後,都有一個泡沫在形成、發酵並走嚮崩潰。泡沫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國傢,而且就像火災,具有摧毀一切的破壞力。它曾使荷蘭十室九空,曾使法國幾近暴亂,曾使美國經濟蕭條,曾使日本深陷“失落的十年”。因此,無論對投資者、對企業抑或是對公共部門來說,認識泡沫、預防泡沫至關重要。特彆是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有效應對泡沫,有利於投資者,乃至全社會。
財經專傢韓和元,通過對曆史上典型泡沫事件的精準分析,成功挖掘泡沫形成與崩潰的原因,建構泡沫形成與崩潰模型,並提齣相對的應對之策。
作者認為,無論是泡沫形成還是崩潰,都少不瞭人性的瘋狂,有時也活躍著政府的身影。在我們無法乾預政府行為、金融政策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理性方能獨善其身。若想與泡沫共舞,也要抓住泡沫所處的階段,選擇進退的時機,纔能保衛我們的財富。
作者簡介
韓和元,暢銷書《下一輪經濟危機2:中國憑什麼幸免於難》的作者。曾成功地利用米塞斯-哈耶剋貨幣供應與經濟周期模型對2008年經濟危機予以警告,美國《經濟觀察傢》雜誌認為,韓和元是此次金融危機的zui早預警者。
目錄
目錄
本書概要
推薦序
前言
楔子:從狂升到暴跌——2015 年的中國股市
第一章 誰是泡沫的罪魁禍首
政府導緻危機是個僞命題
不穩定的市場:明斯基的解釋
德拉維嘉的睏惑
第二章 人性讓市場變得總是不穩定
如何定義泡沫
理性並不總是靠譜
公地悲劇
囚徒睏境
迴到亞當 ? 斯密那裏
被忽略的人的動物精神
被忽視的“人”
被忽視的人的動物屬性
群體壓力、從眾行為與烏閤之眾
牛頓:一個被泡沫擊敗的天纔
阿希實驗
烏閤之眾
群體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易被暗示和易輕信的
信息不完備纔是從眾效應産生的關鍵
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
第三章 外部衝擊力:泡沫形成和崩潰的誘發因素
沒有外界刺激就不會有情緒
匯率的波動
重大技術發明與創新
政治與軍事的勝敗
金融改革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衝擊力
新市場也足以誘發一場泡沫
第四章 信用擴張:泡沫的助燃劑
大泡沫為什麼爆發於日本而不是德國?
信用即貨幣,貨幣即信用
金融創新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信用擴張的途徑
第五章 不容忽視的時代背景
被 20億債務壓垮的法國
又是戰爭,又是債務
“廣場協議”造成的升值蕭條
第六章 泡沫為什麼會崩潰
盛極而衰:崩潰隻在一瞬間
走嚮崩潰的十個階段
第七章 泡沫中政府的身影
有意人造型泡沫和無意人造型泡沫
從明斯基到卡萊斯基
泡沫的政治性周期
美國的政策行為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通縮—流動性陷阱—資産泡沫循環:一種新常態
第八章 2015 年的中國股市為什麼會失控
背景的考察
不斷上升的國勢,不斷膨脹的社會儲蓄
不斷膨脹的債務
不斷增大的産業轉型壓力
誰誘發瞭這場泡沫
改革預期:泡沫誘因
去債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政府的意圖
寬鬆的金融政策與泡沫的形成
為何上漲得如此瘋狂
媒體背書
金融創新,為非理性提供瞭杠杆
其他因素
泡沫的破滅
被忽視的預警信號
證監會收杠杆:引發 6 月股災的主要誘因
IPO 與“中概股”迴國
投資者主動去杠杆:加速下跌
第九章 投機泡沫的危害
泡沫破滅可引發經濟危機
扭麯人們的價值觀
破壞國傢競爭力
打擊中産階級,不利於橄欖型社會的形成,亦不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
第十章 治未病:如何有效地防止泡沫再發生
政府應采取的行動
一種認識:大國崛起、經濟結構調整,股市真的沒那麼重要
國傢意誌必須中立
穩定貨幣
放開準入,擴大投資渠道
擴大交易範圍
投資者該做些什麼
控製債務比例
記住:這次還一樣
可觀察的指標
參考文獻
緻謝
精彩書摘
從狂升到暴跌——2015年的中國股市
自2014年11月以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瘋狂飆升,使中國股市在2015年6月時達到驚人高度:2013年6月25日,上證指數於1849點處探底後,開始進入一個平緩的盤整緩升期。而自2014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降息後,這種走勢立馬被打破,上證指數開始進入高歌猛進模式——從2014年11月21日收盤的2488點,飛漲至2015年6月12日的5178點。除去元旦、春節、清明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和周末的休市,也就是說,上證指數在短短半年的交易時間裏,總漲幅達到瞭110%。
同期以科技股為主的創業闆錶現頗為搶眼。自2014年8月18日指數邁入1400點,一直到降息後的首個交易日2014年11月24日,創業闆指數一直在1500點附近徘徊。而到瞭2015年6月,卻已經突破瞭4000點大關。也就是說,創業闆的整體價格,在短短半年時間裏,總漲幅超過瞭166%,其市盈率則更是高達130。
個股方麵則錶現得更為驚人。2014年12月30日晚,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聯閤發布公告,宣布雙方將在技術上采取中國南車吸收閤並中國北車的方式進行“對等閤並”,閤並後的新公司叫“中國中車”。但市場顯然更願意稱之為“中國神車”,原因是自“南北兩車”閤並後,其市值由一年前的1624億元人民幣翻瞭足足6倍,逼近萬億元大關。幾乎超過世界最大飛機製造商美國波音公司和世界最大汽車製造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市值之和。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來自一傢名為“暴風科技”的企業。根據這傢企業的財務報錶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淨利潤為-320.8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6.72%。但業績的巨額下滑乃至虧損,卻無法阻擋這傢企業股票價格漲停的步伐。從每股7.14元的發行價,到2015年5月21日最高的每股327.01元,暴風科技的股價纍計漲幅接近45倍。
另外一項可錶明中國股市狂躁的指標是,A股與港股之間的價格差距。A股對於港股的溢價達到30%,接近5年高位。與股票價格瘋漲交相輝映的是,中國股市開戶情況的火爆,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4—5月,每周平均開戶人數高達400萬人。怎一個瘋狂、怎一個過熱瞭得?
國外的媒體顯然被中國股市的這種瘋狂、這種過熱嚇到瞭。2015年4月13日的馬來西亞《南洋商報》上,一篇題為《中國A股到底有多瘋狂》的文章寫道:“近期,中國街頭巷尾齊話股票,股市火爆,不少瘋狂炒作的現象開始抬頭。”英國老牌經濟學刊物《經濟學人》則直接將中國股市稱為“賭場”,其基於的理由是:在中國,股價和基礎經濟環境的聯係並不密切。股市的走勢經常和經濟增長趨勢背道而馳。文章說:“在過去數月,股市與經濟形勢的分歧觸及新的極端水平。”
確實如此,在中國股市一片火熱的同時,一些基本經濟指標卻並沒有同幅度增長。譬如,在GDP增速方麵,國傢統計局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GDP為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增速創2009年以來6年新低。更為要緊的是,這並不是最低。還是國傢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15年第二季度的GDP增幅仍為7.0%。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這個數字還得降低。
除此之外,企業利潤方麵亦不容樂觀,同樣是來自國傢統計局官方網站的消息:2015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2547.6億元,雖然降幅較1—4月收窄0.5個百分點,但同比下降幅度仍然高達0.8%。
與上述數據相比,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要好看一些。國傢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72元,同比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但縱是如此,仍遠低於股市上漲的幅度。
綜閤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股價如此大幅度增長,也是缺乏基本麵支持的。為此,《南洋商報》於2015年4月13日就警示中國:“調整喘氣下跌是延長牛市的養生法,中國股市(不含港股)沒這齣戲。這9個月都是上漲或持平,沒明顯下跌調整步驟。A股曆史,都是長熊急牛,漫長的熊市,急促短暫瘋狂的牛市,這趨勢不健康。”果不其然,《南洋商報》的這一預警可謂是一語成讖。
進入2015年6月中旬,中國股市的錶現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各大媒體、社交工具所涉及的主題,無不與它相關,真可謂是賺足瞭眼球。原因是,中國股民此時的恐慌,已輕易地戰勝瞭先時的貪婪。中國股市在此後短短十幾個交易日裏暴跌。其中,上證指數於2015年7月9日一度下探至3373.54點,跌幅達到35%;創業闆則於前一日下探至2304.76點,其跌幅更是達到43%,幾近於攔腰摺斷。這不,《經濟學人》當月的封麵文章就是關於中國股市的:“截至7月7日收盤時,滬深兩市2774隻上市股票中,超過90%停牌或跌停。股市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下跌瞭三分之一,市值蒸發3.5萬億美元之多,數額超過印度股市的總市值。”整個市場可謂是一片哀鴻,“恐慌”“崩潰”構成瞭此時中國股市的關鍵詞。
需要說明的是,2014—2015年中國股市這種“瘋狂→過熱→恐慌→暴跌”的現象,並不是第一次發生於中國。熟悉中國股市的投資者都會認同在《中國A股到底有多瘋狂》這篇文章裏所評論的:“A股曆史,都是??急促短暫瘋狂的牛市。”也就是說,這種狂升暴跌的現象,於中國股市而言,根本就是一種常態。
中國股市這種常態的第一個周期發端於1990年12月19日。在這輪牛市中,股指由最初的96.05點上漲到1992年5月26日的1429點,兩年半的時間裏股價的上漲幅度高達1389%。隨後,股市大跌,股指從1429點一直下跌到1992年11月17日386點,半年不到的時間裏,中國股市的跌幅高達73%。
第二個周期發端於1992年11月17日。當股指下探到386點後,大盤企穩。隨後,峰迴路轉,迎來瞭新一輪快速上漲。從1992年11月17日的386點開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點,隻用瞭3個月時間,大盤漲幅高達303%。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迴來。這種行情讓那些尚未進入股市者羨慕不已。然而,很快他們又倍感幸運瞭,原因是市場趨勢再次逆轉。在快速上漲的行情下,股市大擴容也開始瞭。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上證指數也逐步走低,進而在777點展開長期拉鋸。此後777點失守,大盤再度一蹶不振,持續探底。至1994年7月29日,股指迴到325點,跌幅高達78%。
第三個周期發端於1994年7月29日。受上一周期股市暴跌的影響,證券市場一片蕭條。人們對股市的信心喪失殆盡,市場上甚至一度傳言監管層將關閉股市。也就在那時,為瞭挽救市場,相關部門連續齣颱利好予以救市。受利好刺激,中國股市再度亢奮。到1994年9月13日,股指一度上摸1052點,也就是說在短短1個半月時間裏,中國的股價上漲幅度高達223%。隨後,股價再次暴跌,在1995年5月17日時,股指已經跌迴到577點,跌幅為 45%。
第四個周期發端於1995年5月18日。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股市全麵暴漲,股指由5月18日的582點快速上漲至5月22日的926點。在短短3個交易日裏,股指上漲瞭59%。這是一輪真正意義上的急促、短暫又瘋狂的行情。短暫的牛市過後,股市重新下跌。到1996年1月19日,股指下探至512點這一階段性低點,8個月左右時間裏,跌幅高達45%。
第五個周期發端於1996年1月19日。在這一周期,崇尚績優股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湖北興化等龍頭股均為業績極佳的績優成長股,在這些股票的帶領下,股指重新站上1500點。1997年5月12日,股指更是上摸1510點。也就是說,在這17個月時間裏,中國的股價上漲瞭195%。然而由於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瞭充分炒作之後,大盤再次大跌。至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經跌至1025點,跌幅高達33%。
第六個周期發端於1999年5月19日,這一周期就是俗稱的“5?19行情”,大多數投資者應該還有印象。受美國股市互聯網繁榮的影響,網絡概念股強勁噴發,將上證指數推高到2000點以上,並於2001年6月14日創齣2245點的曆史最高點,漲幅接近120%。其後,除受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影響之外,當時中國股票市場最為關注的是股權分置的問題,投資者普遍認為這是利空因素。受此兩大因素影響,股市再度下跌。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點,跌幅達56%。
經過這輪曆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閤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這就是第七個周期。一方麵是股市長期的熊市,另一方麵是快速增長的經濟,這種背離使得中國股市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同時,國有股減持即股權分置的原則確定,有種利空齣盡變利好的感覺。由此,沉寂瞭4年之久的中國股票市場再次啓動。上證指數於2005年6月6日下探至998.23點後止跌企穩,隨後緩慢上漲,於1200點附近盤整瞭兩個多月後,狂熱模式正式開啓。大盤幾乎是一路上揚,到2007年10月16日時創齣曆史高點6124.04點。這一周期股指漲幅達到驚人的514%。市場真正演繹瞭一迴瘋狂的鏇律,投資者爭先恐後地紛紛入市,但是衝動之後必然會有“衝動的懲罰”。受歐美金融市場特彆是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再加上國內市場再融資規模巨大,股權分置確定的“大小非”開始解禁等因素的疊加影響,中國股市於2007年10月16日達到瘋狂的極緻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暴跌。這輪下跌持續一年之久,直到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全麵爆發,在4萬億救市政策的刺激下,纔於2008年10月28日下探到1664點止跌企穩。在這一年時間裏,中國股市的跌幅高達73%。
在前所未有的4萬億大刺激下,中國股市於2008年10月企穩後,開始進入第八個周期。在巨量的流動性的驅動下,上證指數被推高至2009年8月4日的3478點。10個月時間裏,中國股市的漲幅高達110%。其後,受市場再融資規模巨大、抽血過猛和通貨膨脹預期加劇的影響,股市再度下跌。這一跌直到2013年6月25日,上證指數於1849點處探底止跌企穩為止。在將近4年時間裏,中國股市纍計下跌47%。之後,便是我們目前這輪狂升暴跌瞭。
事實上,不獨中國如此,整個世界投機泡沫史幾乎無不如此。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傢肯尼斯 ? 羅格夫 (Kenneth Rogoff)在其所著的《這次不一樣?800年的金融荒唐史》中,搜集瞭大量有關經濟危機的數據。通過對上述數據係統嚴密的分析,他們認為曆史上曆次的金融危機,在細節上雖然各不相同,但在一次復一次的危機中,其基本軌跡卻是那樣的大同小異。
為此,他們甚至在這本書封麵的顯眼位置,引用瞭美國著名作傢馬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名言:“曆史不會重復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美麗新世界》一書的作者,英國著名反烏托邦作傢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也曾說過:“曆史的魅力和神秘就在於,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那麼,問題來瞭,為什麼我們的經濟總是處於泡沫和崩潰之間?又是 哪些因素,造成瞭市場的這種不穩定性?對於經濟的繁榮和蕭條,對於資 本市場的瘋漲和暴跌,經濟學傢們給齣瞭各種各樣的解釋。
前言/序言
前言
日本著名經濟學傢野口悠紀雄(Yukio Noguchi)曾給泡沫做瞭這樣的定義:所謂“泡沫”,就是指現實資産價格中,實體經濟不能說明的部分,即現實資産價格與實體資産價格的差。
自2014年11月以來,顯然中國就經曆瞭這樣一場泡沫:上證指數在短短半年交易時間裏總漲幅達到瞭110%;創業闆整體價格的漲幅超過瞭166%,其市盈率更是高達130。正如《經濟學人》雜誌所指齣的,中國股票市場的價格與基礎經濟環境的聯係並不密切,股市的走勢和經濟增長趨勢背道而馳。在過去數月,股市與經濟形勢的分歧,更是觸及新的極端水平。譬如,在GDP增速方麵,國傢統計局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按可比價格計算,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同比隻增長7.0%。更為要緊的是,這並不是最低,第三季度的GDP增幅低至6.9%。如果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這個數字還會更低。
這種缺乏基本麵支持的上漲,其必然的結局是暴跌。進入2015年6月中旬,中國股市的錶現不輸希臘的債務危機,一時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原因是,中國股市在此後短短十幾個交易日連續暴跌。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裏,下跌瞭三分之一,市值蒸發3.5萬億美元之多。
那麼,問題來瞭。為什麼中國股市會如此瘋狂地上漲又如此迅疾地下跌?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的本身不足以引起2014年以來股票價格的上漲,那麼,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同樣,又是哪些因素導緻瞭股票價格如此恐慌式下跌?股票價格的這種瘋漲與暴跌,又會對我們的經濟乃至社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以上這些問題,無論對投資者、對企業抑或是政府部門而言,都是同樣重要且關鍵的。如何認識並評價當前和未來的股市,事實上已經關係到瞭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製定,而這些政策不僅僅影響到投資者,其影響麵還包括國傢乃至全社會。
就資本市場的狂升與暴跌,經濟學傢們已經給齣瞭各種各樣的解釋。一種觀點認為,泡沫的形成及由此引發的崩潰,都應歸責於政府。持有此觀點者普遍認為,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錯誤政策,譬如不負責任地濫發貨幣,譬如人為乾預。但金融史上著名的1636—1637年的鬱金香泡沫這一實證案例,卻有力地反駁瞭此觀點。從大量的文獻中我們不難發現,並沒有證據顯示,當時荷蘭的執政當局曾齣颱過任何有助於泡沫形成的經濟刺激政策。事實上,除瞭始終在重申禁止“買空賣空”或“空頭交易”,一直在強調投機是經濟活動中的緻命區域之外,政府在經濟領域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種自由放任的態度。但縱是如此,鬱金香泡沫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瞭,緊接著又破滅瞭。
也正是基於此,德拉維嘉(Joseph de la Vega)、查爾斯?麥基(Charles Mackay)和金德爾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等學者,都將投機泡沫視為非理性的大爆發。加伯(Peter Garber)為他們的觀點所做的總結是,這些人堅持認為,在動物精神的支配下,人們自發的樂觀主義情緒高漲,不斷地給資産價格打氣,並將投資和資源不適當地吹大到巨大的程度,以至於接下來不可避免地要引發崩潰與重大的金融和經濟災難。
當然,這一觀點於那些強調市場理性有效的人而言顯然是不能接受的。在他們看來,市場價格就是準確的,資産價格不可能被高估或低估。因為他們堅信,所有的人——當然包括投資者在內——的所有市場行為,永遠都是理性的。他們完全排除瞭,一個理性的人,有時也會做齣非理性之舉。但事實卻是,人類遠非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那樣,在任何博弈機製下都能精確地權衡利弊,而是無時無刻不受到習俗、惰性、情感認知局限乃至本能的羈絆。牛頓(Isaac Newton)無疑是最好的證明!這位以理性見長的世界頂尖級科學傢,卻像當時大多數瘋瘋癲癲的英國人一樣,於南海泡沫中賠光瞭一生的積蓄。為此,這位科學傢不得不感慨道:“我能計算齣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計算齣人類的瘋狂。”
以理性見長的牛頓為什麼會投資失敗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承受瞭巨大的群體壓力,最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判斷而選擇瞭隨波逐流——從眾。這種現象被法國社會心理學傢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稱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規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他認為正是這種精神統一性的傾嚮,造成瞭一係列的嚴重後果,譬如教條主義、偏執、人多勢眾不可被戰勝的感覺,以及責任意識的放棄。在勒龐看來,這時的人根本就是一種近乎於動物的生物。正是基於群體的這種特點,勒龐得齣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的。一旦人們被群體化,那麼個人的智力品質也就變得無足輕重。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開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瞭觀測能力。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智慧如牛頓者,一旦被裹挾進那個群體,其在股市中的智力,頓時就泯然如眾人瞭。
勒龐堅信,孤立的個人比群體中的人總要高明,這是事實嗎?答案也許是否定的。事實上,不獨群體具有這種動物性,個體亦是如此。1935年,心理學傢弗蘭剋就發現人們經常會過度高估自己。社會心理學傢齊瓦?孔達(Ziva Kunda)也發現,人們通常期望好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對於純粹的隨機事件也抱有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態度。DHS(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hmanyam)模型也證實瞭這點,也就是說,成功者往往會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知識的準確性和個人能力,這種自我歸因偏差會使成功者過度自信。但也正因為過度自信,常使得價格接受者會過度估計他們的個人信息,導緻總的信號被過度估計,使得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過度自信使投資者扭麯瞭價格的影響,進而使得市場波動增加。同時,過度自信也令輕率和愛冒險成為一種流行病。
當然,正如心理學傢理查德?拉紮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所認為的,情緒來自對環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進行生理及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簡而言之就是,沒有外界刺激,就不會有情緒。據此進一步推論,我們還可得齣這樣一種結論,那就是:如果沒有外力的衝擊,那麼現有的情緒,也就不可能發生改變。於市場情緒而言,其外部衝擊主要是指一些改變瞭時間段、改變瞭預期、改變瞭預測的利潤機會和投資者行為的外部事件。譬如,匯率的大幅波動、重大的發明和創新、開拓的新市場、政治局勢的重大改變??
需要進一步予以說明的是,僅僅是人類本身的動物精神和外部誘發因素的這種組閤,仍然不足以引發一輪資本市場的泡沫。一輪投機泡沫的形成,有賴於人的動物精神、外部衝擊力及信用擴張這三大要素。如果我們將泡沫視為一場火災,那麼,人的動物精神就好比是可燃物,外部衝擊力這一誘發因素就如同火源,信用擴張無疑是它的助燃劑,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人的動物精神,特彆是讓人淪為烏閤之眾的從眾行為,是造成投機泡沫的根本。正是由於人性存在著這種不可避免的缺陷,在外部衝擊力和信用擴張兩大因素的配閤下,使得市場總是趨於不穩定。
當然,我們還需要認識到的是,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離不開它所處的時代背景,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地域特點、傳統觀念,乃至前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都會對後續事件産生深遠的影響。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瞭解背景,有助於我們瞭解和明晰事件興衰成敗的原因、始末及先後事件的連貫性。泡沫也不例外。
正如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一個臨界點一樣,當泡沫超過某一限度,趨勢將不可逆地發生轉變。其根源還是從眾行為的一緻性。我們知道,人類賴以生存的這個真實世界的特徵就是資源的有限與稀缺,而經濟活動就是對資源的分配過程。一旦市場齣現方嚮高度一緻性,資源分配就難以繼續,經濟的運行方嚮就會齣現轉摺:由於市場高度的一緻,博弈雙方的均衡不復存在,市場資源的有限性不可能使市場的參與者都成為贏傢。一旦市場的信息發生變化,譬如那些促使泡沫形成的外部衝擊力消失,或是信用擴張受限時,原有信息所形成的從眾行為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開始逆轉。當然,在動物精神的支配下,先時的從眾行為本身並不會消失。事實上新的信息,譬如新的外部衝擊力因素,往往會誘發齣另一個重要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負反饋環反應”的齣現。故事一如泡沫形成之時: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頭腦,群體感情的一緻傾嚮會立刻變成一個既成事實。所不同的隻是,群體的感情朝著與泡沫形成之時完全相反的方嚮迅速地轉變,情緒由原來的盲目樂觀,迅速轉變為盲目悲觀,最終的結果就是原來趨勢的徹底崩潰。
市場雖然不穩定,但卻極具規律性。一個完整的泡沫,從形成到崩潰一般會經曆如下10個階段:麻木期→外部衝擊齣現→潛伏期→觀望期→誘導期→狂熱期→外部衝擊消失→潛逃期→迷茫期→崩潰期。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泡沫的形成和崩潰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可有可無的。事實恰恰相反。自17世紀以來至今的四百多年時間裏,除瞭1636—1637年的荷蘭鬱金香泡沫外,曆史上大多數的泡沫事件中都能找到政府的身影。原因很簡單,在泡沫形成的三要素中,無論是在人的動物精神,還是在外部衝擊力及信用擴張上,政府均可施加影響。
正如勒龐在《烏閤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裏所做的論述:“隻有對群體心理有一定的認識,纔能理解法律和製度對他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微不足道,纔能理解除瞭彆人強加於他們的意見,他們是多麼沒有能力去堅持己見。要想領導他們,不能根據建立在純粹平等學說上的原則,而是要去尋找那些能讓他們動心的事情、能夠誘惑他們的東西。”典型案例來自密西西比計劃和南海計劃。正是基於對群體心理的充分認識和精準把握,密西西比計劃的策劃者約翰?勞(John Law)和南海計劃的策劃者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兩人,先後人為地製造瞭一種外部衝擊力,他們作為各自國傢政府的代理人,從政府手裏獲得瞭與傳說中盛産黃金的美洲地區進行貿易的特許權,並以此來勾起投機者的淘金幻想,然後再利用人們貪婪的心理和動物精神,誘導齣一輪投機泡沫,來為各自國傢的以股權換政府債券的去債計劃服務。
當然,僅僅是動物精神與外部衝擊力這樣的組閤,而無信用擴張的助推,泡沫仍然無法形成。在這一點上,勞又一次錶現齣非凡的洞察力。他非常清楚,他的密西西比計劃要想獲得成功,信用擴張是關鍵。較之於勞的時代,今天中央銀行印製新的貨幣,則變得尤為輕鬆方便——通過降息與下調準備金率都可以實現。事實上,隨著中央銀行製度的確立,政府在信用擴張方麵,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因為,除瞭政府之外,“沒有哪一個擁有印刷機,沒有哪一個能憑藉印刷機印齣那些裝在我們口袋裏稱為貨幣的紙片,也沒有哪一個可以閤法地授權會計在賬冊上匯入與那些紙片相等的項目”。
這套理論不僅適用於歐美國傢,同樣也適用於中國。今日的中國與南海泡沫爆發前的英國,1986—1990年大泡沫時期的日本,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主要錶現在,今日的中國與南海泡沫時的英國都處於國勢上升期,同時都為債務所睏。此外,一方麵兩國都因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國內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但另一方麵又錶現為投資機會嚴重不足,從而齣現大量閑置資金迫切尋找齣路。而今日的中國與處於大泡沫時期的日本的相似之處則錶現在,兩國都麵臨著巨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的預期成瞭主要的誘發因素。此外,為去債和調整經濟結構,政府也有意於通過擴張的金融政策,來刺激股市和房地産市場。至於股市為何上漲得如此瘋狂,可信的解釋是:其一,媒體的背書,對“道德風險”起到瞭推波助瀾的作用;其二,金融創新,為非理性提供瞭杠杆。除瞭以上兩點之外,可能存在的因素還包括大國崛起所激起的民族自信心、互聯網熱、激增的私募基金和股票分析師極其樂觀的預測等。
當然,正如我們在前麵所指齣的,泡沫的崩潰與泡沫的形成一樣,也是需要誘發因素或信用政策的變動來支持的。一旦泡沫形成的外部誘發因素消失或信用擴張受限時,那麼,原有信息所形成的從眾行為,就會隨之消失,市場開始逆轉。如果說印度公司沒能在法屬北美洲殖民地路易斯安那挖齣金子是壓垮密西西比泡沫的那根稻草,那麼,在改革預期沒有改變,利率政策也沒有改變的前提下,收杠杆則是壓垮2014—2015年中國這輪牛市的直接原因。當然,除瞭有關部門收杠杆的政策外,導緻這次股市下跌的誘發因素,還包括超大規模的IPO、海外中國概念股私有化迴國上市、樓市嚮好等因素。原因很簡單,它們都是抽水的主兒,在流動性來源既定的前提下,抽水的主兒越多,現有的股價自然承壓越大,然後就是泡沫的破滅。
泡沫的危害,首先錶現在它會引發經濟危機。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泡沫的崩潰導緻的經濟危機,使得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失業率高企、人民生活在飢寒邊緣不可忍受,這就為“偏激(極左或極右)政治”的興起提供瞭肥沃的土壤,也將注定為世界帶來更為嚴重的災難。納粹的興起就是最好的證明。關於這點已經得到瞭人們足夠的重視,但對於扭麯人們的價值觀的認識,顯然不足。
事實上,這對一個國傢和民族的傷害遠比經濟危機要大得多,且這種改變將會是永久性的。泡沫化下投機的高收益,將人們誘入歧途,使生産的勞動者不安所業,而隻想到股票投機中去碰運氣。由此産生的問題是,如果人人都辭職去炒股瞭,敢問誰來工作?如果企業中沒人工作,又如何能正常運轉?企業如若不能正常運轉,社會財富如何創造?同樣,如果學校裏,教授不再授課,學生不再上課,那麼人類的文明又該如何傳承?人人都不安所業,最後這個社會將是怎樣一個場景呢?同樣,於企業而言也是如此,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齣主業收益的話,試問誰還會認真對待研發等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呢?一個企業在研發、市場和質量管控上都不肯投入,怎麼會有可持續的競爭力?而我們又知道,國傢(區域)競爭力是建立在其企業的競爭力基礎之上的,企業都醉心於投機而無心經營,國傢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又何在呢?
此外,在曆次的投機泡沫中,損失最大的是那些國傢的中産階級。一些脆弱的中産階級因為泡沫的緣故而破産,顯然不利於橄欖型社會的形成。當然,更多的傢庭或許不至於返貧、緻貧,但龐大的負債也會讓這些中等收入的傢庭,開始在消費方麵“捉襟見肘”。因為要償還巨額債務,他們將不得不節衣縮食,而這對一國的負麵影響非常之大,特彆是將給那些麵臨經濟結構調整壓力的國傢帶來嚴重的問題。
那麼,問題又來瞭,自密西西比泡沫以來,無論是有意型人造泡沫還是無意型人造泡沫,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且危害那麼大,但為什麼各國政府仍然前僕後繼地製造著泡沫呢?原因大抵有以下三點:
一是政府的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在小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 Jr.) 看來,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團體跟個人一樣,都趨於“經濟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也就是說,於他看來,包括政府在內的集體,不過是個特彆的“人”而已。我們在前麵論述過人的動物精神,其中就強調瞭個人的過度自信和由此造成的自我歸因偏差問題,這種情況同樣齣現在政府身上。大多數的統治者往往會過度高估瞭自身的治理能力,他們總會傾嚮於認為,自己一定會比彆人做得更好,因此也往往錶現得更為深信“這次不一樣”。
二是製度因素。專製製度下,無人可對統治者予以監督,這導緻其權力不受約束。而於民選製度下,政客必須“輪流坐莊”,或四年一任或五年一屆,大部分連任一次便得下颱。通過選舉上颱的政客們,往往隻需對自己任期內的顯性結果負責。也正是因此,很多統治者往往采取的是一種“隻顧眼前,至於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的策略。
三是錯誤的觀念。就觀念問題,在《法、立法與自由》一書裏,哈耶剋(Friedrich August Hayek) 贊許地引用馬誌尼(Giuseppe Mazzini)的話說:“觀念統治著世界和曆史。”在《自由憲章》裏他又強調:“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正是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著曆史發展的進程。”就目前而言,主流的觀點是,資本化是一國經濟結構調整及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正是由於金融的崛起,西方國傢纔會隨之崛起。簡言之,金融決定著大國的興衰。他們徹底拋開瞭生産力這個概念,而將金融置於一個優化極。在他們看來,沒有發達的金融,國傢就不可能崛起,社會就不可能創新。這種觀點顯然經不起實證案例的反駁。1720年6月9日英國國會通過瞭《泡沫法案》。該法案規定,股份公司必須取得皇傢特許狀纔能繼續經營,無此特許狀經營者一律視為非法。從此以後,這一法案便一直約束著英國的證券市場。直至1825年,這一法案纔被撤除。也就是說,由南海泡沫所引發的短暫瘋狂,最終卻讓英國招緻瞭上百年的金融戒嚴期。使主流觀念者跌破眼鏡的是,第一次産業革命就孕育和爆發於這一百年時間裏。也就是說在這一百年時間裏,證券市場對英國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對英國的崛起所起到的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我更傾嚮於認為,英國之所以能夠在金融戒嚴下,孕育齣第一次産業革命,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沒有畸形的資本市場,沒有不安所業的人民,這反倒驅使著大量的社會儲蓄和人纔,流入企業和實體經濟。同樣的例子還有德國,它的資本市場在所有發達國傢中,應屬於最不發達的瞭,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傢,一直引領著歐洲,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可見,金融並沒有那麼重要。
推薦序
韓和元先生邀我為其即將齣版的新書《為何總是如此瘋狂——股市泡沫的形成、崩潰與應對》寫一篇序,這委實讓我糾結瞭一番。韓先生是齣瞭名的博學,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各時期、各流派的精華觀點信手拈來,侃侃而談,為其作序,確實壓力很大。但恭敬不如從命,盡管惴惴不安,終究懷著欽佩之情為其動筆瞭。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6月,中國經曆瞭一個世紀罕見的股市飆升和驟降的過程。之所以說是世紀罕見,不僅僅是錶現為上海證券綜閤指數(簡稱“上證指數”)從2014年11月21日收盤的2488點,飛漲至2015年6月12日的5178點,短短半年時間裏,總漲幅達到瞭110%,更體現為隨後一路下跌並齣現瞭諸多社會問題。這一係列狂升猛降的錶象背後蘊藏著眾多的宏觀政策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監管體製問題、投資體係問題、民眾心理問題和股民素質問題。韓先生的新作從曆史和辯證的角度,旁徵博引地介紹瞭世界經濟史上著名的數次泡沫危機史實,深刻剖析經濟泡沫形成的曆史原因,詳細展示經濟泡沫的過程,重點揭示經濟泡沫帶給社會的嚴重後果,並全麵闡述經濟泡沫的預防措施。在當今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極好著作。
韓先生在本書中詳細分析瞭17世紀以來四百多年時間裏,發生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泡沫案例,如1636—1637年間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泡沫、1716—1720年發生在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1711—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20世紀2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泡沫危機。通過分析,韓先生總結齣泡沫形成的三要素,即人的動物精神、外部衝擊力和信用擴張。人的動物行為主要指的是人們的金融行為經常體現齣不負責任,根本原因就在於,深受動物精神的支配,或盲從,或自信,或亢奮。正是由於動物精神所導緻的非理性行為,讓金融部門趨於不穩定,市場常處於瘋漲暴跌的狀態。外部衝擊力則通常受到政府乾預或其他因素影響。而信用擴張,一方麵通常有迎閤政府要求經濟高速增長的緣故,另一方麵也為所謂的金融創新提供瞭試驗田。
縱觀世界泡沫經濟的始末,我們不難看齣,這些國傢或地區雖然受泡沫危機的影響,一段時間境內經濟齣現蕭條,民眾財富大幅縮水,然而又在較短的時間內會發生逆轉,分析其原因:一是這些國傢或地區都屬於資本主義製度,政府和民眾對資本的認識和運作有足夠的認知,通俗地講有“願賭服輸”的市場規則和思想準備;二是這些國傢或地區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尤其是實體經濟和創新能力具備抵禦危機的能力,一旦泡沫破滅,能夠迅速轉變策略和方嚮,快速創造新的生産力;三是資本主義社會長期形成的橄欖型社會收入體係和中産階級群體,雖然在泡沫危機中受傷最大,但是由於有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因此不會形成嚴重的社會動蕩。
反觀中國經濟社會的曆史和現狀,從封建社會走嚮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後齣現過朦朧的資本主義形態,但畢竟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的蹣跚起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和計劃經濟體係,從政府到民眾,基本上沒有資本的概念。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發達國傢的生産技術和設備的同時,學習並藉鑒西方發達國傢的經營管理經驗,使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長達30年之久,成績斐然。
從國傢層麵來講,據國傢統計局初步核算,2014年中國GDP(國內生産總值)為636463億元,按匯率摺算躍過10萬億美元大關,占全球比例為13.4%,居世界第二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購買力平價法的測算,2014年中國GDP為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要知道這個世界第一的經濟體是建立在全國14億人口基礎上的,而且其內涵是以土地政策以及附加值低下的高耗能、粗加工産業為主體。新的一屆中央政府堅持轉變經濟模式、改進生産方式的決心和措施,使得國內經濟增長速度連續25個月呈現下降態勢,應該說於當下不利,於長遠有益。中央政府以往考核各級地方政府的政績時都以GDP為主,現主動改為以民生工程為主,或許是主動擠掉水分、捅開泡沫的壯舉。
從民眾層麵分析,持續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帶給普通民眾的經濟收入和資源分配不相匹配。社會財富增長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這部分快速聚財的群體又快速推高瞭民眾生活必需的住房、醫療、養老、教育和日用消費品等的價格,使中國社會呈現齣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局麵。産業結構轉型必然導緻部分知識老化、技能缺失的勞動者失去傳統産業的就業崗位,進而齣現瞭專業化的“炒股大軍”,他們缺乏投資知識,缺乏相應信息,以探尋內部信息和盲目從眾的心理成為推升股市泡沫的主力軍。而相對富裕的群體由於投資渠道的限製又在一定程度上把持瞭資本市場,成為推升股市泡沫的操盤手。
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而股市齣現“瘋牛”般的增長顯然不是正常規律,實體經濟持續低迷而資本集中投嚮虛擬經濟領域,更讓人憂心忡忡。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學者以中國仍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亦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和第一大汽車消費大國而自居,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不存在泡沫。而勤於思考、善於觀察、精於總結、敢於直言的韓先生,不僅撕破瞭泡沫的外衣,而且指齣瞭泡沫經濟對國傢政治、經濟體係、管理機製和民眾生活等一係列的惡劣影響和破壞結局,值得深思、值得警惕!
好書啓智,良友論經,勇者點贊,祝願韓先生佳作成功齣版發行!
華盛一泓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華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
陳玫
2015 年 12 月 28 日北京